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車進入三地門,感覺的出來這邊已經是一個熱門的觀光景點了.

在往上一點的道路旁,有一座原住民的集會場所.

看來有祭典活動時,這邊一定很熱鬧.

從這邊可以鳥瞰整個三地門聚落.

三地門也設有一座文化村,建築型式充滿了原住民的風味,只可惜我去的那天沒有開放.

園區的景觀相當不錯,看起來有專人在整理.

最旁邊的地方,隘寮溪切成的一個山谷.

道路旁的石璧上,似乎是只要原住民部落,都會有的彩繪.

鄉公所是三地門鄉的行政中心,當然也是依照原住民建築型式去裝飾那冷冰冰的官式建築.

讓這邊看起來不那麼的呆版.

排灣族的洪水傳說
參考資料來源 :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http://www.tacp.gov.tw/intro/RITE/story.htm
古時候,洪水氾濫四方都是大水。當時有兄妹二人抓住水中的「拉葛葛日」草,才沒有淹死;但他們找不到一塊乾的土地,家也不見了,兩人就相對而哭。
忽然一條蚯蚓出現,他排出的糞變成一座浮出水面的山陵,兄妹二人依附在這座山。二人在那裡住了一段時日,因為沒有火,所以日子過得非常難受。突然間,半空中飛來一隻甲蟲,他們遠遠看見甲蟲口中銜著一根細火繩,便把他取來。
從那時起,火不停地燃燒,從沒有熄滅。兄妹二人長大以後,便在蚯蚓排出來的土地上耕作,他們到處找尋地瓜、山芋和粟米的種子,找到種子便開始播種,於是有了充足的食物。日子一天天過去,二人長大了,在世間卻找不到其他人做配偶。後來兄妹只好結為夫妻,最初他們所生的孩子都有殘疾;有瞎子、四肢不全的。
到了第二代,生下的子女就比較正常些。到了第三代所生下的子女都健康正常,據說孩童殘疾是兄妹結婚而產生的惡果。排灣族的神話傳說有一特別之處是可用吟唱方式呈現。


三地門衛生所,是這邊的醫療中心,不過若是碰到重大疾病時,還是要到屏東的大型醫療院所.

旁邊停的救護車,大慨是這一區唯一的一輛吧.

既然是來到原住民的地盤,當然要看看這邊的手工藝品囉.

三地門的街上,有在陳售這些原住民的手工藝品,大多以服飾居多.

然後道地的石板山豬肉當然一定要嘗嘗囉.

三五步就一家在賣的碳烤山豬肉,一份是100元.


不過我一個人吃不了那麼多,所以我只買了半份,但是還是蠻多的.

另外一攤看到的石板香腸和烤魚.

這邊的所燒的,不是木炭,而是整枝山上所揀回來的木柴.

在燒烤時的香味,又跟碳烤不一樣了,有獨特的木材香,來到三地門,一定要來試試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