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試用過相機的Active D-Lighting之後,我開始喜歡挑戰高反差的場景。

以往的D-Lighting是在成像之後,由相機軟體運算來調整暗部的效果。Nikon最新導入的Active D-Lighting,我稱之為主動式的D-Lighting,不同的是,Active D-Lighting是在拍攝之前,可以抑制曝光值,使背景不會死白,相對的使暗部更明亮,而且階調不會出現不自然的情形。

然而Active D-Lighting也不是萬靈的仙丹,在拍攝之前,適度的曝光補償,將會強化Active D-Lighting的效果。

以下照片都是上週在台大校園拍攝,開啟Active D-Lighting(標準)

#1


#2


#3


#4



機身上的d-lighting和軟體的運算原理是相似的, 只是一個在電腦一個在機身做罷了.
FB:facebook.com/photographyeye
weechia wrote:
機身上的d-ligh...(恕刪)


感覺上如果拍NEF檔,ACTIVE D LIGHTING像是個相片標籤值,跟白平衡,銳化等等類似
如果用CAPTURE NX轉圖,進相機設定那一項,就可以再選擇打開或關閉
後面也可以再疊幾次
r50 wrote:
以往的D-Lighting是在成像之後,由相機軟體運算來調整暗部的效果。Nikon最新導入的Active D-Lighting,我稱之為主動式的D-Lighting,不同的是,Active D-Lighting是在拍攝之前,可以抑制曝光值,使背景不會死白,相對的使暗部更明亮,而且階調不會出現不自然的情形。

Active D-Lighting 的原理 dpreview.com 講的還算清楚. 見 這裡.

簡單來講, 除了和傳統 D-Lighting 一樣在後製階段用曲線調整明暗細節之外, "Active" 意思是相機會主動調整曝光值, 約 -0.3 EV. 如果你測光的時候對暗部測光, 效果會更好. 此時亮部和暗部細節可以盡量同時保存下來. 就算你拍 Raw, Active D-Lighting 並不只是在 NEF 的 meta-data 上面作一個 tag, 而是會真正的改變快門速度 (以光圈先決來說).
Active D-lighting 主要是為了保持高光區不會死白,留下細節,但暗部會稍為提高亮度,但不會太突兀.如要再加強暗部亮度,則要在使用 Active D-lighting 拍完後, 再用D3/D300選單的 D-lighting "後製一下". 這樣高光區細節也有了,暗部也亮了.所以Active D-lighting 跟 D-lighting 要一起搭配著用才完美.

如下張,為 Active D-lighting 關閉的狀態下..通常大部分照片的天空都會過曝而無法留下細節.



同樣的地方, Active D-lighting 設為標準, 主要是為了抑制高光區的死白,雖然暗部也為稍為修正,但效果不大.但這時 D3已注意到天空會過曝,所以自動調整相機曝光值而使天空留下細節.



這時可以用D3/D300內建的修圖選項, D-lighting.功能,這跟之前在D40的D-lighting是一樣的道理.在儘量不影響到高光區下,調整暗部的亮度.



所以以前要漸層鏡,要搖黑卡,要三張疊在一起...現在用這個就可以達到一定的程度.

lliu0130 wrote:
Active D-l...(恕刪)


您對相機的瞭解很pro 可去nikon school 兼任講師了.

謝謝分享 ^^

lliu0130 wrote:
Active D-l...(恕刪)


很詳細的說明
再加上有圖例
金感謝
lliu0130 wrote:
Active D-l...(恕刪)


lliu大大, 為什麼你的第二和第三張的人物動作是一樣的, 第三張是用機身dlighting做的或是用第二張在軟體調的呢?
FB:facebook.com/photographyeye
weechia wrote:
lliu大大, 為什麼你的第二和第三張的人物動作是一樣的, 第三張是用機身dlighting做的或是用第二張在軟體調的呢?恕刪)


Active D-Lighting (有效的 D-lighting) 是在作用在拍攝期間完成的.
在拍完第二張後,雖有有效的 D-lighting 保有了天空的細節.但中下部樹林,地面的暗部雖有提高亮度,但還不夠,因為差了快三級,即使用 active D-lighting暗部的修飾也是有限.所以有時看要主角為何?有時反差過大,會造成照片過於 under.

於是D3/D300相機裡修飾選單裡的 D-lighting 標準模式,針對第二張做修飾,此時D3/D300會再另存一張新的照片就成為第三張.於是你在拍照的現場,用D3/D300便可完成像第三張的照片,而不用"電腦"後製.而是用"相機"來"後製".^^

以往我們可以用 Photoshop 裡的 影像/調整/"陰影/亮部"的比例來做,但影像的階調不是那麼協調.或用 1/2 ND鏡來手動遮掉高光區.或在現場拍三張回來"處理".但我在拍這照片的當時,還要帶二個小孩.在不講究畫質的前提下,這也不失為一個拍生活照的一個快又不錯的方法.
感謝說明! 可以在機身按鍵小後一番是方便了些, 不過第三張的暗部沒第一張的好看, 而且有點油畫感, 但也算是方便好用的功能了.
FB:facebook.com/photographyeye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