最近真的被頻繁的地震給震怕了,不過民眾似乎
並沒有想要對自身居住的建築做強化,至少裂痕
是不是要用水泥或其他材料填充一下.
未來的建築工法,是否也有必要考慮增加防震係
數呢?混凝土是否有必要加入什麼加強的成份防
止牆面龜裂,或者水泥與水的比例上面有什麼可
已改善的地方嗎?懂這方面的大大可以聊聊這部
份嗎.
bmw_m3 wrote:
最近真的被頻繁的地震給震怕了,不過民眾似乎
並沒有想要對自身居住的建築做強化,至少裂痕
是不是要用水泥或其他材料填充一下.
未來的建築工法,是否也有必要考慮增加防震係
數呢?混凝土是否有必要加入什麼加強的成份防
止牆面龜裂,或者水泥與水的比例上面有什麼可
已改善的地方嗎?懂這方面的大大可以聊聊這部
份嗎.
牆面裂痕的話、可以用結構補強的低壓灌注...
水泥系的材料密度大、除非裂痕是好幾公分級的才能灌
而結構本身有裂痕、只修補表面..這表面後續還會自然裂開
當然有裂痕不代表結構就有問題
台灣是從921才開始注重建築結構、而921也才25年左右
隨著科技技術提高、這25年來...
從結構計算方式、鋼筋材質、鋼筋配置方法、混凝土強度
都一直在更新....
早期結構計算也只是簡單的梁柱計算、可是實際地震影響因素很複雜
就這幾年地震災損多數的軟弱層、或者新加坡式公寓
這些某一層樓牆面較少形成軟弱層的問題、也是這些年才開始討論
今年建築規範又更新了
原則上結構規範越新抗震強度就越高
你說的新型材料
從鋼筋來說N年前就有更好的型號了
只是一般建築抗震用不上、這一點如果有需要是業主要跟結構技師討論設計
而混凝土材料的話...就是纖維混凝土
另外許多建築表面都會有泥作裂、其實泥作施工也能加纖維
再來就像上面的說地震因素很複雜..
所以在有限科技技術及造價限制下....也只能以降低災害為主、並不是說絕對不會有問題
就像是現在結構設計是強柱弱樑、要控制建築損壞時的損壞順序去控制生存率
通俗來說就是先斷樑的話...就不會像柱先斷然後像三明治一樣疊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