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中孔廟,於1976年落成,位置就在熱鬧的一中商圈附近。設計時仿效曲阜孔廟格局,以現代建材興建,是座十足的仿古鋼筋水泥建築。在國府來臺後,臺中市即開始有興建孔廟之議,但因財政困難,廟址一再更動,最後在臺灣省政府的支援下,於空軍第三飛機場附設子弟小學原址興建,原有的一些老樹也一併被保留下來。也因此,臺中孔廟的佔地與格局遠大於建於明清的其他縣市孔廟,建築外觀雄壯宏偉、氣勢磅礡。而宋代宮殿型式的造型,在臺灣相當少見,值得一看。

這天,老狗是從雙十路上的側門走進孔廟的,因此一進去就看到祭祀孔子的大成殿。大成殿為北式仿宋重檐廡殿建築,和臺南、彰化、臺北等閩南式建築截然不同。站在大成殿的正前方,一種雍容華貴的氣勢油然而生。

在大成殿的側前方,可以看到殿前的丹墀面積相當大,當年興建時應該是考量八佾舞進行時的需要。

在造訪的當天,整座孔廟內遊客應該不超過10人。這10人中還包括了照片中在西廡拍照的這幾位攝影師和模特兒。

大成殿的後側,可以很明顯的看到重檐廡殿頂。廡殿頂因有5條屋脊,所以又稱「五脊殿」。不過臺中孔廟是現代建築,因此是鋼筋水泥結構,所有的樑柱斗拱,全是鋼筋水泥做出來的仿古造型。

位在大成殿後方的崇聖祠,為五開間單檐廡頂建築,祭祀孔子的五代先祖,以及先聖先賢或先儒父輩神位。


崇聖祠的迴廊是個拍照的好位置,因為廊柱粗壯,給人一種威武厚實感。由於是鋼筋水泥建築,屋頂下的橫樑、員光也都是水泥鑄造後彩繪,不若傳統廟宇的木造雕刻來的精緻。

從西廡的迴廊走回大成殿前,成列的廊柱成了拍照的好題材。來這裡攝影的這組人馬,變身成了老狗的model。

走到大成殿前的丹墀上,向前望去見到的是大成門的後側。大成門就是「儀門」,單檐歇山頂,門下配置鐘、鼓。

走下丹墀,站在內庭正中央,往左側看是東廡,為捲棚式屋頂。

往右側看是西廡,同為捲棚式屋頂。東西廡合祀歷代孔門代表性先賢先儒共148位。

大成門下方的空間設有鐘、鼓。由於臺中孔廟規模宏大,因此大成門下方的空間也非常寬廣。

大成門的外側正面。單檐歇山頂,五開間的建構,外形相當壯觀。

站在大成門前的甬道,向右邊會看到西側入口--觀德門,臺中孔廟對東西側入口的稱呼是參考曲阜孔廟的院門名稱,不同於稱之為義路的閩南式孔廟建築。

站在大成門前的甬道,向左邊會看到東側入口--毓粹門 ,臺中孔廟對東西側入口的稱呼是參考曲阜孔廟的院門名稱,不同於稱之為禮門的閩南式孔廟建築。

站在甬道上向前看,可以見到孔廟最外側大門--櫺星門,以及櫺星門內側的泮池,以及外側的照壁。照壁又稱萬仞宮牆,用以形容孔子學問道德高深。

櫺星門內的泮池,以及上面的拱橋(碧水橋)。按禮制,孔廟外必定會有個半圓形的水池,稱之為泮池,而泮池之上則未必有橋。彰化孔廟的泮池是因為市區改正而拆除的。

在這裡走走逛逛時遇見這位,特地幫牠特寫一張。

孔廟最外側大門--櫺星門的正面。臺中孔廟的櫺星門根源於宋《營造法式》之烏頭門,平常是不開啟的,唯有釋奠典禮始開,禮畢即閉。在禮制上只有皇帝或狀元才能走櫺星門。一般人進出孔廟,不是從觀德、毓粹門,就是從櫺星門兩旁的金聲、玉振門進出。

雖然臺中孔廟建築美輪美奐,又鄰近熱鬧的一中商圈,可是遊人卻寥寥無幾。如果有機會去臺中玩耍時,除了逛一中街夜市外,也可以到僅有一街之隔的孔廟去走走,讓老樹淨化心靈,感受宋代宮殿建築的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