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半業餘"者] 如何選擇你的第一台DSLR

我把自己定位成"中間份子"的"半業餘"者(以下簡稱半業餘者),我猜在上面爬文的很多是屬於這類的人,但是這群人卻很少在上面回文,所以來自這群人的建議就常常會淹沒在其它的回文中,但是來自同樣屬性的人的建議才是最適合的,不是嗎?會發這篇文的動機就在於此,希望幫助這群人找到適合自己的器材。

我歸納了01上面的回文者有三類,一類是職業者,一類是業餘者,另一類是外行人。職業者就是靠攝影吃飯的人,職業者的技術、器材一定要夠水準,而且專精於此,但是他們不見得熱愛攝影;業餘者是指愛攝影、玩攝影但並不是靠它吃飯的人,業餘者的技術、器材不見得比不上職業者,但是對器材的熱愛可能超過職業者;外行人比不上業餘者的專業素養,但是喜歡發文,所以常常會有一些似是而非的看法。

何謂"中間份子"?就是在收入上屬於中產階級,既不是窮學生,也不是富家子,就是M型社會中凹下去的那一群;在消費上既不是會隨便花幾萬塊買個包包的卡奴族,也不是花不下幾萬塊錢買部相機的人,而是講求實質價值的那一群;在價值的認定上,不想只使用一個60分的東西,願意多花一些錢從60提升到85,但是不願意多花很多錢從85提升到95;在選舉上,既不是外省豬滾回大陸的綠派,也不是擁蔣復辟的藍派,而那些會想在台灣處境這麼艱難的現在,這些人難道沒別的正事好幹了嗎?的人。

何謂"半業餘"者?半業餘者不見得愛攝影,但是不滿足於自動相機在某些拍攝場景的不夠聰明,願意多花一些錢買一台可以手動的相機、一些時間來提升相機後面那顆腦袋的知識來補相機的不足、願意忍受多一些重量空間來攜帶一台大相機,等等這些來換取一個不遺憾的旅遊回憶、小孩的成長或生活的點點滴滴。半業餘者跟業餘者的差別在於上面的那"一些",100個小朋友,價值夠就沒問題;200個小朋友,嗯…謝謝再聯絡。0.5kg的重量,讚啦;1kg,勉強可以接受;2kg,嗯…謝謝再聯絡。

半業餘者不是想拍出"漂亮的"照片或"有意境"的照片,而只想"忠實的"紀錄下當下所看到的東西,日語的攝影叫做寫真,就是很貼近的說法。有一次我興高采烈的調出一張膚色很粉嫩的我們寶寶的照片給我太太看,滿以為會聽到讚許聲,沒想到太太只說了看起來很不真實,我只好又調回去,太太才說這還差不多。這張照片給不知情的人看一定會說好漂亮,但是又如何,我們要的是一張"我們寶寶"的照片而不是一張"漂亮寶寶"的照片。

為了我的生平的第一台DSLR,從去年開始在01上面爬文爬了好一段時間,從爬文之初到中期到後期,想法一直在"被"不同的勸敗文改變(手動的消費級DC or 大砲型DC or DSLR、400D or 5D、17-40L or 17-85 or 18-50/2.8 or 17-70 or 18-200、50/1.4 or 35/2 or 35/1.4L or 24/1.4L…),陷入不只兩難的N難中,當中的心情轉折我想很多爬文的同好應該都是心有戚戚焉吧。

爬文的過程中我差點就被勸敗了5D,因為"低ISO雜訊"、"全幅才是王道"、"C/P值最高"、"解放你的廣角鏡";我也差點就被勸敗了17-40/4L,因為它是"C/P值最高的L鏡",即使用APS-C,先用17-40,以後上全幅還可以繼續用;這些文句完全打中了"中間份子"的罩門,尤其是C/P值最高這種文句,但是我最後卻選擇了350D+17-85IS,因為這對我來講才是"效用"最高的。

01上面資訊豐富,這是01的優點也是缺點,優點是給建議的人來自不同領域、各擁有不同的專業程度,因此資訊豐富,所以雖然我已經有了滿意的器材,但仍持續的在01上爬文以增廣見聞。但這同時也是缺點,不容易判斷哪些是適合自己等級的,這就促成了我想為我們這群半業餘者發聲的動機。

本文的目的不在於反勸敗(5D的好我也很清楚,但是重量跟無內閃實在是讓我又愛又恨啊),而是在於幫助我們這群半業餘者如何具備足夠的背景知識來抵擋那些打動你的勸敗文句,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器材,才能愉快的使用器材,也才能長長久久的喜好拍照這件事。

順便一提:為何內閃對"半業餘"者很重要?
因為帶外閃或腳架出遊很少會是半業餘者會考慮的選項,旅遊拍照是半業餘者買相機的主要用途之一,高ISO足以應付光線不足的場合,但是旅遊最常拍的是卻是到此一遊的人帶景照,碰上人物背光時,打個閃燈補光就OK了,但是沒內閃…,回來女王看到臉黑黑的,下次你再說你的相機多厲害都沒用了。我曾經看過有人回文說他會再帶台小DC來應付這種場合,當然也…可以啦,但心理上實在會很難過,花了快10萬的相機居然還要靠幾千元的小DC來幫忙,該如何跟女王解釋呢?

最近看到兩篇文,一篇是01上關於+-EV對相機參數的影響,另一篇是從01連過去的個人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Sprout&article_id=24582563)上關於景深的疑惑。這兩篇文章給了我一個啟發,原來很多人對於相機的基本原理並不清楚,老實說,我有些訝異,因為這些基本原理會影響到照片的成像,而拍照的第一要務應該是拍清楚你要拍的東西,對吧,一張曝光不對,景深不對或拍不清楚的照片還需在意什麼ISO雜訊、鏡頭發色、解像力、變形控制等等東西嗎?

在進行相機的選擇之前,我建議半業餘者應該先擁有下面4項東西:
1.不滿意現狀 2.相機的基本原理 3.照片判圖能力 4.瞭解你自己。

不滿意現狀是改變的第一步,假如你購買單眼相機的動機是看到別人拍的毒照,想拍出那樣的漂亮照片的話,那你可能不是本篇訴求的讀者。這裡所指的不滿意現狀是指當你檢視以前所拍的照片時覺得有些你覺得重要的照片無法確實表現出當時的場景,而你覺得很遺憾的,並且有強烈的動機要避免以後再發生一樣的事情。

再來是學習相機的基本原理。
相機的基本原理包括照片成像原理跟相機設計原理。
瞭解照片成像原理你才能設定正確的參數來得到你要的照片,瞭解相機設計原理你才能瞭解相機的限制在哪裡,什麼時候你該用自動功能,什麼時候該用手動功能,什麼時候該換相機了,瞭解這兩者後你才能不被廠商牽著鼻子走,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相機。

照片判圖能力就像超級星光大道的評審挑選手的毛病一樣,在自己覺得拍的不好的照片中去挑出你覺得在"技術上"拍不好的地方,比如說曝光不足啦、過曝啦、手振啦、對焦不對啦、這裡該補光啦等等。當然你可以也挑出"藝術上"拍不好的地方,像是構圖不對啦、表情不好啦、光線不對啦等等,那就不在本文想表達的部分了。

最後一步就是瞭解你自己,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內閃問題,5D足足讓我反覆煎熬了快2個禮拜。我檢視我以前的旅遊照,發現人帶景照中有至少20%的是要補光的,然後我豁然開朗了。不要期望你改用單眼相機後就會改變拍照習慣,所以檢視你以前所拍的照片,看看你習慣拍的東西,有助於瞭解你的拍照習慣,順便看看有哪些拍的不好的,看新的器材是否有助於改善。

我想再進一步說明相機的基本原理,專家們請不要就這部分提出批判,因為半業餘者並不是要成為專家,他們只需懂"原則性"的原理就好,並不需瞭解真正的原理。這些原理有些要理解,有些要背起來,這樣有助於推理或判斷一些東西。很多東西並不需要真的用過才會瞭解,根據規格書,加上自己的背景知識就可以推理出一個大概,據此判斷適不適合自己。

照片成像原理:
你要拍攝的景物透過鏡頭聚焦後成像在影像感測器(CCD/CMOS)平面上,所以照片的完成需要的有 焦距、對焦點、曝光量。
焦距:對半業餘者來說,最重要的是標示在鏡頭上的實體焦距,因為它影響到了景深。以我前面提到的部落格文章中所提的Panasonic FZ50,鏡頭上標示的實體焦距是7.4-88.8。你也常常會看到等同於135相機的xx mm,但這個其實沒那麼重要。
對焦點:也就是你要拍的東西的位置,這跟你要拍的東西本身無關,只跟這個東西跟你的距離有關。這個距離很重要,因為它影響到了景深。
曝光量(Exposure Value):或稱EV,決定你拍出來的照片的是亮還是暗。

景深:照片成像時從對焦點往前(靠近拍照者)跟往後(遠離拍照者)各有一段成像清楚範圍,超過這個範圍的就會變模糊,越遠越糊,這個清楚的範圍就稱為景深。
影響景深的因素有(這個不容易理解,但是很重要,所以要背起來):
鏡頭焦距:焦距越長景深越淺,焦距越短景深越深
光圈大小:光圈越大景深越淺,光圈越小景深越深
對焦點距離:距離越近景深越淺,距離越遠景深越深

景深是傻瓜相機的使用者跨入單眼相機第一個要建立的觀念,因為傻瓜相機拍出來的景深通常都很深(焦距短的關係),也就是從前面到無限遠都很清楚,所以幾乎可以不用在意景深問題。單眼相機就不同了,單眼相機的鏡頭通常焦距比較長且光圈比較大,除非要刻意製造淺景深效果,要不然要注意成像的景深問題。

相機設計原理:
你需要知道的有:測光系統、對焦系統、感光系統、後製系統
我們現在拍照只需要按下快門就可以完成是因為相機本身"自動"幫我們做掉了許多複雜的事情,但是由於拍照的場景千變萬化,相機總也有力有未逮的時候,所以我們必需要瞭解相機的設計原理跟他的限制,這樣我們才知道什麼時候必須用手動功能去修正他。

測光系統:要計算正確的曝光量,相機必須計算你所要拍攝畫面的亮度,大部分正常的場景相機都能正確計算,但是少數極端的場景像是全白色(雪景)或全黑色(黑色包包)就會誤導相機的測光系統,因此相機提供了 +-EV 的手動功能讓使用者自行去增加/減少曝光量。
對於亮度反差過大的場景,例如拍攝在雪地中穿黑色滑雪裝的人,相機的自動測光系統會算出中間曝光值,拍出來的結果變成雪不夠白、人也不夠黑,這時就要用相機提供的點測光功能自行對人測光還是對雪地測光,以便拍出正確亮度的人或是雪景。
要學習的手動功能:+-EV 跟 點測光

曝光量對應在相機的實體機制就是光圈跟快門(後面會再詳述),光圈就是光線進入鏡頭的一個圓形的窗戶,而快門就是控制這個窗戶開放的時間,兩者相乘就是曝光量。控制這兩個東西就可以控制影像感測器的曝光量。

對焦系統:相機幫你算出你要拍攝的景物的距離,這個功能在大部分的場景沒什麼問題,但是對於反差過小的場景,比如說拍攝一片白牆上的一個白點,人眼都很難看出真正距離,更何況是相機,相機的對焦系統就會誤判,大部分的鏡頭會提供手動對焦功能讓你自行調整。

傻瓜相機通常只用畫面正中間的一小圈作為對焦點,所以通常要將中心點移到你要對焦的點,半按快門對焦後再重新構圖。單眼相機通常會提供多點對焦,假如你要對焦的景物不在正中心,你可以移動對焦點就好,而不用移動相機再重新構圖。使用者可能會問,每次都要換對焦點也不太方便,中心對焦後重新構圖也蠻方便的啊?這確實沒錯,但有兩種場合換對焦點就有好處了,一是假如同一個場景你需要拍個10張,每次都重新構圖你就會覺得不方便了;二是假如你的成像的景深超淺,例如只有1公分,重新構圖可能就會讓你的照片模糊,譬如說拍攝人像,鼻子是正中心,但是對焦在眼睛重新移回鼻子構圖可能會讓鼻子變清楚、眼睛反而模糊掉。

越高階的相機提供的對焦點通常就越多,對半業餘者來說,我覺得分散的9個已經足夠,因為除了超大光圈的人像攝影外,使用上80%還是都用中間對焦再重新構圖,太多點反而切換麻煩。越高階的相機對焦越精準、對焦速度越快,對半業餘者來說,我覺得低階的單眼相機跟消費型DC相比已經好很多了,已經很夠用了,當然有特殊需求者比如說打鳥,就另當別論了。

感光系統:影像感測器(CCD/CMOS)是成像的地方,而雜訊則是影響畫質的主因。雜訊的來源是畫素過於靠近所產生,所以相同的感光面積塞入更多畫素就會產生更多雜訊,當然隨著技術的進步,這部分也在進步,然而這個原則還是不變的。因此越高階的相機,感測器的面積就會越大,雜訊自然越低,size does matter,當然是面積越大越好。

畫素到底要多少才夠用?
以800萬畫素來說,解析度是3456 x 2304,這樣是多大呢?洗成4x6的相片需要1800x1200、洗成6x8的相片需要2400x1800、洗成8x10的相片需要3600x2400,未來電視的主流Full HD 解析度1920x1080,所以你可以自行換算成你的需求。越高的畫素就要搭配越好的(或越大的)感測器,要不然都拍些雜訊進來,不僅無用還浪費儲存空間。

ISO感光度:感光度從100開始倍數往上跳,也就是200、400、800、1600…,每跳一級所需的曝光量就減半。前面提到的測光系統算出來的曝光量是用100為基礎計算的,相機再根據你設定的ISO值來調整實際所需曝光量。
就感測器的設計原理來說,ISO要到100萬也沒問題,只不過可能拍出一堆亂碼就是了。感光度越高,表示產生的雜訊就越多,所以我們常會看到所謂的某台相機的可用ISO是多少,表示雜訊還在可接受程度,不過這也因人而異,對金眼睛的人來說是不合格的ISO,說不定對我等半業餘者來說就不錯了。一般來說,再爛的單眼相機的ISO400對半業餘者來都還算OK。

後製系統:照片在感測器成像後還需要後製才是真正我們所看到的成品。後製有色彩的調整,雜訊的消除跟檔案的儲存。

色彩的調整主要是白平衡調整。舉例來說一張白紙在太陽下看起來是白的,在日光燈下看起來就沒那麼白,在燈泡下看起來就偏黃,同樣一張所謂的白紙在不同的場合看起來的顏色其實並不一樣,因此你需要跟相機講現在的拍攝場合是什麼,相機的後製系統再據此來調整顏色。
由於自然界的場合千變萬化,相機的白平衡調整不可能都那麼準確,因此我建議半業餘者設定成自動白平衡,然後存檔成RAW檔,事後再用相機附的RAW檔調整程式統一調整白平衡,畢竟用人眼來判斷才是最準的。調的方法最簡單的就是找到畫面中白色的東西,然後用調整程式裡指定白色的功能一點就調好了,同一個場合只需調整好一張,然後複製到其它就好了,熟練的話,10秒鐘就完成了。

雜訊消除:有一些相機會提供雜訊消除關閉的功能,因為畢竟相機的運算效能還是不及電腦,把這一部份拿到電腦來做,譬如用photoshop,會做的比相機好。

檔案儲存:建議半業餘者只存RAW檔就好,因為RAW檔可以調整白平衡跟+/-EV,這兩個是相機自動功能很容易出問題的地方,與其給相機做,倒不如我們自己做。同一個場合拍的照片只需調整好一張,其它的複製就好,不會花很多時間的。至於RAW檔檔案大小的問題,我覺得對半業餘者來說這個不是問題,因為半業餘者的照片數量不會太多,一顆80G的外接硬碟可以存8000張,花4千塊買2顆做同步備份來用也可以用好幾年了吧。

再論曝光量、光圈、快門、手振與景深
根據公式 快門=曝光量 / 光圈 / ISO感光值 (快門等於 曝光量 除以 光圈大小 除以 ISO感光值(ISO100的倍數))

快門以秒為單位,例如1、1/2、1/60、1/100,代表曝光的時間。每快一倍的速度一般會稱為快一級或快一格,比如1/120就比1/60快一級。在相同的曝光量下,要得到越快的快門速度,根據上面公式,就要開越大的光圈,或越大的ISO感光值。

這個等式所強調的是快門,因為很多人或很多相機的種種作為都是為了得到足夠的快門速度。為什麼快門速度重要?一般人手持相機按下快門的瞬間難免會有所震動而使影像模糊,攝影術語有所謂的安全快門值,當你的快門速度快過安全快門時,就可以消除這種手振的影響,當然巴金森氏症的患者除外。

安全快門值=1/焦距

50mm焦距就是1/50秒,300mm就是1/300秒。假如你現在的場景測出來的快門值為1/100那麼你用50mm焦距去拍的話,沒問題可以得到清楚的照片;但是你使用300mm去拍的話,你可能就要有心理準備會得到模糊的照片了。解決的辦法就是調大2級的光圈或2級的ISO感光值,可以得到快2級的快門,也就是1/400,那就沒問題了。

光圈: 如前一段所述,為了得到快一級的快門,必須用大一級的光圈,在很多光線不足的場合,快門速度往往慢過於1/10秒,夜景拍攝甚至超過於1秒。以50mm焦距來說,安全快門是1/50秒,要成功拍攝,必須加大3級以上的光圈,差3級光圈的鏡頭差了多少呢?也許體積多了1倍、重量多了1倍、而價格多了3倍。
因此,大光圈是每個拍照者心中永遠的痛。
光圈一般是用fx.x來表示,例如 f1.4 f2.0 f2.8 f4.0 f5.6 f8.0…,每差一級代表光圈面積差了一倍,奇特的是這個值越大代表光圈越小,別問為什麼,背起來就是了。
一般來說,f2.8以下的就可以稱的上大光圈了。
以一般入門單眼所附的kit鏡來說 18-55 f3.5-5.6,表示18mm的最大光圈是f3.6、55mm的最大光圈是f5.6,光圈並不大,因此要有心理準備在光線不足時會有手振的問題。

淺景深:大光圈的另一個存在的目的是為了淺景深。
我想很多人是被淺景深的人像照吸引進來單眼世界的吧。
到底多大的光圈才可以造成淺景深呢?其實也不需要真的去做實驗,只要看看眾人所一致推薦的人像鏡像是下面這些,你就知道最好是f1.4,畢竟大光圈還有快門速度的好處。
85mm F1.8/1.4
50mm F1.8/F1.4
35mm F2.0/1.4
135mm F2.0

景深問題:
前面提過的影響景深的因素有鏡頭焦距、光圈大小跟對焦點距離,所以要拍出淺景深的照片,不見得要追求大光圈鏡頭,只要焦距夠長、對焦點距離夠近,一樣拍得出淺景深的照片。所以很多人才說,器材後面的那顆腦袋才重要,設法發揮自己的知識,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器材。

有的時候你是因為要快門速度才用大光圈,並不是因為要淺景深,這個時候你就要特別注意景深問題了,例如拍攝團體照時就要特別注意景深問題,以免只有某些人拍的清楚其它人都模糊掉,不確定的話,可以拉高ISO多拍一張,寧可雜訊多一點也不要模糊。

淺景深的另一個壞處就是對焦不易,只要稍微不準就很容易失焦,所以可能要多拍幾張(連拍是沒用的,要重新對焦重拍)。

手振問題:
現在的DC由於有防手振功能跟高ISO的能力,除了光線真的很弱跟焦距太遠外已經不容易手振了,但是人為操作錯誤還是會造成手振,例如ISO高一級就可防止手振,但是忘記調高還是沒用,對不對。因此要背熟安全快門公式,假如鏡頭有防手振能力的話,就要加進來一起換算,例如用50mm焦距拍攝,鏡頭防手振3級,那安全快門就可以降到1/50秒乘以8,大約是1/7秒左右。

結語:
半業餘者追求的是輕量化的一機一鏡走天下,要達到這個目的,半業餘者必需付出相對的時間來學習相機的知識,如此才能找到適合的器材,並善用器材去拍攝各種不同的場合。

最後分享一下我的器材決定過程:
我的需求是輕量化的一機一鏡為指導原則,拍旅遊照跟拍我家寶寶為主。因為我以前用canon 的SLR,因此只鎖定canon的DSLR。最後我在去年11月買了二手的Canon 350D+二手的EF-S 17-85+新的EF 50/f1.4。

首先是機身的選擇,有350D、400D跟5D,為什麼不考慮40D呢?因為40D的大小、重量跟5D差不多,其它的新增功能對我來說只是功能,並不會讓拍照變得更容易(5D的高ISO就可以拉高快門讓拍照容易一些),所以就直接剔除。5D的捨棄原因前面已經說過了,是因為沒有內閃,350D一樣有高ISO啊,只不過雜訊多而已還是拍的起來啊,沒內閃不能補光連拍都拍不起來。

400D的剔除跟40D的原因類似,再加上5D2說不定2年後就出來了,而且說不定還裝上內閃,現在買新的400D,到時候還要換5D2,倒不如現在買個二手350D就好,價差還可以加個鏡頭,這樣的思考過程就促使我買了一台10500的二手350D。

再來是鏡頭的選擇,超過500g的鏡頭基本上不考慮,沒有廣角的鏡頭也不考慮。總共有下面幾個選擇 Canon 17-40/4、Canon 17-85/4-5.6 IS、Sigma 18-50/2.8、Sigma 17-70/2.8-4。因01的勸敗文,要不是多殺了500塊賣主不願意賣,差一點就買了17-40。因為光圈太小又無IS,讓這顆鏡頭的拍攝場景受到限制,除非拉高ISO來拍,要不然旅遊帶這顆入夜後就殘障了,但我又不是用5D,哪來的可用高ISO呢?當初我是想買5D配這顆,一時熊熊忘記我是買350D啊。

接下來的3顆大小、重量、焦段都差不多,頓時陷入長考。買Canon 17-85的話勢必要配一顆大光圈人像鏡,買Sigma 18-50/2.8這顆的話,用f2.8來拍人像還勉強可以,Sigma 17-70/2.8-4這顆除非是用17mm/2.8來拍人像,要不然也要用人像鏡。Canon的85mm乘以1.6可達136mm,望遠功能超過Sigma,旅遊時拍照的彈性比較大,再加上3級的IS足以蓋過Sigma大一級光圈的優勢。最後決定性的關鍵在於在家裡晚上開燈拍小寶寶時的快門速度,我用小DC測試我家室內用f2.8拍攝的快門速度,結果在ISO400時只能達到1/20秒左右,這個結果讓我排除了Sigma的可勉強當室內人像鏡的可能,發展至此,答案呼之欲出了,就是canon 17-85 IS,於是我又花了10000買了二手的17-85回來。

也許有人會問,以canon著名的移焦問題,買二手的鏡頭不怕跟機子不合嗎?我的思考過程是這樣的,f4-5.6算是小光圈,拍出來景深不會太淺,有些許的失焦也不影響成像,這顆主要是拍風景,光圈開f8以上移焦就更不構成問題了。

最後是人像鏡的選擇,總共有Canon 50/1.4、Canon 35/2、Canon 35/1.4跟Sigma 30/1.4。原本沒有考慮50mm的,因為01上的前輩都說50mm乘上1.6後在室內拍攝會退無可退,35mm比較有彈性,我也非常認同這種說法,畢竟廣角鏡站的近可以拍、站的遠也可以拍。捨棄Canon 35/1.4的原因只有一個,太大隻了。捨棄Sigma 30/1.4的原因是根據01上前輩的使用經驗,這顆容易移焦,再加上配上我350D的兩光對焦系統,移焦的機率應該很高,f1.4這種大光圈營造出來的景深很淺,我可不想拍出一個模糊的寶寶。

剩下50/1.4跟35/2的抉擇,這兩顆大小、重量都差不多,但最後是大光圈勝出。根據之前所做的測光實驗,f2.8在我家室內的快門約1/20秒,f2.0只比f2.8大了一級,快門速度大約變成1/40秒,就35mm來說是足夠,但是考慮到小寶寶可不會乖乖不動給你拍照,大概要1/100秒的快門速度才能夠凝結住他的動作,因此最後50/1.4就出線了,於是花了13500買了一顆公司貨新品回來。也許又有人會問了,為什麼這顆要買新的?原因就跟17-85買二手貨的理由正好相反,這種大光圈的景深太淺,萬一移焦的話,買公司貨新品比較有保障,況且水貨的價差也不大。

[2/20 更新]
感謝網友們對景深與對焦點的指正,已經修改內文。
---對焦點距離:距離越近景深越淺,距離越遠景深越深
---只要焦距夠長、對焦點距離夠近,一樣拍得出淺景深的照片

──────────────────────
2009/7/1更新
距離這篇的發文已經快1年半了,小犬也已經1歲8個月了,每天跑跑跳跳個不停,要拍照時屢屢要考驗我350D的追焦能力,往往拍個10張只有1、2張是清楚的,其它都是失焦的,所以最後挑照片時,往往只能挑清楚的,而不是挑拍的好的。

所以兒子已經在叫我該換相機了...

其實在5D2發表之後,我就已經有打算要買了,當時的計畫是5D2配50 F/1.4用來拍小孩,而350D則配17-85在旅遊時使用,不過因為一開始5D2大缺貨,照顧小犬又耗費我很多時間,所以也就沒有很積極的去找貨,因此敗家計畫就耽擱了下來...

前陣子有了點空又上網看了一下5D2的情形,沒想到看呀看,看到了500D...

高ISO加上可錄影,跟5D2一樣的能力,雖然畫質比不上5D2,不過350D都可以接受的我,應該沒什麼可挑剔的,對焦跟追焦能力雖然比不上5D2,但是總是強過350D吧,最重要的是,這樣我就可以賣掉350D只留一台就好,拍小孩跟旅遊都用同一台就好,鏡頭也可以留用,想想真是完美,於是5D2就被逐出敗家計畫了...

後來,照顧小犬 '又' 耗費了我很多時間,上個月才又上網看了一下500D的情形,沒想到看呀看,看到了EP1...

比DC稍大、稍重,但畫質比DC好,有高ISO、有HD錄影,這才是我要的旅遊機啊,雖然對焦速度、精度比不上DSLR,但是也還堪用,真是完全打中了我等"半業餘者"的需求,很多人都認為3萬的價位無法吸引DC族,但是我認為EP1要打的並不是DC族,而是"半業餘者"的市場,至少我就被吸引了,所以計畫又要變了...

好啦,最新的計畫是40D+EP1,對,就是40D,一年多前被我刷掉的40D.
有了EP1當旅遊機,40D的體積跟重量已經不再是問題,40D的對焦跟連拍能力比5D2還強(這才是我要換機的理由,不是嗎),ISO也可以到3200,更何況保固內的二手機才2萬出頭,跟8萬的5D2相比,C/P值實在棒,HD錄影就靠EP1,真是完美組合啊。

目前二手40D正在找尋中...可遇不可求啊...
文章關鍵字
把您整篇文字看懂,應該已經可以算是您說的"業餘"了。

半不半沒什麼標準,有沒有花心思去暸解而已。

給您鼓勵一下,這一篇DSLR挑選的心路歷程足以讓想要踏入或才剛踏入DSLR的新手們一個參考。
也恭喜您挑到您心中理想的設備。
寫的很好,無法加分,但還是給樓主鼓鼓掌~~

在進行相機的選擇之前,我建議半業餘者應該先擁有下面4項東西:
1.不滿意現狀 2.相機的基本原理 3.照片判圖能力 4.瞭解你自己。

這四點我覺得說的很好~~
D700+24-70 F2.8+70-300 VR+ 20 F2.8 [url]http://www.flickr.com/photos/benson07
我老實說...我直接按END

看在字數的分上給五分原諒我唄
我是半外行人....

樓主您寫的真多,辛苦了...加分
我是Hiroyuki
我是個連DSLR都還沒能擁有的小咖;
只能用用轉了好幾手的F-717沒事練練A/M/S之間各有利弊的循環, 在有限的時間裡跟光圈與安全快門搏鬥
看了您的文, 不得不佩服您整理重點的工夫,分數也是一定要加的,順便收藏起來多看幾次 ^_^

重新思考每次快門鍵前的景象, 我想這也是與器材相對的意義
好幾次拿回了小DC, 少了個AE-L能按就把我打倒了, 哈哈~

外行人繼續努力去~
不是有意冒犯,但整篇文有點太雜亂了

應該分開幾篇發表

不然一次看完很累
寫的好~

給您拍拍手

使用DSLR真的要做好基本功

我會努力的
一歲就很暴力~ http://www.wretch.cc/album/tom0937
感謝大大熱心的分享,讓我又有另一番的體驗!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