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仔祿位在小巷裡,不是老台南還真找不到,近幾年來在報章報導下,在觀光客間也有了不少知名度,可喜的是它有固定出爐時間,所以外地人要跟在地人搶包子還不是件容易的事。它位在開山路、青年路與友愛東街內的三角地帶,所以要去包仔祿買包子,有3個入口都可進去。第一個是青年路巴諾義式廚房與邱天賜內兒科旁,有個牌樓。巴諾可能會換,但邱天賜是台南老醫生館,原則上不會倒的。

從青年路走進去到叉路會看到清水寺,左轉直走30m就看到了。廟前這條開山路3巷,即早年的清水寺街,當地人則稱做水流觀音街,目前這棟清乾隆35年,1770年創建的寺廟正在整修中,下次來買祿記包子時可別急著走,可入內參觀一下,寺內的匾額多是清朝皇帝題字的,而門神更是潘麗水大師的畫作。這條巷子很安靜,跟府城許多小巷子一樣,仍保有鬧中取靜的特性,自成一個天地與氛圍,可放慢腳步好好欣賞。

祿記現在是在自家住宅一樓營業,米黃色的二丁掛磁磚樓房很好辨識,對面是塊空地,只要看到門口插了一堆機車就知道是這間了。

走到祿記門口時,若是出爐時間,就可看到大排長龍的景象。會排隊的客人,九成都會買包子,水晶餃會看情況帶,但它的包子其實數量有限,若買不到的出來就是這樣一臉悔恨,所以聰明的就知道要先打電話訂。

清光緒年間創立的包仔祿,又稱光緒包子,路頭的萬川號則是同治包子,祿記還曾是府城眾多肉包店中,唯一列入官方文獻記載的美味點心之一。文獻記載祿記從第一代石德祿自泉州渡海來台,到第二代石雨瑞、第三代石文雄,再到現在第四代石珍錡。在至今130年的歷史傳承下,仍然是每天手工限量製作。店內進去,左邊是工作區,阿姨正在包水晶餃中,右邊是櫃檯及蒸籠。這家員工是自家人,不過也有個外籍的在幫忙揉麵,也許回國時可以開店,然後掛個台南祿記海外分店的招牌謀生。

包仔祿另個特色是雖然改用現代白鐵蒸籠及加熱器,但仍維持傳統以木炭生火加熱,但現代化的機器透過儀表即可知大概溫度,也是機器化帶來的方便之一。

包子出爐後,第四代的戴眼鏡老闆娘就會忙著裝包子,雖然人會排到門口,但其實動作還蠻快的,而且也不是你喊幾個就拿幾個,沒預訂的話要看他的現場安排,平均一籠20個包子裡,能讓現場客拿走的可能只有3、4顆,櫃檯這裡是由第三及第四代一起負責,分工合作。放在不織布上的剛出籠包子還透著熱氣,反面放置是為了讓底部的水氣蒸發,才不會過於溼軟。

若是水晶餃出籠時間,那整間室內盈散著筍香也是十分誘人。

好不容易買到了光緒包子,雖然它現在一顆要$24元,但它的size不小,內餡也很豐富,有豬餃肉、香菇、蝦米、筍段、鴨蛋仁,餡有先用醬油、糖炒過再拌,加上麵皮是長時間自然發酵而成的老麵,所以外皮較呈米白色,雖然麵皮稍厚但正好可將內餡肉汁完全封住。剝開外皮時,可見裡面紮紮實實的餡料,吃在嘴裡時,口感的層次分明,味道豐而不腴,加上超有嚼勁的外皮,非常的可口。

萬川號跟祿記的水晶餃也是府城傳統點心,同是以地瓜粉製成外皮,包仔祿的內餡為爆香過的麻竹筍丁、肉餡,萬川號則為豆薯與肉餡。上爐蒸前會先刷點油以防出爐時黏底,吃起來半透明的外皮Q勁十足,內餡則爽口美味,完全不會有坊間一般店家做出來的黏口。
其實這兩家的包子各有巧妙不同,並不是三言兩語可以道盡,在府城眾老饕間也各有擁護者,我個人比較偏好祿記的,那種美味,吃過就難以忘記,反正好處是離的很近,若要一次買齊回家來個大亂鬥實在是很方便。

2010價目表及出爐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