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知道 可變汽門間的差異和優劣嗎


U-car 上找到
可變汽門正時: 曲軸經由齒狀的傳動裝置帶動凸輪軸轉動,使汽門在做開啟與關閉的動作時會與曲軸的轉動角度成一定的對應關係。 由於氣體流動的性質會隨著引擎運轉速度的快慢而改變,如何使汽缸在不同的轉速下都能夠獲得良好的進氣效率?為此必須改變汽門在開啟與關閉時間。經由安裝在凸輪軸前端的油壓裝置使凸輪軸可以另外做一小角度轉動,以使進氣門在轉速升高時得以提早開啟。

可變長度進氣岐管:  為了使引擎在高、低轉速時能夠維持平穩的進氣效率,如何製造出長度適合的進氣管路就成了一件重要的課題。藉由在進氣管路中設置閥門來使進氣管路改變成長、短二種路徑。以滿足引擎在高轉速運轉時需要流速快、動能大的氣流;並且在低轉速時供給引擎適當流量的空氣。這樣就能夠使引擎在高轉速時獲得較大的馬力,而在較低轉速時有較佳的油耗表現。


GOOGLE 也找到一些資料

1989年 HONDA 發明 VTEC ( Variable Valve Timing and Valve Life Electronic Control System)
後來 TOYOTA 也有 可變汽門vvt-i ( Variable Valve Timing with Intelligent) 中文的譯名為「智慧型可變汽門正時系統

其他
AUDI Variable Valve Timing

BMW Valvetronic 連續可變氣門
Double VANOS 連續可變配氣正時 進排氣分開

Honda VTEC 分級可變氣門 分級可變配氣正時
i-VTEC 分級可變氣門 連續可變配氣正時

三菱 MIVEC 分級可變氣門 連續可變配氣正時

KIA CVVT 連續可變氣門

NISSAN CVTC 連續可變配氣正時

現代汽車有 DVVT

MAZDA S-VT Sequential Valve Timing 分級可變氣門 VIS連續可變配氣

保時捷有 Variocam

toyota VVT-i 連續可變配氣正時
dual VVT-i 連續可變配氣正時 進排氣分開
VVTL-i 分級可變氣門 連續可變配氣正時

OPEL DCVIP (Double Continuous Variable Cam Phaser)

VW Variable Valve Timing 連續可變配氣正時

那如果以學汽車來看 I-VTEC VVT-I S-VT 那個比較好 ??
還有 VVTL-i 比 VVT-I 好 ... 更類似 i_vtec , 那是否TOYOTA 國產車都有使用 ? 我看到WISH 是使用 VVT-I




andy2000a wrote:
還有 VVTL-i 比 VVT-I 好 ... 更類似 i_vtec , 那是否TOYOTA 國產車都有使用 ? 我看到WISH 是使用 VVT-I

VVTL-i基本上並沒有給國產車使用
未來也不太可能
LR Freelander MK1 SE 2.5 V6 /YAMAHA Cygnus X FI
為何 vvtl-I 國產不使用 因為只使用在高級的車款嗎 ??

WIKI 找到 可變汽門有一堆

http://en.wikipedia.org/wiki/Variable_Valve_Timing

國產車目前只有使用VVT-i
在來要上市的十代COROLLA是使用Dual VVT-i
國產車上要看到VVTL-i 應該很難
汽門開關可以操弄的項目包括:

相位(開關相對時間點)或者揚程(開關程度大小)
單邊或雙邊
連續或只是分段

各家車廠的名堂不一而足,能操弄越多項目,越多邊,越多段越好。

然而操弄汽門開關的技術已經快要走到盡頭了,各家車廠的技術也越來越接近,過不了幾年都會變成標準規格,屆時就不用再傷腦筋了。




其實現在各家在進氣端的可變汽門基本上是大同小異,機構上都很接近,不過有幾個比較特殊的,像是HONDA的i-VTEC(跟TOYOTA VVTL-i類似),BMW的Valvetronic,尤其是BMW的valvetronic已經將可變汽門帶到另一個階段去了,直接從可變汽門來控制進氣量,連節氣閥都省了。

不過接下來幾間廠商發展的方向有一點不大一樣了,樓上的網友有提到TOYOTA國產車不會有VVTL-i,其實包含日本的TOYOTA,VVTL-i都慢慢消失在市場裡了,目前看起來TOYOTA的發展方向是走Dual VVT-i的設計,再搭配缸內直噴,除了馬力大幅提昇之外,在排放的表現也很理想。

而BMW的valvetronic也有其他廠商投入,像TOYOTA最近就宣稱要在新的2.0L引擎上使用,NISSAN也在infiniti G37上面的引擎用類似的機構,我想這類似的機構應該會有越來越多廠商開始導入。

另外一點,我覺得最近的可變汽門,跟以前的可變汽門設計的出發點已經不大一樣了,像以前HONDA的VTEC幾乎是性能的代名詞,TOYOTA的VVTL-i也是同樣的想法,以2000 c.c.左右的排氣量創造出將近200匹馬力,但現在雖然還是有類似的產品,但沒有像以前一樣有讓人感到十分驚訝的效果存在,反倒是現在車廠如果要增加馬力,先擴大排氣量之後,再藉由可變汽門來降低油耗,現在幾間市場的主流車廠當中,幾乎沒有3.0L的設定,幾乎都是直上3.5L,馬力雖然都很高,但不至於誇張,可是油耗卻幾乎同等於10年前的2.4L,這就很厲害了。所以我的感覺,接下來可變汽門的發展會以排放跟油耗為優先,性能則放在次要的地位,看看TOYOTA用上所謂的dual VVT-i的1.8L引擎,馬力跟現在的1.8L幾乎沒差就有個概念了。

談到可變汽門 當然要提到Honda啦
最早做出這個系統的就是Honda

以上許多車廠的名稱 都是用來解決引擎無法兼顧低、中、高轉的問題。

早期來講 Honda 是 vtec 至後來的 i-VTEC
Toyota為 VVT 到 後來的 VVT-i 與 VVTL-i
BMW 為 VANOS 至後來新增加 valvetronic

以上是舉例 並沒有誰比較好....只是舉大家常聽到的例子。

然而最早做出 汽門正時可變與汽門揚程可變的是Honda的 VTEC,那時toyota與BMW只有汽門正時可變
到後來大家也以不同的概念來做出 汽門揚程可變 並加上 "連續可變"的概念

畢竟汽門可變的誕生就是要解決 在不同的轉速、噴油量時,能夠讓油氣混合達到最理想的狀態。
這樣才有辦法達到省油以及動力強化的需求...(人類是貪心的)

汽門可變
轉載....
近10年到近五年內,歧管可變的機構都已經漸漸出現在量產車上了.......

這些機構的出現,都是為了能讓能源的利用能夠最大化...為了讓車子省油也要跑的快....

不過說真的,也沒有說誰好、誰不好,只是解決這樣的問題的概念不同......主要還是自己喜歡就好囉:P
畢竟有拿十大傑出引擎的並不是只有這三間廠牌。

另外到最近,更有加入直噴系統的出現,雖然直噴系統已經不稀奇,不過出現在一般的房車,而不只是旗下的跑車,這就稀奇了。

這也代表車廠也在考慮經濟性與動力表現上兼顧的問題。
像新改款的BMW是全數使用HPI即為缸內直噴.... 使目前許多大排氣量的房車還能有經濟性的表現。

現在許多一般房車能達到接近 L/90的境界,已經很可怕了,特別是在3.0以上的房車,大排氣量要達到這樣的填充效率是很困難的。(扯太遠了.....)

不過這些機構的出現就跟汽門可變機構的出現一樣,都是想要能夠充分的使用能源。
汽車引擎動作分4個部份

進氣,壓縮,動力,排氣


可變汽門就是在進氣門和排氣門

開啟的時間動手腳

低速時進氣門打開的時間就短一點

高速時進氣門打開的時間就久一點

細節太多了啦....打不完....

想了解....請點下面連結

TOYOTA VVT-i 解說



優點:省油,效率好,輸出動力多

缺點:想不出來耶
網路上好像 討論 I-VTEC VVT-i 比較多
那 mazda s-VT 還有 nissan cvtc 好像還有套 MIVEC 國產車有使用 嗎?



MIVEC有阿
GRUNDER,SAVRIN 2.4L系列還有新LANCER FORTIS都有搭
之前的有點不大清楚~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