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各位看看
http://www.four-thirds.cn/forum/thread-136094-8-1.html

目前3CCD感光元件的研發及運用
應該以4/3系統最有可能
另外一篇圖文並茂的文章
柏林之圍:關於3CCD相機
Olympus曾在醫療攝影領域研發出了基於3CCD架構的產品
顕微鏡用3CCDデジタルカラーカメラ FX380
我的個人網站 goo.gl/bbs37a & 我的 www.flickr.com/photos/elf0724
我如果沒想錯的話,既然原來的後鏡到感光元件是38.4mm,塞一個分光稜鏡進去,只需要保證從「後鏡」經過「稜鏡」再到「感光元件」的距離同樣是38.4mm就好。
1. 不用管原來4/3相機的深度有多少,決定好分光稜鏡的大小,規劃出合適的機內空間就行,又沒人規定非得在E-3或E-30的機構裡原封不動塞進3CCD。
2. 快門就不用想了,除非改成鏡間快門,否則感光元件都貼到稜鏡上了,不需要、也沒有機械快門的安置空間。
其實更有趣的是這篇,從2009年的現在來看這篇2005年的文,只能說,作者要不是行內人,就只能用「料事如神」來形容。
雜談:攝影及攝影的未來
alphones wrote:
...(恕刪)
其實更有趣的是這篇,從2009年的現在來看這篇2005年的文,只能說,作者要不是行內人,就只能用「料事如神」來形容。
雜談:攝影及攝影的未來
那篇真的很厲害!
一般能預估1年後的時勢發展就已很強
這篇文章大概超前了4.5年
有些東西現在甚至仍在發展中
真的是「料事如神」!

我的個人網站 goo.gl/bbs37a & 我的 www.flickr.com/photos/elf0724
黃仲崑 wrote:
剛剛看完這篇文章
讓我的觀念有點改變耶
想不到是這麼久以前的舊文了
因為有很多東西是攝影的根本,就像開車要先調整好駕駛姿勢,彎道要慢進快出,操駕講求的是「順」而不是「快」一樣,都是基本不變的邏輯。
當時看完這篇後,整理了一些粗淺的心得,順便跟大家分享:
一、關於反光鏡、光學觀景窗與電子觀景窗
單眼相機最成功之處,在於解決了「取景」與「拍攝」一致性的問題,但是也帶來許多問題,最大的問題如下
1. 反光鏡震動造成的模糊問題,實際上,這讓相機的高畫素優勢在手持攝影時抵消了大半,所以在相機往高畫素發展的同時,「震動」這個問題一定要一併解決,否則真的是數字讓人爽,實際效果....嗯...
2. 對焦模組精密度有一定的要求,由於單眼的結構,使得機身內實際上有三個光路,分別是「觀景」「成像」「對焦」,其中「成像」與「對焦」這兩個路徑是嚴格要求一定要非常符合的,否則對不準焦,談畫質是白作工,但是機械加工與組裝精確度不可能真正達到零誤差,所以結論是,單眼相機的對焦與成像間始終有個誤差在,只是大或小的問題,而且,誤差還會隨著使用時間的累積而增加(機械自然損耗)。
3. 連拍速度受到反光鏡架構的限制非常大,想像一下,每按一個快門,反光鏡與快門都必需同步工作(反光鏡上升、快門打開、反光鏡下降),片幅越大,反光鏡越大,要高速「掀開、降下」反光鏡同時要求精準是一個非常耗工的事,所以你看專業機種那怕連拍速度只往上多一些,要付出的代價不是等比例上升的,如果再考慮到反光鏡震動的問題,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只是將連拍從每秒五張提升到每秒十張,價格可能差距不只兩倍,反光鏡高速動作時與快門要精準同步,頻繁的反光鏡震動則需要更精良的減震機構以確保畫質,這就是為什麼旗艦機為什麼快門一定要耐用、反光鏡震動一定要輕的道理。
4. 體積問題,沒有反光鏡,機身可以更薄,由於沒有反光鏡,所以也不需要五稜鏡,軍艦部消失了,高度也可以下降。
5. 快門延遲問題,由於反光鏡需要時間掀起,所以按下快門到真正快門打開是需要時間的,這也是衍生出另一個問題:EVF有影像延遲,但是沒有反光鏡,光學觀景窗沒有影像延遲,但是需要時間掀起反光鏡,EVF還在進步中,而反光鏡升起的速度,基本上,已經是瓶頸了。
二、攝影器材論
1. 攝影的享受是在結果,享受了拍照的過程,卻沒有享受到結果,那麼,是否需要投資這麼多的金錢在手中的器材,其實是一個值得好好思考的問題。
2. 裝備的影響是存在的,但是寄望裝備提升拍攝品質是不實際的,好的裝備或許能讓你畫質更佳,但是沒有一個裝備可以把乏味的照片變的很吸引人,真正能大幅改變影像品質的,是攝影技術以及後製的技術,再好的裝備,也抵消不了測光時1/3 EV偏差對整體畫面造成的影響。
3. 只有在器材成為你唯一的瓶頸時,換器材才會成為提升品質的唯一方法。
4. 奢侈的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奢侈的心態,可怕的不是買高價器材的人,真正可怕的是用錯誤的認知告訴你「買器材越高檔越好」的人。
5. 好的器材雖然提高了便利性,但也痳痺了你某些的知覺,對測光、曝光與白平衡的直覺不應該被相機的自動化取代,否則,你拍的風格永遠是「相機風格」,而不會是「你自己的風格」。
三、3CCD
比起單CCD,3CCD最大的優勢其實是在於入光量的提升,由於少了濾色片,提升的幅度,大約可以達到2EV,那麼,2EV的意義是什麼呢?
1. 原本得用1/15秒的快門,現在可以用1/60秒就可以拍下來。
2. 最大光圈F2.8的鏡頭,就可以獲得原本最大光圈F1.4的速度
3. 明顯改善了片幅小造成雜訊的問題,且由於是透過光學的方式去解決(進高進光效率),所以沒有畫質減損、軟體抹雜訊的問題,相反的會因為分色成像而有一定程度的提升,算是一石二鳥。
代價就是要有3片感應器,多出了兩組額外的電路以及分光稜鏡的成本,但省去了反光鏡及快門模組以及觀景窗五稜鏡的成本。
另外就是防手振與除塵的設計,可能會變的更複雜。
四、3CCD的4/3相機
如果以目前的片幅來算,一片晶圓如果能提供二十片全幅感應器,那麼應該可以提供六十片以上4/3感應器,也就是同一片晶圓,可以製造出幾乎等量、甚至超過全幅機的4/3相機。
此外,3CCD不需要低通濾鏡,可以再更進一步提高影像的解析力。
此外,3CCD對於直射入光的要求可能更嚴格,這一點4/3應該能達成。
因此,無反光鏡的3CCD 4/3相機比起現行的機種,大略有以下的優勢:
1. 在同樣的畫質下,ISO提高兩級。
2. 接近、甚至超越Foveon X3傳感器的顏色與階調表現,而像素依然維持在千萬水準。
3. 無反光鏡震動、無低通濾鏡、對焦精度提高,使得4/3鏡頭的解像力得以完全發揮。
4. 無機械式快門,連拍速度可以輕易突破每秒十張的門檻。
5. 全程Liveview取景及對焦,沒有對焦點數量的限制。
6. 機身維持在目前4/3系統的大小,但重量可能會增加一些。
五、高畫素的迷思
高畫素需要配合的條件有二:高解像力的鏡頭,與高穩定性。
再高畫素的器材,只要在手中拍不出好照片,就沒有價值可言,高畫素不比手感、不比連拍性能,高畫素是純粹結果論,並不能增加你在拍照過程中的樂趣。
欣賞相片的是人,所以在講究「畫質」時,應該以人的觀賞為主要考量,而Pixel peeping(畫素比拼)之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沒有太大意義的原因便是,沒有人是用貼近表面的距離(也就是我們在拼細節時最常作的「原尺寸放大」)去欣賞攝影作品的,Pixel peeping是一種純技術上的分析,但並不是一種基於觀賞角度的分析,這也是Pixel peeping的盲點,因為一幅畫素較低、細節較少、但對比階調分明的影像,在心理上,是可以比畫素較高,但對比階調平淡的相片要來得更「銳利」的。
我認為,這才是造成同一種相機,會在不同的光線環境下,呈現出不同銳利度差異的原因,對光線的掌握度,握持的穩定度,對焦點的選擇,對解像力造成的影響都遠超過Pixel的提升。
欣賞的距離決定了作品放大的程度,而放大的程度決定了畫素的需求,一般人的視角約略是60度,因此,如果我們主要在螢幕上欣賞照片,觀看距離約為四十五公分 ,一張寬度50公分、高度38公分的相片,這個數字大約是20到24吋螢幕的大小,事實上,超過這個尺寸,在一般書桌的工作距離(30到45cm)而言,大概已經無法「一眼看盡」,勢必是要後退的。
目前4/3系統的解析度是多少?千萬像素機種普遍來說接近4000*3000,FullHD的解析度是1920*1280,所以當你以4/3相機拍攝直出時,縮到FullHD的大小,理論上,大約接近就是四分之一。
四分之一?這數字應該很熟吧?因為感光元件的彩色陣列,就是以RGGB四個一組為單位的,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說,千萬畫素,對於目前以電腦螢幕瀏覽數位照片而言,是一個成本效益上的甜蜜點,完全可以應付透過FullHD設備來觀賞照片的需求,高過千萬畫素,你勢必要有更高解析度的輸出設備,否則提升的心理效果還高過實際的效果,但以目前狀況來看,數年內,FullHD是數位顯示設備的標竿,而千萬畫素,完全可以滿足這樣的需求。
當然,更不用說縮圖上傳至網路相簿的需求,在網路相簿普遍尺寸落在1024*768以下,在這個解析度,千萬畫素與兩千萬畫素的解像力差異,其實已經微乎其微-請注意,不是沒有,是微乎其微。
所以當Olympus判斷在4/3相機提升到千萬畫素之後,數年內應該朝其他方向而非畫素提升作文章,這個判斷,就技術上而言,是完全精確的,就一個全數位拍攝、全數位輸出的系統而言,4/3的像素已然達到其所預設的標準,所以接著要努力的方向,其實是提升每一畫素的品質。
就這點而言,Olympus的決策也是準確的,當超過千萬畫素之後,真正決定影像解像力的,已經是鏡頭,震動,對焦精度,色彩演繹等等問題。
但是在比拼高畫素的同時,這些真正關鍵的問題,卻也往往容易被忽略,這就是盲點,也通常是爭論不休的原因。
六、萬年老梗的「器材重要、還是器材後面的頭重要」
照片的畫質瑕疵其實並不會影響到對內容的欣賞,所謂的「專業器材」與「一般器材」,主要的差距,在於拍攝的寬容性或解像力,好的器材可以讓你在極端的環境下取得畫面,但前提是,你得先「看得見」有趣的畫面,才懂得何時何地按下快門。
之所以拍到美麗的景色,是因為你在正確的時間,站在正確的地點。
之所以拍下讓人充滿回憶的人像,是因為人的表情與你的情感。
一個構圖之所以充滿張力,是因為你選擇了一個正確的角度。
一個亮暗階調分明,讓人覺得愉悅的照片,是因為你選擇了一個正確的曝光。
解像力在這個過程中所佔的比重,其實少到值得你思考是否必需要用這麼高的代價去換取,畢竟,沒有一個器材可以拍到所有你見到的影像,專業器材,只是提高一些拍到美好畫面的「可能性」而已,而這個「可能性」,更大比例決定在前面所說的幾個問題:時間、地點、光線、構圖(拍攝角度)。
拍照永遠有遺憾,不管你拿的是什麼樣的相機,永遠都會有你想拍但拍不了的照片,但是你當下的感動卻是真實的,真正美好的事物一定會在你的心裡留下最美的影像,你不會忘記,不需要照片去提醒你。
這也是器材的問題:沒有一台相機能帶給你持之以恆的感動,手拿新器材感受其性能所帶來的感動其實往往只存在一小段時間。
也因此,追逐器材的過程,周而復始,其實很少人真的因此滿足心裡的那分缺憾,換上新鏡頭,拍了一陣子,最後總發現一切又回到原點,在成千上萬的照片裡,你其實不很容易發覺出換器材前後的分別。
我們需要的常常是其他方面的提升,只是自己常常沒發覺,或者發覺了,但卻提不起勁去作,有了新相機,但仍舊懶得在寒風徹骨的清晨起個大早只為了等待美麗的日出,有錢投資器材,卻忙的沒有時間讓自己去旅行感受不同的風景,更多的時候是,時間有了,但還是決定躺在客廳的沙發,懶得去街角等待那不知道幾時才會出現的「決定性瞬間」。
所以關於器材的爭論永遠都會在,正如同人活著永遠免不了感受寂寞的時刻,至少買器材,可以填滿一段空白,那怕是如此短暫,代價又往往相對高昂。
關閉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