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把i5換成E3
快取也從6M變成8M
但是似乎也沒比較快
有變快的部份還是受到主頻稍微提高,以及HT功能的影響
快取部分似乎沒什麼差?
但是以前大家卻常說賽揚超到4G還是賽揚
intel做出產品區別很常見的方式就是閹割快取
這樣似乎快取對於CPU的影響其實不小?
那做什麼事情時,快取大小會很明顯影響快慢呢? 影響大到 賽揚超到4G還是小羊不會變E8400 這種地步?
一個小路人 wrote:
之前把i5換成E3
快取也從6M變成8M
但是似乎也沒比較快
因為一般使用者, 6M cache 已經很夠了
如果低檔一些的, 如 G1620 (2M) -> Pentium (3M) 的話,
應該可以感到多工切換有一丁點差
一般有 1MB 以上 cache 的話, 都還好.
但初期的 Celeron, 有那種 無cache 的 (Covington)
那個就真的是單純因為 cache 不足就可以效能悲慘了
http://en.wikipedia.org/wiki/Celeron
後來放了 cache 進去之後, Celeorn 就從 "效能悲慘" 的代名詞,
變成平價入門 CPU 可用的高 CP 選擇了
Intel 為了洗刷那個污名, 把 Covington 的下一代就弄成
幾乎穩超到 450 的傳說中的 Celeron 300A (+50%)
一個小路人 wrote:
之前把i5換成E3快...(恕刪)
為了你的"認真"回復,我也來回復一下你的問題
L1 > L2 > RAM > HDD 儲存裝置的速度排序
OS要執行一個程式時會先把程式從硬碟載到RAM等待CPU處理,CPU要執行程式時才會把程式碼預載到L3或L2,再到CPU去執行,所以理論上L1與L2越大效能就越好,
但是一隻程式並非一直線的從第一行一直執行到最末行然後收工,勢必會遇到一些指令,例如for、GOTO、或是外部呼叫,但是這些都是預期之外的,所以預先載入的L2的資料並不是接下來要執行的,所以就必須把L2的部分資料清掉,然後再次載入CPU要的資料,所以L2雖然速度快且越大越好,但是如果程式寫得不好,即使你有在快的CPU或是很大的L2也沒有用....
另外L1是最快的,他一般是在存放CPU指令集的,所以設計CPU時不會給他太大的空間,避免要在L1裡花太多時間在搜尋指令,所以剛剛好的L1是很重要的,太小效能不好,太大又在等待搜尋。
以上的資訊是大約10年前在書上看來的,有可能新的技術已經克服了我上述的缺陷,或者是小弟腦殘的大腦已經忘記而寫錯,如有錯在煩請各位大大補充指正
關閉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