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發表分享文,請多多指教^^小弟我平常沒啥特別嗜好,除了生活必需品外不常買新東西.衣服穿到有破洞才換新,電子產品類也不追熱門新潮產品,覺得沒必要的東西就不會買,例如我現在用的還是N年前黑白銀幕的破爛手機,打算用到直到壞的那天才換.所以在mobile01上也待一陣子了,一直沒機會發表新品分享文.
最近剛剛換了新球桿,很開心終於有新東西可以跟大家分享了,不過想拍個漂亮賞心悅目的照片卻發現相機還是老婆買了很久的老相機(還好相機至少還是數位式的),重點是我居然還不太會用,花了一小段時間自行摸索才搞清楚基本功能orz.現在終於明白到為何相機與攝影在這裡是一個獨立的熱門討論區的原因了.在mobile01沒有好相機或好的攝影技術又如何能發表一篇圖片精緻且精采絕倫的分享文呢?
這篇新球桿的分享其實我覺得跟逸品似乎扯不上關係.原本也不應該放在逸品區的,放八卦閒聊區或許會合適一點,但用閒聊好像也怪怪的所以還是放逸品區XD(也比較不容易沉下去).希望能在此找到一些熱愛打高爾夫的同好或不打球的版友進來討論或者給小弟任何批評指教.另外也希望後頭的照片不會傷了大家的眼睛^^;
===
mobile01是個好地方,但是根據我的觀察,發現似乎熱愛打高爾夫球的版友好像不多見,從沒看過半篇關於高爾夫的分享文.所以分享之前先以小弟有限的知識來簡單介紹一下這個遊戲的大概情況跟入門需求吧.也希望對一想接觸卻又還沒時間或機會開始的版友有些許幫助來認識高爾夫.
*球具(Golf Club)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講解一下球桿的種類大致上分別.
一號木桿 Driver :
開球桿, 桿面角通常介於9-11度,也是整套球具裡角度最小打最遠的桿子,同時也是最難控制打好的桿子其中之一.
球道木桿 Fairway Wood :
開球會用,球道上也能打.一般有細分3/5/7/9號(桿面角有15-23度不等),球桿的數字代號越小通常打的越遠.
鐵木桿 Hybrid :
近幾年開始廣為人用,主要設計目的是為了取代難打的長鐵桿或者也能代替短球道木桿.
鐵桿 Iron Set :
入門必備球桿,通常最多用3/4/5/6/7/8/9/P/S號.通常練木桿前會至少先熟用中短鐵桿(7-P),其中3號鐵最難上手打的好,可能是整套球具最難打的一支.職業選手有些甚至會用到2號鐵.在台灣入門新手可以先選一隻便宜的台製鐵桿練球,或買單一隻挖起桿來練,以後都還用的到.練到有興趣再考慮購買整套.
挖起桿 Wedge :
一般用來處理100碼內的上果嶺(Green)的短切球或者是掉入沙坑(Bunker)的救球,通常有46/48/50/52/54/56/58/60各種桿面角度可選.角度越大切出來的球飛的越高距離也越短.
推桿 Putter :
果嶺上推球用,整套球具裡桿面最接近垂直於地面的桿.自己推習慣順手觸球時球少跳動的就是好桿.
*下球場一個人球袋裡上限只能攜帶14隻球桿.
*球場(Golf Course) 在Vancouver,球場大小size有好幾種,各種程度的球友都找的到適合自己的選擇.
練習場 Driving Range :
顧名思義就是練球的地方,下場就是驗收成果.部分球場裡頭也會附帶練習場.
迷你型球場 :
一些公園會附設一些短18洞標準桿54桿的球場,總長可能不到兩千碼.適合從未打過球的或全家大小假日一起做休閒活動的好去處.有果嶺有旗桿,比一般標準場短且小很多也便宜很多.
中型球場 :
通常是18洞標準桿60桿左右的球場,總長度大概三千多碼.這種球場18洞開球能用到一號木桿的次數通常不會超過兩次.適合剛入門不久的新手想體驗實際下場情況的好去處.
標準球場
一般球場18洞標準桿看設計約在72桿(難易度也會有別).總長可能介於略少過六千碼至超過七千碼(1000碼約等於0.9144公里).所以如果以步行打完一整場球,前後將可能走了10公里路,算是個不錯的健身運動.在北美公立球場裡下場的人通常有三種選擇方式,一是自己揹球袋走完全場,二是球袋放手拉車(Pull Cart)自己拉,三是租球車(這也是最輕鬆但也最花錢最沒運動效果的方式),跟台灣環境有一點不同的是桿弟我到目前為止沒看過,就算有可能也請不起.下場方面一組最多四人一起打,低過三人下場就很可能需要跟不認識的人併組.下雷雨不能打球在場上要立即離場,因為打雷閃電時揮桿上桿球桿就猶如一根避雷針,遠遠看來這個動作很清楚地表現出四個字“來電我吧”.球場預約時間(Tee Time)是細分到以分鐘計算的,必許準時提前到達,我個人習慣提早30-60分鐘到球場吃早/午餐及作暖身.
*週邊配備
除了球桿以外還有很多是入門前後可能需要購買的,找教練$$(新手學球一個好教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省走很多冤枉路)/手套/球袋/高爾夫球/球帽/開球tee/球鞋/鞋袋/手拉車/雨傘/太陽眼鏡/防曬乳液/等等等等.........
===
小弟接觸高爾夫的時間不長,認識也不深,但希望讓對沒接觸這個運動及對這些品牌不熟的版友稍微有一些基礎概念,所以稍微閒聊一下我個人心目中的高爾夫品牌好感度等級排比跟一些到目前為止的感想(日本品牌在北美除了Mizuno外其他幾乎從沒接觸過,所以無法下評論&感想).
1.Callaway
看我的頭像就知道了,卡拉威算是我最愛的牌子.我覺得這品牌球具無論從木桿包含到球袋周邊產品都設計的很成功.整體性設計造型上也最討我喜愛.我挑選球桿著重的第一選項是外形接不接受,其次才是考量打的順不順手和功能及參考他人評價.例如Callaway今年新出的Callaway X-20 Tour Iron是我覺得目前市面上販賣裡的鐵桿組裡桿頭設計最漂亮順眼的,試打後也覺得不錯.其實對我這種Golf初新者來講各廠牌同級鐵桿的差別分異大概也感覺不太出來.失擊球比例一天不降低,用哪組再高檔的桿子都一樣(當然到達某個階段反而是越貴的桿越難打).Callaway之前推出X-16那時競爭力下降,產品銷售不佳聽說股價當時也應聲下跌,但近期的產品似乎頗為成功,開始重挽聲勢.另外一點,相對於其他品牌Callaway的V型商標設計跟X系列標誌的我認為算是頗有特色及美感.
2.TaylorMade
產品路線走向我感覺比較著重於木桿類.我的舊鐵桿組也是他出的Rac OS系列.TM的鐵桿各系列對我來說不是不好,缺點只有一個,外形太過怪異部分長的讓我覺得有點像蛇.至於當初為何選Rac OS?只因同等級的桿子那時這組最便宜也符合當時的預算跟比較適合我當時的程度.TM的Driver造型跟功能性對我來講都不錯,只不過一些直接代入Driver造型比例作縮小版的Fairway Woods不是太討喜,新出的Burner紅色Driver造型更是讓我失去購買慾望.
3.Ping
感覺良好兼高檔的一個品牌,產品不像其他大眾品牌那麼豐富選擇性多,跟Titleisty走的路線似乎很接近.Ping最讓我印象深刻的產品反而是推桿,推桿種類頗為多樣化,試推也順手.相較於一些名牌推桿以價格來講Ping大部分價位屬於偏向中間路線,Ping的推桿算是高貴而不算太貴的好選擇,最為普及的藍色G5i系列造型也實在夠搶眼.因為產品更新速度不算快,Ping的產品也比較歷久不衰,相對來講球桿降價速度也比別人慢且少很多.另外Ping的量身訂做似乎也是他的主打專業路線之一.
4.Titleist
唯一一個讓我想買又不敢買的品牌.打從我接觸高爾夫以來Titleist總是讓我有種精英級人物限定而高不可攀的感覺.Titleist產品設計的實用不花俏也是我沒購買過的原因之一(我所有的新舊球具裡沒半樣產品是Titleist),只因為造型太過平凡,連Head Cover也設計的很低調,而且出的產品一般也比較不適合入門新手和像我這種半新手.至於Titleist最有名的莫過於它的Pro V1高爾夫球了,可以說沒聽過Pro V1這個詞就不算打過高爾夫,肯定算是高爾夫球裡的小白球第一把交椅,但僅限於85桿內的強者使用,超過90桿容易掉球的人(如我)用這球可以說是一種浪費,破百桿的人用這球跟用便宜滷蛋(二手球)基本上分不出來差別.Pro V1很有名,當然價位也很高,單一顆球的價格可以吃一頓麥當勞全餐可能還有找.
5.Nike
跟其他老字號高爾夫廠牌比起來Nike算是屬於剛踏入市場的新興品牌,形象也正在建立中.因為球友環境等等的影響給我的刻板印象,我從沒考慮過購買任何Nike系列任何球桿.原因剛好跟Titleist完全相反,Nike球桿給我的刻板印象好像就是不熟高球的新手才會用的.但這種感覺我想我並不會持續太久,因為Nike正在不斷進步鞏固加強品牌形象,相信幾年後我對他的偏見將會完全改觀.有幾個原因:1 Tiger Woods的加持.2 Nike資金雄厚,沒人比的上.3 時間的試煉,經驗越豐富肯定產品製作設計將來會越來越成熟.順帶一提,新的Nike方型黃頭Driver造型實在是讓我點點點,只有宣傳上的照片還不錯看.除非送我否則就算再好打也打死不會買,怕用了它反而會失去信心(Callaway那隻如我大頭像裡頭的FT-i方頭桿也半斤八兩,照片很漂亮拿在手上心情很黑暗).Nike會排在我的第五位理由很簡單,除了球具之外Nike的所有運動產品從很多很多年前開始就必定我的第一考量.另外小白球裡評價僅次於Pro V1的應該就是Nike 的ONE系列了.
6.Cleveland
克里夫蘭新款的黑頭Driver似乎不賴(聽人說的,只試過舊款),造型我也接受.跟Cobra一樣比起上頭五個龍頭品牌他們兩者的價位比較大眾化一點點.Cleveland最負盛名的產品系列就是他的Wedge(挖起桿)了,也是同業界裡的翹楚.當然我初學時也是人云亦云跟著買,後來發現跟別廠牌的Wedge比起來事實上Cleveland的的確是不錯用(也有可能是我用習慣了),我弟也是跟我持相同意見.所以新添的一隻52度Wedge絲毫不用考慮選擇新出的CG12了.Black Pearl 的碳鋼黑頭造型也實在深得我心.
7.Cobra
早在我初學高爾夫時所有高價位Driver最早試打的一個是Callaway的,另一個就是Cobra,至今還對那隻Cobra念念不忘.前一套桿一號木也差點選了它,給我的感覺是好上手外觀造型也不排斥.如果我在預算不夠充足的情況下要買桿我應該會去選那支舊款的Cobra Driver.至於Cobra其他類的球具就沒被我特別留意過,好像連Wedge也沒出,感覺上Driver應該是Cobra的主打項目.
===
*推桿.
在整個高爾夫球具裡頭佔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假如一個球手一場球打(揮)了72桿(一般球場的標準桿數),裡頭將會至少有2,30桿以上都會用在推桿上,佔的比例超過1/3.高爾夫諺語Driver for show ; Patt for money也是基於此道理.木桿只要不OB出界或落水就不太左右到桿數,真正要打出好成績最關鍵的地方是在short game切球跟推桿的掌控上面.推桿可以說是最簡單(入手)同時也是最難(推準)的一個重要必修課程.所以一隻好推桿的選擇也是絕對不容輕忽的!
1.Odyssey
我的推桿首選(跟Odyssey為Callaway Golf Company旗下品牌之一這點原因毫無關聯),特別鍾情於Odyssey的主因還是得推回我初學時.當時我對Golf可以說是幾乎毫無概念.我的第一個高球教練(後來才知道他出的中文高爾夫教學DVD台灣也買的到)對剛踏入這個世界的我心目中這教練就擁有猶如神一般的地位.我曾經問過他推桿選哪個牌子比較好?他當時推薦我說Odyssey的2-ball推桿不錯(推桿沒有一定哪隻好,自己習慣推的順就是好桿).其實以那時的程度兼還沒下過場試推桿哪分的出哪牌哪隻桿好不好推,只是如果是神說的話豈有不聽的道理?所以從那時起Odyssey就在我心目中佔了一個具有相當份量的重要地位了(事實上在一般評價上他也是個不錯的牌子).Odyssey的舊款2-ball推桿我已經推習慣了,所以他之前出的3-ball我試推也還不錯,但總覺得設計的太過頭有點誇張,我有點疑惑桿面那麼大一片插在球袋裡不會檔到其他桿子不方便嗎?還好他近期推出的新產品上天保佑終於又回歸正常了.
2.Ping
相較於同級球具競爭品牌Ping在推桿知名度比較方面我相信是絲毫不遜色的.設計上造型典雅,款式也不算少.好不好推當然因人而異,但事實上他的推桿一向是熱門產品.我個人認為如果買PING G5i 系列是個物超所值的好抉擇,也是我中低價位推桿裡頭的首選.
3.Nike
今年Nike新產品推出了Nike Unitized(一體成型)Putter,強調桿頭跟桿身無接縫設計,目的是為了提升觸球手感.如果大家有看電視轉播,職業選手推球時會不戴手套推就知道這一點的重要性了.在職業級比賽裡分桿必爭,推球只要失之毫厘,結果可能差之千里甚至失去冠軍獎盃.那一點點的手感直接性差別在那個領域是不容忽視的.當然一般人需不需要花幾十個麥當勞全餐的代價去買Nike新Unitized推桿就見人見智了.像我這種程度的推球時根本沒必要脫手套推,因為太麻煩,這種微小的手感差異性對我現階段來講其實還不是太過重要.之前有場球一個朋友從他上班店裡拿了那時才剛剛新推出的Nike Unitized Techno 出來用,他對這桿讚不絕口直說要買下來用.我實際場上試推也覺得不賴,順手好推.但或許也說不定是價格因素給人的心理作用吧.
4.其他品牌還有Yes跟Heavy Putter在我印象中都不錯,下次換推桿預算夠都不排除列入考慮.
其實球桿不是一定是貴就一定好,便宜就一定差,有時也得看投資回報率.我有個朋友球齡只多我一年,他全部整套桿子加起來還沒有我一隻一號木桿貴,不過我幾乎每次都被他電.所以打球不一定昂貴名牌高單價的才會打的好,重點主要在於個人的技術.有時候多花上百張小朋友換桿子下場說不定最多只差個3/5桿,值不值得就看個人喽(用打球來談生意的例外).另外我自己認識了幾個在高爾夫球店上班的朋友兼球友,也因此知道了一些比較沒名氣(沒打廣告)或非主流甚至我以前從未聽過的廠牌球桿其實很好打,是物超所值的購買好選擇.所以想入門打好球的人將來最好儘量不要有高單價迷思或啥品牌情結,那通常只會讓人多花錢得到一些自己認為擁有的虛榮而已,預算能輕鬆負擔不超過自己的能力底限則是最好的.
接著來分享我的新球桿吧.
![[高爾夫球] 新球桿分享:D](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7/mobile01-187a12acbe175334934dfc579da1855f.jpg)
TaylorMade r7 SuperQuad Driver (RE*AX 65 Regular Shaft)
桿面角(Loft) : 10.5度
桿底角(Lie) : 59度
桿總長(Length) : 45吋
揮桿重量(SwingWeight) : D4
桿身重(Shaft Weight) : 65公克
桿頭大小(Head Size) : 460cc
桿總重(Overall Club Weight) : 330公克
![[高爾夫球] 新球桿分享:D](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7/mobile01-1fb04786c27491970244edf5c2769f33.jpg)
Ping G5 Fairway 3 Wood (Aldila NV 75 Graphite Regular Shaft)
桿面角(Loft) : 15度
桿底角(Lie) : 56.5度
桿子總長(Length) : 43吋
揮桿重量(SwingWeight) : D2
桿身重(Shaft Weight) : 79公克
桿頭大小(Head Size) : 190cc
![[高爾夫球] 新球桿分享:D](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7/mobile01-f455e9d04ab0c7b31221fc4d11854537.jpg)
Callaway Big Bertha Fairway 5 Wood 2007
桿面角(Loft) : 19度
桿底角(Lie) : 57度
桿子總長(Length) : 42吋
揮桿重量(SwingWeight) : D2
桿身重(Shaft Weight) : 77公克
桿身硬度(Flex) : Stiff
![[高爾夫球] 新球桿分享:D](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7/mobile01-95ad40bdc28e2a3c1e7c4fbda5770c55.jpg)
![[高爾夫球] 新球桿分享:D](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7/mobile01-55207d2cf0addef9a35da0d1c978f3e3.jpg)
這支BB的5號木的頭看起來居然長的大過Ping G5的3號木....原本以為BB這支專設計給初學者的,應該會滿適合我的,所以買時這隻懶的試打..現在發現其實不好打,頭做的那麼大對我好像沒啥用,桿頭小一點的5號木反而比較順手.
![[高爾夫球] 新球桿分享:D](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7/mobile01-55fbcdfb40c00c6912eb9563771fce5d.jpg)
![[高爾夫球] 新球桿分享:D](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7/mobile01-b6151f749d827898325972578d93385f.jpg)
![[高爾夫球] 新球桿分享:D](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7/mobile01-a2248eee601fd581c7bfe9d4d83ae198.jpg)
![[高爾夫球] 新球桿分享:D](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7/mobile01-31aadc99fc16e799e3827d670a4981fd.jpg)
![[高爾夫球] 新球桿分享:D](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7/mobile01-ba37c63a76c26b060daea51f78d6645b.jpg)
![[高爾夫球] 新球桿分享:D](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7/mobile01-e9a7abb188255aba2156c2de9b71ec58.jpg)
![[高爾夫球] 新球桿分享:D](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7/mobile01-7d09f6de244962b2d13e8bc88a43e4ae.jpg)
上圖看不到點這裡
Callaway X-20 Tour Irons (Royal Precision Project X Flighted Steel Shaft)
桿身硬度(Flex) : 5.0
桿身重(Shaft Weight) : 120-115公克
#4 Loft 24° Lie 60.5° Length 38.5 SwingWeight D2
#5 Loft 27° Lie 61° Length 38 SwingWeight D2
#6 Loft 30° Lie 61.5° Length 37.5 SwingWeight D2
#7 Loft 34° Lie 62° Length 37 SwingWeight D2
#8 Loft 38° Lie 62.5° Length 36.5 SwingWeight D2
#9 Loft 42° Lie 63° Length 36 SwingWeight D2
#P Loft 46° Lie 63.5° Length 35.5 SwingWeight D3
![[高爾夫球] 新球桿分享:D](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7/mobile01-b33fd1590cc0026d0bdc87b73ad1a0d8.jpg)
![[高爾夫球] 新球桿分享:D](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7/mobile01-a25b4480310c6fc978adc87418e35d62.jpg)
![[高爾夫球] 新球桿分享:D](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7/mobile01-1c9fe07313a723b49151ace8a295a669.jpg)
鐵桿特地訂七支(4-P)的,因為三號我打不太動orz...也多出一隻桿的空間將來更好調配取捨.
X-20 Tour這組第一次打就直接用在場上了,因為不夠時間先到練習場練練熟悉一下.下場完後感覺好過舊的那組Rac OS,那天打的也不錯.整體來講新球桿我最滿意的就是新Driver跟新irons了,這兩樣買的最值得^^
![[高爾夫球] 新球桿分享:D](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7/mobile01-6f6a8034306cf27823dffe176a9eeceb.jpg)
![[高爾夫球] 新球桿分享:D](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7/mobile01-d896d2792c9d56edc5421d510b8e1c53.jpg)
CG12比CG11溝槽加寬,聽說spin的效果會比較好.
![[高爾夫球] 新球桿分享:D](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7/mobile01-750a2bbd7ad64ab95f5ab7f498e7cc88.jpg)
Cleveland CG12 Black Pearl Wedge 52度 mid bounce
Cleveland CG11 Black Pearl Wedge 56度 mid bounce
![[高爾夫球] 新球桿分享:D](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7/mobile01-0964d1276edd6f2fe87d0fa561ddc52c.jpg)
上圖左下桿面特寫的是CG11,右下的是CG12.
![[高爾夫球] 新球桿分享:D](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7/mobile01-b2eb6216304d4ed614aba17eda901e3c.jpg)
舊球具
![[高爾夫球] 新球桿分享:D](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7/mobile01-fd5bd911c16213b95257d6415d35be83.jpg)
舊球具(眼尖的應該會發現裡頭已經有一隻舊CG11的56度了,也一樣是兩個點bounce)
球袋整個橫的塞進後車廂剛好一拜,這車還設計的真準啊...平常沒東西斜的放其實比較方便^^;;
上圖看不到點這裡
新球袋Callaway X-Series Cart Bag (Black Color)還沒到,正等貨中...所以新球具目前還沒全員到齊.
另外一隻Ping G5i Zing 35吋 Putter也等貨中,跟上面照片那隻新的CG11兩隻都是我弟要的...
![[高爾夫球] 新球桿分享:D](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7/mobile01-8b2ed2f89be4622419ceba8f5ce5a206.jpg)
疊疊樂:D
![[高爾夫球] 新球桿分享:D](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7/mobile01-20ef472c1f94cced40593e57084050a5.jpg)
試了才發現原來球桿也可以疊......
![[高爾夫球] 新球桿分享:D](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7/mobile01-1f87be3ba62358d53f90264bbb8d8189.jpg)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