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過牆子路後, 不難了解到為什麼這邊的長城會那麼受歡迎:
- 可看性相當的高, 獨特的V字型長城, 多樣式的文字磚, 完整的障牆都是這邊的特色.
- 完全原味的野長城, 挑戰性與強度都不高, 適合大多數喜歡戶外的遊客.
- 交通便利, 密16中巴每20分鐘一班.
網上有找到一張很清楚的路線示意圖, 雖然不是符合比例, 不過是一目了然, 我選擇走這一段的精華區段(q3 > q4 > q5 > q6 > q11 > q6 > q7 > q8 > q9).

Q4到q6之間可以看到不少的文字磚.
Q6到q8是經典的V字型長城.
現在村民正在修建步道至q3跟q7.
Q3到q4比較陡坍塌的比較嚴重, 現在也在修建繞行的步道.
06:50 東直門搭980快
08:15 密雲鼓樓站下車
08:35 搭上M16(牆子路)
09:53 北溝公車站(終點站)
10:15 走錯路, 回到北溝公車站
10:19 小關門岔路
10:48 小路上切往長城
10:54 長城腳下
11:00 禁止攀爬告示牌(q3)
11:12 第一座城樓(q4), 最佳地點欣賞V字形城牆全景
12:12 V字型障牆東(q6)
12:26 宿營樓, 此段長城最高點(q11)
12:42 回到V字型障牆東(q6)
12:53 V字型障牆底部(q7)
13:00 V字型障牆西(q8)
13:27 (q9)
13:48 下撤到馬路
14:34 北溝公車站
14:52 牆子雄關
13:10 搭M16回密雲
有些後悔一直拖到現在才過來牆子路, 因為這裡是個很好取景的地點, 可惜這次過來霧霾嚴重, 視野不佳, 披著一絲神秘的薄紗, 相信天氣比較好時, 在這裡春夏秋冬的季節都可以拍到非常漂亮的景色.
墙子路关为明长城重要关隘。道路平漫,地势开阔,墙子路长城跨越了流向密云水库的清水河,河水就从长城下面的水关钻过去,因此有“一水流二关”之说,长城就在水关以南的山上。
据文献记载:墙子路长城初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万历三年(1575年)重修城池,由于年代久远,墙子路长城如今坍塌毁坏比较严重,成了一座“野长城”,现存面北城门一座,上面有“墙子雄关”的石匾。但该地风景优美,加之人烟稀少更添苍凉之感,近年来吸引不少户外爱好者前往一探。
墙子路原名墙子岭,以石匣为中心的西协下的四路为墙子岭、曹家寨、石塘岭、古北口路。因此墙子岭人们又叫墙子路,现在的墙子路村就是当年墙子路的指挥部所在地。
墙子路长城全长115.5千米,下辖11处关寨。墙子雄关关城周一里三百一步四尺,置东西南三门,东曰“永熙门”,西曰“安边门”,南曰“墙子路”。
城池建筑全部为砖石结构,墙高二丈五尺许,宽约三丈,城郭大体为长方形,北墙随山势呈半圆形。南门楼上有汉白玉匾,正中三个大字:“墙子路”,上款为“皇明万历三年岁次乙亥仲春吉旦立”、下款为“钦差总督蓟辽等处军务兵部左侍郎关中杨兆书”,字体浑厚刚劲,使城楼倍增壮丽,可惜此门额早已丢失。
墙子路长城最大的特点是,它有一段隐藏在山峦中的“V”字形长城,几乎成90度角。 [摘自百度互動百科]
密16的終點站北溝, 出站後別走左邊的小路穿越鐵軌橋下, 需要往右(東)走(經過北溝村簡介牌)穿越鐵軌橋下才是正確的方向, 我就呆呆的走錯路浪費了將近半小時, 還好有早點發現掉頭.



走對了方向不久就會看到小關門的岔路, 往右是去小關門, 在這裡要往左邊走.

一路上的右側山頭上可以看到斷斷續續殘缺的城牆, 都已無包磚, 這邊的地勢比較低, 最先被破壞. 霧霾嚴重, 遠處山頭的石龍看不清楚.



我是在這裡右轉上切向長城, 不過應該不是示意圖上那顆核桃樹的岔路, 老實說, 我根本不知核桃樹長得是什麼樣子的. 走了一小段水泥路就進了私人的果園, 走了一些不明顯的小徑, 後面才又接上了修好的水泥步道, 所以意思是又走錯了路, 不過至少方向是對了.



接上長城的斷點可以第一眼體驗到這一段原始長城的美, 也立刻來個下馬威, 立著危險不能攀登的告示牌, 今天當個乖寶寶, 因為左邊現在正在修建繞道的小路, 小繞一段就可以回到q4.




Q4內外部都還保持得不錯, 或許是以前沒繞道小路時不方便攀登, 沒能輕易的讓村民取材吧. 一出城樓的北面就是欣賞V字長城全景的最佳地點.






Q4到q6的這一段也是相當的殘缺, 不過保留下了不少的文字磚, 文字磚風化的嚴重, 幾乎識別不出上面的文字, 大約可看出”萬曆十年瀋陽營秋防中部”或是”河間營”這些字眼.








這段長城的最高點宿營樓(高尖樓?), 這名字應該是後人自取的, 通往敵樓的城牆外牆看到了階梯型的牆凸, 這種外型之前在山海關角山長城看過, 不知純粹是美觀考量, 還是有實際的功能. 城樓的西南面也還留著彈孔, 應該是跟日本打仗時有關的.




宿營樓延伸向北的支線城牆就沒有包磚, 以石塊搭砌, 反而能過逃過被剝奪資源的命運, 得以保存得比較完整.

再來就是回頭走V字型城牆, 東邊的坡度大約是50~60度, 西邊的坡度略陡一些, 大約是60~70度, 這裡小心慢慢地走並不危險, 而且一旁有垛牆可以扶持著力, 下坡要比上坡來的困難. 在V字底正有工人在鑿路, 以後可以直接走到V子腳底.






最後一段下撤到公路也是有些坡度, 完全突顯出上山容易下山難的道理, 山對面的殘長城是通往另一段出名的51磴長城.





下撤到馬路的點是靠近河北興隆的邊界.

玉米豐收的時間, 路邊都是採收玉米的農民以及滿滿收成的玉米.

回到公交站時, 與司機聊了起來, 他在這裡住了20多年才上過一次長城, 建議我去看看牆子雄關跟關上城堡, 想想每20分鐘就一班車, 難得過來一次就過去吧, 如我想像的, 當地人對於古蹟的不重視, 牆子雄關前是垃圾一堆, 城堡裡也沒什麼值得看的, 已經完全沒有了古意.



=================
北京長城總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