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GIGABYTE 技嘉睽違兩年再次更新 AERO 系列筆電產品線,有別於過去鮮明的創作者定位,2025 年新機 AERO X16 在強調電競、創作的多重用途外,也結合自家 GiMATE 帶來全方位的 AI 體驗。GIGABYTE AERO X16 為了完美便攜而打造,最薄處僅有 16.7mm,重量未達 2Kg,硬體方面,採用 AMD Ryzen AI 300 系列處理器與 NVIDIA GeForce RTX 5070 獨立顯示卡的「A+N」組合,並提供最高 64GB DDR5 記憶體、以及 4TB 儲存空間(雙 PCIe 4.0 SSD 插槽),16 吋四面窄邊框的 IPS 螢幕則具備 2560 x 1600 解析度、165Hz 更新率與 100% sRGB 色域的規格。那麼,一陣子不見的 AERO 新機表現究竟如何?以下測試報告就為各位好好解答~
 
 
外觀介紹
內建應用程式
重點規格
效能測試
測試總結
 
 

外觀介紹 ▌

外盒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內部設計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筆電架說明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筆電架示意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從 AERO X16 的宣傳視覺不難看出,GIGABYTE 在 AI PC 時代融入更多潮流元素,而筆電的包裝也不例外,除了正面打上大大的「PLAY TO DIFFER」潮玩概念,內部的分隔紙板並能看到各種鮮明圖案及點陣風格的 Glitch Art 故障藝術,有趣的是,包裝盒內的紙板可以取出當作筆電架來使用,這部分就請參考上圖四的示意。

筆電上蓋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GIGABYTE 銘板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筆電尾端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筆電前端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AERO X16 這回拿掉 AERO logo、並以「NIL 虹膜幻彩銘板」取而代之,受益於此晶圓級工藝,印有 GIGABYTE 銘板能夠在不同角度散發出多層次的微光,銘板本身不大,在 16 吋機身上有種點綴效果,保留了創作者系列的簡約感。筆電上蓋則採細緻的陽極處理與噴砂,打造出不沾指紋油汙的高質感,這次 JB 開箱的 AERO X16「幻月白」更用上了白色陽極 (White Anodizing),其以特定電解液與處理方式達成更明亮或霧面的白色效果,相較一般陽極銀色,在製程前多出了一道特殊程序,讓鋁件增添柔軟觸感、並實現接近白色的陽極色調,跟市面上常見的銀色非常不一樣。不過,該機的 B、C 件及側邊為黑色,和幻月白的上蓋、底蓋形成一種夾心的感覺 筆電前端也設有一道凹槽,方便使用者單手掀蓋。

筆電左側 I/O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筆電右側 I/O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I/O 方面,AERO X16 左側配置了圓形 DC-IN 充電埠、RJ45 乙太網路插孔、HDMI 2.1 端子、USB 3.2 Gen2 Type-A 及 USB 4 Type-C (支援 DisplayPort 1.4 和 PD 3.0) 各一;筆電右側由後向前依序為 USB 3.2 Gen2 Type-A、USB 2.0 Type-A 及 3.5mm 複合式音源插孔,是說 USB 2.0 和 USB 3.2 外觀和針腳數明顯不同,前者的傳輸速度最高僅 480Mbps,和後者的 10Gbps 有著不小落差,建議拿來外接滑鼠這類低速裝置。雖然 AERO X16 名義上(?)還是創作者系列的一份子,但沒有任何形式的 SD 讀卡機還是稍嫌可惜...

顯示螢幕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最大開闔角度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可變更新率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視訊鏡頭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視訊品質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AERO X16 採用 16:10 比例、四面窄邊框設計的 16 吋 IPS 螢幕,最大開闔角度約 135 度,此螢幕具備 WQXGA (2560 x 1600) 解析度、165Hz 可變更新率、100% sRGB 色域及 400 尼特亮度等特性,每塊螢幕在出廠前均經過預先校準,通過了 Pantone 彩通認證及德國萊茵 TUV 低藍光認證,就規格來說,這款新機不像過往 AERO 創作者系列直上 4K OLED 面板,跟我稍早測試 AORUS MASTER 18 所採用的 MiniLED 螢幕,在顏色鮮豔度、對比明亮度上亦存在著明顯差異 螢幕上緣的視訊鏡頭為 FHD 1080p 解析度,一旁的 IR 紅外線攝影機則能提供 Windows Hello 臉部辨識登入的功能,實際視訊品質在上圖五的自然光下呈現尚可,噪點也不至於太明顯。

色域測試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亮度測試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這邊以《DisplayCAL》軟體搭配 X-rite iDisplay Pro 校色儀為 AERO X16 進行色域測試,其在 SDR 模式下測得 95.6% sRGB、66.4% Adobe RGB 和 68.4% DCI-P3 的色域覆蓋範圍,Delta E*76 值為 0.04,亮度方面則測得 429.13cd/m2。就測試結果來看,這塊 IPS 面板稱不上高色域,倘若你的工作對色彩準確度非常重視或許就不太適合,標準沒那麼高的話,這塊螢幕還是能夠滿足基本的創作與娛樂需求。

筆電鍵盤部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電源鍵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GiMATE 鍵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方向鍵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觸控板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AERO X16 搭載全新黃金曲線鍵盤,為無獨立數字鍵的標準尺寸,除了 Copilot 鍵之外也配置了全新的 GiMATE AI 助理鍵、方向鍵則是平常尺寸一半的設計(好按與否見仁見智,JB 個人算喜歡),至於六邊形的電源鍵則是獨立於六列鍵盤、配置在上緣的位置,觸控板面積跟兩年前的 AERO 16 OLED BSF 比起來明顯更大。此一「黃金曲線鍵盤」採用大 106% 的鍵帽,表層並有 0.15mm 的曲面以貼合手指按壓,透過最佳化應力曲線滿足了回饋力道的甜蜜點,配合 1.7mm 鍵程,敲擊彈性佳且安靜,進而為競技遊戲提供舒適的操作,此外,這個鍵盤也支援 N-Key 的功能。

單區背光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關閉背光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RGB Fusion 2.0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AERO X16 鍵盤採用單區 RGB 背光,整體亮度相當均勻,透過《GiMATE》應用程式的 RGB Fusion 2.0 可自訂亮度等級與顏色,但燈效只有單色恆亮、呼吸、多色循環、多色循環呼吸等 4 種模式。

筆電底蓋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拆機示意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筆電底蓋跟上蓋一樣是幻月白的顏色,轉開 10 顆螺絲即可將其卸除,升級與維修的難度不算高。

筆電內部組件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鋰電池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SSD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記憶體與無線通訊晶片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AERO X16 採用 WINDFORCE INFINITY 散熱技術、並配置雙 16V、84 鰭片的薄型風扇在輕薄機身中創造高導熱氣流,跟我先前測試的 AORUS MASTER 18 同樣具備 3D VortX 立體風道設計,透過雙面進氣、四向出風來實現高效率的氣流交換,雙風扇正上方則是 Icy Touch 冰感操控區,確保在戰況火熱下依然涼爽。內部組件方面,中央配置兩個 SO-DIMM 記憶體插槽,本文測試的機種僅配置 32GB (最高可擴充至 64GB),其右側為 Wi-Fi 6E / 藍牙 5.2 的無線通訊晶片,並未升級到最新的 Wi-Fi 7 規格 M.2 2280 SSD 插槽則有兩個,其一位於左風扇下緣,另一個則是坐落於右側喇叭和 76.1 Wh 鋰電池之間,最高可擴充至 4TB 容量。本文主角搭載支援 Dolby Atmos 杜比全景聲技術的 2 個 2W 揚聲器,透過虛擬 5.1.2 環繞聲道,進而為遊戲與串流帶來更逼真的音效及空間沉浸感。

變壓器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變壓器與充電線重量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筆電本體重量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AERO X16 隨附全漢生產的 150W 分離式 AC 變壓器,連同充電線放上電子秤測得 450g 的重量,至於這款 16 吋筆電本體重量則是 1960g,勉強控制在兩公斤下,若要將其與充電周邊全部攜出則需背負 2.41Kg 的重量,對成年人來說並不算重,但由於它沒有後背包,這部分就得自行解決囉!

內建應用程式 ▌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2025 年 GIGABYTE 全系列 AI 筆電均淘汰過往的《GCC》中控應用程式,改為 AI 驅動的《GiMATE》,藉由整合多種 AI 功能的 G-Cell 系統帶來全新體驗,按下 GiMATE 鍵即能透過對話方式,讓這個基於大型語言模型 (LLM) 的 AI 助理來為你調整筆電設定與使用模式,甚至還支援聲控,十分方便。《GiMATE》首頁可即時監控 CPU、GPU、RAM,上方並可切換平衡、遊戲、創作、省電以及線上會議等 5 種模式。

系統設定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個人情境設定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輔助設定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應用程式中心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系統設置」可設定充電上限,包括 100% 的長效模式、80% 保養模式和 60% 最佳化壽命模式,此處也可開啟杜比全景聲、以及 NVIDIA 控制面板等應用程式,是說在筆電離電的情況下,系統也會跳出是否關閉獨立顯卡的通知,進而幫助達到省電的效果。

「個人情境模式」可針對效能、電源、輔助工具(後者包括 AI Voice、AI Audio 及整合 NVIDIA Broadcast 最佳化視訊效果的相關設定)去做調整,這部分 JB 在先前 AORUS MASTER 18 上面已經有詳盡的解說,各位可以移步到該篇文章閱讀:GIGABYTE AORUS MASTER 18 電競筆電|硬體與 AI 全方位升級,新世代旗艦鷹神降臨!

AI Power Gear II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關閉獨顯通知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這邊特別拉主掌電源的「AI Power Gear II」來說明,它可針對插電及離電情境下的系統總效能、獨立顯示卡選項、微軟電源模式進行個別設定,一旦離電或進入省電狀態後,系統便會跳出視窗詢問是否關閉獨立顯示卡,關閉後,AERO X16 內建的圖像創作應用《GiMATE Creator》便無法使用,若要再次開啟,同樣要進到 AI Power Gear II 去設定,直接開 NVIDIA 控制面板是沒反應的喔~

GiMATE Creator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使用者設定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預載模型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有別於它牌 AI 圖像生成應用僅對接單一一種 AI 模型,GIGABYTE 的《GiMATE Creator》則結合開源 AI 模型平台 Hugging Face,可下載各種訓練好的 AI 模型並隨時切換,其以各位耳熟能詳的 Stable Diffusion (更新到最新的 3.5 版本)以及 FLUX.1 為主,《GiMATE Creator》的介紹就恕我拿上次在 AORUS MASTER 18 的截圖來說明...畢竟下載一個 AI 模型動輒 5、60GB

圖像生成設定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儲存圖片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添加預設提示詞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提示詞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GiMATE Creator》的介面如上圖一,右邊為生成結果與提示詞 (prompt),左邊的 Inference 則有預設提示詞、反向提示詞,再往下則有 seed、number of step、影像長寬(甚至可以設定為 2048px)、生成張數,以及提示詞關聯度等參數設定。上方示意的 FLUX.1-dev 模型偏動漫風格,而 Stable Diffusion 則是走相對寫實的路線,如果覺得生成的畫面太過單調,也可透過預設提示詞來添加各種效果,畫面質感就能瞬間提升!實際玩下來,可以說是目前市面上最強大的 AI 圖像生成應用 對創作族群來說相當實用,但這個成果能否直接拿來商用,可能就要打個問號了...JB 在初次使用時是沒看到相關聲明就是。


GIGABYTE AERO X16 1WH 重點規格:

作業系統:Windows 11 家用版
處理器:AMD Ryzen AI 7 350 (最高時脈 5GHz)
顯示晶片:NVIDIA GeForce RTX 5070 with 8GB GDDR7 VRAM (最大功耗 85W)
儲存裝置:1x 1TB M.2 PCIe Gen4x4、1x M.2 PCIe Gen4x2 空插槽(最高可擴充至 4TB)
記憶體:32GB DDR5-5600MHz (雙 SO-DIMM 插槽,最高可擴充至 64GB)
顯示螢幕:16 吋 IPS 等級面板 (2560 x 1600 解析度 / 165Hz 更新率 / 3ms 反應時間 / 100% sRGB 色域 / 400 尼特亮度 / TUV 萊茵低藍光與 Pantone 認證)
I/O 埠:
1x USB 4 Type-C (支援 DisplayPort 1.4 與 PD 3.0)
1x USB 2.0 Type-A
2x USB 3.2 Gen1 Type-A
1x HDMI 2.1
1x RJ45 乙太網路端子
1x 3.5mm 複合式音源插孔
1x DC IN 電源輸入埠
揚聲器:2x 2W 揚聲器
通訊:Wi-Fi 6E (802.11ax 2x2) / Bluetooth 5.2
電池:76Wh 充電式鋰電池
尺寸:355 x 250.7 x 16.75~19.99mm
重量:1.9Kg
建議售價:55,900 元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效能測試 ▌

▓ 處理器效能測試: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全新 AERO X16 又細分為 2WH 及 1WH 兩個型號,兩機差異體現在處理器規格上,前者採用代號 Strix Point 的 AMD Ryzen AI 9 HX 370,而 JB 借到的後者則是代號「Kraken Point」的 AMD Ryzen AI 7 350,屬於中階定位。是說過去搭載 AMD 處理器的 GIGABYTE 筆電可謂十分少見(上一款可能是 2021 年的 A7 吧...),在薄型筆電成為市場主流後,「A+N」配置也再次受到了 GIGABYTE 的青睞。

AMD Ryzen AI 7 350 採用 8 核心 (4P+4E) 16 執行緒的架構(作為對比,Strix Point 的選項則是 12 核心 24 執行緒),搭配 16MB 的 L3 快取記憶體,基礎時脈為 2GHz,最高超頻時脈則是 5GHz,預設 TDP 為 28W,其搭配的 XDNA NPU 具備 50TOPS 的 AI 算力。

CPU-Z 效能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CINEBENCH 2024 效能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CINEBENCH R23 效能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CINEBENCH R20 效能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x264 FHD Benchmark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Geekbench 6 效能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JB 將 AERO X16 接上電源、並使用創作模式(啟用「AI Boost II」與「全速」智慧散熱模式)來測試其 CPU 效能。首先在 CPU-Z 測試軟體中,單執行緒效能測試結果為 788.3 分,多執行緒效能測試結果則是 6787.5 分;CINEBENCH 2024 的多核心、單核心效能分別取得 752 分、115 分,MP Ratio 為 6.57x;而 CINEBENCH R23 多核心、單核心效能測試結果為 16798 分、1960 分,MP Ratio 為 8.57x;CINEBENCH R20 的多核心效能則是取得 6917 分。至於 X264 FHD Benchmark 影音轉檔效能,AERO X16 則是跑出 76.7fps 的成績,Geekbench 6 的單核心、多核心效能則分別取得 2829 分、13448 分。

AMD Ryzen AI 9 HX 370 AMD Ryzen AI 7 350
測試機種 ASUS TUF Gaming A14 GIGABYTE AERO X16
CPU-Z 單執行緒 764.1 788.3
CPU-Z 多執行緒 9471 6787.5
CINEBENCH 2024 單核 112 115
CINEBENCH 2024 多核 1199 752
CINEBENCH R23 單核 1938 1960
CINEBENCH R23 多核 23285 16788
CINEBENCH R20 多核 9034 6917
Geekbench 6 單核 2736 2829
Geekbench 6 多核 15159 13448
這邊也將 Kracken Point 跟去年的 Strix Point (本文主角高階款沒一併借到,就以過去測過的 ASUS 筆電來示意)的跑分結果放在一起做個比較,可以發現 Kracken Point 的 AMD Ryzen AI 7 350 在單執行緒、單核心的效能上勝出,最高有約 3.4% 的增幅,然而多執行緒與多核心效能就落後約 28~37% 了,在核心數較少的情況下 (8 核心 vs 12 核心),效能上勢必有所妥協。

PCMark 10 綜合效能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UL Procyon Office 生產力效能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筆電生產力效能方面,AERO X16 在 PCMark 10 綜合效能測試取得 8071 分,進一步看,常用基本功能獲得 10804 分、生產力獲得 10347 分,數位內容創作獲得 12765 分,後者是跟 GIGABYTE AORUS MASTER 18 的最大區別之處,整體效能還算不錯。再來換到 UL Procyon Office 生產力效能測試,這台 AERO 新機則是取得 6436 分的成績。

▓ AI效能測試:
WindowsML 推論 (CPU/float32)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WindowsML 推論 (CPU/float16)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WindowsML 推論 (GPU/float32)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WindowsML 推論 (CPU/float16)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AMD Ryzen AI NPU 推論效能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NVIDIA TensorRT (float32)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NVIDIA TensorRT (float16)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AI 效能則看到 UL Procyon AI Computer Vision 基準效能測試,首先以 Microsoft WindowsML 框架測試 AERO X16 的 AI 推論能力,CPU 在 float32、float16 精度下分別取得 94 分、50 分,而 GPU 則是 669 分和 1310 分,而在針對 NPU 推論的 AMD Ryzen AI 效能測試中,最終跑出 1838 分。最後看到面向 GPU 運算的 NVIDIA TensorRT 框架,在 float32 精度設定下 AERO X16 跑出 994 分,以 float16 精度測試則是取得 2283 分的成績。

AI 圖像生成 (SD1.5 / FP16)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AI 圖像生成 (SD1.5 / INT8)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接著看到以 TensorRT 作為 AI 推論引擎的 UL Procyon AI Image Generation Benchmark 測試,首先在 Stable Diffusion1.5 模型、精度 FP16 的測試項目中,AERO X16 跑出了 1595 分及 3.918 秒/張的生成速度,換到 INT8 精度後則跑出了 18984 分的成績與 1.646 秒/張的生成速度。至於效能較為吃重的 Stable Diffusion XL 測試模式,AERO X16 因記憶體「只有」32GB 而無法進行測試,若有相關需求,還是建議將記憶體直接選配到 64GB 為佳。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再來看到使用 ONNXRuntime-DirectML 作為推論引擎的 UL Procyon AI Text Generation Benchmark 文字生成測試,AERO X16 在 PHI 3.5、MISTRAL 7B、LLAMA 3.1 的跑分依序為 2437、2270、1749 分,至於最右側的 LLAMA 2 在兩次測試下皆未成功,或許跟記憶體不足有關。

▓ 創作效能測試:
V-Ray 5 CPU 渲染效能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V-Ray 5 GPU CUDA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V-Ray 5 GPU RTX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Blender CPU 渲染效能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Blender GPU 渲染效能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接著看到 AERO X16 的創作效能,在 V-Ray 6 渲染插件的測試中,本文主角的 CPU 渲染效能跑出 18683 個 vsamples,在使用 CUDA 渲染的 V-Ray GPU 則是取得 2475 個 vpaths,而 V-Ray GPU RTX 測試中,則是跑出 4243 個 vpaths;再來看到 3D 創作軟體 Blender 4.4.0 的基準效能測試,以處理器 AMD Ryzen AI 7 350 進行渲染獲得 228.75 分,排名為受測裝置的前 62%,換到 NVIDIA GeForce RTX 5070 筆電顯示卡,最終則得出 3942.51 分與前 10% 的評級。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整合多種 3D 軟體的基準測試軟體 SPECviewperf 2020,包含了動畫創作的 Maya 與 3dsMax,另外還有工業設計領域的 CATIA、製造業使用的 Creo,以及更專業的醫療和能源領域的 3D 模擬項目,最終,AERO X16 在預設的 1920 x 1080 解析度下的渲染表現如上方所示。

UL Procyon 影像編修效能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UL Procyon 影音剪輯效能 (GPU 加速)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換到 UL Procyon 基準效能測試軟體,在使用 Photoshop 與 Lightroom Classic 軟體執行影像編輯與批次處理的 UL Procyon Photo Editing 影像編修項目中,AERO X16 取得了 7119 分,而在基於 Premiere Pro 預渲染及解碼的 UL Procyon Video Editing 影音剪輯項目中,啟用 GPU 加速功能後最終跑出了 35358 分的成績。

▓ 記憶體與硬碟讀寫效能測試: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這次 JB 借到的 AERO X16 配置 32GB DDR5 記憶體,為美光製品,最高並能擴充至 64GB,此記憶體在 AIDA64 的記憶體與快取記憶體測試中,主要記憶體的讀取/寫入/拷貝速度分別為 620018515572565 MB/s,延遲時序為 102.6ns;至於 L3 快取記憶體的效能則是跑出 800.19 / 724.83 / 804.59 GB/s (讀取/寫入/拷貝),延遲時序則為 13.0ns

硬碟讀寫效能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PCMark10 Full System Drive Benchmark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存儲方面,AERO X16 搭載 Kingston 金士頓製的 1TB M.2 NVMe PCIe Gen4 x4 SSD 固態硬碟(另有一 Gen4 x2 插槽),其在 CrystalDiskMark 的循序讀寫效能測試中獲得 4794.93 / 3893.51 MB/s,速度相對中庸,TxBench 循序 Max QD32 效能測試則獲得 4784.242 / 3942.397 MB/s 的硬碟讀寫速度,而 AS SSD Benchmark 的硬碟讀寫速度為 4035.19 / 3575.27 MB/s,平均讀寫時間為 0.032~0.071ms,效能分數則是 7843 分。

另外看到 PCMark10 Full System Drive Benchmark 的 SSD 效能測試,AERO X13 最終跑出 1864 分的成績,其 SSD 固態硬碟在檔案的移動複製等動作上,平均花費時間為 90μs,頻寬則是 298.43 MB/s,硬碟讀寫效能表現算是中規中矩。

▓ 圖形效能測試: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AERO X16 搭載最新 NVIDIA Blackwell 架構的 GeForce RTX 5070 獨立顯示卡、並搭配 8GB GDDR7 VRAM,從《GPU-Z》軟體可以看到它擁有 48 個 ROP 光柵化處理單元、144 個 TMU 紋理映射單元,而 CUDA 核心則是 4608 個,此顯示晶片的極限功耗則是 85W,也就是說它並非滿血版的配置 作為 Blackwell 架構的新顯示卡,它也具備 NVIDIA DLSS 4 技術並支援多畫格生成功能,至於搭配的內顯晶片則是 AMD Radeon 860M Graphics,筆電亦具備 MUX Switch 獨顯直連技術。

Fire Strike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Fire Strike Extreme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Fire Strike Ultra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Time Spy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Time Spy Extreme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Speed Way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圖形效能實測部分,我則使用遊戲模式搭配全速風扇模式來做測試,首先在基於 DirectX 11 API 的 3DMark Fire Strike 三種測試模式中,AERO X16 依序獲得了 27382 / 14707 / 7481 分的效能表現;而在基於 DirectX 12 API 的 3DMark Time Spy 兩個測試模式則是取得 11995 分、5921 分的成績,而採用 DirectX 12 Ultimate API 開發、主要用來測試即時光線追蹤全域照明、光線追蹤反射等繪圖技術的 3DMark Speed Way,AERO X16 最終獲得了 3173 分,整體屬於中高階效能運算的等級,跟去年站上測試、搭載同級 RTX 4070 顯示卡的 MSI Creator A16 AI+,在跑分結果上並沒有差到太多。

2x DLSS 多畫格生成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3x DLSS 多畫格生成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4x DLSS 多畫格生成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作為 NVIDIA Blackwell 架構、RTX 50 系列顯示卡的重點功能─DLSS4,在江 CNN 卷積神經網路模型改為 Transformer 視覺轉換模型後,能夠提高 2 倍的參數量及 4 倍的計算量,提供較 DLSS 3 更好的影像品質之外,全新 Multi Frame Generation (MFG) 多畫格生成技術讓一張傳統渲染畫面可生成出另外 3 張 AI 生成幀,不過要使用此功能,得要遊戲有支援才行,後面也會針對具備多畫格生成技術的作品進行測試。

這邊也先以 3DMark NVIDIA DLSS feature test 進行測試,AERO X16 在 DLSS 關閉的情況下,幀率取整數為 35fps,啟用 2x DLSS 多畫格生成後幀率提升至 102.48fps,換到 3x DLSS 多畫格生成則是 137.36fps,而在最高的 4x DLSS 多畫格生成模式下,幀率最終來到 164fps。不得不說 RTX 5070 顯示卡的 DLSS 多畫格生成幀率,跟滿血版 RTX 5090 (旗艦電競機皇 AORUS MASTER 18 採用)比起來有著不小落差,後者在 4x DLSS 畫格生成下平均幀率甚至能飆到 300 多!

▓ 實機遊戲效能測試: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實機遊戲效能測試首先看到支援 DLSS 多畫格生成的 4 款作品,測試環境均為 2560 x 1600 解析度、最高圖形品質並啟用光線追蹤功能,同時也在《NVIDIA App》中的「DLSS 覆寫」打開最新模型設定。從結果可以發現,在不啟用 DLSS 畫格生成的情況下,效能負載最重的《心靈殺手2》平均幀率僅有 38.77fps,表現跟 RTX 5090 旗艦機 AORUS MASTER 18 比約有 15fps 左右的落差,在啟用 4x 多畫格生成後,AORUS MASTER 18 的畫面瞬間變得流暢,然而 AERO X16 的幀率數字雖然提升到 75fps,但無論角色或視角移動,皆能看出殘影與明顯的不自然感。

因此必須說─多畫格生成並非萬能,如果遊戲在多畫格生成啟用前就很不順,AI 補幀也很難去提升流暢度,這時就只能夠降低解析度、或調低圖形品質或光線追蹤設定來解決了。至於《星際大戰:亡命之徒》、《漫威爭鋒》和《電馭叛客2077》等作品就沒有《心靈殺手2》出現的問題,後者在 DLSS 畫格生成關閉下就有 69.81fps 的平均幀率表現,在啟用 4x 多畫格生成後最高可達到 164.95fps,為原本的 2.36 倍!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維持相同設定再針對其他 4 款遊戲進行基準效能測試,今年推出的 RPG 新作《魔物獵人荒野》跑出 49.21fps,在啟用 DLSS 畫格生成後則微幅提升至 63.83fps,流暢度有一定的改善,而差點奪得 2024 TGA 年度遊戲的中國 AAA 大作《黑神話:悟空》,在最高的「影視級」圖形品質下只有 35fps 的平均幀率,啟用 DLSS 畫格生成後則提升 62.8% 來到 57fps 的可順玩程度,至於《古墓奇兵:暗影》和《極限競速:地平線5》都有 90fps 以上的表現。搭載 RTX 5070 獨立顯示卡的 AERO X16 在遊戲效能上,啟用 DLSS 畫格生成基本都能在最嚴苛條件下遊玩,不過說實話幀率表現沒有比 RTX 4070 高多少,同時在極少數 AAA 大作又存在著「AI 補幀後畫面依舊不自然」的現象,就不知 GIGABYTE 開出滿血版 GPU 能否解決?

▓ 散熱效能測試:
待機時硬體溫度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待機時機身溫度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散熱效能方面,這邊使用 CINEBENCH R20 和 FurMark 兩款燒機軟體,搭配創作模式與全速風扇模式來為 AERO X16 進行測試,筆電待機時透過 HWMonitor 監控軟體可發現,CPU 溫度47.1 ,而 GPU 溫度則是 44.3 度。此時透過 FLIR 溫度測量儀器實際量測機身溫度,待機的狀態下筆電平均溫度為 34 度,當下最熱的地方出現在方向鍵的位置(正下方為 SSD 固態硬碟),算是十分少見,而次高溫處則是尾端的 41 度,玩家常用的 WASD 鍵則是 34.5 度。

測試時硬體溫度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測試時機身溫度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以 FurMark 與 CINEBENCH R20 兩軟體進行 30 分鐘的燒機測試,HWMonitor 的 CPU 溫度微幅提升至 62.1 度,最高則達 73.9 度,功率達 47.44W,而 CINEBENCH R20 經過五輪 CPU 測試後效能分數為 3653 分,較正常測試時有 47.2% 左右的降幅,降幅偏高了一些,至於 GPU 溫度則提升到 69.5 度,功率達 81.23W。另根據 FLIR 溫度測量儀的熱圖顯示,五輪燒機測試下筆電平均溫度為 34.1 度,最高溫處出現在筆電尾端,達 48.6 度,算是偏高的表現,而風扇正上方的「Icy Touch 冰感操控區」僅有 30.8 度,置腕處也只有 33.2 度,就體感來說並沒有什麼溫熱感,至於噪音在全速風扇模式下跟 AORUS MASTER 18 差不多大聲,若在意則建議使用效能風扇模式囉!

▓ 續航力測試:
鋰電池資訊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續航時間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充電時間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最後看到續航部分,我將筆電切為視訊會議模式、關閉獨立顯示卡,並將螢幕亮度調為 40%,包括鍵盤背光、藍牙傳輸與定位功能接關閉,僅保留 Wi-Fi 連線,實際跑 PCMark 10 Modern Office 電池續航力測試,結果自 99% 起始電量至自動關閉的 3% 電量一共經過了 9 小時 25 分鐘,較小惡魔筆電板上一次測試的 AERO 16 OLED BSF 多了近 4.5 小時,是相當有感的提升,不啟用顯示卡的情況下要使用滿一天也是沒問題的。透過 150W AC 變壓器充電,由 15% 充至 100% 滿電量僅需 47 分鐘,應該算我近期測過最快速的,另外它亦支援 PD 快充,我以 65W 氮化鎵充電器進行充電,雖然速度沒那麼快,但經過一個多小時也是將電充飽了。

測試總結 ▌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整體體驗下來,JB 認為 AERO X16 是一款介於電競和創作者需求之間的混合型態筆電,雖然掛上 GIGABYTE AERO 系列的名號,但在細節上仍有幾點與專業創作者的期待有所出入,例如顯示螢幕僅有 100% sRGB 的色域覆蓋,雖具備 165Hz 更新率,卻更偏向電競規格;另外 I/O 配置未內建讀卡機、採用「A+N」配置亦使其無法支援 Thunderbolt4,且 USB Type-C 連接埠只有一個都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不過 GIGABYTE 獨家的《GiMATE Creator》圖像生成應用則展現出明顯優勢,與同級競品相比有著明顯的差異化。

設計上,AERO X16 延續系列輕薄的優勢、並進一步優化至 2 公斤以內,甚至在配置 RJ45 網路插孔的前提下,機身厚度也維持在 20mm 以內,明顯優於前代 AERO 16 OLED BSF,進步十分有感!這次上蓋採用的陽極處理與 NIL 銘板不僅散發出獨特質感,幻月白配色更具防指紋特性,對美感敏銳的使用者無疑是一大加分。鍵盤部分,黃金曲線設計提供更佳的回饋感外,N-Key 功能在遊戲場景中亦能發揮重要作用。

GIGABYTE AERO X16 測試報告|遊戲創作雙棲的輕薄多工 AI 筆電!
再來說說效能,本文測試機種的 32GB 記憶體稍顯吃緊,特別是在一些大型語言模型的 AI 推論上可能不太夠用,建議升級至 64GB 更能發揮實力,此外,AERO X16 搭載的 RTX 5070 獨立顯示卡 VRAM 僅有 8GB,再加上為了追求裝置的輕薄而採用非滿血版的配置,也多少影響了極少部分 AAA 大作的體驗,然而借助了 DLSS 4 及多畫格生成技術,主流或競技類遊戲還是能交出破百 FPS 的流暢度!至於 AMD Kracken Point 處理器則屬中階定位,若創意工作偏重 CPU 渲染,建議可選用搭載 Strix Point 處理器的機型以獲得更佳表現。

如同總結第一段所言,AERO X16 不再像過去的 AERO 系列純粹鎖定創作者族群,而是透過 165Hz 螢幕更新率、DLSS 及多畫格生成技術等,強化遊戲娛樂體驗,與此同時,也在輕薄機身中兼顧了散熱及續航力表現,特別是續航部分,相較兩年前的 AERO 機種幾乎翻倍成長,對需要長時間在外使用的族群來說更具吸引力。在 GIGABYTE 獨家的 GiMATE AI 加持之下,AERO X16 成功定位為一款兼具遊戲娛樂、創作生產與 AI 工作流程的新世代輕薄多工筆電!

※ 5/20 更新:GIGABYTE AERO X16 (RTX 5070 版)售價確認為 55,900 元。


MD:依彤
頭香
感覺是不想那麼高調的選項
GIGABYTE AERO X16
更偏遊戲一些
AI對我來說是亮點
JB.L wrote:
GIGABY...(恕刪)
傳統大廠也懂推陳出新,沒有見過的商品設計也開拓不一樣的消費者市場。
依彤穿白色小可愛配牛仔短褲好好看❤️
JB.L
[修蛋幾勒]
evenlin000
GIGABYTE AERO X16讚
輕薄高效,遊戲創作兩相宜,性能超出預期!
顏色還不錯。

JB.L wrote:
GIGABYTE 技...(恕刪)
我也想要輕薄多工 AI 筆電!
+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6)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