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勾勒的生活哲學 - Olympus E-P2 (注意圖多文字多)

(一)Exterior

E-P2是台跟E-P1十分接近的相機,甚至可以說E-P2比較像是真正的E-P1。

儘管如此,在這樣的狀況下,我還是決定重新來介紹一次E-P2,只不過這次的方式會比較不一樣。

E-P1如果偏向『我是怎麼第一次挖掘micro 4/3相機樂趣』,那樣包山包海包含外觀介紹、各種不同個性的轉接鏡頭、選單說明,但因為使用的情況來說E-P2跟E-P1可說是十分相似,再做一次只是也不會更有幫助。

因此在E-P2的文章裡面會比較偏向「像我這樣的一般人是怎麼用micro 4/3的呢?」。

但在此之前,我們還是先從熟悉的外觀介紹開始吧!



E-P2改了什麼?我想讓人印象很深的就是由銀/白改為黑色了。

但這個黑色卻也不是一般的消光黑,是亮面的不鏽鋼烤漆,在有光線反射的狀況下其實比較接近鐵灰色,如果以我個人的喜好來說,我比較喜歡黑色跟銀色,這兩個顏色比較接近PEN F。



隨著E-P1推出的餅乾鏡頭17mm,這次也同樣跟著E-P2一起搭配上市,銀色的鏡頭搭配起黑色機身,並不若想像中的突兀。



E-P2的黑色蒙皮。其實在日本,E-P2有推出銀色版本,蒙皮是焦糖色的,這個配色我就比較不喜歡。



E-P2機頂的上蓋,跟E-P1比較不一樣的,這個上蓋有上消光黑漆(E-P1也有上漆,不過是跟鏡頭材質一樣的銀漆)

應該這麼說,因應不同的顏色,在細部的材質上,E-P1/E-P2也會有些許的差異。



轉盤一樣是嵌入在機頂裡面的。

看到轉盤下方那個不大不小的白點了嗎?是的,不管是E-P1/E-P2都有這個掉漆的問題,儘管都用相機保護袋收放,還是免不了有這樣的小損傷。

我剛剛還沒有提到的,正面那個不鏽鋼的烤漆,掉起漆來更是可怕,因為底色是不鏽鋼原色,跟黑色的漆一襯起來十分明顯。(我想唯一表面材質沒啥問題的應該是銀色吧?因為沒上漆應該不會掉色,而白色會變黃)



整個機器的機頂觀,毫無意外,跟E-P1一樣。



不過我想你一定還是知道,這裡面有什麼變化。

E-P2的熱靴高度比E-P1稍稍高出了一些,就是多出了這麼一個傳輸孔,以目前的配置來說,這個傳輸孔提供了EVF電子觀景窗的資料輸出。另外,也提供了外接麥克風的資料輸入。



感光元件跟Panasonic G1/GF1、Olympus E-620/E30採用相同的CMOS,跟鏡頭的接點則是十一點(而舊有的4/3是九點,多出的兩點主要是為了應付更大的資料量)



機身背面的配置一覽。



操作上,甚至快捷鈕的配置其實真的跟E-P1一模一樣。



為人詬病的LCD,這次也並沒有更新。同樣採用3" 23萬像素的Crystal LCD,這個LCD的優勢在於他的可視角度非常大,顏色還算飽和同時也跟電腦顯示接近。(GF1的LCD十分精細,不過在電腦螢幕的照片顯示落差比較大,而可視角度也不如此片LCD。)

--2010.3.6 updated--

原則上,E-P2的LCD在相機上觀看常會感覺到「顆粒很粗」,「不知道有沒有對到焦」,不過在電腦上觀看的落差會降低一點(當然你也可以說是因為LCD確實表現不漂亮)

而這點,GF1的46萬像素作的相當好。

但同樣囿於LCD的物理限制,在強光下,即便是LCD這麼精細的GF1,觀看上仍會有不少的限制,當然,E-P2更接近完全看不到就是了。(我用的GRD一代才是真的完全看不到,E-P1/E-P2其實勉強可以看的到,你可以說我是Olympus的使用者愛自我安慰,不過我用起來感覺就是這樣。)
----------------------------

但由於點距相當大,有時候在判斷合焦比較麻煩一些,會有一種覺得『到底是有沒有對到阿!』的不確定感。



為了判斷合焦這點,Olympus這次也推出了EVF電子觀景窗。

不過官方的說法是說為了一些年紀大的長者(註:EVF可以調整視力的屈光度)所設計的,同時也是因為技術提早到位了,所以才趕緊改款E-P1。



我不太想相信這種官腔說法就是了....

我寧可相信另外一個比較溫馨的說法:據說E-P1如此急忙的推出是因為PEN系列的設計者米谷美久先生(他同時也是OM單眼系統跟XA系列相機的設計者)已經病重,所以為了讓他可以看到數位的PEN系列誕生,才讓E-P1這麼匆忙的上市。

(E-P1 2009/6/16正式發表,而米谷先生則是已經在2009/7/30號過世了)



關於EVF的種種使用觀感,我會放在下一篇文章:What's the difference裡面。

這個月以來主要用來使用的鏡頭大概有以下這些。



我知道大家都蠻期待這種標題的:「GF1&E-P2 各級ISO捉對廝殺!」、「GF1極速狂飆,與E-P2的對焦速度大比拼!」

不過我的個性實在不適合作這種量化測試,所以這次還是我還是任性的用我自己的寫法準備要來寫E-P2了。



那麼這次的作法是什麼呢?E-P2這種跟E-P1非常相似的機器,還能變出什麼新花樣?

「當你買了一台相機,會是怎麼去使用他呢?」這大概是這個準備要實驗的東西了吧!



有沒有想過,大家都用同樣的東西,可是用的方法卻很自然的就不一樣,是不是每個人的技術造成這些差異?

有些人會這麼告訴你:「要有強大的技術才有完美的照片」。

這句話聽起來就跟「有一種東西,叫正義,正義需要高強功夫。」一樣。

但我覺得不盡然是那樣,這些根本上的差異,我認為聆聽自己對環境的感知。而這也是那些不同各式各樣的生活照片會吸引人眼光的原因。

正義不但需要高強功夫,還需要一顆熱血跟良善的心。
照片不只是那些強大技術,更是檢視你對生活態度的忠實呈現。

重新開始,重新體會一次E-P2,從心開始。

從心勾勒的生活哲學,Olympus E-P2。

(零)Olympus E-P2快問快答


E-P2到底比E-P1多了些什麼?

電子觀景窗(EVF)、焦點追蹤、i-ENHANCE、兩個濾鏡(正片負沖、移軸鏡)




有什麼是原先沒預期到,E-P2規格上也沒明顯標明的部份?

1.錄影除了P模式跟A模式外,多出了M模式可以完全控制錄影的景深跟亮度
2.可以用HDMI直接控制相機(有支援的電視可以直接用遙控器控制相機)




最喜歡E-P2新增的什麼功能?

不用說,是EVF,因為真的很細緻也很漂亮,對我常用的手動鏡頭對焦上真的很方便。




關於EVF,有沒有想要補充的?

非常精細沒有錯,這對確認合焦非常有幫助,但顯示的畫面偏亮、偏白,而LCD呈現的畫面顏色對比比較接近原來的照片。

反覆比較GXR、GH1、E-P2、GF1的EVF品質,如果以百分等地來說的話。
E-P2:90
GH1:88
GXR:88
GF1:75



那是不是一定要買EVF?

老話一句還是要看用途,如果全然以手動鏡為主的話那是最好的,可調整趨光度也對老花眼的使用者有幫助。像我這種近視眼,用EVF的經驗感覺也不差,尤其是可以腰平增加拍攝角度,強光底下也可以放心取景。

但如果以自動鏡為主,以LCD取景應該就足夠。



關於兩個新濾鏡有什麼感想?

正片負沖感覺很新奇,模擬出LOMO的一種風味,在拍攝城市的頹廢感、散步隨手拍營造出來的氛圍都相當不錯。
移軸鏡效果蠻明顯的,不過要由高往低拍會比較容易呈現出效果。




對新濾鏡有什麼期待?

真希望正片負沖可以每張都不一樣,營造出驚喜的效果。




喜歡i-ENHANCE嗎?

非常喜歡。




為什麼呢?

智慧的調整色彩倒是蠻有趣的,而且也相當實用,效果相當明顯而且色彩也不會很假很塑膠。

基本上我都用這個模式拍照。






「焦點追蹤」有作用嗎?速度如何?

跟GF1比對過,兩者的「焦點追蹤」速度上沒有差異。

適合拍攝跑動的小朋友、寵物(但爆衝還有奔跑速度太快仍舊不行)




自動白平衡跟人像膚色有沒有改變?

E-P1/E-P2的自動白平衡比起過去的機種算有改善,但仍然需要經過微調比較理想。
膚色方面,套用「人像」的色彩模式會比較好些。




對焦速度有沒有改變?

略有。

一點點而已,需要靠定向測試比對(可感受出略快,但明白並沒有飛躍的改進)




E-P2/E-P1還有GF1來選擇,會比較想買哪一台?

E-P2。




但為什麼現在比較常用GF1?

當初是為了20/1.7而搶鮮體驗,也為了跟E-P系列做比較,所以到目前為止GF1的時間用比較久。如果沒有預算限制,還是喜歡E-P2多一點。




最不滿意E-P2什麼?

自動白平衡、人像膚色我其實都不是那麼在乎,最在乎的還是希望對焦速度快一點,可以增加使用上的彈性。

雖然防手振確實有幫助,但CCD Shift的防手振機構也造成更長的快門遲滯,有時候Snap就抓不到那一剎那了。

人機介面能在做更改就太好了,對使用手動鏡還要按一次OK才可以構圖覺得有點麻煩,焦點也容易跑掉。

最後,還是希望價錢能低一點(默...)




最喜歡E-P2什麼?

快門聲非常小聲、EVF令人愉悅、i-ENHANCE不只是增強對比也改善過去鮮豔模式太過鮮豔的狀況、防手振對轉接鏡頭幫助不小。

機身的組裝跟可靠性也比GF1好上不少,雖然也因此比較重(E-P系列是由內部一個框體組成,外層加上不鏽鋼&鋁合金;而GF1只有薄薄的一塊鋁合金版 - 打開電池艙門就可看到厚度約2mm。大概是這樣讓E-P系列的快門聲音因為有阻隔而更小聲)




對於要準備購買E-P1/E-P2的人,這兩者的差異要怎麼選購?


如果有預算考量,可以考慮E-P1就好,幾次軔體更新過後對焦速度也有改進,而跟E-P2的差異也很小。
如果有特殊需求,尤其是EVF,可以直接買E-P2,畢竟E-P2還是算完整一點,但價錢還是要斟酌一下:「我到底需不需要這些呢?」




還有要寫E-P2的相關文章嗎?

有。




有什麼新方式嗎?

這次主要想以「一般人」會用E-P系列會遇到的狀況來寫:拍攝小朋友、隨手拍、女性的觀點、旅行。
不只會有我的觀點,將會以幾位共同作者來完成。






(二)What's the difference?


那麼,跟E-P1差異很小的E-P2,到底有著什麼改進或者變化?



第一件事,就是新增的電子觀景窗EVF。

EVF正面印著OLYMPUS。

其實我一直在等待外接EVF的實作,並不是為了要看起來酷炫,也不是看起來才專業,而是為了高光底下的可用度,還有低光源的更穩定度。



背面則是觀景窗的部份,下面的小按鈕是切換LCD/EVF的開關。

這個EVF具備了144萬像素的規格(800x600x3),非常精細,徹底把我過去使用E-P1的LCD取景那種『到底對到了沒阿!』那種不確定感跟不耐煩感消除。

在確認合焦上面非常順利,不用放大的特殊指示也可以很便利的知道到底對焦對到了沒。另外LCD在強烈陽光底下很容易變成一片黑,透過EVF也有遮光的效果,在陽光底下使用也非常實用。



當初OLYMPUS有提過,這個EVF設計是給有老花眼的用戶使用的,所以在EVF上面也有調整屈光度的裝置,我有試著給我爸使用看看,他有提到這比把LCD喵的遠遠更容易看的清楚。



如同LCD的調整一般,E-P2在選單上也增加了亮度跟色溫的調整。這都跟LCD的部份一樣,比較可惜的是Olympus不能調整LCD的飽和度(這點就不得不說Panasonic真的是做家電起家的,他相機的LCD不只亮度跟色溫,還能調飽和度)



我知道你一定有注意到我EVF調整出來奇怪的數值-7 & -5。

為什麼我要這樣調?
很簡單的一點,因為預設有色偏,而這點我在台灣找了很多網路資料,但除了說這EVF很精細外比較少強調這個。

我自己使用的感覺是「過白」(偏冷)、「過亮」,因此我才會把色溫往下調整,變比較溫暖調,亮度也調低,讓他比較符合自己看到的感覺。



當然,很多外接EVF的功用就是可以抬頭,E-P2這個EVF可以向上垂直轉大概九十度。



因為E-P2的LCD不能旋轉,所以我很常用這功能來使用低角度,這樣我就不用整個人趴到地上去取景。一般時候端在手上,那角度也不會高高在上,我喜歡用這個觀點去拍東西。



不過有一點是E-P2外接EVF精細度帶來的缺點,那就是體積。

比較看看GF1的EVF,兩者大小差異相當大,我有時候覺得實在太大了,反而沒有過去PEN系列的「精緻」。



但GF1的EVF只有20.2萬像素,一般使用上是還OK,精細度自然是比不上E-P2的。但那個體積十分適中,我也曾看過老外講過:「讓我挑的話,即使畫素不夠,我還是喜歡GF1的,因為體積小了不少,比較符合當初買m43的需求。」




體積跟精細度,要怎麼挑?說真的就不要去想這個了吧,買了GF1想個E-P2外接EVF的精細度,買了E-P2又想著要GF1的體積適當,都不是很好的方式。

買了就拍吧!選之前好好想想,決定了就好好使用,這樣會是對待相機比較好的方法。



其實外接式EVF對我在低光源使用上也頗有幫助,原因在於低光源的時候快門比較慢,儘管E-P2有防手振的輔助,但利用EVF時,鼻子跟臉頰都會跟相機貼近,這都會增加穩固度,可以讓手振的機會更小。

我不敢說你一定要為了EVF而買E-P2,但確實,這個外接式EVF的表現讓E-P2增色不少。



不過說真的EVF只是一個E-P2最外顯的特徵,真正讓我重新認識E-P2的是i-ENHANCE這個功能。



除了一般基本大家認識的幾個色彩模式外,這個i-ENHANCE是新增的功能,在飽和、對比、銳利度之外,可以調整效果的程度。



i-ENHANCE的功用主要是讓相機自動偵測環境,作一些對比還有顏色的加強跟控制。



我喜不喜歡這個功能?



噢拜託!我愛死了!



效果就如同你看到的這樣,也如同官方新聞稿&圖片所說的:「非常好的控制」。

它不僅是增豔了照片,事實上也還原了我眼睛當時所感受到的紅葉。



雖然這樣講很像賣藥的,但我還是忍不住要稱讚傑克的神奇!:)





一些常用的場景測試過後,我在這次使用E-P2開啟這功能頻率相當頻繁。因為真的蠻容易就可以拿到討喜,卻也不塑膠或者過於增豔的照片。



另外一個小改進,就是在錄影方面,增加了M模式全手動的控制。

你或許會覺得很奇怪,這有什麼了不起?



一般的錄影(包含絕大多數的DC),都是P模式來控制光圈跟亮度。



那麼在E-P1/E-P2的A模式則是可以決定光圈,這可以自己決定影片的景深。附帶一提,E-P2的錄影是Motion JPEG(一秒拍攝很多張照片合成動態影片),所以最慢的快門會定在1/30。



那麼太暗怎麼辦?它會自動提高ISO值讓影片亮度變亮。(但你不能自己選擇ISO數值)



那M模式怎麼一回事?Manual就是通通都自己來囉!



你會發現光圈開到F2.8,快門也到最慢的1/30秒,但畫面怎麼就是亮不起來呢?



噢,我們ISO感光度太低了,所以調高一點吧!



這樣你自然就會得到亮度ok的影片。

我知道你也要提問了:「那我用M模式不是找自己麻煩嗎?調那麼多也不知道在幹嘛?」

其實當我們用P模式的時候,蠻容易因為相機自己判斷要亮一點,所以光圈都會開比較大,有時候都會得到景深太淺的影片;而用A模式的時候,雖然景深獲得控制了,但是亮度(影片曝光度)卻不是那麼好控制。

為了良好控制景深或者影片的曝光度,新增的M模式是比較好去處理這些東西的。

附帶一提,我現在用的GF1雖然在錄影上可以錄比較久的時間,錄影也可以選擇你想要的景深,但在低光的時候他還是會以畫面的曝光亮度為主(說明書有提到,如果亮度太低會呼略你要的景深選擇,以大光圈處理)



E-P2也新增了一個新的追蹤對焦,在一般使用,或者影片都可以使用,也確實有作用,在往後的文章會有實例的影片範例。

另外,我直到後來詢問Olympus才知道E-P1/E-P2的錄影長度限制只有7mins是因為採用AVI格式的檔案,在FAT16有2G的單檔限制,而FAT32是4G,在2G的限制下錄影長度大約就是七分半分鐘。

而不是因為錄影會過熱造成只能錄7分鐘(雖然連續錄到第二段,總計十分鐘左右真的會過熱....)



這次E-P2也新增了兩個濾鏡,達到了八個。第一個就是正片負沖的效果。



我相信正片負沖在很多使用LOMO底片相機的使用者是相當熟悉的,數位影像其實也可以透過處理軟體去做出類似的效果。

不過能在E-P2上面方便快速的使用它,我還是覺得可以讓平日的生活多了些趣味。



我蠻喜歡它那個拍天空有點偏綠的色系,拍起懷舊的東西處理起來也有特別的味道。



不過拍人就要小心一點了,有時候會青筍筍的非常不討喜,拿去拍愛漂亮的女生你可能要皮要繃緊一點:D



在城市裡面的散步總多了份傾頹感。

我覺得比較可惜的是不能跟PENTAX K-X那樣可以隨機出現色調,這樣的話會有更多的趣味。



另外一個濾鏡是透視效果,這效果主要模擬出移軸的效果。



透過適當的拍攝,很簡單可以塑造出拍攝模型的感覺,旅行的時候用這濾鏡感覺可以讓我把這些城市或者景點都收藏成自己的模型。



我個人覺得E-P2的八個濾鏡模擬的效果都蠻強烈的,也算是有刻意模仿一些底片效果(粗顆粒、pop art、正片負沖、柔光等等),也有一些趣味的相機跟鏡頭模擬(玩具相機&透視效果)

在適當的使用下,很可以增添生活上,甚至旅途上比較難得的回憶。



這些濾鏡的一些思考方法,我以前有寫過放在E-P1的文章裡面:跨越世代的典雅新曙光 - Olympus E-P1(六)Life is art

這次E-P2的文章,選單部分因為跟E-P1極端雷同,所以我就沒有再拍攝一次了,新增的部份我這篇有拿出來講,其他設定請參考:跨越世代的典雅新曙光 - Olympus E-P1(三)Operation

寫到這裡,我知道你有點疑惑:「不是有些東西不一樣嗎?為什麼這篇好像還是在寫介紹文呢?」

昨天我有問了:「有沒有想過,大家都用同樣的東西,可是用的方法卻很自然的就不一樣,是不是每個人的技術造成這些差異?」

而明天,我會告訴你介紹文以外的東西。

本篇索引:

從心勾勒的生活哲學 - Olympus E-P2(零)E-P2快問快答

從心勾勒的生活哲學 - Olympus E-P2(一)Exterior

從心勾勒的生活哲學 - Olympus E-P2(二)What's the difference?
(三)E-P2,拍不婷 【i】

「有沒有想過,大家都用同樣的東西,可是用的方法卻很自然的就不一樣,是不是每個人的技術造成這些差異?」

我並不是不明白技巧的重要性,因為我也是看了許多國外的文件加上自己的實際使用,才把這些東西內化,那些過程很苦,而現在相機的輔助新科技可以幫助我們更多。

也絕對不是要塑造一個夢想,告訴你「你看用這台相機拍就好有感情好有感覺,買就對了!」這樣的事情我做不到,如果要下地獄的話,至少我是摸著良心下去的。

我一直很想做這個類型的主題,我一直想做一個『我們這普通人怎麼用相機,你也可以拍』這樣的主題。

我寫這些文章不是要強調某台相機有多好,也不是我收了幾千幾萬台幣專門做口碑行銷,我只是要告訴你:「我是怎麼去懂這台相機的」「我怎麼拍到我喜歡的東西」。一個是理論的了解,一個是實際的體驗,這也是我文章最重要,最有血有肉的部份。

可是光是我說並不足夠,你會說:「都麻你在說,我怎麼知道你是不是騙我?」

還好我認識了一群喜歡拍照,但又沒有太多匠氣執著於技巧的朋友,我想透過他們的觀點讓大家知道為什麼出借同一套器材出去,使用的成果卻會不一樣,甚至連各自挑選的鏡頭都會不一樣。

那是因為,我們每個人本來就都不一樣。

第一部分是阿婷在陰雨連綿,在新年假期這段時間的拍攝。我先用一篇訪談式的文章來當做簡要的開頭。

1目前擁有什麼相機呢?
A:
Olympus mju II
Fujifilm Natura Classica
Smena 8M
Olympus Pen EE-2
Vivtar Ultra
Fujifilm Klasse W
RICOH GR DIGITAL II





2. 阿婷有用過E-420+ZD25,那麼在這樣強調輕巧的單眼,跟你這次用E-P2的感覺有沒有什麼哪裡特別不同?
A:
最大不同在於握持的舒適度與體積,因為E-420只是輕巧"單眼",所以外型上仍跟大多單眼雷同,會特別注重設計握把上,讓使用者能長時間的握持,不易疲憊。而E-P2在這部分就沒那麼好,但相對的,體積、重量也減少了許多,算是有一好沒兩好吧!

另外,原本Olympus只有中上等級的單眼相機才有的濾鏡功能,現在E-P1/2也有了,大大增加了拍照樂趣。


3.這次的拍攝大概都拍攝什麼題材呢?
A:
人像、靜物




4. 那麼,有特地挑選什麼鏡頭來使用嗎?
A:
電影鏡。


5.多數都使用E-P2的狀況下,對EVF&LCD取景有沒有什麼看法呢?
A:
幾乎沒用EVF,因為帶著眼鏡,用電子觀景窗反而麻煩。





6. 電影鏡頭對你來說,具備怎麼樣的吸引力?
A:
透過電影鏡拍出來的照片特別有味,讓我有種用底片相機的錯覺,卻能隨拍隨看,而且在手動調整光圈焦距當中,可能會因為增加變數而讓自己拍出以前拍不出的畫面呢。


7.使用E-P2這段期間,最印象深刻跟喜歡E-P2的部份是什麼?
A:
最喜歡動態預覽中可放大的功能,讓我拍照能確保有對到焦!(我知道有其他相機也同樣有,不過我真的挺喜歡這個功能的)





8. 我們都知道你似乎也比較喜歡隨拍,那麼E-P2跟你常用的底片機(Klasse)還有數位小相機GRD2,不同的工具也會影響隨拍的方式嗎?
A:
沒甚麼不同,因為都同樣是定焦鏡相機,而且輕巧,所以在取景上並沒有太大差異。但只要工具不同,拍照的流程絕對會不一樣,譬如說GRDII我可以很快的從包 包中拿出來>開機>調光圈快門>調白平衡>對焦>拍照,而Klasse W是拿出來>開機>對焦>拍照,而E-P2則是開機(因為我都掛在脖子上,沒放包包)>手動調光圈>調快門>調白平衡>對焦>拍照。

最多調整各台相機的可調整處,如濾鏡、對比等等。


9.那麼其實我很想知道你對E-P2使用難度的感受。是覺得很簡單就可以用呢?還是偶爾會覺得有些困惑,不知道從何下手?會想這樣問是我有遇到一些人跟我說其實E-P2介面不怎麼親善。
A:
每台相機使用前我都會先了解基本操作與如何調整變數,像是光圈、快門、iso值、色彩/濾鏡等等,這些是我一定會要知道的,就像寫字總得先知道要寫的字長甚 麼樣子一樣。這些基礎的部分知道後,就能在拍照當中運用,讓拍照過程是能夠隨心所欲的。

另外,現在相機的功能都那麼多,我比較少對功能困惑,我的想法是其實沒必要所有功能都要知道,只要了解與學會自己想要控制的,然後加以變化,等到熟悉後如果想知道更多功能,再去翻說明書就好了。





10. 有沒有對E-P2感到不滿或者是有缺點的部份呢?
A:
圓形轉盤位置、黑色E-P2容易掉漆。

(四)E-P2,拍不婷 【ii】


本文是阿婷應我的邀請所撰寫的相關使用心得,一切圖文的權力皆屬阿婷,在此張貼是為了系列文完整而統一平台。
本文同步刊載於阿婷的個人部落格:阿婷,拍不停


拍照對我來說是樂趣,是充滿輕鬆愉悅的,所以看起來很厲害、很大台的單眼相機向來不在我考慮之列,即使曾經擁有的Olympus E-420,最後也成為優先出清的選擇。



凋零的櫻。
檢視自己的相機列表,除了每天出勤的GRDII外,都是輕便底片相機,為什麼?回到開頭,因為拍照該是輕鬆愉悅的、沒有負擔的,而且他們不僅輕便,拍出來的照片總是會有數位相機沒有的味道,到底是甚麼原因我不知道,但就是這種無法言喻的味道讓我始終留著這些輕便相機。

某天在撲浪中,有個相機的新消息,是自Olympus Pen系列演化出來的E-P1,我的河道中滿滿地都是它的消息,大家都引頸期待著,精緻的外觀與數位的便利,更吸引我的是它輕巧機身與可換鏡頭。



曾經短時間地試用了一下朋友的E-P1,幾乎與E-420相同的選單,讓我很好上手,搭配餅乾鏡也還不錯,但就是少了點甚麼...。

到底少了甚麼呢?這個問號我在摸過euyoung的GF-1 + 電影老鏡得到了解答!!

雖然我忘了他當時是用哪一個電影鏡,但是很是記得當時拍下的照片所呈現出來的空間感,照片中有種電影海報那種深沉的感覺(真抱歉這譬喻很糟,但我實在是找不出甚麼好的形容詞來描述...)。

這次有幸能長時間試用E-P2,還麻煩euyoung出借自有的電影鏡,讓我體驗一下電影鏡的魅力。

這次試用,幾乎都是拍人像與餐桌... 因為是過年期間,......而且不停地下雨,......而且還爆冷!!!所以風景沒拍幾張。



下雨的夜晚,我在後座。

對於相機,我的要求不多,反正自己也不是多厲害的人,只要,操作順手、拍照成像與色調自己喜歡,還有合味的機身外型就夠了;只要,手上的相機能夠拍下"自己看到"的畫面就夠了。

針對使用上,從幾個方面來看,「操作、設定調整與電影鏡」來做心得分享。

-操作

  1. 選單豐富,調整彈性大:跟E-420相似,所以上手不太困難
  2. 動態預覽時可以放大局部:這功能可以幫助使用者確認是否有對到焦,超方便的,尤其用手動鏡更是需要!
  3. 圓形轉盤位置很卡手:由於圓形轉盤很常使用,但離邊緣距離太近,操作起來大拇指關節很痠

  4. 沒有使用EVF:戴眼鏡還是用LCD看就好

-設定/調整

  1. 最喜歡用[柔和]跟[人像]濾鏡模式拍:應該是拍照主題的關係,所以喜歡調性柔軟的濾鏡。
  2. 為了快門速度,使用高iso:iso 800 ~ 3200之間,畫質都還在我能接受的範圍內(話說,我的接受度滿高的)
  3. 偏好+EV 0.3~1.0的畫面:完全是個人偏好
  4. 用O家餅乾鏡會有彩度過高的情況:我不是很愛
  5. 白平衡習慣用自定色溫(K數):總覺得內建模式的顏色跟我當下想要的感覺不太一樣,所以即使是GRD,只要可以調色溫的相機我都會用自定色溫。

-電影鏡(Taylor Hobson F1.9)

  1. 顏色柔和很多
  2. 光圈夠大:可以爭取快門速度呢。(但後來想想,開了那麼高的iso,其實根本不需要老是用f 1.9 ~ 2.2,而且用小光圈可以產生六角型的光點喔!)
  3. 旋轉散景很有趣:雖然看久了會有暈眩的感覺...

  4. 暗角能增添味道:但每張都有,久了會覺得乏(其實是自己不想用小光圈,自找的...)

  5. 手動調整光圈與焦距非常有趣:搶拍不可能,但是這次多拍人像與靜物,所以看著螢幕因為不同調整組合而產生各種畫面,反而能增加更多嘗試的機會。




與好友的一日小旅遊




我滿喜歡火車上拍的這張 :D




在侯硐車站中遇到的兩貓爭地盤。



侯硐里長家門口,一隻猛打瞌睡的貓咪。



吃飽喝足地舔嘴巴。



有殺氣!(而且好有威嚴的感覺)



都不怕人,可以靠那麼近喔!

總的來說,E-P2搭配Taylor Hobson F1.9這個電影鏡,比起之前的E-420+餅乾鏡更是輕巧,出門玩的時候都掛在脖子上也不覺得負擔太重,而且選單夠多,可以調整到自己喜歡或習慣的操作模式與成像,相對於很多單眼相機,造型上也優雅很多,少了剛硬,不難理解為什麼很多女性都對E-P1、E-P2有好感。

只要是自己喜歡"操作"的相機就是好相機;只要能拍出自己喜歡的照片的相機就是好相機。很開心能得到這次試用E-P2的機會,但目前很滿足已經擁有的相機們,所以今年並不會添購任何相機,期待來年的新機發表~。 找到自己的camera Right吧!(可以儘管花心沒關係呦!XDDD)





本文索引:

從心勾勒的生活哲學 - Olympus E-P2(三)E-P2,拍不婷 【i】

從心勾勒的生活哲學 - Olympus E-P2(四)E-P2,拍不婷 【ii】
euyoung's soliloquy - http://euyoung.blogspot.com/
(五)馬克新手奶爸日記【i】


本文是馬克應我的邀請所撰寫的相關使用心得,一切圖文的權力皆屬馬克,在此張貼是為了系列文完整而統一平台。加上浮水印已經獲得馬克同意。
本文同步刊載於馬克的個人部落格:☜ MarCOLAmy ☞


1.記得以前你有點排斥使用單眼,雖然知道單眼畫質好,但似乎還是比較喜歡使用小相機,你擁有什麼相機呢?

Ans:一台GRD,還有一台最近買的GF1,幾台底片的小相機。
我爸爸因為喜歡後院陽明山的生態,去年也買了一台E-3,鏡頭有ZD12-60、ZD 50、ZD 50-200。偶爾我會拿來用,不過還是平時還是最常用小台的相機。




2.馬克你也是GRD的使用者,如果單就GRD這樣比較高階一點的數位相機,跟E-P2來比,你認為最主要的差異是什麼?

Ans:片幅大小、高ISO的可用性以及濃縮一點的視角(17mm)



3.有提到你爸爸在最近一年也買了Olympus E-3,在這樣的專業單眼跟E-P2之間,你又有什麼看法?

Ans:重量,即使E-3裝上50mm/F2, 在體積上已遠比其他單眼還輕巧,但是背上一整天難免還是感覺太大了。
E-P2掛胸前,看到什麼就拍什麼,隨意拍照就能自我感覺良好。



4.Olympus在Micro 4/3上面蠻強調一點是可以沿用4/3的鏡頭,不知道你有沒有嚐試過轉接這些鏡頭給E-P2使用?有遇到什麼困難或者是感覺好的地方嗎?

Ans:我有試著接上50mm/F2 Macro在E-P2上,畫質明顯提升,但是對焦比較遲緩。

對焦速度的話?

『不要問,很恐怖。』



5.最近你的小朋友也出生了,我想天天記錄小朋友也是你拍照的動力吧?用E-P2拍小朋友的感覺如何?

Ans:E-P2的高ISO相當可用,個人認為拍攝嬰兒不適合開閃燈,這方面對我來說,有相當大的助益,明天文章的第一張照片就是ISO3200的表現,也會有一些高ISO拍小朋友的照片。

下面這張則是ISO 2500,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6.常常看到很多人說E-P2沒有閃燈,拍攝起來很困擾,你的小朋友目前還小,拍攝環境都在昏暗的室內,對你來說有沒有什麼困難呢?

Ans:其實我認為M43的定位在於輕便輕巧,當然有支援閃燈固然很好。
可是閃燈並不是必須的,對我來說,光圈過小;快門過慢,容易造成晃動才是我的難處。

沒有閃燈的時候我覺得I.S CCD防手振實在相當實用。



7.我們都知道小朋友有時候在自己玩耍的時候最可愛了,除了拍照以外,有沒有嚐試過720P的HD畫質錄影看看?

Ans:有,使用心得出乎意料的好呢~

8.有點我自己很想問的,你自己因為想拍小朋友需要比小相機更快的反應速度而買了GF1,那麼你覺得E-P2是不是也很適合用在生活跟記錄小朋友上面呢?

Ans:兩者著墨的點不同,我覺得GF-1與E-P2都是適合拍攝小朋友的。



9.我想這也是蠻多人想問的,你自己的Lumix G 20/1.7用在E-P2上面感覺怎麼樣?會覺得有相容性的問題嗎?

Ans:光圈比較大,在於需要某種場景下,特別能突顯主題。

相容性的話不外乎就是對焦速度了~E-P2接上20mm/F1.7還是明顯比GF-1慢一點。



10.E-P2比起E-P1多了一些新功能,乍看之下跟E-P1差異不大,我個人相當喜歡i-ENHANCE跟Art正片負沖濾鏡,不知道你覺得這功能好用嗎?

Ans:i-ENHANCE我相當喜歡,這幾天的試用,多半也是調整此模式來拍攝。從E-P1開始我就很喜歡柔焦、高躁點的拍攝濾鏡。
E-P2新增的濾鏡很喜歡也很好用 我認為是增添了許多拍攝的樂趣。



11.看你用E-P2這陣子的成果感覺還蠻不錯的,你同時也是GRD/Contax T3的使用者,家中也有專業的單眼,你覺得跟E-P2相比起來,E-P2大致上有符合到你需要相機的什麼要點?

Ans:影像品質、HD錄影的樂趣與隨身可攜帶的便利性。



12.最喜歡E-P2什麼?對使用E-P2有沒有什麼困擾的點?

Ans:最喜歡i-ENHANCE與許多濾鏡的功能 i-ENHANCE很自然的發揮增豔功效。
對於用慣RICOH介面的我,對焦點與直方圖無法並存這點讓我比較困擾,LCD在戶外有陽光常讓我無法判斷曝光。
希望下次可以讓Live View取景畫面讓對焦點選擇跟直方圖並存。

(六)馬克新手奶爸日記【ii】


本文是馬克應我的邀請所撰寫的相關使用心得,一切圖文的權力皆屬馬克,在此張貼是為了系列文完整而統一平台。加上浮水印已經獲得馬克同意。
本文同步刊載於馬克的個人部落格:☜ MarCOLAmy ☞


這次用E-P2很大一個用途就是為了要拍出生不久的小朋友 - 可樂。



E-P2對於拍可樂來說;雖然搭配餅乾鏡的光圈只有F2.8,但因為機身的高ISO可用,所以常常在ISO2000、ISO3200仍然能獲得相當不錯的成相品質。

這對我用來拍小朋友來說,幫助很大。



國外學者的研究指出,經常受到照相機閃光燈照射的嬰兒,罹患各種眼疾乃至產生局部眼球損傷的比率要比少受強光刺激的高出36%。

新生兒對光的刺激特別敏感,如果用閃光燈給新生兒拍照,對其眼睛的刺激將會非常大。

更甚者,光線過強或時間過長,有可能促使視網膜神經細胞發生化學變化,影響小兒將來的視覺功能。



因此為一歲以下(*)的嬰兒拍照時,應盡量採用自然光,最好不用閃光燈。
(*註:六個月到一個月以下,但每個嬰孩狀況不同,我個人是到可樂上學前都會堅持不要開閃燈)

這次蠻多的時候,拍攝地點都是以室內能照到自然光的地方,如窗戶或落地門旁;目的是取得能使用高速快門拍攝的擴散光。

相機我選擇大光圈的鏡頭像是M.ZD 17/2.8或者Lumix 20/1.7,再利用E-P2可使用高一些的ISO、或者增加屋內照明,目的都是為了獲得更高的快門速度。



為了體驗不一樣的鏡頭,我也嘗試把我爸爸的鏡頭拿來接在E-P2上面,之前在E-3上我用過50mm/F2 Macro,這顆同時也是我跟我爸借來E-3紀錄愛咪孕程時最喜歡的鏡頭。



畫質我認為比起M.ZD系列的鏡頭來的好,達到非常好的水準。但是透過轉接環裝在E-P2上對於室內拍攝而且對象又是嬰孩的我而言,就出現了另一項的重點~~

「對焦呢?」

「不要問,很恐怖」。



對焦大概跑了三秒之久,幾近合焦時,還有著馬達滋滋的聲響,慢慢爬行前進,這對幾乎都是室內拍攝的我,非常苦惱。

另外一個我覺得不可不提的是IS防手震,裝上50mm時會搭配防手震選項把機身防手震設定在相同焦段,有助於提升拍照時的穩定度。



有機會的話我想試試LEICA DG 45mm。

蠻有趣的一點,E-P2新增的AF-Trace倒也挺適合拍攝小朋友的。

有別於GF1的反應靈敏;甚至GF1有些過分靈敏;E-P2是有如箭靶般鎖住被攝物然後像咬住獵物般的隨之移動。

E-P2的追焦用來拍小朋友,我自己的經驗來說超。好。用。


為了輔助大家參考我的體驗,我用E-P2來錄製短片,同時透過GF1同步用錄影紀錄E-P2追焦錄影的片段供給大家參考。

E-P2拍可樂



E-P2的輔助追蹤對焦作用狀況



因為我自己本身也是GF1的使用者,這次我也想要試試看自己的鏡頭在E-P2上面速度跟成像怎麼樣,原以為在GF1對焦快速的鏡頭移至E-P2也會獲得不錯的對焦速度!

但是實際在E-P2上裝上20mm這顆鏡頭對我而言,還是有些許的慢,不過至少光圈夠大,至少對快門速度的提升能有一定的助益

不過對於景深的營造,還是可以獲得不錯的效果。



新增的i-ENHANCE真的蠻不錯的,不但戶外的照片還不差,我小朋友的膚色也比較不會黃通通。

使用起來就好比自動白平衡那樣;i-ENHANCE不僅提供場景判斷;使用者只要專心於對焦、構圖、按快門,剩下的就由相機的演譯來決定飽和跟對比。

體驗的這幾天 我相機內都是選擇i-ENHANCE來拍攝,說來奇怪,用這個模式拍攝的的曝光都比我用一般色彩模式準確。



另外,ART5(黑白高躁點) & ART7(移軸)是我非常喜歡的模式



ART7的移軸效果對我而言相當新鮮,只要被攝物的高度或物體間有一定的距離,效果就會比較明顯。



反之,被攝物過近就跟一般的淺景深照片很像;比較看不出效果。



另外一個新增的ART8都會加入綠色的LOMO元素,由於之前使用的相機,彩濃淡不像E-P2這麼鮮明。這個顏色對我而言,是相當新奇的體驗。

這次拍了不少,同樣也蠻喜歡這個正片負沖的效果。



綜合這次使用E-P2的感受,輕巧、優秀的畫質相當令人激賞,似於單眼的操作對我而言,雖然有些不適應感,不過機身內建的ART濾鏡模式搭配i-ENHANCE的輔佐,讓我覺得....拍照不再只是用相機去捕捉、紀錄眼前的一切。

反而,提供了不善於後製美化照片的我,多了一些拍攝的樂趣。



對相機來說,我並不想像選擇單眼那樣要了解每一個系統跟每一支鏡頭,我只想要很直覺的上手也拍出不錯的照片,E-P2對我這樣後製白痴很便利,對焦速度雖然比不上E-3,但是比起GRD也綽綽有餘,更別提對一般使用上就已經很可用的高ISO了。

我想過一陣子小朋友大些的時候也還可以追得到奔跑的速度,室內的拍攝也不成問題。

E-P2應該很適合家庭生活的喜悅吧!



本文索引:

從心勾勒的生活哲學 - Olympus E-P2(五)馬克新手奶爸日記【i】

從心勾勒的生活哲學 - Olympus E-P2(六)馬克新手奶爸日記【ii】
euyoung's soliloquy - http://euyoung.blogspot.com/
(七)羊伯特的E-P2基隆漫步【i】


本文是隨拍羊應我的邀請所撰寫的相關使用心得,一切圖文的權力皆屬隨拍羊,在此張貼是為了系列文完整而統一平台。
本文同步刊載於隨拍羊的個人部落格:FUNSNAP \ 開心地拍照吧!/


緣起

有時候在網路或是雜誌上看到了很漂亮很厲害的照片,
總是能激起強烈的拍照慾望,
心中總會盤算著要去車站的路上會經過哪裡、
要去學校的路上會遇到些什麼,
心中開始盤算著要這樣拍要那樣拍。



雖然我有一台鏡頭品質與畫質 尚稱不錯的GR Digital,
但是在調性與一些顏色演繹的構想上與心中所盤算的有所出入時,
總會想要把我那台數位單眼相機 OLYMPUS E300帶出去,
企求能拍出幾張令人滿足的照片,
然而當我背起裝有相機的包包,
我就有點打消這念頭了...。
然後不只一次將相機從包包裡拿出來供回防潮箱。
是的,我知道如果拍照的慾望夠強,
這點重量算什麼?!?!
但是...慾望歸慾望...我的肩膀我的背會抗議啊~
一機一鏡的重量是不怎樣,
但是包包裡還有其他東西,
這沉甸甸的紮實機身,就顯得有點...
錦上添花?
哈...



打從輕巧與畫質兼備的M43系統問世之前,
我就對這相機抱持著高度好奇與興趣,
後來也有幾次機會摸到朋友的E-P1或是GF1,
驚艷是有的,但是沒有足夠的試用與體驗,
讓我遲遲難以對這個系統下些看法。



後來,euyoung問我要不要試著使用並發表E-P2的心得,
儘管有點壓力,但是有玩相機的機會...
我就欣然接受了。
(後來寫稿壓力真大!XD)
總之,在我開始使用的那瞬間,
我幾乎可以決定,「M43系統會是我的下一台相機」。(趁亂告白)



怎麼說? 當然要留些話慢慢說...
畢竟剛毅木訥內向害羞沈默寡言如我,
實在沒辦法像euyoung這麼囉嗦啊!(爆)
所以我可能搭配著我 帶E-P2捕捉生活光景娓娓道來...。



隨拍羊,E-P2簡單問答

1.隨拍羊目前用什麼相機呢?有沒有使用過Olympus的相機呢?

Ans:我有一台OLYMPUS DSLR:E-300,不過平常最常帶而且一定要帶著的是GRD。

2.這次帶了E-P2拍了些什麼題材呢?比較常用什麼鏡頭拍攝?

Ans:還是以自己的生活範疇為主進行拍攝,不過有特別跑去基隆中正公園以及廟口夜市取材。
我最常用的是兩顆自動對焦的鏡頭,其中14-42又比17mm F2.8還常用~

3.所以這次E-P2算是另外一種台灣版的「基隆散策」囉?那麼 E-P2這樣的相機跟你以往設備在這樣散步的城市隨手拍,有什麼比較不一樣的地方嗎?

Ans:是的,不過還不如我預期的,因為基隆有蠻多東西可拍的。
我平常都是用GRD在拍,因為是定焦,比較著重在於畫面的捕捉;而E-P2的使用思維比較接近單眼,所以似乎有更多創作的自由度,而體積與重量卻又不會造成太多負擔。

像這樣畫質與體積重量折衷的相機,倒是挺讓人開心的。




4.你現在也還使用 Olympus E-300,那麼這麼多年以來科技的進步實現在E-P2上面,對你在拍照這件事情有沒有什麼變化?

Ans:E-300這台相機相對比較重且大,而且沒有Live View,也沒有防手震,更沒有藝術濾鏡可用。回歸初衷,這些東西或許不會去真正地影響到攝影這件事,但是樂趣上來說是多了些。

但是相機進步了要說沒差別也是不可能,我覺得可用的高ISO對我來說在夜晚拍攝挺好用的,E-300只能開到1600,而且雜訊不漂亮~

可是我還是要說說老戰友 E-300的好話,Kodak CCD顏色還是挺不錯的^^



5.我記得你非常喜歡Olympus ZD 35 marco,有沒有嘗試轉接來用用看?有什麼感想呢?

Ans:有嘗試轉接,在陽台拍花花草草,畫質還是不錯,只是大白天的還給我猛拉風箱...。但是Live View以及EVF對於微距攝影的幫助還是很大。

目前的狀況來看,M43轉接這支微距鏡恐怕不適合街拍,比較適合用在慢慢的生態花草攝影...。

6.感覺上你應該也拍了不少用濾鏡的照片,有沒有什麼體會?

Ans:好玩!其中我特別喜歡粗獷黑白濾鏡、負沖濾鏡。這兩個濾鏡意外適合基隆!至於我本來也看好的針孔模式濾鏡,反而沒那麼令人驚喜,有點太假,

跟真正的針孔相機以及具有暗角的底片相機相較之下還是不太自然。(不過還是可以好好利用)
至於拍起來像模型的透視濾鏡,在地形高低起伏的基隆也是很好應用,只是「不夠假」,但是還是很好玩就是了。



7.你在網路上的暱稱是隨拍羊,所以隨拍也佔了你拍照很大的一部分,使用E-P2拍攝,覺得自己為什麼適合E-P2?喜歡什麼特點?

Ans:我拿到相機開始試拍的第一天就讓我很驚艷,怎麼會這麼的人機合一?XD
我很喜歡他的輕巧方便,就算接的是14-42也不覺得龐大。雖然我是第一次使用,但是很快就上手,或許是因為我有使用DSLR的經驗?

不過 Olympus E-300的介面跟後來的機種都不太一樣,儘管如此,使用起來沒有什麼太大障礙,很快就進入運用自如的狀況。

之前有摸過馬克..........的GF1,兩者相較之下,其實GF1確實更好上手、更有親和力而直覺。
兩台相機的調性有點不同,直覺的來說,E-P2像男生,GF1像女生。倒不是說娘,而是GF1在使用與操作的體驗上,節奏比較接近女生,而E-P2我自己是覺得在攝影上來說,略具侵略性。(當然比不上機皇鏡皇的威猛囉^^)

我其實喜歡GF1的節奏,但是也喜歡 E-P2在攝影上的調調,這兩者之間有著很微妙的關係,就好像我的個性屬於灰色地帶一般。
如果用爵士樂來形容,GF1像是清透愉悅的爵士樂,E- P1則是熱鬧激昂的爵士樂,兩者我都很愛~




8.讓你用一句話來形容E-P2,會怎麼說呢?

Ans:輕巧方便好玩無負擔。


9.E-P2有新增了一些功能,這其中你最常用或者最喜歡的是什麼?

Ans:藝術濾鏡



10. 其實我跟你的拍攝類型比較接近,也都蠻喜歡帶著相機看到什麼就拍下來,在這樣的狀況下,會比較偏好輕便型的相機如GRD或者底片小相機。

所以我想這麼問問你的看法:E-P2這樣新型態的相機,跟你用單眼還有小相機的經驗差異點會在哪?在介面的上手部分會影響使用的愉悅度嗎?

Ans:啊、剛才好像有講到...。整理一下好了,我一直都覺得這相機的定位就是在單眼與DC之間。和單眼相較之下,很輕便!這個很重要,一台DSLR機身加上兩顆鏡頭就很重了!

剛背出去可能還好,但是要是背一整天會累,行動也比較笨重。因為機身較大,放在包包裡也佔空間。而M43裡我接觸到的這兩顆鏡頭,都可以輕鬆的放進外套口袋,餅乾鏡更可以塞進襯衫口袋~

而和DC相較之下,體積重量當然不如DC輕巧,但是畫質上是比DC好。介面部分我沒什麼障礙。來說說缺點好了,PSAM轉盤設計的不好,每次要去撥都有點不順手。

另外,可能是受到GRD的荼毒,我覺得E-P2的滾輪設計還有進步空間~

euyoung註:隨拍羊說的鏡頭可以放進外套口袋,餅乾鏡可以塞進襯衫,這不是他在唬爛你,有請奧斯卡影帝Kevin Spacy示範一下。




羊伯特的E-P2基隆漫步【ii】我的城市


本文是隨拍羊應我的邀請所撰寫的相關使用心得,一切圖文的權力皆屬隨拍羊,在此張貼是為了系列文完整而統一平台。
本文同步刊載於隨拍羊的個人部落格:FUNSNAP \ 開心地拍照吧!/


輕盈的腳步



從我家騎車要去車站的路上,繞進另一條路,再拐個彎,
就可以在路的盡頭看到湛藍的外木山海岸。
聽起來真是美好,雖然還不到一開窗就看見海的程度,
但是我真覺得能離海這麼近是一種很幸福的事,
所以每當我想忘卻塵囂,我都會來海邊散散步,聽聽海浪的聲音。







這裡有個小漁港,
漁港裡總有許多停泊的漁船以及不少的釣客,
從高處眺望時,搭配著藍藍的海與天空,
增添幾分悠閒。







雖然我不是第一次來這裡拍照,
但是帶著E-P2當然是新鮮,
熟悉的風景,新奇的相機,
試圖捕捉並組合出不同以往的體驗。







漫步在海港邊、海岸堤防上,
時而捕捉海天一色,
時而拍拍汪洋中的...好幾艘船。



漁港好像挺適合負沖的藝術濾鏡,
海也是,綠綠的看起來有點滄桑?



基隆是個海港都市,要不拍海是很困難的。



好在海是百拍不厭的,
我想這套用在喜歡拍花、拍山、拍美女的人身上也是一樣的道理,
不一樣的步調、不一樣的心境,總會讓你在生活中每天發現些不一樣。







確實是不一樣的啊!
港口裡的船不一樣,數量形式或是停泊的位置乃至於旁邊碼頭走動的人車,
更不用說瞬息萬變的天氣給了港口什麼樣耐人尋味的光景。







拎著很輕巧的E-P2,彷彿步調也會稍微慢了一點,
因為E-P2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與趣味性,
讓我更加流連忘返。



我的城市,基隆



在拿到E-P2進行試用之前,我心中盤算著要拍些什麼。
對於喜歡到處亂走,在街道巷弄間捕捉 影像的我,
自然不能放過基隆豐富的街道生態。





然而貪婪如我,
卻依然無法在短短數天內,
將基隆那雖然醜陋骯髒卻饒 富趣味且充滿活力的街道光景呈現。



基隆是具有豐富歷史人文的老城市,
手中的「PEN」也是很有歷史。



1626 年,西班牙人登陸雞籠,為雞籠開發之始,
1959年,OLYMPUS PEN問世,
2000年,我搬到基隆,
2010年,我拎著 E-P2在基隆的街頭散步。



基隆要都市更新了,PEN系列相機也數位化了,
彷彿一切都在改變,但是精神仍在。



我喜歡街拍,是因為我想要感受在某個地區的人們的生活,
透過看似沒什麼了不起的畫面捕捉,
其實才最能忠實地陳述生活的面貌。



我喜歡街拍,因為觀察是件有趣的事情,
然後將眼睛所及的種種資訊整合起來。
能做什麼?我也說不上來,
畢竟每個人的體會不同。



從街拍這件事來聊聊E-P2好了,
不意外的我會提及他的輕巧,
這讓我的城市漫步變得愜意許多。



再者,這般的相機,我自己是覺得比起單眼相機來說,
侵略性是少了點啦,或許比較可以悄聲無息地融入環境中。

對焦的速度?
見仁見智,簡單的說,我覺得很足夠。
我自己有和E-300比較過,
DSLR確實是比較快,但是E-P2還沒慢到讓我覺得困擾。

綽綽有餘。



最後當然要說說藝術濾鏡,
好玩,對,就是好玩。
把平常用一般拍攝方式拍下來的畫面,
嘗試著用各種濾鏡來挑戰與創作,
在這過程中的思考,是有趣的。
並非每個場景和每個濾鏡都可以隨意套用,
有時候在考量上需要一點技巧。



例如拍人就非常不建議用負沖效果。
一樣地,拍人用透視效果...頂多只會讓顏色稍微艷麗飽和一點,
除此之外應該看不到什麼「模型」般地效果吧?



至於我在街拍時最常到的,
是粗獷黑白與負沖效果,
出奇地和基隆這個城市非常搭,
用粗獷黑白拍攝基隆的部份,
在之後會特別用 一篇來分享。



快帶著M43相機上街發掘尋常的新奇吧!



(九)羊伯特的E-P2基隆漫步【iii】城市散步


本文是隨拍羊應我的邀請所撰寫的相關使用心得,一切圖文的權力皆屬隨拍羊,在此張貼是為了系列文完整而統一平台。
本文同步刊載於隨拍羊的個人部落格:FUNSNAP \ 開心地拍照吧!/


街角歷史痕跡



朋友常常在問我基隆有什麼好玩的、有什麼地方好去?
我會說...有啊,有很多地方,但是你們應該會沒興趣就是了。





我自己在趴趴走的過程中,發現許多基隆的私房景點,
說是私房景點, 倒也不是只有我一個人知道,
但是一般在介紹基隆時,
就是會忽略這些冷門但是風景奇佳的地點。
而這些冷門景點公車通常到不了,有時候要花點體力攀爬階梯,
有的時候背後的故事比風景好,但是連這故事可能都不是那麼吸引人。



如果我說某某地方以前是戰場以前是什麼這裡死很多人這裡怎樣怎樣的,
聽的人如果沒有一點歷史地理概念,又無法在心中描繪想像該場景,
那... 還是直接前進廟口夜市好了 XD



好吧,或許是因為我前一陣子對於台灣史地頗感興趣,所以才會特別研究。
其中當然對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台北、基隆地區又特別關注,
此外,我是個頗喜歡日本文化的人,
那麼,台日相關歷史人事物,不就正好符合?

於是在規劃拍攝時,我一直想要去個地方:
基隆神社。



這神社已經不在了,目前是忠烈祠。
但是從山腳下入口的「牌坊」看起來,似乎可以想像到當年這裡立著的「鳥居」。
如果是鳥居該多好啊...,
我心裡不勝唏噓地嘀咕著,望了一眼陡峭的階梯...,
既來之則安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一邊對自己心戰喊話,一邊喘吁吁地爬了上去.....................。
回頭望著剛才爬過的陡峭階梯,很有成就感,但是也深深覺得自己胖了、虛了、老了。



好,我們不要離題太久。



這層平台還未到忠烈祠的位置,
不過這裡種了顆有來頭的樹,
這是~~~胡適先生種的樹~~~(聲音漸遠)。

再爬上旁邊另一段階梯後,才會抵達忠烈祠,
也就是以前基隆神社的所在地。



基隆神社初名「基隆金刀比羅神社」,供祀海上守護神。
神社完工於明治44年(1911年)年底,祀奉日本大物主命及崇德天皇。
大正3年(1914),合祀天照大神、 造化三神(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並更名為「基隆神社」。



建築物當然不是以前的神社,
所以只能靠想像力感受,
這位於鬧區旁的小山上靜謐的神社。



兩座日治時代遺留下來的狛犬依舊矗立在神社前,
他們應該在近百年前也是這樣俯瞰著基隆的城市與港口,
並守護著這塊土地吧?

這裡種植了好一些櫻花,不過我來的時候已經過了盛開期,開始長綠葉了,
之前我倒不知道這裡有櫻花,盛開時應該也很美吧?



港口與都市





從神社旁的路再往上走,會來到主普壇,這裡有個寬闊的廣場。



「主普壇」是基隆市中元節普渡時的祭場,
一樓設有「中元節祭文物館」,展出中元節相關的文物,為全台僅見的中元節祭文物館。
在清朝時期臨時壇多設於市區,由於活動盛大,往往造成道路人群壅塞不便,
於是後來在中正公園也就是現址建立永久壇。





這也是我第一次來到這裡,據說農曆七月二十日下午六時「主普壇開燈放彩」,
從港市不同的角度,均可看到燈光璀璨輝煌的主普壇。

好棒,這個城市越發掘越有許多有趣新奇事物。

我來到這裡的下午,只看到一個人,後來走掉了,
然後又遇到兩隻貓。



兩隻貓非常悠哉,我也是。

我將電子觀景窗VF-2 裝上E-P2,轉成垂直角度,然後整個人蹲在地上拍攝,
將兩隻貓跟主普壇一併入鏡,
在此除了感佩VF-2的好用外,也要感謝兩隻貓老大的配合,儘管你們黏了我一褲子貓毛。



主普壇的壇上似乎可以俯瞰港口及全市,
但是當天是沒有開放的,所以我只能在廣場上眺望基隆港及山腳下部分城鎮,
這樣也是不錯的。





我記得有個朋友要來基隆拍照,
他想要拍房舍沿著山坡櫛比鄰次的模樣要去哪裡拍?
我說,你出了車站後,環顧四周就是了。





基隆就是一個這樣的都市,平地很少,旁邊都是山,
山上蓋滿房子,道路繞來繞去,進了一個巷子繞一繞,柳暗花明又一村。



從心勾勒的生活哲學 - Olympus E-P2(七)羊伯特的E-P2基隆漫步【i】

從心勾勒的生活哲學 - Olympus E-P2(八)羊伯特的E-P2基隆漫步【ii】我的城市

從心勾勒的生活哲學 - Olympus E-P2(九)羊伯特的E-P2基隆漫步【iii】城市散步
euyoung's soliloquy - http://euyoung.blogspot.com/
(十)羊伯特的E-P2基隆漫步【iv】關鍵字


本文是隨拍羊應我的邀請所撰寫的相關使用心得,一切圖文的權力皆屬隨拍羊,在此張貼是為了系列文完整而統一平台。
本文同步刊載於隨拍羊的個人部落格:FUNSNAP \ 開心地拍照吧!/



廟口夜市




說到基隆,大家腦海裡第一個冒出來的關鍵字,
我想不是雨水,就是廟口夜市。
所以今個兒不免俗的要帶著E-P2來晃晃廟口。







夜色已黑,廟口的人潮逐漸變多,所幸今天不是假日,
不然身為在地人的我才不要來這裡人擠人 XD









E- P2的最高ISO可到6400,比E-300或GR Digital的1600都強上許多。
雜訊?呃...我這個人重視照片內容更勝雜訊,所以如果相機給我自動跑上ISO6400我也不在乎,
他只是好心地怕你手抖嘛~哈哈XD
客觀的來說,我覺得高ISO的可用度是不錯的。









我稍微看了一下,
在夜市拍的照片最高ISO只有到3200,最低的甚至只有200,
這也許跟夜市裡的亮度充足也有關,相機的防手震也多少有幫助。
(不過我後來才知道原來是euyoung設定的...)









顏色跟藝術濾鏡方面...,
夜市光源複雜,但是白平衡大致準確。
你認為夜市適合用什麼濾鏡?
我還是一樣的答案:粗獷黑白與負沖效果。







會不會最後我都只用這兩種濾鏡呀?
不諱言這兩種濾鏡是我的最愛,
其他濾鏡也有其適合的場合~
其實拍攝場景跟濾鏡的結合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我比較在乎每個人的獨特性囉~
如果你要用很夢幻的濾鏡拍攝粗獷的阿北也是種創意啊!XD





總之,夜市裡拍照的樂趣跟美食一樣都很多呢!




那些,這些,基隆人




就好比人和人相處,短短幾天你可以大概知道他的個性但卻難以真正了解,
對一個城市也是,對一台相機也是,
需要的是每天每天每天磨合出來的默契。

本來打算藉著試用E-P2的機會,針對基隆做好幾個系列的報導,
但是儘管基隆不大,一個城市的深度不是幾天就可以摸的透,
更何況我都睡到很晚?!?!(爆)



好,我們不要離題。

每天在基隆、台北生活,所以我可以描述他的美好,更可以描述他的醜陋,
所以當我稱讚基隆時,我也可以抱怨基隆給你聽,
髒、亂、沒秩序、尿騷 味、魚腥味...,
但是也有很多美好的事物,
美食、美景、豐富的歷史人文、人情味...。
很多事物本來就有許多面向,
要體會其中好壞,只能透過不斷地和他們一起呼吸、一起作息,
所以我喜歡散步,所以我喜歡邊散步邊拍照,
路邊的野花不要摘,但是你可以拍,
這個街角、那個巷弄,一磚一瓦一招牌,可以很不起眼,
也可以故做姿態。



偶爾也會遇見一些人。
我不是在基隆土生土長,不過有 很多基隆人也不是,
在不在地,其實不是那麼重要,
因為生活的意義遠大過於你的來歷。



平常生活圈還是以台北為主,但是也在基隆認識了一兩個人,
藉著這次拍照的機會拜訪了他們。

好吧,第一位不是我刻意去找他,
而是我的摩托車出了點問題,所以得去麻煩我習慣去的車行。
車行的鄭老闆是雲林人,好像有去過高雄當學徒之後落腳在基隆數十載吧啦吧啦,
他很喜歡偉士牌,尤其喜歡幫偉士牌做造型設計,
看起來是非常忠厚老實的中年人,言語間卻透露著藝術家風采,
年輕時也玩過攝影,我好像也是這樣跟他聊起來,
後來也常聊些基隆有的沒有的。



車修好之後,他看著背著古典造型E-P2的帥氣型男在下我(無誤),
問我說等一下要去拍照?
我就將這次拍照的原委向他說。



我是個害羞靦腆內向的大男孩(無誤),
所以平常很少拍人,
但是我向老闆詢問說能否為他拍張照,
他非常開心又大方的答應了。



我請他跟他負責烤漆的一台鮮豔偉士牌合照。



從Simple Life的刊物「簡單圈」上得知了一位基隆的年輕人白老闆,
他的店名是「老虎菜頭魯」。
日本稱之為關東煮、台灣慣稱為黑輪,而基隆地區稱 之為菜頭魯,
用料實在、美味價廉,還有基隆特製的「吉古拉」(竹輪,但是比較不同)以及「味噌辣醬」,
除此之外,攤販的設計很有特色,簡單的說就是很有型!



種種原因讓我覺得一定要去吃吃看,
雖然都在基隆,不過我家在西邊,店家在東邊,儘管有點距離還是要很熱血的衝去吃!
不負所望,真是太~~~好吃了~,
日式湯頭清甜回甘不鹹不膩不口渴,豬內臟清脆彈牙有咬勁,
更讓我難忘的是那甜不辣,我從來沒吃過這麼好吃的甜不辣!
(註:半夜寫這種稿真是折磨人,好餓!)



好,又離題了。



白老闆本身有在玩LOMO,不過很少研究數位相機,
我那天當然義不容辭讓他把玩一下E-P2,
然後滔滔不絕地述說這相機的好~。
這相機的輕巧不在話下,
我當然還要將最鮮明的特色也就是藝術濾鏡介紹給他,
尤其是負沖效果,雖然不如底片來的令人難以捉摸的期待與驚艷,
但是以我運用的自由度以及趣味性來總結這台相機,
是很適合推薦給白老闆的!
(白老闆有聽見我的心戰喊話了嗎?XD)





在騎車回家的路上,
我心裡想著,
背著相機,遇見了某些人,透過話語也好,透過鏡頭也好,
在彼此的交流之中,似乎可以感受到世界變得更美好了些。



(十一)羊伯特的E-P2基隆漫步【v】基隆的心跳


本文是隨拍羊應我的邀請所撰寫的相關使用心得,一切圖文的權力皆屬隨拍羊,在此張貼是為了系列文完整而統一平台。
本文同步刊載於隨拍羊的個人部落格:FUNSNAP \ 開心地拍照吧!/


基隆的心跳



我之前有提過,
粗獷黑白濾鏡很適合基隆這個城市,
可能是因為他不修邊幅、可能是因為他髒亂、可能是因為他有粗中帶細的美麗,
因此用粗獷黑白濾鏡捕捉到的基隆,格外耐人尋味。









不過我認為應該不只是基隆適合。
說到粗獷黑白的風格,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會想到森山大道,
那麼,他精采的作品是用特定的相機拍的嗎?是在特定的地方拍的嗎?
我對他了解不多,不過我猜森山大道作品最精采之處,
是來自於他的心與他的眼。









如果摒除了色彩,只剩下單純黑白灰階的輪廓,你能看到些什麼?
如 果摒除了先入為主的技術層面,只單憑直覺來捕捉畫面,你能看到什麼?
如果摒除了啦哩啦砸的機身鏡頭片幅高階低階,不管手中握著的是什麼工具或者沒有工具,

你能看到什麼?



有的時候黑白照片似乎可以提供一個心煩意亂的人一種解脫,或是另一條思路,
摒除。









生活中有許多選擇,我們必須要有包容力。
有些人愛背著大相機大鏡頭遊走,這是他的自由與喜好;
有些人只喜歡拿台小相機隨手拍拍,這也沒什麼不好;
像M43系統這樣的相機,可以說他是高畫質與輕巧的結合,
也可以從負面來看說他是機械功能比單眼差、又比小相機重的結合,
優缺點大家都知道。
不過,摒除主觀的比較,更重要的是使用者的「選擇」。









是的,如果要說M43有什麼特別之處,那就是他提供了另一種「選擇」。
M43相機不像數位單眼那麼重,機械功能沒數位單眼好,但是可以更換鏡頭,畫質佳,輕巧方便,雖不如小DC般迷你,
但是也不會有太大負擔。









從我第一篇所提到的,當我希望拍一些較為精緻的畫面,卻又為了機身重量所苦。

那E-P2這般M43系統的相機,不正是我的一個「選擇」?









無印良品長期所提倡的一個觀念,對於日常使用的商品來說,不是要求「最好」,而是「這樣就好」。



每個人的選擇都有他的理由,沒有任何對錯成分,
只是每個人都要去面對適合自己的選擇,而非無限上綱。
「我不需要M43,我用小DC就好。」這也是一個選擇,他覺得這樣就好。
「我覺得M43不符合我的需求,我要用好一點的DSLR。」這也是一種選擇,他覺得這樣比較好。





都好,只是面對M43系統的相機時,你是否能多給他一點機會去參透他想要傳達的訊息,
而非只是在DSLR與小DC的陣營裡喊罵著,忘卻了攝影是種需要有包容力的行為?





在我第一天使用這相機的當下,我幾乎就已經決定了,
當我的E-300不敷使用時,作為取代E-300的相機,應該就是M43了。

至於是哪台M43,唔...小葵,你說呢?
(大家不要亂猜是E-PL1哦~XD)



註:E- 300是我的老戰友,我還是要幫他說說話。 Kodak的CCD發色果然還是很美,
我不太會形容但是在我心目中有難以取代的地位^^,另外我也很喜歡E-300沒有軍艦的造型。

(十二)羊伯特的E-P2基隆漫步【vi】逗點,E-P2


本文是隨拍羊應我的邀請所撰寫的相關使用心得,一切圖文的權力皆屬隨拍羊,在此張貼是為了系列文完整而統一平台。
本文同步刊載於隨拍羊的個人部落格:FUNSNAP \ 開心地拍照吧!/




既然我往來基隆台北之間,怎麼可能只拍基隆呢?
另外有一些生活上的隨拍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這次的試用方面比較遺憾的是,
沒有順便送一台給我...。(誤)



咳,是說,i-Enhance的好用我沒有好好的去體會,
還有就是影片部分雖然有拍一點,但是沒有很認真測試,
所以就不在此分享,我只能說影片畫質也是很棒,
感覺都可以拿來拍些商業作品了~







E- P2試用了幾天,感受到她的好,當然也要說說有待改進的部分。
我大致上遇到覺得不太好的部份有三:

一,PMSA轉盤的設計不好用。我比較習慣轉盤在右邊,而他的轉盤埋的位置很..特殊,所以要改變模式時,必須要用手指甲去撥轉盤,不甚順手。





二,握把不好握。他的握把設計比較平,好看歸好看,但是握久了手會酸。

我的手算是比較小的,但是以M43機身的狀況,機身變薄了,握把又這麼平,實在不太好握。
E-PL1可能就會好一點~(並沒有在做敗家預告XD)





三、滾輪好容易碰到。尤其是機身右側中間的那個,在A模式下我設為曝光補償,常常會不小心碰到然後增減了0.3EV...。



不過這些都還算小問題啦,選單的部份雖然跟我的E-300不太相同,不過實際使用後也還算快上手。
我有使用過朋友的GF1,兩者比較之下,GF1確實更容易上手、更直覺。





「創意@東京」的作者蒼井夏樹曾說過,各家數位相機廠商的思維,反應在他們的商品上,例如傳統的相機大廠如Olympus、Canon、Nikon、 Pentax等,設計出來的數位相機,操作思維上是以攝影為主。





而如家電大廠Panasonic、Sony所設計出來的數位相機,操作思維就比較接近家電。



從這些面相來看,就可以略微了解E-P2與GF1之間的差異。





其實,當euyoung在邀請我試用E-P2並寫心得時,我是既開心又擔憂。

開心的是有人認同肯定你的照片或文字,
開心的是有相機可以玩XD



擔憂的是拍出來寫出來的東西讓人失望。



對於攝影也好,對於基隆也好,對於生活也好,
自己有一套想法,並且不停地演化著。

看多了網路上的紛紛擾擾,憂懼著自己要是說些什麼想法會招惹攻擊。
不是怕戰,而是嫌麻煩。

所以我盡量不在網路上過度強調自己的主張。

只是面對像是共產社會的網路生態,久了也累了,累了不是想反擊,而是不去想太多,就摒除一切,純粹地面對自己就好。





不管用什麼相機,不管拍什麼,不管想說些什麼,就單純地去進行吧!



所以儘管我現在手上拿著E-P2,我也不會去嫌棄其他的相機。

畢竟那只是種選擇,這選擇應該是建立在愉悅的拍照想望上,而不該是機械上的相互揶揄。







E- P2不錯,很適合我,就算拿到其他相機,我也會說說他的好、他的不好。

然後把大部分的精力花在拍照上而非嚼舌根。







選擇適合自己的相機,選擇適合自己的步調去拍照我想才是最重要的事。



本文索引:

從心勾勒的生活哲學 - Olympus E-P2(十)羊伯特的E-P2基隆漫步【iv】關鍵字

從心勾勒的生活哲學 - Olympus E-P2(十一)羊伯特的E-P2基隆漫步【v】基隆的心跳

從心勾勒的生活哲學 - Olympus E-P2(十二)羊伯特的E-P2基隆漫步【vi】逗點,E-P2
euyoung's soliloquy - http://euyoung.blogspot.com/
(十三)台北的午後

這次拿起E-P2拍照,剛好有機會在台北待了一些時間,就拿著E-P2晃了幾個下午。



在台北也待了兩三年,卻是在歐洲繞完一大圈回來才真正開始明白這個地方。

很奇怪的是E-P2這種相機,自然就有那種很久沒聯絡的朋友,突然找你說:「欸,我買了一台Olympus的相機,你要不要來看看?」

然後你沒想到他買的竟然是E-P2。



真的要老實說,我不知道E-P2可以寫些什麼,因為很多東西早就在去年就已經寫完。

可是可以去的地方好多,可以吃的東西也很多,要寫的東西更是寫不完。

真要說,還想對E-P2寫些什麼,恐怕會是一開始所說的那件事:「我們這些一般人,到底可以怎麼用一樣的相機,但卻會有不同的角度?」



這件事情,是每個人生活的不同。

並不是一定要用E-P2才叫做有生活的靈感,阿婷用Fuji Klasse、馬克用Contax T3、隨拍羊用mju 2/E300、我用E-1一樣都可以做到。噢,我們也都有一台GRD!

不同的是E-P2兼具這些大小相機的特性,用起來就是舒服。



但在生活照開始之前,先來說說用起E-P2的個人觀感。

阿羊其實有提到一件事情,那就是廠商用什麼觀點去處理這台相機。



如果說GF1非常容易使用,介面親善,儼然有承襲Pansonic家電方便使用的特性的話;Olympus就真的是一台傳統光學廠商出品,以「拍照」這個思維為前提下去設計的機器。

GF1很方便上手,但是後續可以設定的彈性少很多;而E-P系列在介面上比較不若GF1親善,但是後續拍照的細部設定卻可以針對個人的習慣跟強度做調整。



但是用這樣的相機,我常常在思考跟反省的事情是:「不只是我擁有什麼」,也同時在思考「我到底沒有什麼」



不管是E-P1/E-P2,甚至到最近出的E-PL1,都有隱藏選單,需要透過一個選項打開。(詳情請見E-P1選單介紹



對我這種不把相機挖開一探究竟的好奇寶寶來說,它讓我擁有更多自定的空間。一般人或許不需要打開這個東西來使用(所以他預設是關閉的),但當你有那麼一天有這個要求,想要更進一步做「拍照」細部的微調,至少E-P2的選項跟E-3是一模一樣的(甚至更多)



這是家電廠跟光學廠思考的不同。家電廠的作法是把這樣東西的難度減輕多一點讓使用者更容易上手,而光學廠則是會希望在深度的使用上能夠保有更多彈性空間。

兩者都在方便易用性跟拍照的邏輯間折衷,但還是有程度上的差異。



在濾鏡的製作這件事情,也可以看出方向的不同。

以Olympus E-P2來說,大致上有八個濾鏡,而這裡面模仿的風格多半是底片或者是鏡頭的效果。



鏡頭效果來講,柔焦濾鏡(柔焦鏡)、玩具相機濾鏡(針孔相機)都是,這次新增的透視效果也有模擬移軸鏡的感覺。



底片來說,像濃化色調效果我個人覺得很像Agfa Ultra 100的感覺(不過其實E-P2的更濃烈);像黑白粗顆粒也算是模擬一些粗顆粒的底片效果。



這些不但是一個色調上的變化而已,也有將一些過去雖然趣味,但是要透過特殊沖洗程序、底片,或者是特殊鏡頭的效果藉由數位化來展現。

讓一般使用者在數位時代也能夠做出一些生活上特別的連結。



另外就是這次的正片負沖效果。我蠻喜歡這個濾鏡的,雖然一方面有想試試看新濾鏡的心情,但一方面我也喜歡底片上正片負沖的迷離感。



以前在台北的時候,出門都是騎著機車,比較少搭公車或捷運,也因為這樣點對點的交通方式,就少了一些在巷弄之間走路拍照的機會。

那幾天在台北,等人的時候無聊就會走路到約定地點附近的巷子裡面走走拍拍。



並不是刻意用這個正片負沖效果的濾鏡,但走著走著就是有些老房子、小巷弄讓我不自覺的開始用這個濾鏡拍攝。



這個濾鏡很自然的表現出一些傾頹的感覺。

尤其是城市的迷離感。



我尤其喜歡他拍藍天那樣藍中帶綠的天空,適時的表現了融在城市裡面,那一絲的寂寥感。



我相信濾鏡在整個E-Px系列扮演一個蠻重要的角色,記得先前的文章我說過雖然在E-30/E-620早已經出現這個功能,但因為LiveView還有外型體積上的演變,讓這個功能在E-P1/E-P2更能讓大眾所接受。



自然而然的我就會想到要用些濾鏡來轉換當時的心情,也非常自然的就會找到自已所喜歡,所常用的濾鏡。

真正在自然的拍攝裡面,找到自己的生活觀。



對於E-P2我是又愛又恨。愛的是他終於比較像樣,像台真正的E-P1;恨的卻也是間隔時間過短,真正E-P1的問題卻沒有全然解決。



回到原本的問題。

所以我到底擁有E-P2什麼?



使用E-P2上面,其中蠻喜歡的兩個點都在這篇文章裡面,一個是正片負沖的濾鏡,另外一個就是i-ENHANCE。



我個人比較喜歡拍風景跟吃吃喝喝,這方面是i-ENHANCE很容易幫助我達成的部份,針對「照片」的品質跟顏色去做改進,很合我的口味。



去年九月自己也買了一台GF1,雖然用途比較泛用,不時還是會心心念念Olympus。

原因就在在照片的呈現上面,Olympus比較合我口味,儘管GF1是在各方面都是個令人喜愛的小妖精。



也不全然就是喜歡Olympus這個牌子的相機,也不是說這種體積這種照片品質只有E-P2辦的到。

可是把E-P2拿在手上,拍在心裡,照片映在眼裡,就這樣很自然而然的會把自己過去的旅行回憶跟這台相機連在一起。



那或許是一種情感上的信賴感,知道就是可以拿到什麼品質的素材。

也是一種期待的感受,期待每一次把眼中的感動轉化成一張照片的回憶。



其實我很清楚我用E-P2沒有些什麼,有些東西我還是就是拍不到,這點倒是跟現在用Contax T3、Ricoh GRD、Minolta TC-1感覺很像。

輕便,也能兼顧照片素質,還有旅行的品質。

但也同時因為定焦,所以要有所取捨。



而且,因為就是知道自己沒有些什麼,所以更能放手。



然後。

把所有的心思都專注在能把握的東西。





(十四)旅行的腳步


我是透過痞子英雄重新認識高雄的。



在國外看著電視劇中的高雄,總是會想怎麼海港城跟我印象中的高雄,差距那麼大?

螢幕裡面的海港城,明亮、現代、不時還有蔚藍的天空跟海洋。



姑婆住在高雄苓雅區,小時候有時候會跟著父母親到高雄去,那時候常常覺得高雄的道路又大又寬,雖然我老是記不住一到十的路名。

那時候高雄好像跟現在不太一樣,多了份大城市的忙碌,少了份清新。



後來到了羅馬,才想起高雄,一樣的陽光跟藍天、一樣轟隆轟隆的速可達引擎聲。

一樣的熱情。



後來這半年來自己去了幾次高雄,以我一個觀光客的眼光來看,現在高雄不再是那個灰濛濛的工業城。

人們熱情依舊,但對觀光客來講更多了一層便利,因為捷運開通了。

以前覺得到高雄市區都一直塞車,現在十字狀的捷運跟環狀公車對我來講都很方便。



有時候我覺得自助旅行最難的,是旅行中段那段身心疲乏的時候,走的疲勞還沒恢復,身上的相機感覺卻越背越重。

這種感覺如果光是騎車或者開車到目的地,是不能深刻體會的。



不是說開車跟騎車旅行不好,只是少了份參與感。

到了就拍,拍完就走,風景是一張一張的片段,而不是踏著步,帶著些許晃動的連續短片。



以前我身上背的一機一鏡器材,現在可以換成兩機三鏡還有剩下,身體的疲累也減少很多,體重不重的我轉換成輕裝備也讓我的腰負擔減輕很多。

因為輕鬆的走,所以跟朋友的見面跟聚餐更沒什麼負擔了。



自助旅行雖然很累,要不停的走路跟更換交通工具,可是那是最容易貼近那個城市的途徑。



雖然在高雄多數人還是習慣自己騎車,但在捷運車廂裡面還是會有上班上學的人。

這種隨著地鐵,跟著城市一起醒來一起動的感覺很不錯。



不只是跟著城市的血管一起行走,因為走路,也可以隨時停下腳步,想拍多久就拍多久。



可以這樣隨意的停下腳步,鑽進巷弄,看到什麼想吃的就吃,然後拋棄指南書說的一切,或許才是我旅行的意義吧。



不是不懂單眼相機的快速反應,也不是不明白一張照片需要技巧支撐,需要那些多數攝影圈裡面過分強調的:構圖、色溫、測光。



就是因為太明白這些,才不希望讓旅行太過複雜。

透過觀景窗看到的世界,永遠都是被框住的,遠遠不及雙眼所及。



我只是很單純的希望電腦裡面的照片不是無數個片段的記憶,而是一個個完整的故事。

不是只有照片,還有當時的陽光的熱度、空氣中的味道、映入眼簾的一切。



關於藝術濾鏡這件事情,我會認為是每個人觀點體現的不同處。

觀點,這件事情其實相當主觀,所以也會連帶的影響我們使用濾鏡的選擇。



在用E-P1的時候我最喜歡兩個柔光跟加亮的濾鏡,而這次我用最多的濾鏡卻是正片負沖的效果,也不知道,就是覺得特別新鮮。



不過我還是很期盼這個濾鏡可以有一個選項是可以選擇每次的效果不太一樣的功能,這樣會有更多的驚喜。



濾鏡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是小孩子玩的東西,也有某些人認為E-P2不是應該要講究畫質,搞這一套怎麼好像在搞數位LOMO機?要這樣搞我回去自己軟體做就好啦~

嚴格要講,沒有什麼東西是Photoshop辦不到的。



可是那畢竟不是在當下,透過Photoshop我們是在想辦法重現當時的狀況,而不是在第一眼接觸的時候就決定回憶。

儘管很多人對Photoshop之類的軟體相熟,但更多數的人卻因為操作難度跟時間不足只能望著軟體興嘆。



我多少也會陷入是不是要帶單眼出去旅行的疑惑,因為總是怕有些東西拍不好,拍不到,但事實是這半年以來我的單眼相機都冰在櫃子裡沒什麼出動。



旅行中最美的風景,不是因為身處歐陸、日本那樣的異國風情,也不是因為拍到完美的一張風景照片。



而是在之後再看照片的時候,會有這麼一個回憶的角落。

那樣一個回味無窮的座位。






透視效果是一個很有趣的濾鏡,當你用在錄影的時候,會把很多秒的錄影合成一秒(我推測是因為單秒的fps不夠),錄起來就有縮時錄影快轉的效果。


(十五)海風吹

過年前我爸有事情要到之前的工作單位去一趟,我就跟著跑了台西一趟。

回程順道去了鰲鼓溼地。



天氣很好,天空藍到有點刺眼。



本來是要跟我爸去找埃及聖環的,不過辦完事情已經十點了,陽光已經變得很強烈,可能都跑到樹林去休息了,所以只剩下零星的一些水鳥跟鷺鷥類。



老實說,我本來是帶著E-1+ZD 150/2去的。E-1老矣,但至少是台單眼相機,在這種拍鳥的時刻還是比較值得信賴一點。



不過我最後還是都用E-P2接上轉接環搭配ZD 150拍照,一來是因為想錄影,二來是鏡頭也不小懶得換來換去。



鰲鼓溼地是個生態資源很豐富的地方,待在這邊一小段時間隨處可見水鳥跑來跑去,不過離岸邊實在太遠了,所以回來後我都有裁切。

E-P2一個優勢,相比起Panasonic來說,就是所有的4/3鏡頭都可以轉接後自動對焦(Panasonic的轉接後只有支援六支有對比式對焦的鏡頭可以Autofocus)



我先前接過ZD 50/2 marco,還有ZD 12-60 SWD,發現速度有點不太理想。後來發現應該是marco的關係,另外E-P系列針對SWD超音波馬達種類的轉接也不怎麼理想。

速度上,在最後那段確認的時間特別長,反而讓可以互相通用鏡頭的美意削弱很多。



或許是之前轉接的速度不理想,所以我才帶了E-1當做備用方案。

但這天可能是因為天氣很好,陽光充足,加上距離夠遠對焦幾乎都在將近無限遠的地方,ZD 150搭配起E-P2的速度雖然不比配上E-1、E-3,但仍是綽綽有餘。



我終究還是沒用到E-1,完全都用E-P2來拍攝。

E-P2機身有CCD防手振,不僅是低光源拍靜物有幫助,長焦段的鏡頭也可以有更好的安全快門,這點就是GF1的缺點了。

3/14帶GF1也是搭配轉接環跟ZD 150去澄清湖拍棒球,全程都要手動對焦不說,對長時間手持的我(不能帶腳架進去球場)偶爾也造成某些在陰影底下的照片有些許震動。



另外附帶有了意外的收穫:EVF在這種強光底下真的比LCD好用很多阿!

EVF電子式觀景窗,雖然跟光學式觀景窗比起來有一個比較容易發現的缺點,那就是高光容易爆掉,所以微光底下是算是EVF最常用到的場合(但也不能太暗,太暗的話因為資料跟投射LCD上面的一樣,所以一樣會有雜點)



即使在表現高光比較不好一點,但是因為EVF算是一個在管子內的投射,可以有效阻擋陽光,跟LCD一比下來,還是有很不錯的幫助。

所有4/3鏡頭可以AF、不管哪裡來的鏡頭(不只4/3,轉接的電影鏡也是)都有防手振、拍照之餘可以錄影、EVF也多少在強光下有幫助,這是這趟到溼地隨意拍拍後,對E-P2的一些喜歡的地方。



在溼地待這麼一段時間過後,時間也已經過中午了,就順著公路一路到布袋的觀光魚市。



從我家到山裡,到海邊,開車都大概只要一個小時,所以有時候家裡會一起到布袋買些海鮮回家。



我只要有機會到市場,快門總是按個不停,因為覺得那些市場上面的東西,都很有意思。
市場裡面的交易常常很容易吸引我的注意力。



可能是我拿著相機,一副觀光客的樣子,市場裡面的攤販還常常跟我說:「來沒關係阿,靠近一點拍!」

這樣的感覺很不錯。



其實這些東西,要用什麼相機拍都可以,不過我想還是用小相機拍比較有樂趣一點,也不容易讓被拍到的人覺得很侵犯。



剛好E-P2就在那個臨界點:相對單眼相機來說不是很起眼,然後在這樣比較昏暗的市場ISO比一般的DC可用度高些。



這是我比較喜歡小相機的原因。

因為我不喜歡被覺得:「你拍什麼阿?是不是要來挖些什麼隱私?一直拍一直拍拍不停,有完沒完阿!」



我常常覺得當端起了單眼,很多自然的東西都會在舉起相機的那一瞬間停止了,大家都會不自覺的把動作僵硬,或者開始思量你到底在拍些什麼。



而小相機可以很快速度掏出來,外觀也不若人們想像的那樣專業,遇到抗拒的程度會輕微一點。

但小相機也不是全然沒有缺點,比方說一些彈性就比較少一些,像是不可換鏡頭啦,還有在低光源的一些弱勢,剛好m43的出現填補了這一塊。



如果站在單眼的角度,我想還是會覺得:「唉呦這好遜喔~怎麼這個不行那個不行。」



但我用這台相機,我是這樣想的:我今天是到布袋吃吃喝喝的,然後在鰲鼓溼地有沒有拍到埃及聖環也沒關係,有就有,沒有的話下次來拍嘛!



反正埃及聖環一直都在。



是阿,它們一直都會在,而且我可以一直來。

而且,每次來都會不一樣。



或許用單眼我這次就可以拍的好,可是就沒有這樣一個農曆年前出門走走的愜意感了。那種感覺像是作者專心外出取材,是一份工作。



對我來說,這天的藍天、陽光還有布袋漁港的蚵仔煎,比起拍到埃及聖環更重要。



在西部平原,儘管陽光充足,但這樣清透的藍天可不是天天都有的。



更何況是回家後,令人驚喜的落日呢?



本文索引:

從心勾勒的生活哲學 - Olympus E-P2(十三)台北的午後

從心勾勒的生活哲學 - Olympus E-P2(十四)旅行的腳步

從心勾勒的生活哲學 - Olympus E-P2(十五)海風吹
euyoung's soliloquy - http://euyoung.blogspot.com/
(十六)蝴蝶請你慢慢飛

在家的時候,我偶爾會去嘉義大學晃晃。有時候是去校園裡面,有時候是去附近的蘭潭水庫。

過年前的天氣都不錯,我帶了E-P2去了嘉義大學的昆蟲館兩回。



以下有蝴蝶生態照,不喜昆蟲照片的話要慎入。


那陣子剛好在用Leica DG 45mm這顆鏡頭,就帶著進溫室拍了。



嘉大昆蟲館
是一個附屬在嘉義大學底下的生態博物館(應該是吧),裡面不只只有溫室,也有一些靜態的生態展覽。

館內裡面有培育一些蝴蝶的種類,不定期的放到溫室裡面,入場需要門票,但沒限制可以待多久,有朋友之前常會在裡面待上一整天。



Leica DG 45mm marco是一支相當不錯的鏡頭,不管在GF1或者是E-P2上面描寫力都非常良好,1:1的放大率搭配4/3 x2的視角更是生態的利器。

E-P2跟Leica DG 45mm搭配,我覺得更喜歡的是因為有i-ENHANCE這個功能,讓畫面更鮮活,而很多顏色鮮豔的地方也不很誇張,讓很多蝴蝶照片更鮮活了。



這次在嘗試拍攝生態的過程中,也有發現一些E-P2在DG 45mm marco鏡頭上面詭異的地方。

在GF1上面使用的時候,在大多數狀況的時候,這顆鏡頭幾乎都是馬上到位,對焦速度十分的快,甚至比某些掛上超音波馬達的微距鏡頭快的多。



但在E-P2上面使用,在馬達推動的時候很迅速安靜沒有問題,但在最後的確認部分,就會花比較多時間,而從無限遠到近拍的距離轉換,也有頓頓的感覺。

而E-P2自動對焦的對焦框稍大,也會比較容易造成細小物體的對焦誤判。

不過我個人用GF1的時候,一切都不錯,就只有拍生態的時候比較麻煩,可能是因為背景複雜,常常對焦會對到後方去,而不是所想對的地方,因為這樣所以我那篇'09花海都改切換到手動對焦模式去拍攝。



在生態這個部分,我相信會有一些關於對焦速度的疑問:「蝴蝶飛那麼快,所以E-P2對焦速度還不錯囉?」

老實說E-P2的對焦速度比起E-P1最初的版本,對焦速度是有些許的提升(好,非常微小。後來E-P1有次軔體更新有稍微提昇一點點)

但要論到「對焦真的快,好厲害」,我想還是比不上很多相機。



有蠻多人在試用過E-P1/E-P2後,總是覺得對焦速度不夠快,很是困擾;也蠻多人說,一台E-P2的價位可比單眼,性能卻遠遠不足,這點也會造成困擾。

不過,在新增的追蹤對焦方面,表現倒是不錯,一旦有判斷到,幾乎都是僅僅咬著不放。但這樣的速度要追蹤一般的小朋友勉強還OK,但要是亂奔的小朋友,或者暴衝的寵物,可能就力有未逮了。



那麼,我是怎麼拍蝴蝶的?



「等待」

如此而已。




說實在的,E-P系列普遍的對焦速度問題當然也是很困擾我,我也不時想著到底有沒有更快的可能性。

可是現實的層面是這樣:拿到什麼相機,會留住什麼,會錯失什麼都已經是註定的了。有更快的相機你錯失的少,但是身體的負擔也重了不少。

以前我不懂這件事情,老是把隨意的出遊變得跟工作一樣龐大、沈重。



在拿到E-P2之前因為我已經有使用Panasonic GF1跟Olympus E-P1的使用經驗,所以我知道在拍攝這類題材E-P1/E-P2一定失敗機率會略高一點。

畢竟,蝴蝶跟蜜蜂懂不懂人話阿~不會乖乖留在原地讓你拍。

可是網路上那些拍到蝴蝶跟蜜蜂的照片是怎麼回事?是E-P2的追蹤對焦起作用了嗎?還是說真的快到可以追到這些快速翩翩飛舞的昆蟲?



以我自己的經驗來看,我這次貼上來的照片多半是蝴蝶休息,或者是正要覓食的時候,而不是挑選它最活耀,最為活潑的時候拍攝的。

而要到可以拍的時刻,那就是找尋適當的品種(比如說大白斑蝶比較笨,會停很久也飛比較慢),再來就是等待。

所以,那些快速捕捉蜜蜂、昆蟲的假象,或許只是因為他願意等待,把焦點設定在油菜花、蜜源植物上,然後等待主角進來,狙擊它。



我沒有想要灌輸你:「它對焦不快正好適合慢慢拍的步調。」

昧著良心講夢話不是我的專長。

可是我也不想跟你說:「救人啦~失火啦~對焦這麼慢怎麼拍阿!」



我只是想跟你說,我選擇了M43是因為相對於一般如GRD3的小相機,仍能保有比較大感光元件的優勢,這優勢不僅在於景深,也在於鏡頭的可替換性。

但是他卻移去了反光鏡,在上面所說的彈性底下也縮減了體積,這或許不會是一台「口袋機」,但作為天天攜帶的「隨身高畫質機」卻是可以做到的。

為了這個可以常常帶,天天帶,不負擔的帶,所以我必須要忍耐在使用E-P2時的「不夠快」。

也就是為了體積跟重量這兩點,我需要轉化更多想法,尤其是等待,才能彌補跟單眼相機比起來那些性能不足的層面。



我知道很多人只把Micro 4/3當做一台,超級單眼之外的小玩具,就是一台可換相機的DC。

而我卻是把這樣一台機器當做主力,透過不斷的摸索跟嘗試錯誤,找到要怎麼在「便攜」、「好用」、「畫質好」之間取得平衡。



有些東西我拍的到的,就盡量讓他拍到所能做到的做好;而知道拍不到的,我會很自然的選擇放手,留待下次再試試看。



蝴蝶請你慢慢飛,讓生活的樂趣追上我。




(十七)一隅

有時候總是在想,到過那麼多國家,去了那麼多城市,反倒是很少拍下自己住很久的地方。

不是因為不想拍,反而是太熟悉了,變得不知道從何拍起。



熟悉的不只是城市,也是不怎麼變化的生活。

還好有時候會有一些小型的朋友聚會可以參加,朋友聚會最常遇到的狀況是什麼?我想應該就是在室內拍人了。

(註*)


在用Olympus的相機的時候,室內的自動白平衡,還有偏黃的膚色一直是我心中的難處。

可是沒辦法阿,就喜歡Olympus,那就只能努力去想辦法克服。



我記得之前有人問我,是不是i-ENHANCE就能有效幫助E-P2在室內的白平衡變得更好?

在我用起來覺得i-ENHANCE或許是可以讓照片更加鮮活,但這功能不是用來改善自動白平衡的。



E-P2的自動白平衡在多數的時候判斷都算正確,但在室內就很容易偏黃,雖然這種狀況比起以前的機種(比方說我垂垂老矣的E-1)已經好很多了,可是還是比不上Panasonic GF1、Ricoh GRD3這些機器。



通常我在室內用E-P2的時候,如果是拍人的話,我會把拍攝模式調到人像Portrait或者muted這兩個色彩模式。



白平衡的話可能就自己要多費心了,不能完全依賴自動白平衡,我會用LiveView的輔助,找到覺得比較適合的顏色跟亮度,來輔助。

借用以前E-420的LV輔助畫面(E-P1/E-P2都是一樣的畫面)





就跟很多人都有自己心中的秘密基地一樣,我在嘉義也是有那麼一個地方,每次拿到新相機或者沒地方去的時候都會去繞一繞。



那個地方是以前的中山公園一帶,也是現在的嘉義公園。



嘉義公園的後面,現在是射日塔,那個地方以前是嘉義神社,不過後來被縱火燒掉了。跟基隆一樣的,各地日據時代遺留的神社好像都改建成忠烈祠。

阿羊在基隆神社文章裡面有出現的高麗犬,其實嘉義也有兩隻。



除了神社本體以外,其他幾乎都留下來了(手水舍、祭器庫、石燈籠),要到射日塔之前還要走過長長的參道。

現在保留最完整的是以前神社的齋館與社務所,現在是嘉義市的史蹟資料館。



我很喜歡這個地方,因為他有一個很完整的日式庭園。屋子裡面一踏進去也有幾乖幾乖的聲音,據說是以前為了防止被忍者暗殺,要讓屋子裡面的人有警覺性設計的。



不過屋子裡面不能拍照,所以我通常是在外面繞一圈走走拍拍,進去裡面的話還聞的到木頭的香味。



嘉義不是一個很大的城市,但總也是建城三百年了。



有時候覺得很可惜的是,即使嘉義也算個有歷史的小都市,但有些地方在意識到時候,已經不見了。



我小時候住在市區,市政府就在離我家200公尺的地方。

以前的嘉義市政府是日據時代的市役所,現在也拆掉了。小時候什麼都不明白,等到出外念書回家後才發現以前就在巷子口的市政府怎麼不見了?



國中的時候,才發現忠烈祠變成現代的射日塔,以前小時候常去公園玩的記憶,想找卻不一定找的到,只剩下殘存的痕跡。



神社的參道,不過鳥居早就已經變成忠烈祠的牌坊了。

有時候不是我們願意這樣,但就是失去了。

我常常在想,有時候只是想出去走走,如果萬事都變成「攝影」,我是不是還可以一個地方拍個十次百次千次?



大概會很想要一次就完成吧!

會突然執著起來:「我想要一次就拍好。」



然後有時候會稍微忘記:我只是出來透透氣而已。



一樣的正片負沖,不同的城市,塑造出來的感覺卻很不一樣。

在台北就覺得有點傾倒頹廢的感覺;在嘉義卻覺得那光線悠閒了一點。



在家裡,我也很喜歡就近在家外面拍水田,有時候會跑遠一點跑到台一線附近。



不過其實我更愛到蘭潭去拍照,尤其是好天氣的時候,一整個有日內瓦山城的感覺。

蘭潭舊名紅毛埤,其實就是荷蘭人在嘉義為了供水師操戰興建的,市區裡面有條蘭井街,裡面也有個紅毛井,都是以前荷蘭人遺留下來的痕跡。



不管是長住在嘉義,還是從外地回家,我一直都這麼想的。



能有這麼一片天空,真好!




註:本篇文章拍攝人像部分,有幾張是有些許晃到的,大約1/6秒的快門,因為一般人在這樣的狀況下也有不小的機會手晃,才刻意放上來。

另外,此次拍攝的環境,有兩面非常大的鵝黃色牆壁,也讓拍攝對象的膚色略顯偏黃。



(十八)天天天藍


天空很藍。



這次跟之前不同的,是我有刻意挑了幾隻特殊用途的4/3鏡頭來轉接, 有測試可靠度跟實用性的意味。

初期的時候Olympus在Micro 4/3的鏡頭還不是太足夠,剛上市的鏡頭價格也稍嫌貴一點,如果可以運用手上一些鏡頭的資源,可以達成不錯的成效。



除了ZD 150mm以外我也試了8mm魚眼鏡頭跟9-18mm廣角鏡,9-18mm使用上倒是沒有什麼意外,由於支援對比式對焦的緣故,除了對焦聲音稍微吵雜一點外,速度倒是蠻讓人接受的。

而8mm魚眼則是又是另外一個意外,可能是主要用途是拍攝風景,對焦並沒有像ZD 50 marco那樣異常的緩慢,拍起來也是很令人喜歡。




尤其擁有魚眼特殊的張力,加上對藍天風景的演繹相當不錯,用在E-P2上除了配重不夠良好外,一切都不錯。



小年夜的那天白天,正是嘉義四十多年來冬天最熱的時候,能見度非常好,帶著相機就到北迴歸線附近晃晃。

嘉義正好位於北迴歸線經過的地方,在夏至的時候正好會有那麼一瞬間是直射在這個地方,會有「立竿不見影」的奇妙景象。



第一代的北迴歸線號誌建立在清光緒34年,經過地震後受損,幾次修整後,現在最明顯的大地標是第六代。

現在這個第六代號誌也稱作太陽館,現在也有轉型作為科學、天文教育中心的用途。



文章刊著刊著,又是刊了十多篇,跑了兩個禮拜。
原本沒有計畫要寫這些東西,也沒有特地想要發展些什麼。



應該寫的,應該介紹的,其實在E-P1已經夠多了,E-P2不過是一台補完版,那麼還有什麼新意?

ILC「可換鏡頭相機」( Interchangeable-lens camera )在這兩年內引起很多人的關切,也有更多不接觸單眼的人因為這些相機而一腳踏入了這個比一般數位相機畫質好些,體積重量卻又比入門單眼輕量,外型不那麼死板板的領域。



因為這樣類型的相機,不是只有我們這些在論壇上、網路上時時注意規格的人在用而已,光是我來寫總會流於一種「都你在說」的窘況。



想了想,我找了三個朋友,而他們的使用狀況也正好可能是有可能會買E-P2(你要套用成GF1也可以)的人:
1.女性是怎麼看待這種類型的相機呢?
2.年輕的父母親要怎麼用這種類型的相機拍小朋友呢?
3.如果我是一般人,我出去玩的時候,用這台相機旅行會怎麼拍攝出怎麼樣的照片?



後來的成果都刊在這邊了。

隨拍羊是這次邀稿最大的驚喜,因為他的文章很徹底的把那些真正的優點體現出來,我很高興的是也有人跟我的想法是一樣的。(不過跟在他後面寫文章壓力真大....)



我很感謝這次一同跟我經營這系列文章的阿婷、馬克一家人還有隨拍羊。因為有這些不一樣,素人的眼光,才有這些文章。



有些人或許會說:「你是收了Olympus多少錢,又邀稿搞這麼大陣仗。是不是又是一篇寫手寫的推銷文?」



這些文章很清楚的表達我們對生活的態度,一張張照片裡面也擁有不同的溫度。



而這些珍貴的個人意見跟體驗,有錢不見得買得起。


本文索引:

從心勾勒的生活哲學 - Olympus E-P2(十六)蝴蝶請你慢慢飛

從心勾勒的生活哲學 - Olympus E-P2(十七)一隅

從心勾勒的生活哲學 - Olympus E-P2(十八)天天天藍
euyoung's soliloquy - http://euyoung.blogspot.com/
(十九)熟悉的地方

「你是不是在騙我。」

「我怎麼知道你是不是又在用風花雪月,用你熟悉的話術,要『害』我要買這台相機?」



長久以來,我一直都知道對很多人來說,我在賣一個夢想。

一個「只要我買了這台相機,我一定可以拍出漂亮照片」的夢想。



可惜你錯了,我不是在販賣一個夢想。



我的夢想,你買不起。

我只是要告訴你:「我拍的到的,你也可以。」



我不是很願意讓一直把文章的重點放在規格比較、孰優孰劣,儘管我這個人是個不折不扣的技術規格研究的狂熱份子。

我喜歡的相機,我常拿的相機,都不是主流價值認定的好相機。它們從未在主流觀感:迅速、高iso可用度上面取得絕對優勢。



我想問你一句話:「當你決定一台相機的時候,日後你在使用,你是每拍一張都利用當初你決定的優點,還是每拍一張就要一邊罵他有多差什麼都拍不到?」



我選擇好好利用相機的優點。

我也知道有些人是選擇每拍一張就罵手上的相機有多差。



老實說,儘管愛研究相機規格,但對我來講拍照最重要的是生活日記書寫跟自省的素材。

在部落格「書寫」,比「攝影」重要。

我用「拍照」鋪陳書寫。



E-P2這樣的一台相機,缺點很明顯,但優點也很外顯。在這方面,在E-P1我已經寫了很多。

整個E-P2的文章,其實我大可以遵照幾個大要點:做開箱、拍選單介紹,然後做E-P2各ISO比較、單一場景每一個濾鏡哪裡不一樣。

可是E-P2高ISO比D3/5D2差,比GRD3這種小相機來的好,這件事情很多人早就知道了,不用我做台灣也不少人做好了,量化系統的權威網站DPReview也做過了。



然後做完這些我可以再補上。

我喜歡E-P2的優點有:


1.i-ENHANCE非常實用,照片十分鮮明活潑。
2.濾鏡效果良好,適當使用可以增添生活出遊趣味。
3.錄影採用Motion JPEG,老舊電腦不需要轉檔、轉碼,播放不會延遲。
4.保留攝影的調整彈性,可開啟隱藏設定。
5.古典的造型、輕便的體積跟重量。
6.快門很輕,震盪與噪音很小。
7.支援所有的ZD鏡頭自動對焦。
8.非常精細且實用的EVF電子觀景窗。
9.實用的I.S防手振,所有鏡頭都可以防手振。




我不夠喜歡E-P2的缺點有:


1.轉接ZD鏡頭,在SWD馬達與微距鏡頭的速度相當不理想。
2.錄影有單檔大小限制,長度限制是7分鐘。
3.錄影檔案過於肥大,一張8G的卡僅約25分鐘。
4.所附鏡頭外觀質感較差
5.對焦速度尚可。
6.對焦框略大,有精確度疑慮。
7.LCD 像素僅23萬,顆粒過粗有確認上的困難。尤其在戶外。
8.自動白平衡室外表現良好,室內人造光源容易偏黃。
9.人機介面不夠親善。
10.快門遲滯比GF1/GH1以及入門單眼高。
11.價位。


量化的數據跟評量方式很不錯,也是現在主流,最方便快速的得知相機好壞的方法,這方法我做的到,也能做的好。

只是這不能完全反映出ILC「可換鏡頭相機」( Interchangeable-lens camera )使用者的使用狀況。



ILC「可換鏡頭相機」( Interchangeable-lens camera )的日漸普及,我相信每台機器一定都有些優點跟缺點,而這種相機也會顛覆以往的高門檻,會有越來越多家庭、越來越多一般人使用。

所以我才找了幾個朋友,跟我一起完成這個計畫,從開始到結束有三個月,期間在Google Waves裡面經過無數次的討論,後面那幾篇我自己的文章,我提早一個禮拜就先寫好,平均改了三次才放出來。

我要告訴你的,是我們這四個人的「素人」觀點。



我們有的只是愛拍照,出門去玩想的是要怎麼拍才好看,不管是風景、美食,或者是自己的同學、朋友、家人、小孩、女朋友。

很抱歉,我們不是大大,沒出書沒講課,在論壇也不會呼風喚雨,喊水會結凍。

就跟你一樣。



就是因為跟你一樣,所以寫了這些文章,因為我們做的到的,你也做的到。

這些文章沒有受到代理商贊助,支持我們的是本來就喜歡類似的相機寫下生活樂趣的分享心情。

我相信你也會知道,不管用哪台相機,這些文章也會有類似的結果。
讓我們拍出這些照片的,是生活的不一樣。



而這些每個人的不一樣,在量化的評測網站你看不到。

量化的測試固然有其存在的價值,讓你可以快速的比較出孰優孰劣,可是我想讓你聽到、看到真實使用會遇到的狀況。

而且是跟你一樣的一般人,那樣真實的聲音。



我說了,我不是要騙你。

這十九篇文章,其實不是一篇篇樣板的「測試文」,分開來看其實就是一篇篇用戶的感想跟心聲而已。

當然是很喜歡E-P2,文章內你也可以看到我們對於E-P2優點的讚嘆,但不習慣,不喜歡的點也不是沒有。
在心得裡面其實也清楚的把缺點都跟你說了,我們同時也有說,可以試試看怎麼拍才能克服。



「正義需要高強功夫。」

不是不明白Nikon D3/D700、Canon 5D/1D series的好。

這些相機的好,留著Geek血液的我,都知道。



只是我真的背不動,而E-P2這類的相機正好是我能接受的上限。

好不容易可以放鬆一下出去玩,跟朋友見面吃吃飯,我沒有做重量訓練的耐性。



攝影這件事情,或者應當說拍照比較不那麼沈重。

不只是光跟影的調和,也加上了你生活的滋味、靈魂的創作。

按下快門很簡單,要分享生活卻不容易。



儘管這十九篇文章都基於我們生活的片段,個人的主觀,但並沒有刻意要掩蓋缺點,只強化優點。

我不賣相機,謝謝。



很早就厭倦:「這隻鏡頭拍出來的照片好毒阿~」、「我要發揮XXX的極限!」這些說法。

生活無窮無盡,而工作終有結束的一天。

真正的生活,沒有極限。



非洲有一句諺語是這樣說的:「在獅子學會寫字之前,歷史是站在獵人這邊的。」



長久以來我們被獵人教導著東西要越快越好,越多越好。



而不是。



剛剛好,真好。



心心念念要更快更強悍的人是不會看到這第十九篇,早在理解這一切之前已經離開這個頁面,而且大概無法理解這樣經營生活的新觀點。

說話要摸良心,電子性能的確重要,但這十來篇文章我們錯失了些什麼?



說是自我感覺良好也好,說是自我安慰也好,我們從E-P2見到的,比性能器械確實有來的少。

可是從E-P2得到的,卻也更多。

那些生活的溫度。



英國詩人 T.S. Elliot 曾說過:「我們不會停止探索。而當探索到了盡處時,我們會回到原點,然後第一次發現它。」



你或許會說:「這麼熟悉的地方我不知道要拍些什麼。」



可是我已經在這十九篇文章告訴你了。



「熟悉的地方,才有風景。」


















後記:關於Olympus的E-P系列,我不是刻意要把文章弄到這麼冗長。

在寫E-P1的時候,我就跟隨拍羊一樣,顯露出大孩子拿到嶄新玩具的樣子,所以在E-P1的十五篇系列文章裡面,很多都是初次體會到的驚喜感,當然系列文章的寫法也會比較偏向「介紹」面,像是針對藝術濾鏡的兩篇文章跟心得,還有關於ZD轉接的效果,跟電影鏡頭/老鏡頭的轉接。

這些幾乎都是E-P1在當初很吸引我,探索很久的點。

而E-P2的部份,當然我希望把E-P2補完E-P1的部份介紹出來,所以有了些比較跟測試,也希望更深切的提到操作相機所遇到的問題。

我很喜歡Micro 4/3當初推出的一個口號:「Not a compact. Not an SLR. It's a PEN !」

所以後續的E-P2文章都是朝向這個方向去做,想把這種相機跟大家介紹:「要怎麼在一般生活裡面,運用這種相機?」

原則上,真正對Micro 4/3有興趣的人,E-P1這十五篇、E-P2這十九篇,我很希望這三十來篇的文章能真正給你幫助(如果你不嫌棄我碎嘴,有耐心的翻完這些文章)

這些文章在Olympus目前所出的三台機器,不管是選單、操作、濾鏡、對焦、畫質、轉接、反應速度幾乎都相去不遠,只有一些小變動,把E-P1/E-P2系列看完,我相信即使你是用E-PL1的人,一定也有機會很快就能上手。

而使用GH1/GF1/G1的另外Micro 4/3用戶,即使介面不一樣,操作感受也不一樣,但是很多概念都是相通的,像是轉接、濾鏡(GF1也有了)、拍攝題材、甚至生活感的經營,我相信都是類似的。

因為這樣我才近乎無窮無盡的延伸E-P2的文章,因為這些經驗不管你在Micro 4/3系統裡面用什麼相機,所有概念都會相通的。

希望這些文章真的對Micro 4/3相機有興趣;對E-P系列相機的人有幫助。



全文索引:

從心勾勒的生活哲學 - Olympus E-P2(零)快問快答

從心勾勒的生活哲學 - Olympus E-P2(一)Exterior

從心勾勒的生活哲學 - Olympus E-P2(二)What's the difference?

從心勾勒的生活哲學 - Olympus E-P2(三)E-P2,拍不婷 【i】

從心勾勒的生活哲學 - Olympus E-P2(四)E-P2,拍不婷 【ii】

從心勾勒的生活哲學 - Olympus E-P2(五)馬克新手奶爸日記【i】

從心勾勒的生活哲學 - Olympus E-P2(六)馬克新手奶爸日記【ii】

從心勾勒的生活哲學 - Olympus E-P2(七)羊伯特的E-P2基隆漫步【i】

從心勾勒的生活哲學 - Olympus E-P2(八)羊伯特的E-P2基隆漫步【ii】我的城市

從心勾勒的生活哲學 - Olympus E-P2(九)羊伯特的E-P2基隆漫步【iii】城市散步

從心勾勒的生活哲學 - Olympus E-P2(十)羊伯特的E-P2基隆漫步【iv】關鍵字

從心勾勒的生活哲學 - Olympus E-P2(十一)羊伯特的E-P2基隆漫步【v】基隆的心跳

從心勾勒的生活哲學 - Olympus E-P2(十二)羊伯特的E-P2基隆漫步【vi】逗點,E-P2

從心勾勒的生活哲學 - Olympus E-P2(十三)台北的午後

從心勾勒的生活哲學 - Olympus E-P2(十四)旅行的腳步

從心勾勒的生活哲學 - Olympus E-P2(十五)海風吹

從心勾勒的生活哲學 - Olympus E-P2(十六)蝴蝶請你慢慢飛

從心勾勒的生活哲學 - Olympus E-P2(十七)一隅

從心勾勒的生活哲學 - Olympus E-P2(十八)天天天藍

從心勾勒的生活哲學 - Olympus E-P2(十九)熟悉的地方
euyoung's soliloquy - http://euyoung.blogspot.com/
沙發嗎...???
頭推~~~
精闢且詳細的解說.....!!!!
神人 神人啊
在我們這一行
這種文章是要上Nature or Science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