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說實話,人老悶在宿舍裡打遊戲,久了也會悶出毛病來。這一陣子一直躲在宿舍裡,久了真的是悶啊!就想在宿舍狂吼大叫,就怕左右鄰居把我當成了神經病患幫我打電話叫醫護人員。還好上週末天氣轉晴,溫度終於回到零度以上了,趁假日約一約老夥伴,就這樣一行人朝著北京市區內的天壇公園出發。
到天壇公園旅遊其實很方便,只要找到任何一個地鐵站,想辦法轉乘到地鐵五號線,在天壇東門站下車就到了,不用擔心搭幾號公車轉車或哪站下車的問題。天壇東門站下車後找A出口出來,對面就會先看到充滿中國風味的建築物~紅橋市場。

紅橋市場始建於1979年,1995年1月28日遷址到現址後重新開業,首層經營日用百貨、家用小電器、鐘錶、眼鏡及化妝品;二層經營服裝鞋帽、箱包皮件;三層經營珍珠飾品、工藝美術品、民間舊貨;四、五層是珠寶玉器精品大廳,其中水產品和珍珠飾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尤其是珍珠類的手工藝品更加出名。不過同行的友人提示了一下,多半還是贗品,不是說不能買,但是記得要狠狠的砍價啊,別當真貨買。
出了天壇東門地鐵站,記得右轉就是天壇東門了,別像我們一群土蛋,竟然被紅橋市場吸引了,就這樣左轉往前走,結果就是漫長的圍牆,跟鬼打牆一樣,完全找不到入口。走了一公里左右吧,還是找不到門,在那種冷到爆的天氣中,往前往後看都是無盡的圍牆這種感覺真的會讓人絕望啊。只好問了一下路過的大嬸(不是耕田的那個),結果大嬸說我們現在卡在北門與東門中間,往前往後走一樣遠。


有了目標,腳步自然加快了起來。走了五分多鐘後,終於來到天壇北門入口處了。題外話,如果要比較流暢的瀏覽天壇公園,由北門或是南門進入是比較好的,個人逛完後是建議南門首選。天壇也有年票,許多附近的住民是購買年票把這邊當成一般的運動公園,所以可以發現很多人會在這裡面做運動。

簡單介紹一下天壇公園,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又經明嘉靖、清乾隆等朝增建、改建,建築宏偉壯麗。天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場所,位於北京城正陽門外東側。公園主體園區北呈圓形,南為方形,寓意是「天圓地方」。四周環築壇牆兩道,把全壇分為內壇、外壇兩部分,總面積273公頃,主要建築集中於內壇。內壇以牆分為南北兩部。北為「祈谷壇」,用於春季祈禱豐年,中心建築是大家對天壇最熟悉的那棟藍色主體建築祈年殿。南為「圜丘壇」,明清兩代專門用於「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築是一巨大的圓形石台,名圜丘。兩壇之間以一長360公尺,高出地面的丹陛橋相連,共同形成一條南北長1200公尺的天壇建築軸線,兩側為大面積古柏林。
西天門內南側建有「齋宮」,是祀前皇帝齋戒的居所。西部外壇設有「神樂署」,掌管祭祀樂舞的教習和演奏。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齋宮、無樑殿、長廊、雙環萬壽亭等,還有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勝古蹟。天壇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築群,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文化遺產」。 也是中國這邊當局評定的5星級旅遊景點。沒錯,看到這句話你就知道,旺季天氣好的假日來這邊肯定又是人擠人,請有心理準備。
天壇公園的地圖與簡介,在公園的內部到處都有這種園區標示方便旅遊者對照目前的位置。這次因為到達時已經是下午一點多,加上冬天五點天就黑了,我們在西門附近的景點就沒有逛到,例如齋宮或是神樂署、百花園等,下次有機會再去把天壇公園景點補完計畫完成。

門票,看到聯票了嗎?神奇吧?天壇公園門票價位變化組合很大,簡單的說,門票價位有分淡旺季的價格,而且門票只是進入天壇公園的票價,裡面比較大型有名的景點如祈年殿、回音壁(皇穹宇)、圜丘、神樂署等都要另外收費,這個夠狠的了,不過票價也還好,這次淡季買聯票,除了神樂署還要另外購票外,一次30元人民幣,折合台幣約150元,打發一下午不算貴。

票價也跟大家分享一下:
4 月 1 日一一10 月 31 日為旺季 , 門票 15 元 , 優惠門票 8 元 ,聯票35元
11 月 1 日一一次年 3 月 31 日為淡季 , 門票 10 元 , 優惠票 5元,聯票30元
單獨景點門票 20 元 ( 包括祈年殿、回音壁、圜丘 )
神樂署景點票 10 元
園內有二百年以上的古柏二千五百多棵,大量的植樹讓在天壇公園裡晃悠的我們,有種在森林中漫步的感覺。假日多親近綠樹,是件不錯的事啊!

繼續往前走,由於從北門進入,所以第一個顯著的目標當然就是天壇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之一~祈年殿了,遠遠就可以看到藍色琉璃瓦與上頭的金頂。

繼續往前走,要到祈年殿前會先經過一道城門式的建築。這門好像沒有特別的名字,不過從建築上也可以看出承續天壇主體莊嚴華麗的風格,讓人驚豔。


過了門,兩側道路旁的樹木都落光了葉子,光禿禿的樹枝等待著大地春回重新獲得活力。這掉光樹葉的兩排樹木,增添了一分蕭瑟的景象。


古色古香的路燈,在天壇公園裡的古式造性路燈還有揚聲器的功能,漫步在天壇公園中,所見皆古色,耳朵又聽到這些宮燈造型的揚聲器傳來的國樂,還真的有點時空錯亂的感覺。不過只是有點,畢竟周圍大陸國內旅遊團一堆,很快就會把你拉回現實,哈。

祈年殿就在眼前了,這角度看過去應該是皇乾殿與祈年殿吧!在天壇公園的建築群,主體外部都是磚紅色漆料配上藍色琉璃瓦,莊嚴而華麗。

不過在皇乾殿背後這邊有個東西看起來還真的蠻突兀的,一個超大型的液晶看板。看到在這麼漂亮的中式古風建築中矗立著一幅大型液晶螢幕,怎麼看怎麼怪啊!

前面提過,天壇兩側為大面積古柏林,園內二百年以上的古柏就有二千五百多棵,多人才能合抱的古樹放眼望去比比皆是,外型蒼勁古拙的老柏樹也吸引許多遊客駐足觀賞與拍照留念。


在皇乾殿的後方,慢慢的往祈年殿入口前進,可以看到牆外都有設計好的排水口,這種排水設施在天壇建築周圍有不少的數量,整體來說,古代中國的建築技術真的是很不可思議的先進啊,難怪當時世界各國都要派工匠來學習。

終於到達祈年殿的門口了,這邊是要另外收票的,遊客建議還是買聯票吧。不過讓人感到



一進到祈年殿的廣場,第一眼最醒目的當然就是祈年殿主體,除了震撼,我想不出其他的形容詞。以往只能在書本、旅遊節目或是網路上看到的歷史建築,正活色生香的在我眼前,四周廣闊的廣場就是祈年殿獨立於其中,頗有接天的架勢。廣場上那一沱一沱的白色物質,是工作人員將積雪集中後的結果。我想如果我有勇氣前一陣子大雪過後就來,應該會有另一番的美景。

祈年殿前的東配殿與西配殿,東西配殿目前是一些古代文物的展示,雖說是配殿,但同樣富麗堂皇,可以看出帝制時期祈所有權力富貴於一身的帝王之尊,有多麼的奢華。


從側面來看祈年殿,祈年殿為壇殿結合的圓形建築,查資料得知是根據古代「屋下祭帝」的說法建立的。下方的壇型建築為三層,高5.6公尺,下層直徑91公尺,中層直徑80公尺,上層68公尺。祈年殿本體建築為圓形,高38公尺,直徑32.7公尺,最顯眼的當然就是三重藍色琉璃瓦的圓形屋簷部分,尖頂鎏金,相當醒目。

終於繞到祈年殿的正前方囉,壇殿結合的建築風格,加上四周寬廣的廣場,祈年殿雖只有三層連壇約44公尺的高度,但視覺上就真的很雄偉啊!很難想像這建築的原始建造時間竟然是明朝這麼久的年代。

東西兩配殿的照片個一枚,這東西配殿中目前展示的古代帝王文物,也是值得花時間慢慢看的唷!看了一下並沒有標示禁止拍照,所以稍微拍了一張展示區的照片回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來一張前方祭壇階梯與祈年殿的直立照片一枚,前方祭壇的石雕部分都是採用漢白玉,這麼大片的漢白玉雕成的玉質飾品,真的是讓人張目結舌的了,這如果到富比士拍賣,應該是天價囉。

兩張祈年殿在三重藍色琉璃瓦的圓形屋簷部分的特寫,可以留意一下屋簷下方的結構,真的是相當複雜且精細,而且華麗的程度我想是絕對不輸給歐洲那些古代的歐式巴洛克建築啊!現代的鋼筋水泥建築的現代美感,跟古代細膩華麗獨特的藝術風格,你喜歡哪個?


差點忘了介紹,祈年殿南方有祈年門,同樣是一座相當壯麗的城門式建築,當然目前中門是封著的,只開啟兩側側門供遊客出入,好想走一次大門體驗一下皇帝的威風啊!

祈年殿祭壇階梯上的丹陛石雕,在祭壇的南北兩側都有這三幅石雕,材質當然是前面說過的漢白玉,由下到上分別為雲紋、鳳凰與皇龍,分別是瑞雲山海、雙鳳山海、雙龍山海三圖,當然打的就是龍鳳呈祥的吉祥意思。



繞道北側人少的地方在來一張全貌圖,鳳翔九天之上,龍又在鳳之上,這應該也是古代男尊女卑的寓意吧?

回頭看看祭壇上,在祭壇上有不少造型古拙的鼎,中國古代文化真的跟鼎分不開啊,連想當皇帝都叫問鼎中原,做人有信用也叫一言九鼎。


再回頭來在祈年殿吧,登上第三層的祭壇,祈年殿就在眼前了,越接近看,越能體會到祈年殿建築的精細華麗。

可以留意一下屋簷的結構與下方金漆繪製的龍鳳花紋,只能說古代工匠的功力真的是很可怕。


祈年殿由28根楠木大柱支撐,柱子環轉排列。中間4根「龍井柱」支撐上層屋簷,取的是一年四季的意思。中間12根金柱支撐第二層屋簷,象徵一年的十二個月。外層十二根柱子叫簷柱,象徵一天的十二個時辰。中外兩層柱子共二十四根,代表了二十四節氣。可以看到殿內屋頂中間設置龍鳳藻井;殿內樑枋也有龍鳳和璽彩畫。


中間四根龍井柱在朱紅色底漆上以瀝粉貼金的方法繪有精緻的圖案,相當華麗富貴,這個當然只有帝皇之家專用的建築才有這樣的風範啊!

祭壇四周的欄杆部分,這個爬文說也都是漢白玉的材質啊!真的是相當驚人

祈年殿的北方就是皇乾殿,祈年殿與皇乾殿中間隔了一道門,門上與皇乾殿一樣掛的都是皇乾殿的匾額,透過這扇們來看祈年殿,別有另一種風貌。


皇乾殿,建築的風貌與配色也同樣是天壇的主體配色,朱紅色的底色配上藍色琉璃瓦。皇乾殿是平時供奉祈谷壇祭祀正位和配位神版的廡殿式大殿,覆蓋藍色的琉璃瓦,下面有漢白玉石欄杆的台基座。皇乾殿專為平時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神版,神版均供奉在形狀象屋宇的神龕裡,每逢農曆初一、十五,管理祀祭的衙署定時派官員掃塵、上香。祭祀前一天,皇帝到此上香行禮後,由禮部尚書上香,行三跪九叩禮再由太常寺卿率官員將神牌恭請至龍亭內安放,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由三座琉璃門與祭壇相通,也就是上一張圖片那道門啦。



皇乾殿一旁有個小門,這個小門叫古稀門,有個超爆笑的典故。話說乾隆老了之後很懶惰,每次從正門走到皇乾殿祭拜都覺得很累,身邊的人就建議他可以走小門才不會繞這麼大一圈。乾隆那老人家當然立刻同意,不過又怕大家都跟他走側門對祖宗不敬,於是就下令這門是給超過七十歲的人才能走,人生七十古來稀,所以就名為古稀門囉。

從側面的角度來看皇乾殿,屋簷上的琉璃瓦與琉璃雕飾,歷久彌新。不禁還是讓人讚嘆古代的工藝,一些工匠投注一生的心力,可以做出這麼漂亮的東西來,現在台灣卻一味講求學歷,導致大學生滿街跑,卻沒什麼專精的技能,這點有點令人感慨。


繼續往南走,出了祈年門就會通過一條很長的橋,叫做丹陛橋,丹陛橋是連接祈谷壇南磚門及其南天門(成貞門)的唯一道路,也是連接祈谷壇和圜丘壇的軸線,長360公尺,寬30公尺。丹陛橋上有三條石道,中間是神道,東為御道,西是王道,北端高而南端低,北端高度為4公尺,南端只有1公尺,相傳這樣建造的方式是北行步步登高,如臨天庭。呃,皇帝想當神仙想瘋了嘛?

丹陛橋的一端,成貞門


另一端則是祈年門與祈年壇

在丹陛橋的中間,有一條小分岔,可以通往一棟小建築,這是具服台,具服台設於丹陛橋北段東側,為一座凸字形平台。這是皇帝前往祈年殿行祀谷禮時,更換冕服(祭服)的地方。也是這次天壇公園旅遊中,唯一看到黃色屋頂的建築。目前,則是被改成了紀念品販賣中心。

從具服台望向祈年殿方向的風光。可以想像當初皇帝在這邊更衣後,準備走出具服台往祈年殿方向前進時所見到的景色。

一出成貞門,路旁一棵外型相當奇特的古柏樹吸引了我的目光,一旁有立牌標示該柏樹名字為九龍柏。九龍柏種植於明嘉靖年間,位於天壇皇穹宇西北側,樹高超過十公尺,外型極古樸蒼潤。樹身上有縱向褶皺,將樹身份為九道扭曲的紋路,形狀就像九龍纏繞,非常奇特,所以稱之為「九龍柏」。

過了九龍柏就可以看到回音壁宇當中的皇穹宇了,當然這也是需要另外購買門票的景點之一。回音壁這名字相當有趣,皇穹宇院落周圍的圓形圍牆,牆高約3.72公尺,厚約1公尺,牆身是用山東臨清磚磨磚對縫,藍琉璃筒瓦頂,這就是著名的「回音壁」。圓形的牆壁自然形成音波折射體,磨磚對縫的砌牆方式使牆體結構十分緊密,當人們分別站在東西配殿的後面靠近牆壁輕聲講話,雖然雙方距離相距很遠,但是可以非常清楚地聽見對方講話的聲音。這是因為圓形十分光滑,音波的折射後的結果,這也是回音壁的名稱來由。回音壁的建築,考慮到了現在科學中的聲學與力學部分,是經過相當精細的計算產生。

這道圓形的圍牆就是回音壁,這次來遊客仍然不少,所以沒能在兩端吼吼看測試回音壁的功能,哈哈。

進入道回音壁內,最顯眼的當然就是皇穹宇了,造形彷彿是縮小版的祈年殿。皇穹宇是放置皇天上帝和皇帝上八代祖宗的牌位的地方,殿內沒有橫樑,全靠8根簷柱、8根金柱和眾多的斗栱支托屋頂,透過力學原理精細的計算才能完成。

皇穹宇的東西兩配殿,當然也是一貫的朱紅色外牆,藍琉璃瓦屋面。東殿殿內供奉大明之神(太陽)、北斗七星、金木水火土五星、周天星辰等神祉,西殿則是夜明之神(月)、雲雨風雷諸神神牌供奉處。


皇穹宇主殿照片一枚,階梯處的白色雕刻就是有名的三音石,材質當然也還是漢白玉。皇穹宇由環形排列的十六根柱子支撐主體,外型雖然不大,但是精細的程度與建築上的難度並不亞於祈年殿


皇穹宇前的三音石,三音石的名稱由來也很有趣,如果你站在這塊台階上拍一下手,你就能聽到三次,或者更多次連續拍手的聲音。原因是四周回音壁很高,而且堅硬光滑,能夠很好地反射聲音;回音壁的形狀又是圓形的,三音石正好放在圓的中心處。因此聲音從空氣中向四周傳播,遇到圍牆後,又給反射回來,這些經反射回來的聲音又都經過位於圓心的三音石。所以站在三音石上拍手,就會聽到清晰的回音,而且回音特別響。反射回來的聲音經過圓心後繼續向前走,一直傳到對面圍牆上,經過第二次反射又回到三音石。這樣,我們就聽到了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的聲音了,這就是三音石的名稱由來。

皇穹宇內殿柱子上設共同的斗栱支撐華麗複雜的天花和藻井,殿內畫滿了滿是龍鳳和璽彩畫,天花版的圖案為貼金二龍戲珠,藻井圖案則是為金龍彩繪。皇穹宇殿內的斗栱和藻井跨度在中國現存的古建築中是獨一無二的,三層天花藻井,層層收進,非常有特色。

從皇穹宇門口看回音壁的三道琉璃門,中門還是未開啊,我想當皇帝過過癮啦(打滾ing)。

祈年殿、皇乾殿、皇穹宇這些建築,門檻都有銅片保護,不知道當時的下人們要不要每天拿銅油推到亮啊?(當兵時慘痛的回憶)

西側殿恭奉的夜明之神(月)、雲雨風雷諸神神牌,在圜丘那也有諸神的專用燎爐喔!

離開回音壁,繼續往南走一小段,就是另一個著名景點圜丘了,是舉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場所。

進入圜丘前的圍牆,藍色琉璃瓦在這麼多年後依舊是光澤鮮豔。上方應該是龍頭的裝飾吧?

收了門票後進入圜丘,首先就是一片極為空曠的廣場。查了一下資料,圜丘明朝時為三層藍色琉璃圓壇,清乾隆十四年(1749)擴建,並改藍色琉璃為艾葉青石檯面,漢白玉柱欄,又是漢白玉,真的是夠奢華啊!

正式進入圜丘的三層圓壇前,會先通過櫺星門。櫺星們的建築是中國傳統建築中的門的一種形式,通常是兩個立柱,上搭一根橫木,稱為額,形成門框,內裝對開門。 傳說櫺星是天上的文星,又稱文曲星。也有說櫺星門指的就是天門。所以宮室,祭祀建築如天壇壇廟和陵寢建築都設有櫺星門。



圜丘為圓形的祭壇建築,架構是三層形式,高5.17公尺,最下層的直徑54.92公尺,最上層直徑23.65公尺。四周漢白玉石欄板的數目都是九的倍數,象徵「天」數。


圜丘最上層中心一塊圓形石板叫做「天心石」。其外環則有石板九塊,再外一圈為18塊,依次往外每圈遞增九塊,直至「九九」八十一塊,取的是「九重天」的意思。

人站在天心石上說話,聲音特別渾厚、洪亮。原理跟回音壁的三音石很像,圜丘壇圓心石的位置,正是圜丘壇的中心。石壇的周圍砌有三重石欄,石壇以外還設置了了兩道逆牆。從圓心石上發出的聲音傳到四周的石欄和逆牆受阻以後,就同時從四周向圓心石折射回來,聲波震動較大,所以聽起來既十分洪亮,連續不斷。看完一旁的說明,對於古代工匠的高超的數學知識和計算才能,真的是相當令扭蛋機我讚嘆啊!
在圜丘上往北看,回音壁、皇穹宇、祈年殿,盡收眼底。

當天除了國內旅遊團,國外遊客也不少,許多人都爭相到天心石上拍照留念。

在圜丘一旁有一跟高聳直立的木桿,看了一旁的說明才知道這是望燈,望燈是祭祀時照明用的燈具,清代祭祀時有三座。每座望燈下以石砌望燈台和夾桿石固定,望燈桿高28.8公尺,頂端有如意桿和滑輪,以控制望燈升降。原本是有三座,不過1914年洪憲那袁大頭來祭天,不知道哪跟筋不對令人砍倒了兩根,所以就剩下一座了。

古代祭祀的規矩真的是很複雜,連燎爐都分的很清楚。燎爐就有點類似我們現在使用的金爐,只是除了燒紙錢,還會燒供品。在望燈旁邊的燎爐有兩個,一個是月神使用,一個是風雨雷電四神共用。

另一側還有燔柴爐,燔柴爐位於圜丘東南側,綠琉璃磚砌成的圓形建築。燔柴爐是舉行冬至祭天大典望燎儀時焚燒祭祀正位(皇天上帝)供奉物用的,就是皇天上帝專用的大型金爐?哈哈。

燔柴爐的一旁還有八個燎爐,這八個燎爐是清代八位祖先專用的,伸出手指算一下,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八位祖先使用那應該是光緒時代?宣統沒有幫光緒設置一個啊?

在月神使用的燎爐隔著圜丘祭壇的正對面,也有兩個燎爐,一個是日神專用,另一個是其他星辰各神共用。很複雜吧,怎麼不一個大爐子一次燒掉,上去了大家再自己分,哈哈。

由於天氣真的很冷,加上11月天壇公園只開放到下午五點,所以我們大概四點半左右就準備回程了,西門附近的神樂署與齋宮都還沒有去看過,有機會一定再去看看。
回程的路上,兩旁的柏樹依舊翠綠,看起來似乎不像冬天啊,其實真的很冷,這時候的溫度大約只有5度以下。


天壇附近烏鴉非常的多,一路上都可以聽到烏鴉的叫聲。不禁讓我想起之前看港劇金枝慾孽中提到的神鴉與索倫桿的故事,也許是這原因,讓北京城中的烏鴉都可以無憂無慮的生活啊!

回程時經過的南神廚院,可惜這個目前並沒有開放。南神廚院位於圜丘東邊,是圜丘冬至祭天大典之前製作圜丘壇各種祭品的場所。院門外有走牲道與圜丘東櫺星門相連,祭時臨時搭設走牲棚以運送祭品。一旁還有宰牲亭,應該是專門屠宰作為祭品的牲畜之處。


在準備回天壇東門去搭地鐵的時候,還看到了著名的七星石。七星石是明嘉靖年間的鎮石,有一道士說這裡太空曠,不利於皇位和皇壽,就設七石鎮在這裡,主要是取泰山七峰意思。清朝那位喜歡在各名畫名圖亂簽名的那位十全老人乾隆爺,又故施舊技,在七星石東北側又讓人放了一個石頭,代表華夏一家,江山一統的意思。所以現在的七星石,其實一共有八個石頭。

終於打完了,一段時間沒寫遊記了,真的是不好意思。稍微是比較習慣這邊的寒冷了,以後會繼續安排這邊的一些遊覽行程,在繼續跟大家一起分享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