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深為清晰的範圍,
然而景深之外的模糊程度又是另一個故事。
模糊程度之定義:是指一個點的投影直徑和模糊圓直徑的比值,
若一個點的投影直徑小於模糊圓,比值小於一,在景深內,
若投影直徑大於模糊圓則比值大於一,在景深外且值越大越模糊;
例如模糊值為5的話,則此點會投影為五倍於模糊圓直徑的一個大糊圈。
我以圖表來顯示,
Y軸為模糊程度,景深線(虛線)值是1,其以下為景深之內,
X軸為對焦主體的背景距離。
第一個圖:﹝以FF的50mm鏡頭拍2m主體的同等比例﹞
藍色:FF的50/1.8
紅色:FF的300/5.6
綠色:50/1.8裝在APS(1.6)上
黃色:Canon Kit鏡17-55在 55/5.6 端
淺藍:大砲DC Panasonic FZ10 開最長焦最大光圈
橘色:一般DC Panasonic FX-7 開最長焦最大光圈
基本上越遠的會越模糊,然而它各別會趨近一個定值,
我們可以發現kit鏡的淺景效果在遠景部分輸給 FX10,
然而 FX10 要退到 16.8m 才能取得同等主體比例,實用性不高。
另一方面,300/5.6 雖然可以很糊,
但是在 10m 以內的模糊程度仍遜於 50/1.8。
當然,就算主體構圖一樣,拍攝距離會影響透視,此時背景放大率會不同。
第二個圖:﹝條件同第一圖,所有器材也一樣﹞
我們把scale拉到5公尺之內,
各曲線跟景深線(虛線)交點處距離即主體之"背景深"
第三個圖:﹝DC,4/3,APS,FF在標準視角之比較,攝距皆定2m左右﹞
藍色:FF的50/2
紅色:APS的35/2
綠色:4/3的25/2 (Panasonic將會推出的那一支)
黃色:DC Canon G6 小小 zoom 到標準視角
淺藍:忽略
橘色:忽略
因為以上的設備我很多都沒有,所以沒辦法提供實拍圖給大家參考,
不過這邊有我做的 excel 檔,
各位可以拿回去玩玩看囉!
檔案說明:dc_dof.xls (我的模糊圓是以片幅除以1442,若不喜歡可以自己改)
1.Sheet[Dof-X] - 主要比較的設定都在這頁,藍色字可以改,其它會自動計算
2.Sheet[Graph] - 畫圖表給你看的,不必去動它
3.Sheet[標準系統] - 額外奉送的算景深工具,藍色字可以改,其它會自動計算
另外我再捕充一個圖(需改寫excel公式),
把 X 軸改成相機距離,以含蓋 "前景深 "及 "背景深" 的全部曲線,
而每條曲線和景深線的兩次交差點之間即為景深內之範圍,
但若遠景端一直都沒有交點,(當然這邊要注意scale,以避免交點在很遠處沒看到)
即為泛焦,如淺藍線 FF 50mm f/22 對焦於 5m。
searchman wrote:
綠色:4/3的25/2 (Panasonic將會推出的那一支)...(恕刪)
http://www.four-thirds.org/en/products/single.html#pana25
Panasonic的 25mm 是f/1.4的喔(曲線會改變很多嗎)...參考一下。
searchman wrote:
景深為清晰的範圍,然...(恕刪)
所謂【模糊】或【清晰】,如果沒有基準點,其實是個相當不精確的說法。到底怎樣算模糊?怎樣算是銳利呢?
許多例子是在印樣時很銳利,但用高倍率lupe 檢查時才發現根本是模糊的。很多人(包括我在內)經常用1:1的比例在72-100 ppi的顯示器上看數位圖檔,結果常常認為不夠銳利,但洗成8 x 10寸的照片,距離25-30cm 的自然距離下來觀賞卻覺得銳利無比....。除了景深公式中定義的變數(如最小模糊圓)之外,【底片/感應器的放大倍率】、【人眼觀賞距離】也必須明確說明定義。
此外,逸出景深範圍之外的【模糊成像】,其【糊掉】的影像品質也會因為多種因素而產生變化,其中,以鏡頭的光學設計來說,同焦距同光圈值的PLANAR和BIOGON,折射式鏡頭和反射式鏡頭、對稱式和逆焦式....所產生的bokeh都有不同的特徵;此外,光圈葉片在鏡頭中的位置(如同焦距同光圈值的ELMAR與TESSAR)也會影響光路進而改變在焦平面上成像的bokeh。這些....都是景深計算公式無法提供的變化。
模糊程度之定義:是指一個點的投影直徑和模糊圓直徑的比值,
若一個點的投影直徑小於模糊圓,比值小於一,在景深內,
若投影直徑大於模糊圓則比值大於一,在景深外且值越大越模糊;
例如模糊值為5的話,則此點會投影為五倍於模糊圓直徑的一個大糊圈。
不同片幅同使用同樣視角鏡頭,同光圈下大片幅的景深短、模糊程度大,
但若固定同樣視角,小片幅的光圈以同等焦距比例放大的話,兩者模糊程度會一樣,
例如在同樣的地點距離拍同樣的主體:
FF 80mm f/4.0
APS 50mm f/2.5 (80/1.6=50, 4/1.6=2.5)
4/3 40mm f/2.0 (80/2=40, 4/2=2)
這三張片幅不一樣,但洗成 4x6" 的照片會一模一樣,連景深及模糊程度都一樣,
因為這三者的拍照模糊曲線是貼在一起的,可以說是同一條曲線了。
不過,模糊程度畢竟是客觀的,並不能表達鏡頭散景的特色,
例如同樣某個光點的模糊程度是5的話,散開來的光暈直徑大小差不多一樣,
但A鏡頭可能是多邊形,B鏡頭可能是圓形,C鏡頭可能是橢圓形...
先這樣!
你的模糊程度的定義應該是獨立在放大率值外的,所以可能可以不需定義放大率
這樣第一第二圖會比較有意義,他說明當主體佔的畫面比率相同時,不同距離的背景模糊的程度 (以一點被放大的比率計算)。
然而這畢竟只是理論值,如同銀牙烈虎大所說,還忽略了一點被放大之後他邊緣光線的成像情形,而這個影響散景的程度有時可能比距離光圈焦距來的大 (我就不是很喜歡 Tessar 的散景,儘管他的確很利)
第三個圖可以說明片幅大小之於淺景深的影響,不過這個大家都知道了....Orz
文山小藍謅記: http://thomas-lan.blogspot.com 癲癇進修劄記: http://nyepilepsy.blogspot.com
關閉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