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趙子龍1105 wrote:
600萬及30年的房貸,寬限期過後,本利和攤還+管理費,每月是要3萬~4萬,除非屋主每個月賺10萬,不然還是趁房價有撐就先賣了。
就算撐完30年還清房貸,扣除每年生活開支+養小孩的錢,還有多少錢能留下來當退休金。
台灣經濟已陷入停滯性通膨+少子化,未來房價要用國民所得比的25倍來看,若是未來房價跌4~5成,房子變負資產,屋主是否能承受。
房子能順利賣掉,再去租房,這樣金錢壓力不會太大,多花時間陪陪孩子,時來運轉,機會來時要有精力掌握住,加油!
樓主目前是就是本利合攤還,如果前3年先不還本金只繳利息,到第4年每個月會暴增多少?了不起多了2000多元吧。不會到3萬多4萬吧。寬限期是個理財的工具,而不是投機的工具。在這個寬限期的時間,就是他小孩花費最兇的時間,當小孩花費下降渡過這個手頭緊的階段,這個時候已經過了寬限期,剛好銜接要多繳些本利合,這沒有什麼不好。
很多人選擇寬限期,到了要還本利合還不出來就倒,那是他根本不會理財規劃,把寬限期只繳利息當作正常,到了要開始還本金,才瞭解根本還不出來就倒了。
用房地產來理財的工具很多,比如說寬限期,比如說增貸,都是讓你可以做「轉錢」的工具。只是把未來的錢先拿小部分挪到前面用,資源攤平是一個很重要的理財規劃。
樓主的「月收入」,在目前感覺是「打平」,但是手頭真的緊壓力很大,這是當然的,因為「月收入」=「月支出」,感覺每個月都存不到錢,這種恐懼感當然會有。但是,我覺得他忘了他手頭上的「周轉金」,這個是很好的工具。
試問,一個小家庭,周轉金應該要有多少才是安全的??10萬?20萬?50萬?100萬????安全水位要多少才是足夠的呢??
念商的跟念理工的觀念真的不一樣,我老婆他是念商的,我是念理工的,念理工的觀念就是一步一腳印,念商的可不一樣,會東挪西挪,會將未來的錢先挪用.....後來才體會到,「錢是4隻腳,人是2隻腳」的醒悟。他們會做風險控管。如果以買房子來說,是否當錢存到全部再去買房子才是安全的呢?這種觀念是對的,但是很笨。
戶頭的錢越多,好像越安全,但是是屬於不好的理財規劃。因為通膨會把你的錢變薄,把安全水位周轉金建立好,其他的跑去投資,才是良好的理財規劃。如果一間公司手頭一堆現金,但是只會放在銀行生利息,這種公司的評價是不好的,業外收入也是公司的獲利評價之一。
扯遠了,其實樓主還有一個理財工具,就是他的「汽車」,他的汽車真的蠻新的,假設新車價位是70萬,3年車搞不好可以賣50萬,買一台10出頭年車算15萬,就可以多了35萬。如果他的房子有停車位,周邊也不會很難停,就把車位出租,舊車停外面也不會心疼。
理財的工具方法很多種,不是說用寬限期就是高風險,資源攤平才是比較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