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先進前輩,小弟第一次在這各版面發言。如有任何愚蠢、無知的問題,還請多多包涵。
小弟想要請教的是~~有關 ISO 值的問題。
首先我想請問的是 ISO 值的定義,在於數位相機與傳統光學相機中,是否是一樣的呢?
再者,這是我個人的經驗,我曾經用過 ISO 400 的底片拍照,結果發現在加洗放大後
(8X10),整個畫面都糊掉了。簡直可以用慘不忍賭來形容。所以我想請教,在數位相機中是否也是這樣呢?
另外,我想再請教一個問題,就是如果用數位相機拍攝一樣大 Size 的影像,但用不一樣的
ISO 值。Ex. 1024X768@ISO200 , 1024X768@ISO800。請問如果把這兩個影像沖洗成相同 Size 的實體相片時(Ex.4X6),他的有效範圍是否會有所不同呢?
最後,最後,小弟再請教一個問題,就是數位相機的影像轉成實體照片的對照表,不知
哪裡可以參考的到呢?

以上問題,還請各位先進給予解惑。感激不盡!
文章關鍵字
這是我所知的,大家研究一下吧(有些名詞或觀念有錯請大家指教)
2.不一樣的ISO值,不會影響照片輸出的有效範圍!
3.其實要輸出成一般的照片要看輸出設備的解析度(所謂的dpi/每一英吋)
假設你用1600*1200的像數拍的一張照片要給店家沖洗,而店家的輸出設備解析度為300dpi
那麼1600/300dpi(每一英吋)=5.3吋
1200/300dpi(每一英吋)=4吋
所以你的照片最好洗成3x5就好(個人覺得),因為洗太大照片上的顆粒會較很明顯!
你參考囉!
希望我的家人健康平安
我只知道消費型的數位相機高ISO雜訊相對也高,
DSLR則擁有高ISO及良好雜訊抑制功能
用觀景窗看見幸福的瞬間~ 用相機紀錄幸福的瞬間
應該是這樣沒錯!
我的p9 ios值設定有 auto 100 200 400
以前我都用auto模式雜訊現象很明顯,
所以現在一般環境我則固定在100模式下
雜訊現象就有改善!
silence wrote:
我只知道消費型的數位相機高ISO雜訊相對也高,
DSLR則擁有高ISO及良好雜訊抑制功能
希望我的家人健康平安
ISO(感光度)不管是傳統底片或數位相機,原理都是一樣的.

ISO值高,感光顆粒大,畫質粗(多雜訊),色彩不鮮豔
ISO值低,感光顆粒小,畫質細膩,色彩鮮豔

感光度越高,就越適合於在光線昏暗的地方拍攝,可提高快門減少手振.
以ISO 100為標準的話,ISO 200的感光率要比ISO100快一倍,
這表示在同樣光圈下,ISO 200可以減少一半的快門時間.

但如果是長時間的夜間攝影,則應該用最低ISO,以減少雜訊
ISO值跟照片尺寸有關係嗎?
尺寸不是跟畫素有關嗎?...還是我記錯了
以前老師有說過就算800萬畫素也才能洗到A4這麼大而已,當然啦~要更大也是可以就看個人的接受度了!
So... 但是小弟我還是覺得很奇怪的一點,就是我看到很多 DSLR 的機子,他們的 ISO 值
最低最低多是由 ISO 100 起跳,而 Nikon 系列的更都是由 ISO 200 起跳,Ex. D70, D100, D2H, D1H 等機型 (這也是小弟遲遲不敢放手買下去的主因之一)。但依小弟早期在用單眼相機的經驗來看,感覺 ISO 200 的底片所洗出來的照片,在放大時就會感覺有點糊糊的了, ISO 400 的就更慘了...

所以就讓小弟我覺得很疑惑的是,既然都已經是 DSLR 了,為何 ISO 值不作的低一些呢?
因為我看一般比較專業一點的 DC 的 ISO 值,很容易就做到 ISO 100 甚至是 ISO 50 ...
實在是讓我覺得很奇怪。

silence wrote:
我只知道消費型的數位相機高ISO雜訊相對也高,
DSLR則擁有高ISO及良好雜訊抑制功能
感光度可是ISO(國際標準組織)制定的呢,所有的定義都有規定的測試方式與流程,在於數位相機與傳統光學相機中ISO值的定義都是依據18%灰的判定來定義的,並無不同,但數位像機基於一些理由..很難判定的十分準確,畢盡舊有的ISO值定義與測試是針對相片底片而做的.

DC的ISO與畫質的關係,這部分要分開來探討,首先:
1.ISO值跟顆粒粗細是否有關?
在底片上,這是有關係的,因為底片實作上若要達成高ISO表現,是利用控制銀鹽粒子的粗細來達成,高ISO底片具有較大顆的銀鹽粒子塗佈,較大的粒子可以讓底片對光比較敏感使感光比較快速完成,因此高ISO底片具有較粗的顆粒,低ISO底片具有較細緻的顆粒.

但是在數位像機上,雖然ISO值依舊,不過實作方式有別,我們都知道CCD是由許多的單一感光體組成,所謂的多少像素就是有多少個感光體,這些感光體是一種稱為”光電晶體”的電子元件,他的主要特性輸出的電子訊號大小會隨著光的照度增減而增減,但是光電晶體輸出的信號很小,是無法直接使用的,因此光電晶體的輸出端會串上一個信號放大器來增幅信號,始之成為可辨識的信號.CCD的ISO魔術就是在此發生.
因為放大器的放大倍率是可以操縱的,因此假若光電晶體的感光度等效於ISO100,只要操縱放大器的放大倍率加大一倍,就會變成ISO200,再加一倍變成ISO400,這樣就可以使用同一塊CCD,來達成ISO自由變化的效果了.

那麼,高ISO會不會導致顆粒變粗?理論上是不會的,但實際上會.
當我們操縱CCD ISO變化時,CCD尺吋大小固定,感光體的數量固定,所以每個感光體的尺吋大小也是固定的,難道我們ISO一變(只是操縱放大器倍率,CCD都還是同一塊),感光體尺寸會變大變小嗎?想也知道不可能啊~因此在理想狀態下,DC的ISO變化是不會導致顆粒變粗的.
但是實際上,DC的顯影要考慮到一個要點,就是雜訊:
只要是電子零件都會有雜訊,而因為CCD大多採用馬賽克遮色片形式的設計,單一一個點的雜訊,會在混色階段被稀釋到一個較大的範圍中,因此會看到影像變的不乾淨,就會有顆粒變大的感覺了.

2.不同機種的ISO的高低跟顆粒粗細是否有關?
答案是無關的:
上則有說到,CCD的ISO實作上是借由信號放大器的操作來達成的,但是不同的像機使用的感光元件也不盡相同,每顆CCD都具有一個最低與最高能接受光信號的範圍(稱為動態範圍),若光的照度低或高於這個範圍CCD便無法捕捉出正確的光源強度,基於這個理由,不同的CCD這個動態範圍也不一樣,大多DC所具有的最低ISO值便是那顆CCD表現最好的範圍,因此當您比較兩台DC,一台最低ISO100,另一台最低ISO200,兩組都是各自CCD的最佳表現感光度,硬要說ISO200一定遜於ISO100可是很難說的通呢,因為這是兩顆完全不一樣的CCD,我們甚至可以說ISO200那顆CCD的靈敏度優於ISO100那顆.
但是當然要注意的是,CCD的訊號讀出來時(RAW)並不是可讀的影像資訊,都要經過GPU(圖形處理器)的處理才能成為我們所見的影像,而這部份也是極為攸關影像的表現,所以有時您會看到兩台DC用同一家的CCD,但是影像表現並不相同,道理在此.

3.那到底ISO跟DC的關係是什麼呢?
因為大多底片用戶對ISO值比較有概念,所以DC也標上ISO值讓使用者比較容易理解,僅此而已,也比較容易做EV,光圈,快門間的換算.(就跟DC都要標等效焦長的道理一樣).

southisland wrote:
另外,我想再請教一個問題,就是如果用數位相機拍攝一樣大 Size 的影像,但用不一樣的
ISO 值。Ex. 1024X768@ISO200 , 1024X768@ISO800。請問如果把這兩個影像沖洗成相同 Size 的實體相片時(Ex.4X6),他的有效範圍是否會有所不同呢?


您問的”有效範圍”是指什麼?

southisland wrote:
最後,最後,小弟再請教一個問題,就是數位相機的影像轉成實體照片的對照表,不知
哪裡可以參考的到呢?


大多沖洗店都此採用300dpi的輸出規格,只要把您影像的長寬各自除以300就是吋數.
但這個值不是絕對,只是說最不損失影像的狀況下可以輸出的大小,你要輸出的小張一點(像素浪費掉了)或是大張一點(只要差補點後的品質眼睛受的了的話)都不是問題.
走過風雨路 嘉義到阿里山 鐵道一氣通 http://blog.xuite.net/sujaushi
如果可以把迷思改成迷惑會更符合主題
雖然不知道你在害羞啥?有問題就光明正大的版上討論,別人有相同問題才能一起受益,把問題PM我也沒用,會答的在討論區已經答了,發私訊問絕對不回。

胖胖 wrote:
感光度可是ISO(國際標準組織)制定的呢,所有的定義都有規定的測試方式與流程,在於數位相機與傳統光學相機中ISO值的定義都是依據18%灰的判定來定義的,並無不同,但數位像機基於一些理由..很難判定的十分準確,畢盡舊有的ISO值定義與測試是針對相片底片而做的.


18%灰是一般性目的的攝影所求得的 平均明度值
因此被測光錶用來作為測光的主要依據
若要求特定的拍攝物明度要精確
通常還需要做很多測光上的修正
18%灰跟ISO值的定義是沒有關係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