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列印一直是辦公室中相當重要的應用,
目前市面上的雷射印表機中,有所謂Host-Based的,廠商解釋是這類印表機是利用電腦將列印資訊
處理完之後再由印表機印出,印表機本身沒有相關的處理器,因此這類印表機無法利用接列印伺服器的
方式來達成網路列印(只能把它接在某台電腦,再分享出來),
這樣可以節省成本!
可是反觀市面上的彩色噴墨印表機,最便宜的只要一千多,可是在我用過的低價噴墨印表機中,每一台
都可以接上列印伺服器來分享列印,
這是為什麼呢?照理來說這些低價噴墨印表機更是應該節省成本的族群啊!尤其是很多單位都指出這些
低價噴墨印表機根本是賠錢賣,印表機廠商是要在日後的墨水匣把錢賺回來。
有沒有人能幫我釋疑呢?謝謝了!
這樣可以省下處理器的錢和加快開始列印的時間。
以下從hp網站轉入
http://h50178.www5.hp.com/support/C7058A/faqs/54605.html
何謂Host Base Printing(由PC處理列印工作)?
Host-based printing(由PC處理列印工作)與PDL (Printer Description Language) ex. PCL,PS 列印不同在於,host-based printing將原本於印表機主機板中處理的轉換工作,透過驅動程式而由直接與印表機連接的電腦來取代處理.如HP LaserJet 1000/ 1010 ,Color LaserJet 1500/3500都是使用Host Base Printing 的技術來處理列印工作
Host-based printing有什麼好處?
host-based的列印是一種有經濟效益的列印技術讓印表機利用電腦(或主機)的處理能力及記憶體資源去處理列印工作 相反的PDL的印表機使用的是印表機本身的處理能力跟記憶體資源.
我該如何選擇使用Host-based還是 PDL 語言的印表機?
HOST-BASED
優點 :利用電腦(或主機)的處理能力及記憶體資源 處理工作只需要使用到印表機2-16MB的主機板記憶體
缺點:無法直接列印從電腦傳過來的ASCII text支援非WINDOWS作業系統 如Linux, Unix, and OS/2 ,MAC OS即不支援CAD方式列印
PDL
優點:可以直接列印從電腦傳過來的ASCII text 支援非WINDOWS作業系統 如Linux, Unix, and OS/2
廠商解釋 ?? 亂講一通
除了近幾年才出現的 掃描/傳真/列印 多合一的事務機外
所有單純列印功能的印表機 "一定要接到電腦" 沒有接到電腦 就無法列印 自古以來都是如此
區域網路中 會有一台電腦連接印表機 其它電腦可透過網路來要求這台電腦代為列印
所謂 "列印伺服器" 指的是連接印表機的這台 "電腦" 不是指印表機
早期電腦能力不強 與外接裝置的資料傳輸能力也不高
電腦要將文字圖表等 轉換成龐大的點陣圖 再將龐大的點陣資料傳到印表機 會耗掉極長的時間
多長 ? 印一張文稿 從按下Enter 然後出去排隊吃午飯 回來後--->還沒開始印
因此 印表機會內建 "字型資料" ( 將字型燒錄在印表機裡面的記憶體)
如此 電腦只要輸出 "文字碼" 印表機就能使用內建的字型印出文字
電腦就不須做 "將文字碼轉成點陣圖" "輸出龐大的點陣資料" 這種極端吃力的工作
想當然爾 這會有許多限制
1. 基本上 此方法只能對 英文文件有作用 因為一般來講 印表機只會內建英文字型
(曾有廠商推出內建中文字型的雷射印表機 也曾有廠商推出 中文列印卡)
2. 字型有限 一般只有內建 Times Roman 字型 高級的會內建數種字型
如果你的文件裡有 印表機沒有內建的字型或文字 則依然必須由電腦轉換成點陣輸出
3. 只限文字 對於圖表 圖型 等 依然必須由電腦轉換成點陣輸出
雖然簡陋 雖然陽春 但對於多數文件都只是文字的辦公室 有極大的助益
且 那個年代 文書員才不會刻意去搞什麼花樣 更不會無聊到在文件上加個 Hello Kitty
內建處理器的印表機:
每台印表機內 當然一定會有一顆用以處理 輸入資料/廠商自己的印表機語言 的處理器 再便宜的機種也一定會有
這個與所謂 "內建處理器的印表機" 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所謂內建處理器的印表機
對於印刷出版業 當然不可能像辦公室文件那麼單純 文件內多的是 奇奇怪怪的字型 文字 圖案
而當時 昂貴的工作站 其速度也依然離 堪用於出版 有相當的距離
幸運的是 出版業在剛開始實驗電子化的初期 就有兩個先知博士 發明了 "頁面描述程式語言"
而被印刷出版業大量採用 而成了業界標準
那兩個博士就是 Adobe 的創辦人 那套程式語言就是 PostScript
現今常見的 PDF 就是簡化後的 PostScript
由於 PostScript 成了業界標準 因此 輸出機廠商 就針對印刷業推出了 內建處理器的雷射列印機/網片輸出機
這顆處理器專門用來處理 PostScript 語言 電腦只要將 以 PostScript 所寫的文件 傳到列印機/輸出機
列印機/輸出機就能直接將文件列印/輸出
如此 電腦就不須做 "將文件轉成點陣圖" "輸出龐大的點陣資料" 這種極端吃力的工作
也就是說 內建處理器的列印機 指的是 "內建PostScript處理器"的列印機
以上所述 都已經是歷史陳跡 現在的電腦速度 早已足夠做 "將文件轉成點陣圖" 這種工作
因此 現在已經沒有所謂的 " 內建字型 " " 內建處理器 " 的列印機
為何噴墨印表機不使用這種方式?
1. "列印伺服器" 指的是 "電腦" 不是指印表機 從來就沒有所謂 "包含伺服功能的列印機" 這種東西
2. 噴墨印表機上市時 電腦速度已經能夠堪用於印刷出版業 因此廠商也就沒有推出 "內建處理器" 的噴墨列印機
hch3duserv2 wrote:
所有單純列印功能的印表機 "一定要接到電腦" 沒有接到電腦 就無法列印 自古以來都是如此
區域網路中 會有一台電腦連接印表機 其它電腦可透過網路來要求這台電腦代為列印
所謂 "列印伺服器" 指的是連接印表機的這台 "電腦" 不是指印表機
恕刪)
請找一台中古的HP雷射印表機,譬如HP 5100好了(手邊沒有...找個HP 2600也可以~~~反正有螢幕的都行)...左邊有一個小型顯示器,還有四個按鍵...這四個按鍵,能夠讓你不用電腦,就印出一堆報表出來... 這樣可以打破"自古以來印表機沒有電腦無法列印"的這句話吧~~~若是這樣還不夠,現在可以插USB隨身碟或是記憶卡的印表機也很多~~~這些機種也沒有靠電腦就照樣印給你看...
我算是個資淺的印表機入門玩家(畢竟我不會研發製造只會拆裝修理),但是我也是個二十多年經驗電腦玩家,超過二十年的程式設計師,十五年以上經驗的IT人員,現在當個技術主管(所以才能上班時間逛逛網路寫這些有的沒有的沒人管),但是好歹我從九針點矩陣印表機玩到大型多功能事務機(淨重120KG),也沒敢講這樣的話...
提問者的這個問題要從印表機的歷史來看...
噴墨印表機的基本列印方式原理是衍生自點矩陣印表機,只是把撞針頭換成了噴墨頭。但是後端的列印基礎都沒有改變,最早的EPSON噴墨印表機(當年HP噴墨還在實驗室裡)問世時,採用的列印控制語言就是沿用點矩陣印表機的ESC/P...有玩過倚天中文與PE2時代就知道那是啥...以ASCII CODE 27(ESC)為控制碼導引的列印控制語言,讓印表機可以變換列印方式。那個時代,即使是點距陣印表機都內建最基本的ASCII字型,在DOS命令列模式下直接下一行指令就可印出來...譬如" echo TEST >prn "就可以將TEST這個字串碼送給印表機,印表機收到之後就會從ROM當中找出相對字型送給印字頭印出來。
但是這是指英文模式,基本上點距陣與噴墨印表機都不認識中文,中文字都是以圖形模式將中文字的圖檔直接由電腦傳送給印表機來列印。如果以前面的例子來說,當我在DOS下 "echo 測試 >prn" 結果會怎樣...印表機會印,但是會印出"測試"這二個中文字嗎?? 不會...會印出中文字的big-5內碼(也就是一般人俗稱亂碼)...所以這些印表機若要印出一個16x16的中文字,就要送出32Bytes的資料當成圖片來印,而不是送出二個Bytes的big-5 code。
除非...印表機內建了中文字型,也就是印表機內燒有中文字的ROM才能直接以內碼方式來列印。以EPSON機種來說,就是編號最後有C的才是支援中文內碼列印的點矩陣印表機。這時候的印表機,基本構造就是接收資料,解讀是否有ESC code,如果沒有就直接當作資料印出來。這種印表機稱為行列式印表機,控制語言也稱為行列式控制語言...也就是說控制指令所轄範圍,就是印字頭所在的那一行而已。如果列印資料尾巴沒有送出跳行歸位訊號(13+10),印字頭還不會歸位到左邊換行印...這時候的印表機可以說幾乎是沒有記憶體的...只能說是緩衝區而已...一般是8k,頂級機種是16k或32k...
到了噴墨機種出現,此時印表機市場還是EPSON獨大,ESC/P語言也是市場唯一獨占者,此時CANON與HP噴墨開始出現(HP與CANON共同研發噴墨與雷射技術至今),但為了尊重市場也支援ESC/P列印命令(但也要付EPSON權利金)。ESC/P列印語言其實至今還存在,甚至還發揚光大應用到雷射機種上。但是比不上HP的PCL與Adobe的Postscript普及就是了。
接著Windows 95出現了(其實Windows 1.0,2.0,3.0,3.1早已問世,但沒幾個人用),由於受到MAC的影響,講究所見即所得(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的市場需求開始出現。因此MS的Windows 95與office 95開始要求從基本改變,可以隨意縮放大小的螢幕字型,必須搭配可以配置輸出的列印效果。因此有了從PostScript字型衍生簡化而出現的TrueType字型,印表機廠商也配合改變而有了驅動程式(DOS時代作業系統是沒有印表機驅動程式的,印表機相容性由應用軟體自行負責),負責將作業系統需要輸出的資料轉換成個別機種可以解釋的控制碼與資料格式。由於要能夠wysiwyg,此時的噴墨印表機設計方向就從傳統的文字列印改成圖形列印為主,加大緩衝區以容納越來越龐大的圖形資料,列印語言也演化而強化圖形的輸出控制,不過基本上要列印出的圖檔還是靠電腦驅動程式的運算成點距陣資料再送給印表機,所以當時在windows下要列印出一張漂亮的word文件可要很有耐性,因為電腦慢,傳輸慢(LPT每秒150KB),列印也很慢。但是為了與DOS軟體的相容性(DOS可沒有立刻消失),傳統的ESP/C命令語言模式還是存在。還是可以用echo test >prn 的方式列印單行資料。
在這同時,HP與CANON策略聯盟,HP採用CANON的雷射引擎與控制電路技術,加入自家專利的PCL控制語言,發表了HP LaserJet系列雷射印表機(講白一點,就是日骨美皮)。雷射印表機最大的不同點在於雷射只有單一光點,由雷射引擎以透鏡反射方式構成線,而由機械機構帶動感光鼓旋轉而由線變成面。最後經由碳粉附著與轉印方式印刷到紙張上,經過加熱加壓定型輸出。因此雷射印表機的最低列印單位就是一頁,不管是小到A6還是大到A3,都要以頁為單位來輸出。
也因為這種特性,雷射機構一旦開始運轉就不能停下來,因此要列印任何東西之前。雷射印表機必需要備妥那一頁的資料量,準備好了才能輸出。所以從一開始雷射印表機就具備較大的記憶體與處理器。而電腦端的驅動程式,就是把要輸出的資料準備好,傳輸給印表機的處理器來"畫圖",這個圖型是繪製在印表機的記憶體上,等畫好了才能印出來。
這邊用個簡單流程來看...1.應用軟體->2.驅動程式->3.硬體傳輸->4.印表機CPU解讀資料繪出->5.印表機記憶體->6.雷射引擎->7.感光鼓->8.紙張
看這個流程圖就有很多學問了...
PostScript是哪一層呢?? 2~4
PCL是哪一層?? 2~4
單機或網路?? 3
列印效果加強(RETs)? 4
沒接電腦能不能印?? 4不要當機腦殘都可以印,還可以印得漂漂亮亮的
早期的雷射印表機與電腦之間,確實依照這個步驟來執行。但是隨著電腦CPU快速成長,記憶體不斷加大,軟體系統不斷進步與廠商想賺更多利潤的前提下。因此開始想辦法縮減開支,降低製造成本。因此印表機製造商利用了Windows的GDI特性(凡事圖形化,對程式而言,顯示卡也是一種裝置,印表機也是一種裝置,在螢幕上畫個圓與印表機上畫個圓應該用同樣的程式碼,只是換個裝置而已),將上列步驟中的4與5都壓縮在2當中來進行。換句話說,印表機製造商將硬體成本轉移到電腦上而已。
此時的流程變成...1.應用軟體->2.驅動程式(電腦CPU解碼,用主記憶體繪製,硬碟來緩衝記憶)->3.硬體傳輸->4.印表機緩衝(少量記憶體與簡單的解壓縮處理器)->5.雷射引擎->6.感光鼓->7.紙張
此時印表機少了高速CPU與大量記憶體的硬體需求,電路板可以簡化,製造成本可以大幅降低,故障維修成本減少,新機種開發時程可以縮短,消費族群又可以擴大,賣碳粉匣更好賺,何樂而不為呢??
這種雷射印表機,就稱為GDI雷射印表機,也就是HP所說的Host Base Printing...現在的噴墨印表機,其實早就是GDI印表機(DOS Base 可以稱為TDI印表機吧,Text Device Interface),參考前文所說的點距陣的演化過程就知道,差別在於 5、6換成了噴墨頭而已。
GDI印表機看起來好像是精簡版的印表機,但是對於消費者而言,這是一台比較容易親近的印表機(事實上也擺不遠就是了),除了價格因素外。GDI印表機的列印反應速度快(電腦越快越明顯),這是因為驅動程式會把先運算好的資料先丟給印表機開始印,驅動程式繼續處理後面的資料。而傳統雷射印表機卻要等驅動程式全部處理好才丟給印表機,印表機全部解碼完成才會開始印。此時GDI印表機的反應會讓使用者比較容易有感覺...但其實真正列印速度並不快...
但是請注意一點...傳統的雷射印表機能不能變成GDI印表機呢?? 當然可以...只要驅動程式重寫就可以(把原本編碼好要送給印表機的資料改成直接電腦解碼送出),但這樣沒利潤的工程誰會做??
接下來問題來了...為何HP會說GDI雷射印表機不適合也不支援網路列印呢??而那些結構更簡單的噴墨印表機卻可以接上USB列印伺服器變身成為網路印表機呢??
GDI印表機的特色就是十分依賴電腦的CPU與記憶體。因此當你列印一張複雜頁面時,印表機只要緩衝記憶體滿了就可以開始印,此時等於是邊印邊收電腦傳來的資料,此時若有第二個人想透過分享的印表機來列印,只能乖乖排隊等驅動程式忙完再說。萬一這份文件要列印十幾二十份,那你的電腦可就有得忙了。因為驅動程式要不斷地反覆傳送巨大無比的資料給印表機,系統資源可能被吃光而當機...所以別拿太差的電腦來當列印伺服器(很多公司都拿還會動的Win98來用,問題很多呀)。
換成標準型有CPU與大量記憶體的雷射印表機遇到這種狀況又會如何呢??基本上電腦將資料一次傳送完成之後就沒事了,只剩下監聽印表機狀態的動作(無紙卡紙缺碳)。同樣資料要印個十幾二十份也是印表機自己去重複送出記憶體資料(不用再解碼),列印速度才會快。甚至有的大型印表機還有用硬碟來當緩衝紀錄用也是同樣的道理。這時若有第二位要列印,印表機的CPU也可以有空可以處理。
這時可以注意到,印表機能不能網路化關鍵其實在於CPU與記憶體,尤其是記憶體的多寡佔有很重要的因素。對於辦公室應用而言,多張多份的文件輸出是家常便飯,沒有足夠的記憶體會讓印表機被單一列印事件給綁住。那些低價的GDI雷射印表機記憶體實在是少得可憐,既使動用壓縮技術也放不了幾張文件。記憶體滿了不是跳錯誤碼不然就是印空白頁給你臉色看。即使是有支援網路的雷射印表機,也會有單一時間網路連線數目的限制,超過限制也會當機給你看。
至於用USB列印伺服器接上的噴墨印表機,正確來說只是將USB轉成RJ-45網路接頭而已。當印表機正在列印時,另外一台電腦若要強迫列印...不是得到忙碌訊號,就是文件如石沉大海沒反應...慘一點USB列印伺服器就掛掉了。
至於這些USB列印伺服器為何不能直接接上USB的GDI雷射印表機,其實關鍵在於這些GDI雷射印表機的電腦端驅動程式的設計特性。噴墨印表機的平均列印速度很低,相對於每秒鐘要處理的資料量就少很多。但是雷射印表機的列印速度快,同樣時間內的傳輸資料量就很大,當驅動程式源源不斷地送出資料時,USB列印伺服器內的處理器與記憶體若是來不及轉換資料,就會造成資料流失,同時無法將印表機要回傳給電腦的資料正確回應,電腦端驅動程式收不到正確的回應訊息資料...就掛了...沒有一家公司願意把這種有理說不清的東西上市,抱怨電話會處理不完的...
所以說,對辦公室文件輸出應用而言,網路印表機的記憶體是越大越好,CPU也是越快越好。低價的網路印表機不要肖想多機同時連線使用,譬如HP 2600彩雷只有16mb記憶體,多人同時連線就會當機給你看,屢試不爽啦~~那些USB的列印伺服器與LPT的列印伺服器也玩過很多,說穿了不過就是單晶片的資料轉換而已,程式寫得好,晶片跑得快,支援機種就會多...但是我還是寧可用真正的網路印表機~~~這年頭員工的工資最貴,省掉買設備的小錢結果造成整個辦公室員工生產力降低那才不划算...
看完這一大串技術問題,最後回到原發問的問題上...
目前市面上的雷射印表機中,有所謂Host-Based的,廠商解釋是這類印表機是利用電腦將列印資訊處理完之後再由印表機印出,印表機本身沒有相關的處理器,因此這類印表機無法利用接列印伺服器的方式來達成網路列印(只能把它接在某台電腦,再分享出來),這樣可以節省成本!
照理來說這些低價噴墨印表機更是應該節省成本的族群啊!尤其是很多單位都指出這些低價噴墨印表機根本是賠錢賣,印表機廠商是要在日後的墨水匣把錢賺回來。
這個發問邏輯就有問題...雷射印表機用分享列印是節省製造商的生產成本,並非使用者的使用成本(反而會增加成本),這與用低價的噴墨印表機有何關聯呢??
對廠商而言,賠錢賣低價噴墨印表機確實是要從耗材上賺回來...
但是誰說去買低價噴墨印表機的使用者就是要節省成本的族群??
應該說去買低價噴墨印表機的使用者,是最浪費成本又看不清楚事實真相的族群!!
會買低價噴墨印表機的使用者,就是有列印需求,又不想多花錢與多動腦筋的使用者!!
低價印表機是廠商的誘餌,消費者買了之後有三種用法,不斷買墨水匣來用(原廠最高興),改用副廠墨水繼續用(墨水業者最高興),買了印沒幾次墨水乾了送修不划算丟了再買一台(原廠也很高興,地球不高興)...
如果是要節省成本,應該要計算整體持有成本才對。也就是計算為了列印一張紙出來,所耗用的機器建置維護成本(採購使用維修保養),耗材(墨水碳粉紙張零件),人力(操作使用教育訓練耗用工時效益)。如果是辦公室來看,買機器持有使用是下下策,因為機器建置維護成本很高,耗材成本無法降低(為了機器保固必須遷就原廠耗材),人力成本會因為機器難用沒人會而損失更大。正確降低成本的方式應該採用租賃的方式,因為這樣沒有採購成本與維修成本的問題(租賃商要負責),租金還可以抵稅,耗材成本也可以免於遷就原廠而談判降低,且要求租賃商提供人員教育訓練與故障排除。現在很多大企業都了解到這個事實,這等於是一種外包方式(將辦公室自動化成本外包),不僅事務機器用租的,電腦也用租的,連很多低階工作也用租的(人力派遣就是了)。
ps.算一算,今天白賺老闆二千塊的薪資,通通貢獻在這邊了...
認知差距太大
vt_hunter wrote:
這樣可以打破"自古以來印表機沒有電腦無法列印"的這句話吧~~~若是這樣還不夠,現在可以插USB隨身碟或是記憶卡的印表機也很多~~~這些機種也沒有靠電腦就照樣印給你看...
印表機上的按鈕按一按就能印出張柏芝的照片 ? 按一按就能印出總統就職演說文稿 ? 打死不信
除事務機/內建影像檔處理晶片的相片列印機 等這些印出特定資料的列印機外
所有能印出任意資料的 一定要接到電腦或內建電腦 才有可能辨視/處理使用者的文件
vt_hunter wrote:
最早的EPSON噴墨印表機(當年HP噴墨還在實驗室裡)問世時
我所認知 噴墨印表機是 佳能研發出來的
佳能氣泡式噴墨印表機上市數年後 EPSON 的針點式噴墨印表機才研發完成
vt_hunter wrote:
即使是點距陣印表機都內建最基本的ASCII字型
ASCII 是字碼 不是字型 也沒有所謂ASCII字型這種東西
vt_hunter wrote:
ESC/P列印語言其實至今還存在,甚至還發揚光大應用到雷射機種上。但是比不上HP的PCL與Adobe的Postscript普及就是了。
ESC/P PCL 等 是印表機機器語言 PostScript 是頁面描述程式語言 兩者根本是兩回事
vt_hunter wrote:
接著Windows 95出現了(其實Windows 1.0,2.0,3.0,3.1早已問世,但沒幾個人用),由於受到MAC的影響,講究所見即所得(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的市場需求開始出現。
所見即得 是因工作需要而開發 不是受到MAC的影響才出現 在Mac出現前 圖形工作站就已經這麼做了
vt_hunter wrote:
因此MS的Windows 95與office 95開始要求從基本改變,可以隨意縮放大小的螢幕字型,必須搭配可以配置輸出的列印效果。因此有了從PostScript字型衍生簡化而出現的TrueType字型,
Windows 從第3版 開始使用TrueType字型 不是Windows95 更不是Windows 1.0/2.0
TrueType字型是由微軟和蘋果共同開發 不是PostScript字型衍生簡化而來的 兩者差很多唄
TrueType字型可以所見即得 PostScript字型不能所見即得 必須有搭配的螢幕字型
TrueType字型是三點構成一曲線 PostScript字型是四點構成一曲線
vt_hunter wrote:
此時的噴墨印表機設計方向就從傳統的文字列印改成圖形列印為主,加大緩衝區以容納越來越龐大的圖形資料,
?? 兩者有關嗎 ?? 緩衝區應該是和列印機的列印速度有關才是吧
vt_hunter wrote:
不過基本上要列印出的圖檔還是靠電腦驅動程式的運算成點距陣資料再送給印表機,
向量轉點陣 基本上是由應用程式自己負責
在Windows 裡也有將向量轉成點陣的功能 微軟的應用程式基本上是使用 Windows 內建的 不是由驅動程式
.
.
.
.
.
謬誤一堆....打字很累 算了 打到這裡就好 接下的看倌自己判斷
.
.
.
我很年輕 使用電腦歷史不長 更沒有在IT業上班的顯赫資歷 本人所述 不見得正確 看倌自己判斷
hch3duserv2 wrote:
區域網路中 會有一台電腦連接印表機 其它電腦可透過網路來要求這台電腦代為列印
"區域網路中 會有一台電腦連接印表機"
老實說.我最討厭用電腦當列印伺服器了
因為他們又耗電又不易維護!
所以在我所接觸的環境裡 只有極少數印表機透過"桌上型電腦"當列印伺服器!!
不幸的 通常他們都是GDI-Base的...
其他印表機都祇接一條網路線而已.
hch3duserv2 wrote:
我所認知 噴墨印表機是 佳能研發出來的
佳能氣泡式噴墨印表機上市數年後 EPSON 的針點式噴墨印表機才研發完成
不幸的 您的認知是有誤的 壓電式技術比氣泡技術早!
而且藍色巨人不是當假的 第一台噴墨機也是IBM發展出來的...
vt_hunter wrote:
ESC/P PCL 等 是印表機機器語言 PostScript 是頁面描述程式語言 兩者根本是兩回事
PostScript也是印表語言,如果你去查查看印表機的說明,一般高階雷射印表機會支援PostScript
一般辦公室用的印表機最少會支援到PCL,據說是PostScript有Licence的問題,其實還有一種印表語言
叫Intelligent Printing Data Stream (IPDS)到IBM的網站去可查到資料,一般是用於大量列印,
一台印表機價值上千萬,小弟不才,工作的單位有十餘台,每分鐘可列印500頁以上,小弟正是寫這種印表語言的
各位家裡收到的帳單和各式稅單,繳費單,很多是出自小弟之手
關閉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