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公廟原本位在鳯儀書院中,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在出巡鳳山時,因感佩曹謹功績,捐金500日圓,號召地方人士集資重修位於鳳儀書院內的曹公祠。
1911年,曹公水利組合重建曹公祠於現址,1989年再重修。
因此,現今所見之廟宇建築已為現代建築。
至1992年時,傳林園警善堂傳玉帝降旨將曹公祠升格為廟,於是升格為「廟」,並塑曹公金身。
臺灣史中少有百姓奉祀地方官員為神明者,曹公乃為其中之鳳毛麟角。
歸其原因,曹謹於1837至1841之任鳳山知縣期間,維護百姓安全而團練鄉勇、興築城池為其一;
開闢水渠,化看天田為沃野為其二。
此二者皆為百姓安居樂業之所必需也。
故日後在地居民思念之,並於1849年曹謹過世後,曾任地方官之淡水與鳳山居民,紛立祠紀念之。
鳳山曹公祠即於1860年立於鳳儀書院中。
因曹公廟本體為現代建築,因而較無可看之處。
惟因立祠已久,故廟內收藏的匾額甚多,較有可看性。
另在廟前有曹公紀念亭與一座收有七座古碑的碑林,其中包含已拆除的東門與迎恩砲台門額,具有其紀念價值。
由於曹公祠後方即為平成砲台,因此如想參觀砲台,可一併參觀曹公廟,緬懷這位照顧百姓生活的地方父母官。
曹公廟就位在鳳山市區曹公路旁,是現代鋼筋水泥建造廟宇。

在廟前有幾塊石碑,照片中的「東門」是鳳山縣新城的門額。

照片中的「迎恩」則是迎恩砲台的橫額。

照片中這2塊石碑是「鳳儀宗祀 五子并立院田碑記」,內容和朱子學有相當大的關係。

照片中,左側有裂痕的是「禁碑」,而後是「新建龍王廟碑記」碑,最右側是「和順流芳」碑。

另外這五塊長條花崗石所刻為「曹公圳記」,上以「曹公紀念亭」加以保護。

曹公廟廟門入口,可以看出來為現代仿古建築。


廟門左側有羔羊跪乳塑像,下書飲水思源,意指要使用者想想,鳳山地區水源的來源是怎麼出現的。

廟門右側有烏鴉反哺塑像,下書知恩報本,意義同左側的飲水思源。
鳳山平原會有今天的沃野,百餘年前的曹公功不可沒。

曹公廟廟門匾,是1992年才放上去的,之前是「曹公祠」。
曹公祠在日治時期由水利組合負責管理,國府接收後就改由高雄農田水利會管理。

在廟內牆上有這塊「曹公廟重建誌」,得知是1989年重修廟宇的。

照片中這2塊匾都是1989年贈送的,分別是時任高雄縣長余陳月瑛與鳳山市長黃八野。

在曹公廟中發現完整的鳳山縣新城地圖,老狗就是靠它走遍所有鳳山縣新城的遺跡的。

在廟的左廂有許多方匾額,左上方的是時任副總統連戰贈,左下方則時是第5任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所贈,但官銜與名字被塗黑。

這方匾額是林園警善堂傳玉帝降旨將曹公祠升格為廟的「證書」。老狗第一次看過這種匾額。

這3方匾額很有意思,上方的是林園警善堂贈匾,共祝金身安座。
下方2方匾額是曹謹故鄉的河南省沁陽市曹謹研究會所贈。

上方的匾額是臺灣省長宋楚瑜所贈,這應該很少見了。

這方匾額是1946年任官派第一任高雄縣縣長的謝東閔所贈,這大概很難見到第二塊了。

1946年的省農林處長趙連芳贈匾。這位趙處長後來榮升中央研究院院士,是著名農業學者。

整座曹公廟的內部可說相當簡單,基本上是座二進有天井的廟宇,天井部分加上採光罩。


在廟內的另一邊牆上看到這塊「曹公祠陞格為曹公廟誌」,紀錄升格的原因。

曹公廟內部看的差不多了,那曹公圳的灌溉區域究竟有多大,值得民眾這樣懷念曹公?就請自行看地圖吧!!基本上,約莫等於高雄市的平地地區了。

曹謹擔任鳳山縣知縣僅4年時間,卻能為地方後世民眾所讚揚並感念,實屬不易。
今日之政治人物,如能有此功蹟,留芳百世,堪稱一生足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