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比較有時間. 初步開始整理今年上半年的心得筆記. 裡面有一些比較有趣的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

討論器材之餘. 不妨也想想我們可以拍什麼. 怎麼拍. 怎麼看.


一. 2008/4/7

怎麼想. 決定怎麼看
怎麼看. 決定怎麼拍


世間眾生千百相.
世界是無限組合. 無限可能.
不論我用任何觀點去看. 都可以得到與之對應的影像.


所以關鍵在於: 我用什麼觀點在觀看事物.


要在影像上有所進展
首先第一
就是要徹底釐清自省.
我究竟是用何種情緒. 何種觀點在拍照?!?
找理由騙自己沒有用. 觀看先於語言. 影像是非常誠實的東西.
照片會告訴別人你是怎麼看對方的.
自己視而不見的東西絕不可能拍的出來. 想假都假不了.

第二.
則是盡自己的所能.
去分析其他高手和攝影家的作品
去從影像中抽絲剝繭. 分析他們看待事物的觀點. 情緒.
去了解別人怎麼看. 怎麼想.

這個其實不會很難.
很多史上有名的攝影大師. 他們的影像意念非常純粹且強烈
一看就知道他想幹麻
但一定要能知道對方拍這些影像的目的才行

-
從觀點這個出發點去分析照片
我認為
所有的影像都是有理由的

拍攝者的觀點
會透過
1.拍攝時的構圖
2.事後裁切和挑選

拍攝者的想法會由此顯露出來

任何動作都必有動機.
為什麼選了這張. 為什麼不選那張.
為什麼拍了這個而不拍那個
這些選擇的動作都是有動機在的.
也許個人已經習慣而不自覺. 但動機依然是存在的.

就算一個不拍照的人.
他收集風景明信片. 或是網路美女照片. 也一樣會透露出他的喜好.
他的喜好. 即他的觀點
"他夢想看到什麼樣的美景?"
"他心目中喜歡的女性是什麼型態?"


如果有一天他拿起了相機. 準備開始DIY自己心目中嚮往已久的影像
那麼
他就會拍出如他以前所收藏的那些照片類似的影像


但問題就在. 如果始終不知道自己是怎麼看事物的
在觀點不改變的狀況下
拍出來的東西就永遠類似. 而很難突破


所以第一步一定要誠實面對自己的觀點.



二. 2008/4/8

今天拿這張的輸出成品給朋友看



這張的色彩很柔和.
A3輸出以後. 果然如當初想的一樣. 即使盯著一直看也不會膩


我用這張來跟朋友解釋我如何去分析影像

其實只要不斷的問"為什麼". 就可以知道拍攝者到底在裡面做了什麼動作. 以及他為什麼要這麼作.

做了什麼. 這是技術面的分析
為什麼這麼作. 則是觀點面的分析


從技術面來看

對比.
如果只靠機身預設值直出. 亮部能那麼剛好要爆不爆的?
中間調有可能剛好中間偏亮....讓畫面全體呈現明亮感嗎
暗部有可能剛好落在不會太暗的程度嗎?
亮暗過度所呈現的階調能剛好那麼柔順嗎?

色彩.
如果只靠機身預設值直出. 色相能那麼準確嗎?
白平衡不會偏藍也不會偏黃嗎?
彩度能剛剛好不會超過也不會太淡嗎?

光線.
為何是柔光而不是硬光?
為何是陰天而不是晴天?

銳度.
為什麼50macro可以拍的很利而畫面卻沒有那麼清晰?


從觀點面來看.

為什麼不把花草拍成高對比+色彩濃艷?
為什麼選擇低對比? 而不是高對比?
為什麼選擇陰天的柔光? 而不是晴天的硬光?
為什麼要把色彩表現的很柔和? 很舒服?

我背後做了曝光. 對比. 色相. 彩度的控制動作. 我做這些動作的動機為何? 目的何在?


50macro應該是超銳利的鏡頭而且又縮光圈拍攝. 為什麼我不把花拍的很清晰?
我控制了銳度表現. 我為什麼這麼作? 目的何在?


為什麼這樣構圖?
為什麼選擇與花朵同高的視點高度? 為何是蹲著拍而不是站著直接拍?
如果用俯視的視點去拍花. 感覺又會如何不同?
拍攝時的位置和角度. 是刻意選擇過的. 這麼做的目的何在?


因為我今年拍花的觀點是特別選擇過的. 目的就是傳遞一種情緒. 就是要令人覺得舒服. 明亮. 且柔和.

所有的動作都指向這個觀點.


全部的動作. 都是拍攝者有意識地在控制. 都是刻意的. 否則不會那麼剛好

而且如果拍攝者能夠控制這麼多要素的話.
在拍攝的時候. 便已經想好他要的構圖. 視點角度. 曝光度. 對比. 階調. 色彩. 銳度.
甚至輸出要用什麼尺寸什麼用紙都可能想好了

拍攝的時候. 就已經想好後續要怎麼調整. 最終結果要如何呈現.

所以不會是巧合矇到. 亂槍打鳥的產物.
而是精準拍攝. 一次到位.
一切都在掌控中


所以我認為攝影沒有巧合.

一張影像. 背後所傳達出的訊息是非常驚人且誠實的. 只要一看就會知道



三.

而就算是一個初學者. 什麼都不會控制
他也最起碼可以做到兩種控制方式

一種是構圖和拍攝
決定要拍什麼. 不要拍什麼

一種是事後的裁切和選圖.
決定要留下哪一張. 不要哪一張


這樣選擇出來的影像. 當然..可能會看的出來各種影像參數沒有控制的很精準

但是
他選擇拍了A. 而不是拍那個B或C
選擇了貼出這一張A. 而不是貼其他張B或C

這樣就可以了解拍攝者的想法和觀點了. 拍攝者就是要A. 而不要B或C

拍攝者認為A.最好. 最能代表他的想法


舉例
拍攝者就是要爆乳細腰. 而不要沒發育的羅莉.(儘管羅莉很可愛)
拍攝者就是要晨昏彩霞. 而不要陰雨綿綿.(儘管陰天光線柔和)
諸如此類

怎麼想. 就決定怎麼看.
怎麼看. 就決定怎麼拍


就算沒有拍
從對方的言行和喜好. 從對方的選擇. 也可以分析出對方的觀點和想法


而有些觀點. 甚至是自己習以為常而沒有察覺的.

-
四. 2008/4/11

如果抱持著完全不同的心情. 即使是同一個地點. 觀點不同也會造成不同的結果

其實很簡單
心情好. 看誰都是快樂的
心情不好. 世界彷彿沒有色彩

心情愉快的拍出來就是愉快的
生活幸福的拍出來就是幸福的
心情鬱悶時拍出來就是陰沉的
心情低落時拍出來就是晦暗的

如同某著名廣告台詞
肝若顧好. 人生是彩色的.
肝若不好. 人生是黑白的


離家20年終於回到台北. 眼前所見與回憶截然不同. 卻又還留有幾分相似
這樣條件下.
此人所看到的台北
與我們這種每天都生活在台北從小看到大的.
一定截然不同


有些觀點. 我們從影像分析得知之後. 自己也可以力行效法

但前述這種離鄉歸國程度的觀點. 就不是每個人都能辦到的了.
那種強烈的感情
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有那種條件培養出來的

你怎麼看這個世界. 世界就如何回應你

-
+5 points

This is what I call "making an image", instead of "taking a shot".
挖 寫得真好

尤其是最後一句

"你怎麼看這個世界. 世界就如何回應你"

也許我也該拿我以前的相片出來看看我以前怎麼想的...
極限 ● 品味
每個人拍照片都是有他的想法與意義,
不管是初學者或是中等程度攝影者或者是大師、大大師,
我相信即便是大師,對於那張「影像」(照片?攝影作品?藝術品?不論是怎麼稱呼),
一定有他的註解與體會,
為什麼拍下這張照片?為什麼選這張照片?為什麼做這樣的裁切?為什麼這樣後製?

像我這樣的新手,如果願意在與別人分享照片的時候,
寫下心中所想,而不是一句「照得不好請原諒」,
大家或許更願意與發表者討論觀點!
比方題目訂:「枯藤老樹昏鴉」,並寫出心中所想,
高手或是前輩見到了,是不是更願意提出他的經驗與意見?
如果單單只是丟出一張照片,什麼都沒講,僅僅一句:
「請評圖」、「新手照得不好請指教」。
再厲害的人看到這種照片與文章大概都要倒彈吧?
誰曉得這要表達什麼?誰曉得這張照片有沒有切題?
如果有什麼建議,大概也就是「沒遵守三分律」、「牛眼構圖」、「顏色太飽和或太清淡」、「陰暗的天空佔了太多比例」...,這種坊間書籍都有的東西。
這種東西看兩本書,任何人都可以給評論。

小弟現在在國外接受訓練,
上課之前老外發了一張類似「上課須知」的東西,
其中一點就是:「Say what you Think.」(說出你的想法)

一直很贊同文包兄的想法:「與別人討論你的觀點」,
這樣人家才知道該怎麼「評圖」與「建議」。
大燕麥片吃起來都黏黏稠稠、沒有味道:(
scrumhalf wrote:
像我這樣的新手,如果願意在與別人分享照片的時候,
寫下心中所想,而不是一句「照得不好請原諒」,
大家或許更願意與發表者討論觀點!
比方題目訂:「枯藤老樹昏鴉」,並寫出心中所想,
高手或是前輩見到了,是不是更願意提出他的經驗與意見?
如果單單只是丟出一張照片,什麼都沒講,僅僅一句:
「請評圖」、「新手照得不好請指教」。
再厲害的人看到這種照片與文章大概都要倒彈吧?
誰曉得這要表達什麼?誰曉得這張照片有沒有切題?
如果有什麼建議,大概也就是「沒遵守三分律」、「牛眼構圖」、「顏色太飽和或太清淡」、「陰暗的天空佔了太多比例」...,這種坊間書籍都有的東西。
這種東西看兩本書,任何人都可以給評論。

小弟現在在國外接受訓練,
上課之前老外發了一張類似「上課須知」的東西,
其中一點就是:「Say what you Think.」(說出你的想法)

一直很贊同文包兄的想法:「與別人討論你的觀點」,
這樣人家才知道該怎麼「評圖」與「建議」。


感謝回應

我是以比較寬容的心態看待這些現象
大多數人缺乏經驗. 也沒有機會接觸相關的訓練. 所以通常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不知道自己喜歡的是什麼
縱使有一點感覺. 卻拙於言詞. 可能也說不出個道理
可能也不知道這些感覺從何而來. 為何出現.
甚至不敢真正相信自己的感覺. (因為可能自己喜歡的跟一般大眾認定的有落差. 因而不知如何取捨)

剛開始拍照. 這些總是難免. 總得拍了才會知道自己的喜好在哪裡

有時候. 影像裡透露的想法. 是連自己都不知道的.
總得拍久了才會漸漸知道


而且網路上要碰到有能力深入討論. 又願意與你深入討論. 而且是帶著善意來交流的人....實在是很難


甚至比較嚴重一點的. 在台灣教育裡. 技術和人文經常被切的很開
導致訓練出來的人常常只相信數據和邏輯
雖然有感覺. 卻不相信自己的感覺.
不相信自己的情緒.
所以分辨美醜的責任. 就常常被丟給威權來決定
老師說的算
老師拍的算
照老師那樣拍就是美. 反之就是醜.
當威權成型的時候. 你有自己的想法? 就近乎是在挑戰威權.


網路上什麼人都有. 要發文就得承擔這樣的風險.
如果我的文沒有相當的正確性可被重複驗證. 我也不敢隨便說話

所以. 新手願意把圖貼出來詢問大家意見. 願意善意交流. 我覺得就該鼓掌了
您說的對,在網路上遇到願意交流、提供意見且善意的人的機會實在太少。

在我還是大一新生時,
我的學長告訴我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破除權威」!
那個時候我沒有聽進去,(這也算是破除權威?)
慢慢慢慢等我當學長,到現在完成一般人能得到的學位,
我才知道,
原來「權威」也不過就是這樣:
一般人從不同角度去看事情,上位者用較高的角度看事情。

Say what you Think.
或許外國人希望可以從很多很多角度來瞭解現在課堂上正在進行的題目,
而不是只有speaker自己的角度;
台灣學生常常只以「老師」的角度瞭解事情,
當有自己的想法時,如同你說的,
「你是在挑戰權威」!

有句諺語:「知音難尋」,
當你什麼都不表達,只希望別人看一眼就能知道你在做什麼,
這當然「知音難尋」!
大燕麥片吃起來都黏黏稠稠、沒有味道:(
文包前輩,讚!!!

這正是拿著相機的你我,

按下快門前,應該加上的一道思考環節,

輸出照片後,應該加上的一道檢討程序,

常常自己這樣思考著,但毫無次序、章法,遑論形諸於文字......

這絕對是在一片流於畫質、景深風氣中的一道清流......

(回頭想想自己"已經多久"沒把過去拍過的照片拿出來看看了)

小弟謹以滿分,聊表佩服之意!
"FU" is everything
文包大大已經把攝影的藝術精神用文字告訴大家了。


雖然這篇文章在這裡恐怕是不會比開箱文、測試文、PK文要來的有人氣,不過,真正玩"攝影",重點就是"怎麼拍",而不是"用什麼拍"。

用什麼拍是在你知道怎麼拍之後選擇的,器材對創作有限制。但是人給自己的限制才是最大的。





www.cycliving.com
謝謝這篇文章,
受益良多。

我部落格也有一篇文章,
秉持著與各位分享的心態,
互相交流。

好文推薦
leelichung.com
最近拍照真的拍到一個瓶頸

所有自己能想到的拍攝方式都用上了

但是卻始終無法拍出

讓自己感動的照片

手中拿著相機,但卻沒有動力讓我按下快門

即使在美的大景在我面前,也提不起勁

看了樓主的文章

我想可能要重新去思索

自己對攝影的熱誠到底是因為什麼

才是最重要的吧!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