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峪城 2016/5/28
去年11月時有準備去長峪城探路, 結果昌33中巴沒有出現, 想著現在天氣暖和還不至於太熱, 應該是不錯的時機再過去看看, 不過事前功課還是沒有作足, 回程的路線與交通工具都還有許多問號, 幸運的徒中遇上了一位好心的大哥, 解決了回京城交通工具的問題, 還多去了一個剛開發完的新景點.
去長峪城只有一路公交車, 昌33路, 每天只有5班車, 好像只有3班車會進去村裡, 不進村的話, 就需要多走5~7公里才可以搭上回京城的公交車, 所以在回程的交通工具上一直讓我有些擔心.
原本的計劃是從長峪城出發, 然後穿越到禾子澗坐下午3點發車的昌33. 後來對於去禾子澗的方向掌握不到, 好在有石大哥的順風車可以回城, 省去了回不了家的顧慮.
長峪城 - 位於昌平區西部。東西南三面臨山,南鄰雕窩溝。因在長峪峽谷而得名。 明代成村。地處長峪峽谷,稱長峪口,明正德年間築關城,稱長峪城。明萬曆年間基璺增築新城,後發展成村,村以城名。 該城北依長城,南望鎮邊城,東鄰臼羊城,戰略位置十分險要,是明代京師北京防禦的重要隘口。 長峪城舊城與新城均有城牆,券門。 舊城內有佛殿及娘娘廟,廟內有鐘、鼓樓。新城內有關帝廟、菩薩廟各一座。現大部保存完好,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黃樓窪,位於北京市昌平區西北部,北京延慶縣和河北懷來縣交界處,海拔1439米,是北京境內最高的長城烽火臺,有古長城遺址。當地老鄉叫高樓,明代稱“茶芽坨”,位於“黃樓院”西4裏,屬長峪城下七隘口之一。 [摘自於百度百科]
早上5:30就出門, 6:30德勝門西搭上了345快, 7:35在昌平南大街站下車, 往北步行約10分鐘到昌平北站等8:00發車的昌33. 可以直接在南大街坐昌33, 不過想要確定有位置坐, 時間也足夠, 就決定走去北站的發車站.
順利坐上昌33, 路上的進入山區的風景很讚, 約9:50到達長峪城, 心裡想著有要趕回程公交車時間的壓力, 就沒有在村裡晃太久, 隨意拍了幾張照就繼續往山上走去. 路很好走, 基本上都是緩升坡, 並不會很累, 路上剛好結識了石大哥, 閒聊了幾句後就超越了他繼續趕路, 2個小時多一點後登上到高樓, 在高樓拍照留念後就開始走野長城往圓樓去, 距離並不遠, 但是在有坡度的坍塌城牆上進度不快, 圓樓那邊也是盡快的拍拍照, 就爬回去高樓準備找路往禾子澗去, 可是繞了一會兒真的掌握不到正確的方向與路徑, 在抗日戰士紀念碑那裡差點要冒險往深山裡去, 還好石大哥剛好出現, 好心願意讓我坐他的順風車回城, 那就沒有時間的壓力, 後面的旅程就隨著石大哥作伴了. 後來回到家重新看了去禾子澗的路線, 還好沒有冒險進深山, 完全抓錯了方向, 如果石大哥沒有及時出現的話, 不知道會被困在山裡多久了.
去長峪城的一個主要因素是號稱是北京長城海拔最高的烽火台(黃樓洼), 還有北京年代最古老的燕長城遺跡(這回並沒有見到), 也有很少見的圓形敵樓. 但是長峪城長城最讓人感受深刻的是這裡曾是長城對日抗戰的主要戰場之一(南口戰役), 一路下來有民間人仕立的紀念碑, 還有2012年修復長城時挖掘出來的國軍將士的遺骨, 集合起來重新安葬在戰場的山頭, 可以順便向這些無民壯士們致敬.
南口戰役為中日戰爭早期的平綏鐵路沿線作戰之一,地點是在中國的南口與張家口一帶。發生於1937年8月8日至8月26日,攻陷北平、天津的日本軍隊以第20師團川岸文三郎全部,並抽調第5、第10兩師團及酒井旅團等,沿平綏線進攻南口。除於8月21日進攻居庸關,20師團所屬本間旅團與鈴木師團主攻張家口與南口。中國參戰軍主要為湯恩伯第13軍兩師。經過19天戰鬥,南口失守。中國軍隊傷亡1.6萬餘人,日軍傷亡1.5萬餘人。 [摘自維基百科]
從長峪城村順著馬路向北走的盡頭就是一處抗日紀念碑, 上山的步道也從這裡開始, 大約10分鐘後會經過小水庫, 是個不錯的露營野餐的地方. 小水庫北邊步道有個岔路, 右邊有個小土徑是上到山頭的捷徑, 聽說可以少走1~2公里, 可是路比較難走些, 繼續向西邊走是好走的石板路, 大部份是緩升坡, 強度不高, 大約1小時候可以到北京與河北的交界碑.
交界碑後朝東往烽火台的土石徑, 路途經過第一處將士墓, 大約1小時到黃花坡, 再有一處紀念碑, 這裡不確定是否有葬遺骨, 再10多分鐘就到達高樓, 修復後的高樓頂上也有一座碑, 不過高樓上不去所以看不到內容.
每處墓與碑還有一些殘缺的城樓上都放了太陽能的唸經機, 第一次在無人的山頭聽到聲音時, 還真的有被嚇到, 有心人會放置這些設備替將士們普渡很讓人感動.
高樓西北方連接著野長城, 沿著陡坡下降到第2座烽火台就是第2個看點, 長城上非常稀有的圓型敵樓, 工法很精緻, 可惜已看不到頂部, 只能用想像的, 不知當時的構想是什麼? 在這個以戰略作為唯一考量的建設, 還是留下了一絲藝術的風采.
高樓東北向的長城也有被修復, 要去黃樓院/禾子澗其實是要朝這方向走然後再下城牆下撤, 下次過來時可能會繼續沿著長城過去陳家堡或是石峽關.
跟著石大哥一起回到長峪城後, 想到正好是塞車時段, 石大哥就繞路過去門頭溝那邊一座新修復的金代千年古剎, 白瀑寺, 幸運的多看了一個景點, 有機會再介紹.
小米手環記錄一日下來共31,704步, 里程21.9公里.
長城峪唯一的一路公交車, 一天只有5班車, 似乎聽到只有3班車會進到村裡.

村裡沒有站牌, 上下車就在公共洗手間外的廣場外.

長峪城的城牆還保留的挺完整攀升上兩面的山頭.

長峪城關口被整修過, 只要是被整修過, 原本的古意完全喪失.


關口外的小廟.

另一面山頭上的城牆, 如果沒有被人為破壞過肯定很雄偉.

水庫前面的停車場, 也是步道的起點, 第一處紀念碑就在一旁.


很幽靜美麗的小水庫, 識貨的包友就在水邊紮營.



水庫尾端是上山的石板步道.

沿途可以看到遠方的烽火台.

石板步道盡頭是北京/河北的交界地.

往高樓的路線上並沒有城牆, 但是會經過幾處實心烽火台.



靠近山頭是所謂的黃花坡, 據說許多戰士就被村民葬在這下面, 因此秋天時長出來滿山坡的黃花.

2012年修復長城時發現了許多國軍遺骨, 民間人仕特別扛了棺木上來收集遺骨正是安葬在此.

靠近高樓時又見一處紀念碑根大石塊上的紀念文, 正面對著當時日軍攻擊的方向.



接近最高點黃樓洼的高樓, 可以看到頂部有立一塊石碑.

高樓是經過修復的, 不過在原始的牆面上還保留著當時的彈孔.


高樓朝東北方是往陳家堡的方向, 有一段長城也是修復好的.


高樓朝西北的方向是朝門頭溝去, 這一段是原味的野長城, 距離2座城樓的地方, 就是圓樓.




一路下來好幾處有放著太陽能的唸經機替無名將士們超渡.



這樣完整精緻的空心圓樓還真的是第一次看到.

原始的牆體, 沒有包磚的毛石墻, 除了幾處坍塌較嚴重之外, 大致上還保留的不錯.

好心的石大哥繞著高樓拍照中.

回程看到水庫裡一大片黑色的區域, 靠近看才發現是一大群的蚵蚪, 開眼界了.

回到村裡時, 石大哥特別繞過來讓我看看這邊的古廟, 週末假日時, 村民會在這裡演600年歷史的社戲給遊客觀賞增加收入.

北京周邊長城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