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大家都會依撞擊測試衡量車輛安全性...可是撞車姿勢..力道..角度..千萬不一樣...那撞擊測試分數可代表安全標準嗎?
目前大多數的撞擊測試,都是以時速40英哩,約64公里的速度,從正面,側面撞擊,
這兩年IIHS才開始了小角度的撞擊測試。
從Toyata的RAV4一開始就不願提供IIHS的小角度撞擊測試,表示要先另外調整結構後再提供測試來看,(結果改良結構後,小角度撞擊測試還是最差的Poor);
為什麼Toyata一開始就不願意以全新款上市的車輛就直接進行小角度撞擊測試??
不由得令人相信,這些車廠在設計新車安全結構時,一定就是以一般的撞擊測試的方式和角度來設計車身安全結構,
考量降低車重成本與省油,一定是先考慮為應付撞擊測試的測試方式爭取好成績,而不是完全以乘客的整體安全性來考量,所以才會在之前一般的撞擊測試都核可的情況下,新增的小角度撞擊測試卻慘不忍睹。(這應該是原始整體車身安全設計的一部份,而不應該獨漏正面的小角度撞擊)
這也可以從撞擊測試尚少有後方追撞的撞擊測試,所以一些品牌的車子經過實際後方追撞的車禍後,常常在後座造成重大傷亡;
或是因為剛性不良,往往在遇到超過大車撞擊時,駕駛室失去保護而傷亡,剛性較好的車輛比較有可能在重車撞擊時,透過彈開而吸收撞擊力,而不是直接潰縮吸收撞擊;
一般經過撞擊測試通過品牌的汽車,大概可能可以保護在相對速度在60公里內,標準正面和側面小車的撞擊,
非撞擊測試的角度撞擊,駕駛者就要自求多福了。
延伸, wrote:
...撞車姿勢、力道、角度、…千萬不一樣...(恕刪)
讚,good point!
那您能不能提出更好的參考方式?
每輛車交車前都必需做過多角度及各種速度的撞擊,確認無誤然後才交車?
知道啥叫破壞性測試嗎?你的車撞完正面還能撞側面嗎?撞完側面就廢鐵一陀了,你還想開回家嗎?
不做破壞性測試,撞的是線上抽測的取樣車,能100%代表你的車的表現也會一樣一樣?工業上還達不到這樣的高規一致性欸。
如果無法ONE BY ONE測試,那所有的測試都叫「取樣」,只是取樣的範圍到多大的差別而已。
請問樓主,您能接受的取樣是麼樣的呢?每10km/h為一個單位、或是每1km/h為一測式單位、每10度角為一個單位、或是每1度角為一個單位?
如果你不怕車價高到嚇死人,可以規定車廠每1度角、每1km/h都要做一次實測,這樣車廠每出一輛新車就要拖360*360*100=12960000輛車子出來撞。
如果要每1公分做一個偏位測試,那12960000就再乘上170*170*450*450=我算不出來了。
如果要再考量車上人員的重量,每公斤要做一次測試…
如果要再考量氣溫氣侯影響…
如果要再考量撞擊時,乘客是在比YA或是車震…
如果要再考量…
其實為了消費者的安全,以上的測試是可以由國家強制規定的;立法很快,然後呢?
或是樓主認為該怎麼執行測試才對?
還是都別測比較具有參考價值?
樓主知道自己在問什麼嗎?
inconceivability wrote:
我想信都會儘量做到一...(恕刪)
小弟必須要贊同erc大的說明
精闢!

IIHS都是抽樣
抽哪邊的樣?
抽車廠自行送測的樣!
所以就發生一些怪事
比如說送測的honda fit與toyota camry就有強化焊點
甚至還有一年內送測兩到三次!!

http://news.u-car.com.tw/24110.html
http://news.u-car.com.tw/21206.html
http://news.u-car.com.tw/21470.html
這對於歐美國家的工程師來說不可不稱為莫名其妙
根據史隆的製造哲學
可以定型就凍結製造產線與設計
對於送測秉持產線固定原則
送去的就是路上跑的,平常可以買到的
對於一年連測三次,設計改過又去測
對他們是不可想像的事情

至於普羅大眾買不買的到IIHS上面過的了關的日本車?

只有各憑本事(憑關係?還是憑手上有多少銀子?抑或者慧眼識伯樂,特別找外匯商買可以過撞擊測試的確定生產批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