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段算是北京周邊長城的經典穿越路線之一, 可看性很高, 基本上除了十八磴加上1~2處斷點之外, 大致上都不難走, 這一條路線的幾個看點如下:
- 有修復過也有原味的城牆
- 雙邊垛口 + 雙層箭孔
- 未包磚碎石單邊牆
- 黃花城水庫
- 大几字長城
- 小長峪口關
- 十八蹬
十八蹬是這一段長城的代表作, 為北京長城三險之一.
據說,北京的長城有三處最險之地:其一是司馬台長城被稱為"天橋"的單邊牆,其二是箭扣長城的鷹飛倒仰,其三是黃花城長城的十八蹬。"十八蹬"是一處幾乎呈85度角的大陡梯。民謠中就有"十八蹬,高入天,鷹飛倒仰猴難攀;山高到底有多少,一個軲轆滾三天"之說。
民謠中的鷹飛倒仰並不是箭扣長城的那一段, 唱的就是十八蹬這裡, 因此十八蹬長城以山高、坡陡、城險而聞名。
北京的長城自西向到經黃花城後,通一座山梁,畫出一個大大的"几"字。那"几"字右腳一勾就勾在一條窄窄的沖溝中。明長城在這裡設有一關口,叫"小長峪口",口內建有小小的關城,負責此地的關防。現在,小長峪口城門洞還在,城樓已經毀於戰火。關內的舊城遺址離關口不到100米,依山而建的四四方方的城牆依稀可見,城卻早毀了,城內也普通成了老百姓的果園子了。小長峪向東,拔地而起一座石頭大山,山高路遠,亂石叢叢。長城,就沿著這亂石逆山而上,直達山頂。這就是十八蹬。因為山勢險峻,城牆修築非常陡峭,最大坡度處,是十八座高高的磚蹬連接而成,故被稱為"十八蹬"。 [摘自百度]
對於黃花城這一段長城的歷史記錄:

交通路線, 東直門樞紐站916快到懷柔南華園三區站下車, 往西走約300米過馬路在南華園四區轉H14在黃花城水庫下車.
回程比較不方便, 九公山南側的興隆城每天只有3班車(H24), 下午的唯一班車是16:50, 需要再走約40分鐘到渤海鎮南治站才有比較多的車(H23)可以搭, 每30~40分鐘一班車.
06:15 東直門坐上916快
07:16 南華園三區站下車, 過對街阿泰包子取暖+上洗手間
07:40 在南華園四區站坐上H14
08:35 黃花城水庫下車
08:40 水庫對岸果園小徑, 天冷無人攔路收費
08:51 第3敵樓登城鐵梯
09:35 大几字長城底部橫切
09:48 小長峪口關
11:00 十八蹬底部
11:20 繞過十八蹬
12:05 長城制高點
13:38 九公山長城入口停車場
14:36 興隆城
15:25 渤海鎮南治站
15:32 搭上H23回懷柔
16:18 懷柔北大街轉916快
一共走了大約6個半小時的路, 總距離19公里.
公交車過了九渡河後, 就可以清楚看到大几字長城.

也可以看到東邊一路向上的十八蹬+吹風坨山頂.

在黃花城水庫下車就是長城的起點.

水庫大壩已結冰, 走在結冰的大壩上有壓力, 其實是一個後面會碰上的挑戰一個警示.

之前因為自己的堅持不讓村民不勞而穫, 所以一直沒有來走這一段長城, 這回原本準備屈服的, 沒想到天冷的淡季山土匪也休假.

郊區的空氣明顯的比城區要好上非常的多.

回望走向撞道口的長城.

第三座城樓有鐵梯攀登上城牆, 這是村民收過路費後最主要的福利.

遊客多的副作用, 有時間把垃圾集中在一起, 為什麼不順便清除一下呢?

遠方山頭的孤樓, 應該是二道關的第二防線.

這裡可以看到新與舊牆面的差異, 老實說古法的牆面比較好走, 新的表面太光滑, 陡坡時特別難走.

村民想盡辦法想撈些油水.


大几字長城現身後, 一上一下的走到小長峪口關, 然後再向東一路攀升到將近1000米高的吹風坨山頂, 這一段就是未修復的原汁原味.

回頭看著完美的拉鏈遊走在山岐之上.

下面這城樓是几字長城的起始點, 可以看到右側有明顯的橫切下山路徑繞去小長峪口關.

一段很漫長的爬坡往十八蹬與吹風坨山頂去, 其實沒有預期中的耗時耗力, 第二天並沒有感覺到鐵腿.

大几字的下山區段, 好鋒利的一把鋸子啊!

修好的長城就是特別得壯觀, 我個人是認為不一定就是野長城比較美, 按照原樣返修回來的巨龍可以一樣的迷人.


小長峪口關, 這條水泥路向南可以通到主幹道東宮村, 可是據說有比較霸道的村民有養狗擋路, 我是沒想過去驗證這件事.

今天的重點路段來了, 一路向東爬升的十八蹬長城.

這邊的城樓並不密集, 越往山上去, 就幾乎沒看到什麼城樓了, 回望大几字城牆.

城樓雖然不多, 卻是以最高規格的城牆來補強, 這是我第一回見到雙面垛牆加上兩面都有著上下兩排箭孔的地方.



醜媳婦終於見到公婆了, 十八蹬第一眼的印象, 看得出它的險峻, 心中盤算著攀登的危險性.

接近十八磴前先有網友命名的貓眼樓(挺可愛的), 後方是一處小斷壁上有像是火車頭的城牆結點, 這裡需要繞過石壁, 最上方就是十八磴了.

翻上斷點並不算困難, 就是膽子要大一些.

再來就是要面對十八磴了, 城牆上的冰柱透漏出可能會面臨的困境, 如果十八磴上也結了冰, 那我是真的會滾三天才下山的, 一個人還是別去冒險吧, 十八磴腳底左側有包友留下的紅布條, 這裡可以下城牆繞過十八磴, 繞路的路徑也不怎麼好走, 需要手腳並用, 不過不會危險.




翻上十八磴後發現好險, 作了正確的決定沒有硬攻那面斷崖, 十八蹬的頂上的確是積雪結冰的狀況, 磚頭上一結上冰, 根本不可能抓牢著力, 真的會是在玩命.


過了十八蹬之後還有一大段爬升的路才能到這一段長城的制高點, 這裡可真的是步步驚心呢, 不是多陡峭, 而是走在冰磚之上, 又幾乎沒有垛牆維護的情況下, 一滑倒後可能就會跌下城牆. 我的平衡感還算可以, 有一些滑雪與溜冰的底子, 不然遇到這種一大片結冰的表面, 根本就是個長城溜冰場, 沒穿冰釘鞋的話是要如何前進?




還好翻過山頭之後, 植物的覆蓋增加, 路面也就比較少大片結冰的狀況.

在背對太陽的後山, 也看到了讓人驚豔的霧凇, 一路下來聽到的不是落葉聲, 而是碎冰從樹上跌落的聲音, 那清脆的音樂相當的悅耳, 也留下了相當深的印像.





只是翻越一座山, 長城的面相完全改變, 在九公山這一面的長城就變得是相當的簡陋, 是沒有一塊磚的碎石單邊牆, 也沒有用任何的黏著充填, 山勢並不嚴峻, 偶爾見到幾座實心烽火台的遺蹟, 難道是公款用鑿的結果?



這一段長城的終點是九公山墓園, 想不到還是沒有脫離險境, 想著快要結束了, 心裡一放鬆就在這步道上滑個四腳朝天, 今天小心翼翼的沒有在城牆上摔倒, 卻在最想不到的地方栽跟頭, 謝天謝地, 沒在山上出意外, 老天已經很保佑我了.


九公山墓園也是鐵軍紀念館.

到了九公山墓園後, 需要走約4公里的路到興隆城, 曾經是防守長城官兵紮營的一座古堡, 在這裡等最後一班公交過來要2小時, 所以就決定再走個4公里去渤海鎮, 那裡的公交就比較多了(去慕田峪會坐的班車), 沿途上的鄉間景色相當的怡人, 多走的那幾公里感覺一下就過去了, 靠近渤海鎮時可以清楚的看到西邊的大榛峪/連雲嶺長城, 還有東邊的牛犄角邊/正北樓/箭扣長城, 沒有霧霾的天氣真棒!


牛犄角邊.

正北樓.

大榛峪.

連雲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