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立天文臺的正門。1914~1924年間從麻布飯倉遷至三鷹

三鷹國立天文臺中現存最古老的建築「第1赤道儀室(建於1921年)」
2002年2月被指定為國家物質文化遺產的「第一赤道儀室」,由東京帝國大學修繕科參與設計,於1921年竣工,是三鷹國立天文臺中最古老的觀測用建築物。

口徑20cm的折射望遠鏡和太陽拍攝儀(照相望遠鏡)
「第一赤道儀室」的圓形屋頂下設有口徑20cm的望遠鏡,由德國卡爾・蔡司公司製造,望遠鏡架臺採用重錘鐘錶驅動赤道儀的方式。此望遠鏡從1938年到1961年間,一直持續觀測太陽黑子。第一赤道儀室還會舉辦太陽觀察會(不定期)。如果天氣好的話,可以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使用20cm的折射望遠鏡觀察太陽表面的黑子。觀看會雖然免費,但需在舉辦日之前事先在網站確認。

「太陽塔望遠鏡(愛因斯坦塔 建於1930年)」,整座塔都起到望遠鏡的鏡筒作用。
1998年7月被指定為國家物質文化遺產的「太陽塔望遠鏡」,與德國柏林郊外的波茨坦天體物理觀測所的愛因斯坦塔用於相同的研究目的而建造,因此這裡也被稱為「愛因斯坦塔」。從高度約20m的圓頂入射的光線,經由直徑60cm的2面平面鏡反射後呈垂直狀,在半地下的暗室被分成7色光譜的構造。

「4 D圓頂劇場」,直徑10m的圓頂螢幕,可以體驗震撼力十足的全息立體影像
在「4 D圓頂劇場」中,可以在直徑10m的圓頂螢幕中欣賞到震撼力十足的全息立體影像,這是透過超級計算機對天體和天體現象進行模擬實驗,以及從最新的觀測裝置得到的天體數據的分析結果等,基於各種各樣的化學數據製作的精彩影像。

區域內最大的拱頂建築「天文臺歷史館(大赤道儀室 建於1926年)」

天文臺歷史館中設置的日本最大口徑65cm的折射望遠鏡
「天文臺歷史館(大赤道儀室)」在2002年2月被指定為國家物質文化遺產。圓頂建築內的65cm折射望遠鏡由德國的卡爾・蔡司公司製造,是日本最大口徑的折射望遠鏡。由於設備老化現在已不作觀測使用,但對於日本的天文學是具有紀念碑意義的存在,現已得到穩妥保管。

天文臺歷史館的1樓展示了歷史悠久的觀測裝置

天文臺歷史館的入口處展示著明治時期最早的天體望遠鏡
2001年改造為「天文臺歷史館」,展示了介紹國立天文臺歷史的面板等,從多角度瞭解天文·天體觀測的相關知識。

「Gautier子午環室(建於1924年)」,可觀測天體的精密位置
1924年建成的「Gautier子午環室」的建築物靜靜佇立在森林之中,採用將半圓形的圓頂與入口處的梯形屋頂組合的獨特設計,即使在現在看來也極富美感。

內部展示的觀測裝置「Gautier子午環」
Gautier子午環(1903年法國製造)是為了精密觀測子午線(連接兩極與赤道垂直的大圓)上的天體的位置(赤經和赤緯)而設計的望遠鏡。1904年以當時價格約2萬日幣購入。雖然可以觀測到月亮、行星、恒星的位置,但在1982年建成自動光電子午環後,Gautier子午環退出了觀測第一線。

「天文儀器資料館(建於1982年)」,展示了多種多樣的天體觀測儀器

可使用光電測微器測定正確位置的「自動光電子午環」
「天文儀器資料館」的半圓形圓頂令人印象深刻,但在1982年是作為收納自動光電子午環的建築物而建的。在觀測天體精密位置的觀測設施中,使用Gautier子午環可以透過目測來測定位置,但由於觀測人員的不同導致誤差較大,因此自動光電子午環導入了光電測微器,實現了偏差較小的位置測定。

1898年文部省內設置的27cm的一等經緯儀。是日本國內現存的最高級測量經緯儀之一

設置於夏威夷島毛納基峰(Mauna Kea)的「昴」望遠鏡的觀測裝置CIAO,擁有世界最高性能
「天文儀器資料館」中展示了許多珍貴的測定儀器,其中有蘇聯製造的人造衛星追蹤監視器、國立天文臺在夏威夷島毛納基峰頂的首個海外觀測所,即夏威夷觀測所中設置的「昴」望遠鏡的觀測裝置CIAO等,擺放著許多非常有趣的展品。

店 名︰三鷹國立天文臺 地 址:181-8588 東京都三鷹市大澤2-21-1 地址描述:JR中央線「武蔵境」站下車、乘坐南口③路巴士站在「天文臺前」下車,約15分鐘 京王線「調布」站下車、乘坐北口11路巴士站在「天文臺前」下車,約15分鐘 電 話︰0422-34-3600 營業時間︰10:00~17:00(入場截至16:30) 公休時間:年末年初(12月28日〜1月4日) 預約方法:只有4D2U圓頂劇場需事先網路預約(可英語對應) 費 用:免費 |
撰文、攝影/H.KUW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