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炎炎夏日,筆記型電腦過熱問題一向是許多朋友的困擾,
小弟我用了自製的散熱架已經超過一年,
(不過是用小紙盒組成,把電腦後方架高罷了)
身邊有朋友更是發揮實驗精神,自製了超省錢金屬散熱底座--
把無數個一元銅板排列並固定在電腦下,彼此交錯,藉以導熱。
架高,風扇,銅板...
想想,老是用些拼湊出來的東西總覺得不是辦法阿!
剛好八月的幾個颱風把原先預定的南部旅遊行程全部打亂,
心中的鬱悶之氣也唯有敗家才能稍微紓發。
約莫在兩週前,我無意間在光華商場發現了這款新玩意兒;
一見之下馬上被其獨特的外表與不同的設計所吸引,
當下就起了衝動想把這迷人的"小"傢伙帶回家。
不過事情總是如出遊計畫般一波三折,
當時店家唯一的一台包裝看似拆過,且組裝似乎有些不扎實,
於是向店員問了最近是否會有新貨。
過了兩天,新貨終於到了,這才得以把這台美人兒抱回家...
(其實這兩天我也沒閒著,不過有賣這款新產品的地方實在不多啊。)
顧不得佈置美美的背景,關上房門馬上就想把它扒個精光啊!
這是盒子的正面:

配色很有 Cooler Master 的風格,
簡單且清楚的標示出產品名稱及外觀。
翻到背面...

背面標明了產品特色及規格。
除了三段式風扇轉速調整外,最吸引我注意的是這邊:

金屬網孔的平面(不知道有沒有專有名詞?),以及據說增加 150% 散熱面積的獨特設計。
當初在大面積的導熱金屬板還是風扇的散熱效能上做抉擇,
曾經想過這樣的金屬網面設計是否能有效善熱?
不過後來還是覺得風扇和氣流的設計比較實在。
而且經過實際上使用之後,證明這樣的設計還蠻有道理的呢。
沒拍幾張照,我就迫不及待的拆了下去...
(沒辦法,忍了兩天才抱回家咩。)

盒子內的排列真是簡單啊!一點情調都沒有的包裝。
從上方一點的角度可以清楚的看到其引導風流的設計:

風扇從後方引進空氣,然後經由看起來像是肺臟形狀的溝槽往上方吹。
風扇的位置就藏在黑色的擋版下,看來這樣的設計是要讓空氣往四周吹。
四個角落的黑色長條則是橡膠防滑墊。
其實看久了之後,還真覺得有點像是台體重計呢。
等不及了,整台給它抱出來吧!

全部的東西就這樣了,嘆。
(再說一次:真是一點情調都沒有啊...)
仔細看看這款產品吧。
黑色的金屬板質感不錯,金屬拉絲的處理印上 Mark:

因為這塊擋板是金屬的,底下又有風扇在吹;
雖然不會透風,但是在實際使用上摸起來都是涼爽的。
除了接觸面外,四周和底座則是塑膠的;
在最下方的外殼上刻著 NotePal 字樣:

翻到後方,則是開關,進風口,以及風扇轉速開關等等。
特別的是,在左右兩邊都有提供一個折疊式的整線勾,(照片上不太明顯)
對於後方一堆線要整理的人多少有些幫助吧?
不知道大家對於這樣的後方外觀設計感受如何,
個人是覺得和正面的外觀不太搭。

猴急地馬上請了一台 15.4 吋寬螢幕的大傢伙來合體一下:

大小還真是剛剛好哩,前後左右都差不多到底了。
不過我想稍大一點的尺寸應該都能放上去才是。
轉到後方看看...

可以看到電源按鈕在按下去時會有藍光。
如果注意看的話,可以看到右方的整線架勾住電源線。
開箱的報告就到此結束。接下來是一個多禮拜的使用心得。
散熱底座畢竟只是在電腦的殼外吹著,
別太奢望你的電腦在全速運作時能降低很多溫度。
不過當電腦在休息時,好的散熱底座倒是能把積存在下方的熱量快速帶走。
我測試的方式是先將電腦全速跑一陣子累積熱量,
再置於木頭表面及散熱底座上待機一段時間;
依照我這台電腦的測試結果,待機一段時間後
硬碟的溫度差異約為三、四度,CPU溫度差異則是五、六度。
其實最直接的方式其實應該要測量電腦下方殼外的溫度,
不過沒有工具,只能用手來感覺...
雖然這款底座的風扇只有一顆,
但是獨特的設計讓風流同時吹到金屬網孔表面以及電腦底部。
風雖然不大,但是摸起電腦底殼和金屬網孔表面就能感受到它的效果。
雖然我沒有試過一般常見的全鋁+N顆風扇的設計,
但是我想這樣的設計應該不輸市面上常見的產品吧。
甚至,在一般使用下,我會嫌風扇開到全速有點吵,
用中等轉速其實就夠了。(CPU及硬碟溫度和在高轉速下不太有差別)
只有在全速執行過後才有需要用高轉速將溫度快點帶走。
唯一比較不能有效散熱的地方只有在中間下方的部位...
就是分開左右兩邊風流的分隔處,讓它看起來像是肺臟的那塊三角地帶。
這款產品有著帶點設計感的外觀,
而且在比較低成本的架構設計下能有效的帶走熱量,
(才一顆風扇,而且只有接觸面是金屬,其他地方都是塑膠)
如果有散熱底座需求的人,在survey時不妨順便去看看這款。
(我想也許有人會問... 購入價是$1050。)
(不過我覺得這樣的成本應該有不少的降價空間才是。多的錢就當作是買設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