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開箱) HUGO 與 HUGO TT的聽感簡單比較

===========
7/27更新, HUGO TT XLR接上耳擴HPA V200的聽感, 分享在#53樓
===========


===========
7/3更新, DDC MATRIX X-SPDIF 與 INT204的比較
===========

鑒於INT204 DDC在接上TT的BNC端的優異表現

不經懷疑是INT204太好, 還是TT的USB太差, 還是兩者?

但因為INT 204等級太高難以評論, 因此有了這次的比較, 用簡單的的陸製DDC(一樣是XMOS)來比較

MATRIX X-SPDIF跟INT204來比, 少了專用pwoer, 他是吃USB的電

還好X100L輸出的USB電源品質不差, 所以這點干擾因素可以排除




簡單的AB test下, 我覺得不用測太久, 因為結果還挺明顯的

MATRIX X-SPDIF一樣保有了中高頻的清晰度(解析度), 但跟INT204來比分離度跟三頻控制力較差

MATRIX X-SPDIF的低頻比較容易過多拉不回來, 相較下INT204則把音樂表現得更靈活

中高頻的延伸兩者相差無幾, 唯獨INT204的穩定感較好, 拉高音時的聲線比較平穩

以上兩者DDC的差異其實跟價格是不太成比例的我覺得, 因為差異並非很強烈, 而是細微上的變化

INT204的確表現得較好(我這種木耳也可以聽得出的差異)

但大體上算是85分與92分的差異, 如果說要龜毛一點, INT204還是會入手, CP值來說的話就是X-SPDIF了


另外TT的USB...確定是廢掉了

不接DDC時的聲音分離度差, 單純有氣勢但缺少解析分離感

氣勢拉得出來但聲音就是悶悶的, 搔不到癢處的感覺很煩

簡單加個XMOS晶片陸製DDC改用BNC接頭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所以TT還是得上BNC或光纖才行

那個"最長路徑"的USB真的是扣分, 考慮買TT的人需要留意一下

TT不差, 尤其是接BNC的TT更是不凡, 氣勢感會比HUGO大上許多

可以的話盡量避免用USB接頭, 用同軸數位才能表現出TT的不凡

只是DDC的選擇要多看一下, 我用INT204是很好, 但稍嫌聲音不夠溫暖(太過解析了)

也許搭個非XMOS晶片的DDC可以來試試看




===========
6/29更新, DDC INT204以BNC輸入HUGO TT聽感
===========

昨天終於借到INT204+專用Power以9V輸出

為了擺位弄了超久, 主要是HB USB這條線很難凹, 角度很難喬

也還好當時買的是1.5m, 如果是1m位置跟接口角度就更難喬了


開聲的瞬間...有點呆住, 馬上想到史丹利大大分享INT204的聽感: 雞皮疙瘩都跳起來了

要形容的話, 改句某建商前陣子愛講的: TT, 霧散開了, 細節跑出來了

從收到TT開始試聽, 一直有種"矇住"的感覺, RUN熟之後有改善, 但這次換上BNC輸入後相當明顯

以接線線路來說, USB輸入在TT上是不利的, 應該也是因為這樣, 我收到TT一直沒有太多的喜悅

氣勢有變大, 層次有拉開一點, 這些應該歸功於電池+電容的新搭配

也因為這樣, 看過線路後馬上就起了"換輸入"的念頭, 不然以X100L這等級的USB輸出來說, 應該也夠了


因為較好的BNC線還沒到, 因此這次試聽BNC是用監視器用115元小黑BNC線1M

其餘就跟原本的一樣...

由USB改為BNC輸入的聽感差距相當明顯

背景清晰度改善最多, 讓我有種: "原來1964v6s也可以這樣聽中高頻"的感覺

原本聽習慣USB接TT後, 還覺得霧沉沉的聽感改善多了, 改BNC後才發現原來還差那麼多

背景乾淨之後, 動態跟層次感又更上了一層樓, 氣勢一樣是龐大的, 但輪廓刻畫得更細膩

不管是聽ACG還是古典, 都變得層次分明又清晰悅耳, 空間感明確

節奏感也變得更為收放自如, 比較強調小定音鼓定點固定敲擊的段落有耳機也跟者跳動的錯覺

仔細聽過後, HUGO原本的聲底音色並沒有被改變, 幾乎是單純去掉了該去的雜物

很像蓬頭垢面的美女梳洗乾淨後未上妝前的清新感覺

1964v6s的低頻衝擊感依舊很強勁, 氣勢更寬廣, 但中高頻硬是脫了一層皮

這時, 我才真正有換TT之後的升級聽感

雖然我不知道是否是DDC的效果還是USB改BNC輸入的改善誰比較多

不過這樣的改善真的讓我回不去了(回不去USB輸入)


[[只是有一點不太確定的是, 跟印象中過去接HUGO音質最高峰的時期相比, 好像差異不大??]]


我自己買的價位5千等級陸製DDC明天才會收到

屆時再來聽看看差異, 如果差異依舊明顯的話, 就是TT的USB的問題了
(如果是INT-204太給力勒?? 嗯...再說把@@~)


===========
6/24更新, 該是掀底牌的時候了...
===========

標題是簡單比較, 因為我沒有很多時間聽, 只能以感受最明顯的部分來做分享

先補"開箱"圖好了, Chord的經典銀色, 實體比圖片漂亮多了
(完整開箱) HUGO 與 HUGO TT的聽感簡單比較

背部端子照, 這次的端子當然用的比HUGO好得多, 有注意到RCA端子略為往下傾嗎?

我看店裡試聽的TT也是一樣往下傾, 所以RCA端子應是鎖在PCB板上再露出殼外, 不是鎖在殼上, 所以插拔力道還是得小心

另外同軸RCA改成BNC端子我不確定這樣是否會比較好?
(完整開箱) HUGO 與 HUGO TT的聽感簡單比較

與遙控器合照一張
(完整開箱) HUGO 與 HUGO TT的聽感簡單比較

遙控器拆解圖, 遙控器夾在兩片鋁殼中, 夾得很緊拿不太出來, 包在厚鋁殼內按鈕手感會比較差
(完整開箱) HUGO 與 HUGO TT的聽感簡單比較

原始流出的USB端子用延長線感覺好像直接接到外殼, 但實際上是接到底部額外新增的PCB板上
(完整開箱) HUGO 與 HUGO TT的聽感簡單比較

不知道在大片PCB底下有什麼故事存在?
(完整開箱) HUGO 與 HUGO TT的聽感簡單比較

平衡端的"表面"電路多了許多原件, 目前還沒有看到較完整的TT平衡輸出效果分享
(完整開箱) HUGO 與 HUGO TT的聽感簡單比較

整個殼打開是這樣的, 上殼做的相當厚, 最厚處至少有1.5cm左右, 排線容易被壓到所以開殼時要特別小心
(完整開箱) HUGO 與 HUGO TT的聽感簡單比較

斜向來一張!!
(完整開箱) HUGO 與 HUGO TT的聽感簡單比較




+++++++++++++++++++++++++++++++++++++++++++++++++++++++
掀底牌了...
+++++++++++++++++++++++++++++++++++++++++++++++++++++++




藍芽接收天線拿掉!! 主底板上有多兩顆電容, 左邊那顆被我的QR8蓋住, 內容跟右邊那顆是一樣的
(完整開箱) HUGO 與 HUGO TT的聽感簡單比較
邊邊那排邏輯器...我想應該跟藍芽或遙控有關把?

嗯...我最在意的USB, 看背板來說...並無處理, 直接再延長到外殼!!! 真的? 沒處理?
(完整開箱) HUGO 與 HUGO TT的聽感簡單比較

翻牌!! YA~~~~ 乾乾淨淨!! 沒有隱藏大魔王, 直接破關
(完整開箱) HUGO 與 HUGO TT的聽感簡單比較

放大點, 對比調高讓觀眾們看仔細點連線狀況..USB...真的只是延長再延長...最差狀況最終還是...
(完整開箱) HUGO 與 HUGO TT的聽感簡單比較

其他端子的狀況, 看起來耳機跟RCA的確是分開了, 靠底版大面積銅箔傳遞, 對同軸跟RCA來說應該是好事
但唯獨對USB來說, 是降級...
延長線+USB A母座連接 +底版延長到外殼B母...這樣接好線有什麼意義?
當大家都在走"最短路徑"時, Chord給USB走"最長路徑", 真是幹..的好
(完整開箱) HUGO 與 HUGO TT的聽感簡單比較

耳機的部分, 看起來3.5mm跟6.3mm並沒有如預期的分開處理, 看電路板還是相連的

差異點是在原版靠較寬大的底版銅箔先連接到6.3再變細後延伸到3.5, 這樣的確接3.5的話阻抗是比較高的
(完整開箱) HUGO 與 HUGO TT的聽感簡單比較

平衡端的背面...好吧,我看不懂, 圖片修的盡量讓大家看清楚, 懂的人請研究吧
(完整開箱) HUGO 與 HUGO TT的聽感簡單比較

平衡的正面我再放大照清楚一點, 一樣...懂的人請研究吧
(完整開箱) HUGO 與 HUGO TT的聽感簡單比較
嗯...說明一下,紅色電容底端金屬片是我貼上去的抑震金屬片, 不是原本就有的歐!!

DC電源輸入端新增的原件圖
(完整開箱) HUGO 與 HUGO TT的聽感簡單比較

剛剛提到藍芽板下方的邏輯晶片, 照清楚點大家看看吧~ 看有沒有神人說明一下這是啥
(完整開箱) HUGO 與 HUGO TT的聽感簡單比較

旁邊一點, USB延長線下方有一塊小晶片, 一樣放上來, 我不評論, 反正也不瞭
(完整開箱) HUGO 與 HUGO TT的聽感簡單比較

最後...放大原HUGO主版的晶片組看看, 應該是跟原來的一樣沒變!!
(完整開箱) HUGO 與 HUGO TT的聽感簡單比較

(完整開箱) HUGO 與 HUGO TT的聽感簡單比較

(完整開箱) HUGO 與 HUGO TT的聽感簡單比較




+++++++++++++++++++++++++++++++++++++++++++++++++++++++
底牌掀完了...

看起來對同軸orBNC玩家應該是好事, 平衡端也增加不少原件, 唯獨就是USB線是扣分的

加大電路板的好處是隔離, 各輸出不會擠在一起, 理論上對音質是有幫助的

RCA跟同軸數位路徑不長, 加上隔離與好的端子, 效果理論會比原HUGO來的好

很可惜的還是USB, 路徑變的長又曲折, 如果可以改成原版直接銲在底版由底板銅箔延伸還比較好

經過線的延長跟母座轉底, 多了2次接觸面跟不同材質, 真的滿遺憾的
+++++++++++++++++++++++++++++++++++++++++++++++++++++++




----試聽設備說明

訊源是X100L

檔案是flac檔ACG歌曲...抱歉我只想聽我常聽且喜歡的, 那種能貼出封面的high class我真的很少聽

USB連接線用同一條, 只是HUGO多一個AQ轉接頭

兩者都用電池供電, 不外接線性電源

耳機同為1964v6s, 透過古河鍍金3.5母對6.3公轉接頭連接HUGO & TT的6.3mm插孔

開機後靜置5分鐘後開始試聽

----設備說明結束


接回HUGO一聽之下, 的確我一開始沒分享是對的

1964v6s是一隻"相對"上比較偏暗,低頻偏多的難搞耳機

前陣子在源音聽了不少素質高的耳機跟不同走向的耳機, 讓我對1964變陌生了

所以又回來聽1964的當下其實有點不習慣

但我愛1964的地方是它的音樂衝擊性十足, 前幾天試聽了新的日本Oriolus品牌 4單體高階類客製耳機

他的中高頻解析跟音場, 以及聲音素質的確比1964來的優

但是我最後無法下決定換的就是因為衝擊感較1964差, 而我很喜歡那種感覺

我想整體來說, 喜歡Oriolus聲音表現的人應該會比1964來的多把, 我的喜好比較怪一點

額外一提, 我買了final audio Heaven VII這支金屬耳機, 但不是用來取代1964

而是當作另一種"需求", 他獨特的人聲氛圍跟輕鬆又到位的樂器處理, 很能滿足人聲, 弦樂與輕音樂的表現

這點是1964遠遠比不上的, 因此我可以單因為那獨特的中高頻表現買下他, 但不是用來取代1964

抱歉, 不小心離題了(嚴格說不算離題, 因為這是讓我對1964陌生的原因的一環)


以快歌與慢歌來比較HUGO與HUGO TT

相同曲目與盡量短時間內比較

最明顯的是音場的開闊性跟層次感有提升, 這種提升跟之前HUGO外接耳擴時的升級感有像

對1964v6s這隻耳機來說, TT可以讓背景音樂放得更開, 人聲與樂團的層次感更明顯

也就是會有一點點"前後"拉開的聽感

這時如果從TT換回HUGO時, 會瞬間覺得格局變小了, 定音鼓的鼓聲也縮得比較小一團

但就我短時間內的比較聽感來說, 明顯差異僅止於此

解析跟三頻表現並無太大差異, 清脆的還是清脆, 柔美的還是柔美, 除了音場跟層次外, 我想不太出來其他差異的說明

---底下是不關機一星期後的感想---

還有就是不知道是因為RUN了一段時間的關係(不過也才一星期多), 還是聽習慣了

新機剛開機時的悶沉感幾乎沒有了, 越聽越順耳清爽...其實我是不太相信會差很多

所以改天還得回耳機店重聽之前聽過的組合看看是不是錯覺

---以上是不關機一星期後的感想---


之前我試聽HUGO外加擴大的是Bryston平衡式耳擴BHA-1, 兩者相較之下感受頗像

所以對我來說, TT算是HUGO的耳機擴大優化與I/O介面優化版本

提升感是有的, 但音場跟聲音層次表現較明顯

如果你是期待更高的解析, 三頻提升與女毒或背景黑化之類的提升, 這在我的1964上聽不出來
(我不敢說死, 因為不同耳機可能提升感也會有不同的感受)

++++++++++++++++++++++++++++++++++++++++++++++++++

特別說一下, 我沒有用耳罩試聽, 所以很多人按讚的耳罩推力提升我無緣感受跟分享^^"

另外, 我有點覺得1964v6s的實力被榨光了, 也許TT對她來說已經是錦上添花而已

TT的實力對前端推力更講究的耳機來比較會更客觀些, 這點我是挺抱歉的, 因為我目前沒有耳罩@@

因此雖然TT對我來說並不驚豔, 但還是很推薦有興趣的人帶自己的耳機去試聽看看

+++++++++++++++++++++++++++++++++++++++++++++++++++

老實說, 這樣的提升感有對到我的胃口, 加上空間的限制, 再選一次TT可能還是首選

以小到可憐的辦公空間來說(還不能擺桌上), TT還是有其優勢

擴充的端子跟無線功能來說, 應該不算很有價值的部分, 所以我預料TT會打得比HUGO辛苦許多(除非降價啦)

不過很重要的一點是平衡端子, 不管是否為真平衡, 對有平衡輸入需求的來說"爽度"應該是滿大的

但如果空間不是問題, 也沒有攜帶的需求, 重來一次我會選HUGO+耳擴
(Bryston平衡式耳擴BHA-1還不到5萬, 以總預算來說, 還可以選更好的來搭)

====

題外話, 雖然沒列在這次的比較, 但HUGO TT的音場跟層次感提升

用在final audio Heaven VII這支我新買的耳機上, 有更好的效果

我有簡單聽過, final audio Heaven VII本來就有者獨特的空間感與寬鬆的人聲與弦樂表現

這點在TT的加持下, 聽宮崎駿的動漫配樂, 心之谷,天空之城等,魔女宅急便等,真的很享受

輕鬆的弦樂與厚度剛好的低頻響應, 展現出來的空曠飄渺的聽感但又收放得宜, 真的很特別

雖然比不上耳罩耳機的大空間感, 但這種享受在耳道上我還是第一次
(但不可否認的, 即使不是TT, HUGO加上好的耳擴, 應該一樣有此升級)
HUGO和TT的主要線路都一樣,只差電源和訓源的部分
聽感一定一致的

芭樂068 wrote:
HUGO和TT的主...(恕刪)


恩, 簡單來說就是這樣

TT對比HUGO來說並沒有任何調味, 這也算是好事, 至少原本HUGO的味道就不錯

的確就跟Chord預告的一樣, "如果可以更好的HUGO"

推力的部分, 我原本就想幫HUGO加個耳擴了, 所以TT算是順理成章

但整體來說, 很多關注TT的人都知道, HUGO很划算...

除非要像我這樣硬是愛把一體機塞在狹窄的鍵盤夾裡面

不然TT的CP值目前看起來沒有HUGO高

(也許再久一點更多人挖出TT的價值, 比如平衡輸出效果絕佳之類的, 不然以HUGO為中心來擴充還是比較划算)
未來有個人會需要你
ar3a兄

之前我們4位有一起去品嘉聽TT的巡迴樣機.並帶各自的Hugo當場用HD800反覆對比

TT的力道.動態.深度.層次都比各自的Hugo好上一截(包括我的大改Hugo)

所以才會有後面的克隆電源盒.也許是新機還沒開.讓您覺得有期許落差

TT還是有其特色與賣點.只是沿用舊機板與價格.讓人較不能接受(與Hugo對比)

還有您的TT開箱照.請重貼在首樓.因為被回收看不到了

j49409 wrote:
還有您的TT開箱照.請重貼在首樓.因為被回收看不到了...(恕刪)


收到@@!!
未來有個人會需要你

ar3a wrote:
標題是簡單比較, ...(恕刪)


感謝ar3a大的分享

非常詳細的心得分享,小弟先5分送上

如果就您的說法,似乎比較符合官方的說法

然後拆機的電路似乎和HUHO相似度很高

但不知道底下那張PCB板上面有什麼?但已經遠離D/A的部分

因該是轉接、擴大電路或是電源處理之類吧?
耳機:Ultimate Ears In-Ear Reference Monitors & Audio-Technica AD2000X

YaziLightar wrote:
但不知道底下那張PCB板上面有什麼?但已經遠離D/A的部分

因該是轉接、擴大電路或是電源處理之類吧?...(恕刪)


我想繼續往下拆...

看過幾天有其他沒人或國外網站po出來

沒有我就來拆看看
未來有個人會需要你

ar3a wrote:
我想繼續往下拆.....(恕刪)




期待a大往下拆,TT我是暫不考慮了,主要是太重了!不方便攜帶了!

ar3a wrote:
我想繼續往下拆...

看過幾天有其他沒人或國外網站po出來

沒有我就來拆看看

我很想看

但是不可以害您


與您分享.........什麼東西都沒有
j49409 wrote:
與您分享.........什麼東西都沒有...(恕刪)


嗯, 好奇拆了看看, 我的也是裡面什麼都沒有

看這小盒子只是裝飾品把(順便標廠牌跟方向)

不過這也表示, 沒辦法玩地盒的遊戲...


稍微觀察一下, 這個小盒子應該單純只是鋁合金

並不像古河常會用的電磁波吸收材之類的方式

也好, 我本來就不喜歡線材上有"主動式"濾波的元件存在
未來有個人會需要你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