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速度比不上 iPod 五秒傳一張專輯,
要方便也比不上蔘國隨身聽的檔案總管大法
音質也沒比 Kenwood A7 毒到哪去
甚至連 MD 僅存的電力優勢在 RH1 身上也看不太到
但是
MD 就是有一種低調的魅力:夠冷門、夠性感
光是開蓋時那一連串原始的機械動作,倒鉤將 MD 拉出艙外的咖拉聲
就不知道能迷死多少人
讓這些人一時間忘記那不合理的訂價,忘記 MD 傳歌有多麻煩
全都乖乖地排隊預購。
--------------------------------------------------------------
當然我就是其中一個跑去排隊的笨蛋。
外包裝老實說沒有記憶中的 MD 那種簡扼氣派 (旁邊的光碟是對照尺寸用的):

不知道是 SONY 退步,還是我拆 Apple 的包裝拆到麻木
充滿塑膠袋的內裝簡直一團混亂,只能說是「有盡到包裝的責任」這樣:

這次比較特殊的是 SONY 還附送了一組防干擾的磁環,
供使用者自行套在 Line-in 線上錄音使用
雖說沒送線,但會買 RH1 來錄 Line-in 的應該也都會自己拿什麼純銀線來用
S 社這樣算是很有誠意了。
先看一下主機外觀,官方尺寸 83.8×84.4×14.7mm,算是中等身材

張嘴

機身厚度大約是三片 MD 疊起來的高度

大家都知道的「馬國製造」。

機身拿起來出乎意料的輕,加上電池後的官方數據為 106g。
或許是黑色的緣故,質感沒有 先前所言 的銀色那般糟糕,
除了兩側的塑膠部件外,其餘都是金屬,整體來說相當不錯。
相當有復古味的 OLED 螢幕,雖只是單色,但有明暗 Fade IN/OUT 的變化
只能顯示一些播放時間之類的簡單資訊,不能顯示曲名

播放的時候也可以像 WINAMP 一般顯示波譜示圖,有好幾種 style 能選

裡面是由兩片 OLED 組成

RH1 強調錄音機能,也因此刻意凸顯錄音鍵,按下後往外推就能錄音
側面一小片是可撥動的快轉滑鈕,觸感不是很好,有點卡卡的。

不知該說賣弄省電還是沒地方塞大電池
RH1 仍然沿用前代的 370 mA 迷你鋰電,連4號電池的一半容量都不到

官方稱聽 Hi-MD 時電力達15小時,錄音約 6~10 小時,
我的媽啊,只比愛啪好一點,完全失去了 MD 該有的尊嚴。
Line Out/耳機共用、麥克風、Line In/光纖輸入共用,
標準的 MD 三端子,也代表 RH1 具備硬體 ATRAC3 編碼能力,是個標準的錄音機。

RH1 採用標準的 USB 接頭,除了支援 USB 2.0,也能透過 USB 充電(不只供電),
也因此機身取消了 AC 插孔,改用 USB 直接充電。

因此,附送的專用變壓器當然也能插上標準 USB 接頭啦

RM-MC35ELK 漢字棒狀線控,個人覺得比醜陋的三行線控順眼,
但只能顯示 JIS 日文,對於 BIG5 中文仍然沒轍。
網友 Kevincat 提到 只要更換為 RM-MC40ELK-JE 三行線控即可顯示中文。

如果像我一樣只需要日文曲目的話,
用些取巧的辦法就可讓 35ELK 正常顯示日文及漢字,方法請見 這裡。
內附的耳機是較新的 E930 (?),E8x8 系列果然都退休了。
音質怎樣我沒試,反正都買到這種價位的隨身聽了,再怎麼說都會自備更適當的耳機吧?

--------------------------------------------------------------
軟體方面,SonicStage 3.4 版在啟動速度與效能上似乎有改進一些,
而且 RH1 搭配 SS 3.4 後,就擁有了讓積滿灰塵的 MD 們期盼已久的上傳機能,
除了一些 NetMD 音樂不能上傳外,任何用光纖或是麥克風錄製的音樂
都能儲存成 ATRAC 格式或是 WAV 檔案,雖說是遲來的恩惠,但也比不開放好。
RH1 支援 MP3 直讀,但是所謂的直讀也是要透過 SS 3.4 寫入 HI-MD,
MP3 支援性改善了許多,解碼也有顯著的改善,已經不像以前那樣癟腳了
至少 320K MP3、Hi-SP 之間我是分不太出來的。
而且比以前更進步的是, MP3 可以套用所有的音場(雖然我不太喜歡音場效果)。
另外,我把 MP3 透過 SS3.4 下載到 RH1 後,發現 SS3.4 允許 MP3 重新回傳至電腦
回傳之後,電腦裡就有了兩份一模一樣的 MP3。
據 網友 Kevincat 所言,MP3 可以上傳到 任何一部 電腦上,沒有任何防拷限制。
S 社拖了好幾年,不知流失了多少潛在市場,繞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原點
一些從早期 MD 開始玩起的老 SONY fans 們應該能體會這箇中奧妙。
SonicStage 3.4 內建了搭載神奇的 MusicID 技術。
有多神奇?簡單的說,無論是 MP3、CD、還是從積滿灰塵的 MD 中吸出來的謎樣音樂,
它都能一一地分析波型,替您在網路上找到吻合的歌曲,進而下載正確的曲目資訊
就算是壓在床下已久的不明 MD 也能輕鬆辨認,實用度滿點!
RH1 在 Mac OSX 上使用一套陽春的傳輸軟體,需透過光碟安裝
*更新:Sony 已發佈 Hi-MD Music Transfer for Mac 2.0 版
請至 官方網站 下載
可將 Mac 上的 MP3 與 Wav 傳輸進 RH1,但無法將 MP3 複製出來
可匯出使用 RH1、RH10、RH910、DH10 錄製的 PCM、Hi-SP、Hi-LP
其他的一概不支援(真乾脆)
至於 隨身碟 機能與 PC 一樣完整(那當然)。
--------------------------------------------------------------
音色方面,我手邊勉強端的上檯面的只有 MD33,聽起來仍是十足 MD 的溫暖感
當然遠勝我身邊包含 PSP 等所有能發出音樂的隨身裝備。
那些「如同絲絹清流、就像午後悶雷」之類的華麗詞藻我也不太會掰,
總之就是沒讓我失望就是了。
拿目前僅存的 iAudio U2 來比較,同樣使用 320K MP3,
均關閉 EQ 的狀況下,RH1 獲得了壓倒性的勝利
人聲相當飽滿紮實,相較之下 U2 就顯得有些飄飄然,
U2 開啟 BBE 一段後有些改進,但仍嫌乾。
A7 賣出一段時間,有點記不清 A7 的聲音了,只記得很多歌我是聽到起雞皮疙答的
RH1 似乎沒 A7 那麼冷,女聲聽起來不毒,但很有韻味!
最後的傳統,疊疊樂:


--------------------------------------------------------------
優點:
夠浪漫、懷舊感十足、播放音質佳、USB2.0 + USB 直接充電、終於支援 MacOSX (但不完整)、SS3.4 空前地好用、MP3 支援性佳、無版權保護的 MD 音樂可無限回傳、錄音音質不錯。
缺點:
電力差點比 iPod 還弱、馬國製造、銀色版很醜、無法讓親友理解 12K 的價值何在、主機滑鈕觸感不佳...
當然會想用 MD 的應該不會嫌 SS 傳歌很麻煩,至少比光纖簡單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