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顆就要320萬日幣的高級哈密瓜居然可以吃到飽!?

每年夏天,北海道的「夕張哈密瓜首賣」就是一個熱門話題,而且每年拍賣的價格都是驚人的天價,像是今年兩顆就要價320萬日幣! 當然這價格也包含了對「第一顆」的慶賀之意,但高級哈密瓜就算平常要買也得花上好幾千日幣,說到夕張哈密瓜的魅力所在,那就是又甜又芬芳的香味,還有絹絲般滑順的綿密口感了,如果能夠吃到飽的話……光是想像就忍不住直吞口水啊!

那就交給「哈密瓜陽台」吧,真的可以盡情吃!

從札幌開車大約一小時半即能抵達哈密瓜產地—夕張市,去年誕生的「哈密瓜陽台」,是以buffet自助形式陳列出各種料理,而其中就包含了鮮嫩多汁,有著鮮豔橙色光澤的夕張哈密瓜!
在哈密瓜陽台上,還有許多新鮮蔬菜跟肉汁飽滿的牛排

哈密瓜陽台僅在哈密瓜收穫季節的夏天營業,去年當然吸引了排隊人龍。但是,今年居然更加充實,附了「內用牛排吃到飽」。
除了牛排之外,以當地農產品為主的蔬菜所烹調的每月更換料理共有20種以上,讓人擔心老闆這樣子大放送真的沒問題嗎……

哈密瓜陽台的座位數量比去年大幅增加了150個位置。在舒適的微風吹拂下,坐在室外區用餐更是一種享受。

夕張是四面環山的山谷地形,因此360度都可以欣賞到盎然的綠意,雖然哈密瓜陽台只在夏天營業,但這裡進入秋天楓紅時節,可以欣賞的美景會讓人震撼到說不出話喔。
飽了還想繼續吃。只有哈密瓜陽台才吃得到的哈密瓜披薩

餐廳的一樓是販售夕張名產的商店,另外還有披薩小站。披薩共提供兩種,分別是除了夕張哈密瓜之外,還可以自己放熱狗、洋蔥、番茄等配料的夕張哈密瓜披薩(1800日幣),以及外觀就很有趣的夕張哈密瓜甜點披薩(2500日幣) 夕張哈密瓜披薩其實沒什麼哈密瓜感,不過羅勒青醬非常美味,就算已經吃飽了都還會想再吃。

甜披薩上面有不會過甜的白奶油、冰淇淋、棉花糖…整個就像是「豪華版可麗餅」,而且就算很飽了,還是會很順口地吃光光。…呃,吃太多了啦(笑)!

讓大家看看,建築物的入口是這種風貌,好像是要讓夕張當地吉祥物「哈密瓜熊」把入場者吃掉一樣。可以拍幾張有趣的照片上傳打卡喔。
「夕張哈密瓜館」能夠來一趟珍貴體驗,參觀檢驗現場

哈密瓜陽台大快朵頤之後,不妨來看看這些哈密瓜是怎麼培育、出貨的喔。直到去年為止不曾公開過的夕張哈密瓜檢驗場,今年開始要開放參觀了,我一聽就覺得「這是一定要去看的啊」,此外也提供「徹底解開神秘面紗的導覽行程」(需預約),就讓我們一起前往「夕張哈密瓜館」吧!

說起來「夕張哈密瓜」就是採用農協與農家合作進行的制度,對於品質的管理非常嚴格。夕張哈密瓜的種子都被放在農協的保險箱內重點管理,任和人都不能任意帶走。
檢驗方面也完全不靠機械,而是老手檢驗人員們憑五感來判斷,他們會嚴格仔細地檢測彈一彈之後的聲音、聞起來的香味、外觀、大小等,這個光景一定要看看,導覽行程中可以聽到一些讓人很感興趣的解說,例如被認定為夕張哈密瓜的標準、以及如果有農家把未達最低等級的哈密瓜帶來檢驗場的話,會有什麼罰則等等。而且聽完之後,就可以深刻了解夕張的人有多麼重視這些哈密瓜了。

連裝箱、出貨都是手工作業……正因為又甜又鬆軟美味,所以夕張哈密瓜無法久放,所有進貨的產品都要當天送達全國。其中裝在木盒子裡的最高級「特秀」哈密瓜……將會送到那個城市的哪一張餐桌上呢?

檢查場跟夕張哈密瓜館就在同一個場地,因此導覽行程除了參觀檢查場之外,還能在館旁的迷你哈密瓜田進行栽培體驗,如授粉、疏伐,運氣好的話還可以收成喔!行程最後更可以試吃一份夕張哈密瓜霜淇淋。

夕張市過去曾因煤炭而繁榮,近來則是以「夕張國際電影節」受到關注,無論從札幌市或新千歲機場都交通都很方便,路上的景致也綠意盎然,最適合開車兜風!本篇推薦的各個景點,請務必前往一探究竟喔!

「哈密瓜陽台」連日式沙拉醬都加了夕張哈密瓜汁,溫潤甘甜,跟蔬菜搭配起來更好吃。

先裝了這些來吃,「哈密瓜陽台」的菜色會每月更換。

直接吃就已經超好吃了,居然還能這樣子搭配!

「夕張哈密瓜館」的特產。有杯裝、餅乾裝,都是350日幣,原料就是大量成熟的哈密瓜汁喔!
名 稱︰哈密瓜陽台 地 址:北海道夕張市滝ノ上132 地址描述:https://next-yubari.jp/work/support/ 營業時間︰11:00~16:00 (最後點餐時間15:00) 費 用:國中生以上2600日幣、小學生1300日幣、4~6歲600日幣 用餐時間:一小時為限。 公休時間:無(2018年的營業日為6月9日~8月26日) |
名 稱︰夕張哈密瓜館 地 址:北海道夕張市沼ノ沢213 地址描述:http://yubari-melon.shop 營業時間︰9:00~17:00 電 話:0123-57-2020 公休時間:無(2018年的營業日預定為6月1日~9月2日) ※「徹底解開夕張哈密瓜神秘面紗的導覽行程」成人800日幣、兒童400日幣,需電話先預約。 |
撰文・攝影:石渡裕美
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