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再更新)器材控無罪,興經濟有理,分享攝影器材成長日記

(11/7再更新)器材控無罪,興經濟有理,分享攝影器材成長日記

每個人都有一個理由開始拿起單眼相機拍照,當然為數不少(特別在01這個惡魔島上)的攝影愛好者由此便一頭栽進尋覓更好器材與組合的這條不歸路。如同許多版上大師所揭示,我知道自己很多時候根本無法善用手中器材大部分的功能。就和很多的運動項目一般,職業桌球選手用藍白拖都可以輕易打贏手持蝴蝶牌檜木板的我,或是高球高手一根雜牌9號鐵桿就可以完勝我全套的卡拉威,但是不可諱言的是,對同一個拿7D或5D3的我而言,後者明顯的提高我成功取得『心目中』美景的機率,而定焦L鏡也硬是比變焦鏡多了些細節,少的些形變。

或者這也是許多人像我一樣慢慢的變成所謂的器材控。在科技不斷進步下,各大廠無不絞盡腦汁,致力於每天都把數位攝影系統的極限往不可能的方向催進一些,即使不見得每個新產品都讓我們驚艷,或是跨出劃時代的一步,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善用新器材,真的讓以往不容易處理的題材,現在有更多的可能性將那值得紀念的精采瞬間完美留下。這是數位攝影的迷人之處,但也是『錢井深』致命吸引力的由來,除濕箱裡永遠少一顆鏡頭,永遠可以加強或補足某個焦段,永遠有些技術或配件可以讓我們的功力再往上提昇一個等級,永遠你的小朋友們都會落在「集結」然後「集體出走」的無限循環中。

我不敢稱自己是攝影師,充其量是個攝影愛好者,拍照的目的僅僅是留下生活的點點滴滴,可能是旅行、美景、美食、親人、好友、動物、建築,每當我和家人一同瀏覽(感謝Apple iPhoto, Aperture, iCould + Apple TV的數位家庭組合)往日的點點滴滴時,總是可以重溫當時的喜悅與感動,對於沒有其他太多興趣和愛好的我而言,這一切的心血與花費在那一刻都值得了。雖然我的照片登不上大雅之堂,沒有蘊含高深的攝影技巧,在取景與構圖上都有缺陷,未充分發揮手中硬體的優勢…但是對於我而言,那是我生活、甚是生命的一部分,我們都是不完美的,不是嗎?

囉嗦了一大堆,現在要步入主題了。顧名思義,器材控就是追求器材到一個無以復加的地步。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也很少聽說過有人一進店裡,就來個『請把1DX、大三元、小三元、定焦群包一包,總共多少錢?』,所以大部分的人應該都有一條跌跌撞撞的學習之旅,從「釋放」小朋友中累積對自己需求的認識,進而較正確的選擇最需要(或是最想要)的下一塊拼圖。分享自己的血淚歷程,希望一方面可以收到版上高人的指點,一方面也可以作為其他人的借鏡。就讓我野人獻曝,自我檢視一下走過的這條不歸路吧!


PART 1.
小三元
(EF17-40mm F4L USM, EF24-105mm F4L IS USM, EF70-200mm F4L IS USM)+EF8-15mm F4L Fisheye USM

(11/7再更新)器材控無罪,興經濟有理,分享攝影器材成長日記

小三元應該是培養成準器材控的第一個檢驗點。人生的第一顆L鏡就是24-105,我猜這也是很多人的處女L鏡,比較不同的是我是單買的,當時與50D一起購入(因為不是套機,兩者的單價都偏高)。從Sony卡片機直上50D + 24-105,這中間的差異是跳躍的,更可說是爆炸性的,終於看到了所謂的立體感,所謂的景深,所謂的細節-這讓一個入門者快速沈淪,進而左思右想如何拍的更多、拍的更好。
(11/7再更新)器材控無罪,興經濟有理,分享攝影器材成長日記
5D Mark II + 24-105mm F4L IS, 24mm, f/5, 1/1250, ISO 100

(11/7再更新)器材控無罪,興經濟有理,分享攝影器材成長日記
5D Mark II + 24-105mm F4L IS, 65mm, f/5, 1/640, ISO 100

(11/7再更新)器材控無罪,興經濟有理,分享攝影器材成長日記
5D Mark II + 24-105mm F4L IS, 24mm, f/8, 1/400, ISO 100

我還記得那時買了一本EF鏡頭寶典,書裡面羅列了幾乎當時所有的原廠鏡頭,並解釋了C家鏡命名的規範,每個鏡頭運用實例,美到冒煙又無比催命的示範照片。知識就是力量,沒錯,知識就是合理化敗家慾望還自我催眠的力量。但24 x 1.6 = 38.4mm的起始焦段,讓我退無可退時還無法將整個建築物塞入觀景窗中,心中的小惡魔就不時悄悄的告訴我『你需要一個廣角鏡』,在比較了17-40與16-35之後,雖然價差將近一半,廣角端與光圈較小、重量僅僅差165克的17-40就被我放棄了。而另一端,105 x 1.6 = 168mm的望遠端其實已有相當射程,但是拍攝池塘中荷花時,那種只能靠裁切才能放大的約束感,終於把自己推下了墮落的深淵,敗入第一支白鏡小小白IS,它準確的對焦,銳利的最大光圈成像,實用的影像穩定系統,對於公園賞鳥,花園賞蜂賞蝶,蓮花特寫,都是再方便不過了。
(11/7再更新)器材控無罪,興經濟有理,分享攝影器材成長日記
5D Mark III + 70-200mm F4L IS, 70mm, f/6.3, 1/60, ISO 500

(11/7再更新)器材控無罪,興經濟有理,分享攝影器材成長日記
5D Mark II + 70-200mm F4L IS, 150mm, f/4, 1/125, ISO 400

(11/7再更新)器材控無罪,興經濟有理,分享攝影器材成長日記
5D Mark II + 70-200mm F4L IS + 1.4X II, 280mm, f/5.6, 1/1600, ISO 200

小三元的新家族是8-15mm F4L Fisheye(是否該改名為『小四喜』?),我是一年前買的,之前是有一顆定焦魚眼15mm F2.8(已停產),老實說魚眼的技巧我還沒有很好的掌握,新的變焦魚眼能夠提供正常與圓形兩種構圖,而且F2.8與F4在魚眼的應用上對我沒有太大的差異,所以趁定焦魚眼殘值還不差時,就直上了這隻魚眼L鏡。不過想當然爾,這隻鏡頭出門的機會不少,但是上膛實戰的機會不多,這是小弟還要多多探索與學習的地方。聽說Canon正在研發200-400 F4L IS (內建1.4增距),這隻應該會是龐然大物吧!到時候再研究看看是否要收入這『新小五義』的最新成員,只怕荷包又要大大大失血了。
(11/7再更新)器材控無罪,興經濟有理,分享攝影器材成長日記
5D Mark II + 8-15mm F4L, 8mm, 1/60m ISO 100


PART 2.
旅遊鏡
(EF28-300mm F3.5-5.6L IS USM)

(11/7再更新)器材控無罪,興經濟有理,分享攝影器材成長日記

話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機三到四鏡的組合,雖然照顧到了所有的需求,但是總免不了要在中途換鏡頭,有時覺得麻煩、有時覺得懶,有時還要擔心機背進沙進塵進纖維,所以『如果』有一隻高畫質的旅遊鏡,那麼就可以將這些煩惱拋諸腦後,一機一鏡走遍大江南北,可以遠攻,也可以近守,這豈不是大大降低了不便度,又同時加強了機動性?24-105其實已經是一隻很稱職的旅遊鏡,不過偶爾打隻鳥,照一片樹葉,來個遠距角落側寫,就沒有這麼好用了。在觀察了將近18個月後,終於下手購入這隻10.5倍變焦旅遊鏡王(水貨),實現了一鏡到底的願望。雖然鏡身的設計已經有點年紀,推拉式的焦距調整也要花點時間習慣,但是這隻鏡頭絕對沒有辜負L鏡的盛名(以及它高昂的售價),在大部分的焦段都表現的可圈可點。除了相對較嚴重的廣角變形,和超過1.6公斤的『啞鈴級』重量外,幾乎找不到其他的缺點。搭配5D3或1DX的機身,隨看隨拍,讓攝影者有更多的時間「旅遊」,而不是忙東忙西的「拍照」,就是這管白砲的最大魅力了!當然,它的總重也會是您肩頸的「甜蜜」負擔,因為整體(上機背後)體積相當龐大,這隻的遮光罩很容易為了保護鏡身而磨損,在側背時更要特別注意,千萬別不小心撞到路過的小朋友或食物,也別讓它一直和大門、玻璃做硬碰硬的接觸!
(11/7再更新)器材控無罪,興經濟有理,分享攝影器材成長日記
5D Mark III + 28-300mm F3.5-5.6L IS, 28mm, f/8, 1/160, ISO 100

(11/7再更新)器材控無罪,興經濟有理,分享攝影器材成長日記
5D Mark III + 28-300mm F3.5-5.6L IS, 300mm, f/5.6, 1/50, ISO 100

(11/7再更新)器材控無罪,興經濟有理,分享攝影器材成長日記
5D Mark III + 28-300mm F3.5-5.6L IS, 300mm, f/6.3, 1/250, ISO 100

(11/7再更新)器材控無罪,興經濟有理,分享攝影器材成長日記
7D + 28-300mm F3.5-5.6L IS, 190mm, f/5.6, 1/250, ISO 1600

(11/7再更新)器材控無罪,興經濟有理,分享攝影器材成長日記
7D + 28-300mm F3.5-5.6L IS, 300mm, f/5.6, 1/250, ISO 1000


PART 3.
二代大三元
(EF16-35mm F2.8L II USM, EF24-70mm F2.8L II USM, EF70-200mm F2.8L IS II USM)

(11/7再更新)器材控無罪,興經濟有理,分享攝影器材成長日記

這是許多C家愛用者的終極變焦組合,小弟有幸完成了這個重要的『控』里程碑,從16mm到200mm焦段恆定大光圈2.8,在對付大多數的攝影題材時都游刃有餘。前面已經提過購入16-35的來龍去脈,先放上幾張拙作。
(11/7再更新)器材控無罪,興經濟有理,分享攝影器材成長日記
7D + 16-35mm F2.8L II, 16mm, f/6.3, 1/50, ISO 100

(11/7再更新)器材控無罪,興經濟有理,分享攝影器材成長日記
5D Mark II + 16-35mm F2.8L II, 16mm, f/4.5, 1/640, ISO 100

接下來談談這個被稱為鏡皇的24-70焦段。剛開始的時候一直下不了手買24-70 F2.8L,原因有二:單價太高,移焦憂慮。但是用了16-35後,對2.8大光圈在室內表現與散景處理上深深著迷,24-105上的F4光圈似乎是成為了一種制約(又是小惡魔在蠢蠢欲動),在天使與惡魔的激戰中,毫無疑問的小惡魔再度勝出,並自認在『兼顧平衡原則』下選擇Sigma 24-70mm F2.8 EX DG HSM(上一代無IF版)入手,起初還拍的蠻開心的,但是某次印度旅途中,與帶著5D Mark II + 24-70 F2.8L的同事一同拍攝泰姬馬哈陵,啊!這不比就算了,一比就壞了,50D + Sigma 24-70 明顯被 5DII + 24-70L打趴,可能是機身的等級,也可能是鏡頭的差異,整體效果真是大大不同。好吧,在親自証實後,只好再次向小惡魔投降,乖乖賣掉Sigma 24-70,迎來已問世多年的24-70 F2.8L,同時加料升級5D Mark II,解放L鏡的廣角端,邁向全畫幅。當時選的是水貨鏡頭與彩虹機身,小朋友大量出走,但也帶來了不同層次的拍攝樂趣,這個相機與相機蓋的組合,是我最常出勤的夥伴。直到今年,24-70 F2.8L II的誕生,才又觸動我升級的念頭,今年五月就把24-70出清(當時24-70已停產,二代尚未供貨,水貨價格上揚,所以賣價還不差),等著二代鏡皇出貨。不過這一等就是五個月,終於在處處供不應求的聲浪中,上個月自香港迎娶回水貨的二代 。兩代的差異我就不細訴了,現在正快樂的使用中。
(11/7再更新)器材控無罪,興經濟有理,分享攝影器材成長日記
5D Mark II + 24-70mm F2.8L, 51mm, f/11, 3.2s, ISO 100, -1ev

(11/7再更新)器材控無罪,興經濟有理,分享攝影器材成長日記
5D Mark II + 24-70mm F2.8L, 70mm, f/2.8, 1/160, ISO 200

(11/7再更新)器材控無罪,興經濟有理,分享攝影器材成長日記
1DX + 24-70mm F2.8L II, 39mm, f/9, 1/320, ISO 100

(11/7再更新)器材控無罪,興經濟有理,分享攝影器材成長日記
1DX + 24-70mm F2.8L II, 24mm, f/5.6, 1/500, ISO 100

至於小白,則是『想要』大於『需要』下的決定,有幾回室內集會的場合,想要拍下臺上演講者以及臺下聽眾的畫面,這才驚覺如果沒有閃光燈的輔助,小小白居然無法勝任此一任務;又譬如有次在網球決賽時觀戰,距離球員實在太遠,掛上增距鏡後,最大光圈大幅下降,快門時間必須拉常,還要把ISO調高,要拍一張動作中的美照有如緣木求魚,所以謎之音又再度在腦中想起,小白(白哎哎哎…迴音不絕啊)。老實說,這樣的場合一年沒幾次,但是想到好不容易拿到德約克維奇和莎拉波娃的票,沒留下幾張相片真是對不起自己,所以慾望大於理性,先後迎來了一代與二代的小白,一代小白最後賣給了朋友,現在二代小白搭配1.4X III(等同98-280mm F4)或是2X III(等同140-400mm F5.6),便是我特長焦距的暫時解決方案。
(11/7再更新)器材控無罪,興經濟有理,分享攝影器材成長日記
1DX + 70-200mm F2.8L II + 2X III, 400mm, f/5.6, 1/60, ISO 250

(11/7再更新)器材控無罪,興經濟有理,分享攝影器材成長日記
5D Mark II + 70-200mm F2.8L + 1.4X III, 275mm, f/5.6, 1/320, ISO 800

-------------分隔線(11月6日12AM更新)------------

感謝各位的支持與指教,希望小弟的照片不要害各位傷眼了。原來打算不PO照片的,因為知道此處高手如林,吾等玩票性質者,實在沒有膽量關公面前耍大刀。但是01是個實事求是的地方,權衡之下,還是貼上幾張過去拍的照片,當做該器材的最低標準。您的作品,一定更為優秀!,現在,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PART 4.
廣角定焦鏡
(EF14mm F2.8L II USM, EF24mm F1.4L II USM, EF35mm F1.4 USM)

(11/7再更新)器材控無罪,興經濟有理,分享攝影器材成長日記

器材控的第二階段,就是從變焦進階到定焦。C家廣大的定焦鏡群,的確是讓人想一親芳澤或是最終無法離開佳能的一個主要原因。很多老手都說,如果沒有玩過一隻定焦紅圈鏡,那表示您還沒有嚐過C家真正的甜頭。為了嚐一口這到底有多甜,無知的我就傻傻的打開潘朵拉的寶盒,沒想到就再也關不起來了。35 F1.4是我的第一隻有紅色橡皮筋的定焦鏡,這個焦段搭配50D時等同於56,其實已經是人像鏡了,但上了5D2後發現35這個焦段還蠻適合掃街的,拍桌上的食物也剛剛好,最大光圈1.4讓使用者有很高的彈性選擇合適的光圈,這對於經常懶得帶閃光燈和腳架(壞習慣)的我而言,也多了一分便利。
(11/7再更新)器材控無罪,興經濟有理,分享攝影器材成長日記
5D Mark III + 35mm F1.4L, f/4.5, 1/80, ISO 5000

(11/7再更新)器材控無罪,興經濟有理,分享攝影器材成長日記
5D Mark III + 35mm F1.4L, f/9, 1/60, ISO 125

(11/7再更新)器材控無罪,興經濟有理,分享攝影器材成長日記
5D Mark III + 35mm F1.4L, f/7.1, 1/500, ISO 100

試過了1.4的特大光圈,你會有把這個光圈擴展的別的焦段的期望,『光線再不佳,我也抓的住你』的優勢又點燃小惡魔的熊熊烈火,魔之音說:『試試看正港的24廣角吧!』,結果就是24 F1.4L II這麼被偷渡回家了。毫無疑問的24是隻好鏡,優秀的變形控制,SWC防反射塗層,但是因為純粹帶一隻定焦出門時,35或50最容易入選,若要帶一組定焦時,14又一定會先被裝進袋子裡,所以當買了14後,這隻出勤的機會真的降低很多,看來待在防潮箱中將會是它短期的宿命了。
(11/7再更新)器材控無罪,興經濟有理,分享攝影器材成長日記
1DX + 24mm F1.4L II, f/10, 1/320, ISO 100

(11/7再更新)器材控無罪,興經濟有理,分享攝影器材成長日記
1DX + 24mm F1.4L II, f/14, 1/200, ISO 100

在中國古代兵器裡有「棍」這個東西,它又細分為長棍與短棍,對於棍的評論,有一句俗諺是『一吋長、一吋強』。對於廣角而言,則可重述為『1mm短,數度廣』,從16mm降到14mm,你會很訝異的發現原來視野可以這麼寬,這麼大。對於處理全景大圖,或是之後想要裁切成類似環景照片,這2mm的差距就扮演了一個極其重要的角色。在挑戰最廣廣角的自我期許,以及於某攝影器材閒逛一時腦充血的機緣巧合下,也被羅列至我了收藏中。旅行時它經常跟著大三元出勤,作為廣角端的終極擴展,我所去過的風景名勝處自然也都有它的蹤影,但是實際的照片好像不多,看來我應該要好好檢討一下取景用鏡的選擇了。
(11/7再更新)器材控無罪,興經濟有理,分享攝影器材成長日記
5D Mark II + 14mm F2.8L, f/22, 15 sec, ISO 100

(11/7再更新)器材控無罪,興經濟有理,分享攝影器材成長日記
5D Mark II + 14mm F2.8L, f/7.1, 1/13, ISO 800, +0.67ev

-------------分隔線(11月7日12AM更新)------------


PART 5.
標準定焦鏡
(EF50 F1.2L USM, EF85 F1.2L II USM)

(11/7再更新)器材控無罪,興經濟有理,分享攝影器材成長日記

這兩隻大眼睛,一直是眾家攝友的討論焦點。在01慾海中浮沈的人,都會因矜持不住而打開一棟棟毒照的大樓,最後的結果大多是被奶油般的散景融化了堅強的意志力,或是直接在錢包裡蝕個大洞,讓小朋友們集體爆發出走潮。50L不同光圈值的移焦,85L必須先歸位再拆卸設計,這些『缺陷』都不足以讓買家手軟,由此可見1.2超大光圈的魅、力無限(好像套用了某高級車的廣告詞)。這兩個焦段上,在娶回大眼美嬌娘之前,都曾經擁有過其他的選擇。先說50吧,最先購入的其實是Sigma 50mm F1.4 EX DG HSM,這管想必大家也都不陌生,在許多雜誌上的評價都勝過原廠的同光圈定焦。另一顆則是大名鼎鼎的菜頭Zeiss 85mm f/1.4 ZE Planar T*,蔡司這兩個字,對我等初窺攝影殿堂之人,那可是了不得的了不得啊,加上又是首次替C家製作EF接口專用鏡,好奇心驅使之下,就立刻發揚「財去人安樂」的精神了。那時同時擁有三顆1.4光圈的定焦鏡,分別為35L、Sigma 50與Zeiss 85,頗有將成為明日攝影大師的雄心壯志(事實上只是個入門+不入流器材控)。同為1.4的最大光圈,三家廠商的照片風格卻不盡相同,用的最多的是35L,我想是因為對於這個焦段較為熟習,次之是S50,有一丁點的偏黃,但脫焦比率很低,最後才是Z85,最喜歡它的散景,可是對於眼力不好又不喜歡用腳架的我而言,手動對焦真是個天大的難題。曾經為了他們去買了5D2專用的高精度對焦屏,但是無奈散光加近視,對不準就是不準,後來只好放棄使用純手動鏡。改買50L純粹是對1.2光圈的好奇與遐想,換成85L則是對MF投降以後的藉口。不過話說回來,85這個焦段我還不太熟練,需要多帶它出去遊盪,這顆人像妖鏡,是要多花點心思來駕馭它。50則是經常的鏡頭蓋選擇之一,一機一鏡遊山玩水雖不充分但也相當好用,留下的畫面也比較多。感覺上開到光圈2以上的機會並不常見,所以1.4與1.2的差距,其實很多時候真的只剩下心理因素的差異而已。
(11/7再更新)器材控無罪,興經濟有理,分享攝影器材成長日記
5D Mark III + 50mm F1.2L, f/2.8, 1/250, ISO 100

(11/7再更新)器材控無罪,興經濟有理,分享攝影器材成長日記
5D Mark III + 50mm F1.2L, f/8, 1/320, ISO 100

(11/7再更新)器材控無罪,興經濟有理,分享攝影器材成長日記
5D Mark III + 50mm F1.2L, f/13, 1/400, ISO 100

(11/7再更新)器材控無罪,興經濟有理,分享攝影器材成長日記
1DX + 85mm F1.2L II, f/5, 1/60, ISO 1250

(11/7再更新)器材控無罪,興經濟有理,分享攝影器材成長日記
1DX + 85mm F1.2L II, f/6.3, 1/60, ISO 800

因美國大選與中國十八大,網路持續保持無限龜速,只好先到此打住。寫日記還挺累的,深呼吸、去休息。這週有空再續寫!

未完待續

mipeng wrote:
請把1DX、大三元、小三元、定焦群包一包,總共多少錢?


這句話我笑了,哈哈...

其實,攝影的哪個不是器材控...。大家都會想要更好的品質、更佳的功能,人之常情啊。

我不喜歡攝影愛好者,這個太長了。我也不是攝影師,但我會說我算是攝影人...,有在攝影的人。這樣既不是攝影師也不是攝影愛好者,更謙虛,哈哈
等待全文


























15151515151
加油!!!

期待您的大作

玩器材本來就無罪
彭昱凱(阿凱):09-1688-1688
一些器材控就是見不得別人拍的比他好!尤其是拿一般鏡頭如便宜的KIT鏡頭還拍的比他好的時候~當作品輸了就開始跟人家比配備!樓主這篇文章重點還是想表達他有那麼多好配備!通常這些人都看不到自己的嘴臉有大

Mr.小宇 wrote:
這句話我笑了,哈哈....(恕刪)

器才控無罪

有經濟能力才能享受的品質
小四喜.......
開版大哥給了小第一個新目標.......
魚眼變焦EF 8-15/4是吧......
存錢........
不偷不搶,拿自己賺的錢買,其他人有甚麼資格批評~

器材控本來就無罪~

器材控的原罪不過就是一些眼紅的酸民硬灌上來的罷了~

目前還是只有 2.5元.....實在不想買小白兔......

下一隻應該會入手28-300L...XD
EOS 1D X+EF 16-35mm F2.8L II+EF 24-70mm F2.8L II+EF 70-200mm F4L IS
mipeng wrote:
每個人都有一個理由開...(恕刪)


感謝分享購買器材的心路歷程 最後看到1dx拍的照片 不過文中未提及 不會也已衝到機皇?
我也習慣了全幅+L鏡的畫質(回不去啦) 但重量一直在適應中( 雖然本身看起來孔武有力)
也尚無拍遠景的需求 所以尚未入手白鏡
但未來應該也會一步一步..
套一句CANON 標語"以前,我只愛拍照 現在,我開始懂得花錢(攝影)了"
..哈 來亂的
Mogami wrote:
不偷不搶,拿自己賺的...(恕刪)


說實在的汽車、重機、自行車、改裝、名錶、精品飾品、音響、骨董、限量商品、旅遊,
隨便一項都可以讓器材升天。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