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庸關 - 天下第一雄關 15/7/2014
應該是最靠近北京城區的一個長城景區了, 不過以技術面來看, 並不是屬於連接萬里長城的一段, 而是一個獨立的關口, 自古以來是北京北邊的一個重要的關隘.
從北京城區去居庸關沒有直達的公交車(不完全正確, 以下[1]補充), 中途都需要轉車, 網上的資料不少, 搞不清楚到底是那條路線最快最方便, 昨天我去居庸關的乘搭路線值得作參考, 因為出乎意料之外的順利, 路途時間也挺快的, 我是7:20從德勝門發車的, 8:35就在居庸關下車, 全程只花了1小時15分鐘. 在德勝門找880線, 每20分鐘一班, 幾乎全程高速, 在南口環島下車, 然後過個馬路在南口市場搭昌68往居庸關(看起來班次也是20分鐘一班), 昌68沒冷氣但是人不多, 開著窗吹風看風景也很舒服.
(2014/10/14 註[1] 去八達嶺古長城時發現919(慢)公交車也會在居庸關停站, 不是正式站牌, 是停車做檢查, 但是可以下客, 這種方式就不用轉車了. 不過回京919沒有在居庸關停靠, 只有靠昌68在南口市場站然後步行到南口環島轉880/919回德勝門.)
相較與其他的長城景區, 居庸關的特色是有比較多的景點, 除了爬長城之外, 是值得多花點時間逛逛城池內的一些景點.
現在是暑假時段, 早上在居庸關的人潮不少, 但是與八達嶺人潮比起來還是差多了, 到了下午人就明顯的減少許多(因為大部份一日游的旅行團都是先到居庸關再繼續後面的行程), 在東山區段甚至會感覺長城是屬於我一個人的.
居庸關有兩段環型的長城, 都不需要走原路返回關口, 西段的環城比較高, 慢慢走大約2小時繞一圈下來, 東段的環程可以比較完整的遠眺居庸關各景點, 慢慢的走一圈大約1小時.
天氣炎熱對於體力的確是很大的負擔, 在西環登頂的途中, 可以感覺到自己快中暑了, 趕緊找了有遮蔽的敵樓邊多灌水之後才避免真正的昏倒了.



一小部份的長城在維修, 搬運材料上山有了4只腳的朋友來幫忙, 後來注意到這就是馬驢交配后的騾子, 同時具有驢子的搬運能力以及馬的靈活.

居庸關長城修復的跟八達嶺一樣相當的好, 設施雖然沒有八達嶺那麼健全, 但是旅遊為主的長城景區來看已經是很好的了, 階梯的狀況很好, 基本上延著牆壁都有扶手, 雖然相對來說是比較陡峭的城牆, 部份的階級也比較高, 腿需要抬的很高, 不過是個比較好爬比較安全的長城. 對於體力還是非常大的挑戰, 一路無止境的上坡(倒是有些像香山出了名的鬼見仇登山道), 除非有頂尖的體能, 想要一鼓作氣的登頂不是普通人做的到的.


有圖有真像, 這樣70~80度的坡度可是非常折騰人的, 上下都需要一點膽識, 這樣的坡度在居庸關還不算少.







雲台位於居庸關南關城樓北側,因當時殿宇宏偉,遠望如在雲端,明朝時稱為「雲台石閣」。它是一座白石結構的藏傳佛教建築珍品,建於西元1342年(元代至正二年),由元順帝頒旨命大丞相阿魯圖建造而成,是元代遺留下來的一座舉世罕見的文物瑰寶,雕工藝術精湛流暢,造型別緻,圖案精美,是元代石雕藝術的珍品,也是元代建築藝術的代表作。由於它在歷史、宗教、建築、雕刻、文字等方面具有極高的研究和鑒賞價值,在1961年,雲台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首批重點保護文物之一。
這座雲台是藏傳佛教的一種建築物,其建築功能是布施佛教影響,歌頌皇室的建塔功德。建成時,上層為三座藏傳佛教石塔,中層為石欄桿和珠串石雕花紋,下層為一座設有門洞的石台,當時稱「過街塔」。元末三座石塔缺損嚴重,漢族百姓在原有的石台上修建了一座佛閣供奉佛像,因此佛閣名叫石上閣,石台改稱白雲台。西元1702年(清康熙41年)佛閣遭到火災,從此只有雲台依然屹立在居庸關內,且塔基「雲台」之名沿用至今。 (摘自於官網)


除了攀長城, 居庸關城池內的一些景點可以多保留點時間參觀, 雖然居庸關城牆的景色比較單一, 沒有其他長城綿綿不斷的感覺, 不過這些古蹟景點的確為居庸關增加了許多色彩.










前陣子好像有遊客在長城遭雷擊, 景區內除了建築物上的避雷針之外, 還有不少的避雷塔, 我這個人虧心事做了不少, 這些安全設施可是需要多多益善啊.

之前搭乘過去八達嶺S2長城動車就在居庸關旁經過, 如果在這裡有停靠站就方便了, 不過聽說在大陸交通路線要取得許可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此許多景區都沒有直達的公交車.

大陸景區普遍看到的一個狀況, 公交車站牌被破壞, 那些黑車司機為了不讓遊客找到公交車的資訊所做的好事, 通常我到了景區下車時, 都會跟公交車司機確認回程搭車的地方, 省得被那些黑車耍.


======================================
北京周邊長城遊總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