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程樣品的貼紙
目前華碩的台灣官方網站上並沒有放HD 4850顯示卡的產品照片,必須要到全球官方網站上才看得到(這邊可看到華碩還有推出另一款內建1GB記憶體的4850顯示卡:EAH4850/HTDI/1G),而微星的台灣官方網站上則是已經有放置HD 4850、4870顯示卡的產品照片。從下面官方網站上的顯示卡產品照與筆者這次拿到的產品來看,彼此之間可說是一模一樣,所以如果顯示卡的內部沒有再做任何的修正的話,那以下的測試結果可預見就是大家買到的顯示卡的實際表現了。

華碩全球官方網站上的HD 4850顯示卡產品照

微星官方網站上的HD 4870顯示卡產品照

送測的HD 4850(上)與4870(下)顯示卡
包裝與配件
雖然是送測的工程樣品,不過這兩張顯示卡都有華碩與微星各自設計的產品外包裝,微星的外包裝上方還有提把設計,可以方便消費者購買之後提著走。


微星的HD 4870顯示卡外包裝上方有提把設計
華碩HD 4850顯示卡的產品名稱為EAH4850,在包裝盒上可以看到採用512MB DDR3記憶體的標示,而且包裝盒上也有「HDMI Free」的圖示,打開包裝盒,則可以看到內附的DVI轉HDMI轉接頭,如果使用者的螢幕準備使用HD高畫質液晶電視的話,就可以利用這個轉接頭將畫面輸出到液晶電視上。


這張華碩HD 4850顯示卡內附的配件如下所示,右邊還有一條轉接色差端子的輸出線,使用者也可以利用這條轉接線將畫面輸出到一般的電視或液晶電視上。可能是因為工程樣品的關係,產品並沒有附上華碩自製的驅動程式光碟,內附的光碟只是產品的多語言版手冊,所以測試時只能使用AMD/ATI官方版本的驅動程式。

微星HD 4870顯示卡的產品名稱為R4870 T2D512,在包裝盒上可以看到它是採用512MB容量的DDR5記憶體、支援DirectX 10.1、產品內附DVI轉HDMI的轉接頭,而且還有超頻版本(OC Edition)的標示。不過與華碩的HD 4850顯示卡一樣,可能是因為工程樣品的關係,產品不僅沒有附上微星的驅動程式光碟,連標準應該附上的6-Pin電源轉接線也沒有,幸好測試平台使用的電源供應器有提供兩組6-Pin電源線,不然可能還得自掏腰包了。



顯示卡外觀
下面是華碩HD 4850顯示卡的正面、反面與視訊傳輸介面的照片,事實上如果大家還有印象的話,之前筆者在AMD/ATI Radeon HD 4800系列新產品說明會的採訪報導中,所拍攝的AMD/ATI HD 4850公版顯示卡照片,與華碩這張HD 4850顯示卡除了散熱器上面的貼紙不一樣之外,其他都是完全相同(都一樣是「公版」設計嘛




微星的HD 4870顯示卡是採用2 Slot設計,也就是會佔用2組插槽的位置。它的散熱器相當龐大,不過風扇的預設轉速並不高(使用公版驅動程式),而且可能為了散熱通風的考量,散熱器除了視訊輸出介面那一側的擋板有設開口之外,其他部分幾乎全部都是密合的,換句話說,使用者如果將顯示卡裝入機殼之後,機殼後方一定要保留相當的空間讓散熱風扇將氣流導出,不然顯示卡很容易就會發生熱當機的狀況,而且長久使用下來,顯示卡上的組件也會因長期處於過熱的狀態而導致容易損壞。



在顯示卡下方的PCI Express插槽上,可以看到「AMD」的標示,第一眼看到時還以為「ATI」這個品牌是不是會就此消失?還好後來在散熱器上方還有看到ATI RADEON的標籤,不過以AMD與ATI合併之後的態勢看來,AMD品牌似乎還是比較強勢一點。另外,這張顯示卡的電源供應是採用2個6-Pin插座設計,只插1個6-Pin插座可是無法開機的,而這也意味著想要使用HD 4870顯示卡的話,準備的電源供應器瓦數也要大一點才夠力。



由於這兩款顯示卡都是採用公版設計,之前已經有不少媒體曝光過這兩款顯示卡在散熱器底下的"內部"構造,再加上這次還要進行超頻測試,所以這裡就不再拆下散熱器了,以免增加超頻測試的不穩定因素,有興趣的網友們就再麻煩利用Google大神搜尋一下囉!

規格檢視
從華碩全球官網上所節錄的HD 4850顯示卡(EAH4850/HTDI/512M)基本規格如下:
繪圖引擎:ATI Radeon HD 4850
匯流排介面:PCI Express 2.0
記憶體形式:DDR3 512MB
核心時脈:625 MHz
記憶體時脈:1.986 GHz(993 MHz DDR3)
RAMDAC:400
記憶體介面:256 bit
CRT輸出(最大解析度):2048 x 1536
DVI輸出(最大解析度):3840 x 2400
從微星台灣官網上所節錄的HD 4870顯示卡(R4870-T2D512)基本規格如下:
繪圖引擎:ATI Radeon HD 4870
匯流排介面:PCI Express x16 2.0
記憶體形式:GDDR5
記憶體容量(MB):512
記憶體介面:256bit
核心時脈(MHz):750
記憶體時脈(MHz):1800
顯示輸出(最大解析度):2560 x 1600
RAMDACs:400
上面由華碩與微星官網所節錄的基本規格,其實也就是HD 4850、4870公版顯示卡的基本規格,而HD 4850、4870顯示卡的一些內部功能特點,筆者已經在之前的AMD/ATI Radeon HD 4800系列新產品說明會採訪報導中,以會中的簡報檔做過說明,所以這裡就不再重複了。不過,以下我們還是透過Catalyst驅動程式以及GPU-Z 0.2.6版來察看一下這兩張顯示卡的實際運作狀況。


上面是華碩HD 4850顯示卡的兩個Catalyst驅動程式的介面視窗,在Graphics Hardware視窗中可以看到顯示卡的介面為PCI Express 2.0,最大的傳輸通道數量為x16,使用的記憶體型式為DDR3、容量512MB,標準的核心時脈625MHz、記憶體時脈993MHz。而在ATI Overdrive的視窗中,實際預設的記憶體時脈並不是標準的993MHz,而是只有900MHz,不過這是Catalyst驅動程式偵測的結果,再加上這是工程樣品的顯示卡,或許華碩真正推出的實際上市產品就會回復標準的993MHz了。


上面兩張圖是GPU-Z偵測華碩HD 4850顯示卡的結果,在前面Catalyst驅動程式的ATI Overdrive視窗中,以及在GPU-Z的Sensors視窗中,都可以看到顯示卡在不執行3D的情況下,實際的核心與記憶體時脈都會降到160MHz與500MHz,這樣不僅可以有效地降低顯示卡在不執行3D時的耗電量,更可以降低顯示卡那熱得發燙的溫度。



接著再看到微星的HD 4870顯示卡,從上面Catalyst驅動程式的Graphics Hardware視窗中,可以看到顯示卡的介面一樣是PCI Express 2.0,最大的傳輸通道數量也是x16,使用的記憶體型式則是DDR5、容量512MB,標準的核心時脈750MHz、記憶體時脈900MHz。還記得先前在介紹微星HD 4870顯示卡的外包裝時,有提到這張顯示卡是超頻版本(OC Edition)嗎?在ATI Overdrive視窗可以看到實際預設的核心時脈是770MHz,比標準時脈多了20MHz,而記憶體時脈則是維持不變的900MHz。


同樣的,在上面的GPU-Z視窗中,可以看到偵測出來的GPU時脈是770MHz,比標準的750MHz多了20MHz。與華碩HD 4850一樣,在不執行3D時,微星HD 4870顯示卡的運作時脈也會降低,只不過HD 4850是核心與記憶體時脈都有降低,而HD 4870則只有核心時脈降低到550MHz,記憶體還是維持在900MHz(因為散熱器比較大的關係嗎...

測試說明與超頻
前面提過,由於這兩張顯示卡都沒有內附廠商自家的驅動程式光碟,所以測試使用的Catalyst驅動程式是從AMD/ATI官方網站上下載的,從下面的Graphics Software視窗可以看到這是Catalyst 8.6版。而在前幾天,AMD/ATI官方網站上又釋出新的Catalyst 8.7版,可惜借來的顯示卡有時間的限制,來不及以新版本的驅動程式再試試看,所以只好等待下次有機會再另做介紹了。

為了測試這兩張顯示卡,筆者準備的測試平台以及測試軟體如下:
測試平台列表 |
|
處理器 |
AMD Phenom X4 9850(四核心) |
主機板 |
華碩M3A32-MVP Deluxe(790FX) |
記憶體 |
DDR2-667 2GB |
硬碟 |
日立HDT725032VLA360(320GB、7200轉、SATA II) |
光碟機 |
LITE ON 4X BD-ROM |
電源供應器 |
七盟ST620PAF-05F(最大輸出功率620W) |
顯示器 |
奇美22GH(22吋寬螢幕LCD、真實解析度1680 x 1050) |
作業系統 |
Windows Vista Ultimate、SP1、32-bit、DirectX 10.1 |
測試軟體:
1.3DMARK VANTAGE
2.衝突世界(WORLD IN CONFLICT)
3.英雄連隊(COMPANY of HEROES)
4.末日之戰(CRYSIS)
測試過程中,由於顯示卡有借測的時間限制,所以這次的測試作業系統只使用Windows Vista Ultimate SP1,也就是只測試DirectX 10的遊戲環境表現;而在畫面的解析度設定部分,也只有3DMARK VANTAGE有測試1680 x 1050以及1280 x 1024兩種解析度(細部的設定值請參考下圖),其他3款遊戲則僅測試最高的1680 x 1050解析度。

3DMARK VANTAGE、1680 x 1050解析度的測試設定

3DMARK VANTAGE、1280 x 1024解析度的測試設定
顯示卡的工作時脈部分,除了標準必測的預設時脈之外,超頻也是這次的重點。不過因為這次的測試時間比較趕,所以只使用Catalyst驅動程式的ATI Overdrive功能選單來進行超頻。而超頻的穩定性方面,由於時間的關係,沒辦法做長時間的循環運作測試,只能很簡單的讓顯示卡跑每一套軟體各2次,都沒有發生當機或畫面出錯的狀況的話,就以該時脈做為超頻的穩定工作時脈。最後超頻時脈的測試結果如下:
華碩HD 4850顯示卡的超頻運作時脈:GPU:660MHz、記憶體:1050MHz


微星HD 4870顯示卡的超頻運作時脈:GPU:790MHz、記憶體:1100MHz


溫度檢視
看完顯示卡的外觀、規格介紹,以及測試、超頻的說明之後,想必應該有許多網友會急著想要看測試數據,不過這裡我想要先提一下顯示卡的溫度,因為這跟整個測試以及如果你最近想要入手HD 4850、4870顯示卡的話,有很大的關係。
PS:請記住!我們的測試平台是採用開放式的,並沒有裝入機殼內,而且室內溫度大約只有25℃而已。

先來看看散熱器比較大的HD 4870顯示卡吧!儘管HD 4870顯示卡是採用2 Slot設計,散熱器比HD 4850明顯大很多,不過它實際運作的溫度表現也是讓人不敢恭維,而這應該要拜散熱風扇預設值僅有約1000轉之賜!上圖是HD 4870顯示卡在散熱風扇預設轉速下,比較穩定的待機溫度。GPU的待機溫度66℃算不算燙?這或許還要看每個人的評斷。不過使用3DMARK VANTAGE的GRAPHICS TESTS測試後,馬上抓圖,可以看到GPU全速運作之下,顯示的溫度是76℃(參考下面第一張圖);而以GPU:790MHz、記憶體:1100MHz的時脈進行超頻,同樣是跑3DMARK VANTAGE的GRAPHICS TESTS測試後馬上抓圖,顯示的GPU溫度則是78℃(參考下面第二張圖),這樣的溫度我想應該沒有人會再說:「還不算燙」吧~~(套用一下GF大之前說的,如果還有人會這樣說的話,請他把臉貼到散熱器上的金屬部分1分鐘。

PS:正在跑3DMARK VANTAGE的GRAPHICS TESTS測試時,GPU的溫度應該有達到80℃,甚至是超過。

HD 4870顯示卡GPU全速運作之後的溫度

HD 4870顯示卡超頻之後,GPU全速運作之後的溫度
再來看看HD 4850顯示卡吧!由於先前已經大致上知道HD 4850顯示卡大約的溫度狀況,因此可以說:咱家已經做好心理準備了啦~~


結果,出乎意料之外,從上圖可以看到HD 4850顯示卡在散熱風扇預設的轉速之下,比較穩定的GPU待機溫度只有57℃,比HD 4870的66℃還要低一些,不過這是因為HD 4850顯示卡在不執行3D的環境中,核心與記憶體時脈會降到160MHz與500MHz的關係。所以在執行3DMARK VANTAGE的GRAPHICS TESTS測試,讓GPU全速運作之後,溫度馬上直線飆升,由下面的抓圖可以看到顯示的GPU溫度是78℃;而再看到GPU:660MHz、記憶體:1050MHz的超頻運作時脈,抓圖(下面第二張圖)顯示的GPU溫度雖然同樣是78℃,不過在3DMARK VANTAGE的GRAPHICS TESTS測試完畢、視窗消失之後的一瞬間,看到的GPU顯示溫度達到81℃(可惜抓圖抓不到),所以在沒超頻的狀態之下,HD 4850顯示卡全速運作的GPU溫度估計應該也會達到80℃(甚至以上)。

HD 4850顯示卡GPU全速運作之後的溫度

HD 4850顯示卡超頻之後,GPU全速運作之後的溫度
為了增加HD 4850顯示卡在超頻之下的運作穩定性,筆者甚至把華碩M3A32-MVP Deluxe內附的風扇放在顯示卡GPU位置的上方來幫助散熱(參考下圖),加掛風扇之後,不超頻、穩定待機的GPU溫度的確有下降,降低到53℃,不過在執行3DMARK VANTAGE的GRAPHICS TESTS測試之後,不超頻、全速運作的GPU溫度仍然飆升到與沒加掛風扇之前一樣的78℃,這顯示出公版散熱器的設計真的需要做大幅的改善才行(或者是那超低的風扇轉速也拜託加快一點



加掛風扇之後,HD 4850顯示卡的GPU穩定待機溫度
事實上,顯示卡的溫度在這次測試超頻的運作時脈時,一直是很大的困擾,因為這樣會造成超頻的時脈很難判定到底是因為顯示卡過熱而當機?還是因為GPU或記憶體本身上不到超頻的時脈而導致當機?雖然可以透過一些方法強制讓顯示卡的風扇轉速加快,不過這次為了讓大家可以實際瞭解一下HD 4850、4870顯示卡的「熱力」,再加上華碩與微星又沒有附上自家的驅動程式光碟,所以筆者還是使用AMD/ATI官方版本的Catalyst 8.6版驅動程式來測試,而這也是一般使用者如果是安裝AMD/ATI官方版本的驅動程式的話,在預設值狀態下所會遇到的實際狀況。
電力耗用量測試
在檢視兩張顯示卡的「熱力」之後,接著再來看一下耗電量的部分。請注意,這裡的測試是測量整個測試平台的"整體"電力耗用量(測試平台的配備在前面已經列出,這裡就不再重複),並非單張顯示卡的耗電量;另外,下面的最大電力耗用量是以3DMARK VANTAGE進行測試,取其中最大耗電量的測試結果。
測試平台搭配HD 4850顯示卡之後的待機耗電量

測試平台搭配HD 4870顯示卡之後的待機耗電量

測試平台搭配HD 4850顯示卡在3DMARK VANTAGE測試中的最大耗電量

測試平台搭配HD 4870顯示卡在3DMARK VANTAGE測試中的最大耗電量

測試平台搭配HD 4850顯示卡超頻之後,在3DMARK VANTAGE測試中的最大耗電量

測試平台搭配HD 4870顯示卡超頻之後,在3DMARK VANTAGE測試中的最大耗電量

從以上的耗電量測試看起來,如果你想要入手HD 4850顯示卡的話,建議要準備至少400W以上的電源供應器,而如果是想要選擇更高檔的HD 4870顯示卡,那建議至少要450W、甚至是500W以上的電源供應器會比較妥當(當然,這是以電源供應器是足瓦為前提)。畢竟這裡的測試平台的配備算是比較簡單,你可能不只安裝一部硬碟、一部光碟機...等,而這些都會讓整部系統的耗電量更高,所以如果想要玩高3D效能的顯示卡的話,電源供應器的費用自然也不能省。
效能測試
測試的最後部分,就來看看兩張顯示卡的效能表現。如同前述,這次使用的測試軟體包含有:3DMARK VANTAGE、衝突世界、英雄連隊以及末日之戰等四套,下面就依照這個順序進行介紹。
3DMARK VANTAGE
下面就是HD 4850與4870顯示卡在3DMARK VANTAGE中的GPU SCORE成績,將解析度由1280 x 1024提升到1680 x 1050,並且將特效設定也做提升之後(請參考測試說明),HD 4850與4870顯示卡的GPU SCORE成績分別下滑約38.8%與39.1%,兩者相當接近。而在超頻之後,HD 4850在1280 x 1024解析度提升約9.1%,1680 x 1050解析度提升約10.6%;HD 4870在1280 x 1024解析度提升約3.4%,1680 x 1050解析度提升約7.7%。HD 4870超頻之後的提升幅度比HD 4850低的最大原因,應該是因為微星這款HD 4870顯示卡本身就是超頻版本,GPU時脈原本就已經從標準的750MHz超頻至770MHz,而Catalyst驅動程式的GPU超頻上限只能到790MHz,所以相對來說,這款HD 4870的GPU只能再往上超頻20MHz而已,而華碩HD 4850的GPU卻能從625MHz的時脈超頻至660MHz,超頻的時脈幅度比HD 4870多,所以也就出現HD 4870超頻之後的GPU SCORE成績提升幅度比HD 4850低的情況。
HD 4850顯示卡的GPU SCORE
解析度 |
1280 x 1024 |
1680 x 1050 |
預設時脈(GPU:625MHz、記憶體:900MHz) |
6005 |
3678 |
超頻時脈(GPU:660MHz、記憶體:1050MHz) |
6554 |
4114 |
HD 4870顯示卡的GPU SCORE
解析度 |
1280 x 1024 |
1680 x 1050 |
預設時脈(GPU:770MHz、記憶體:900MHz) |
8009 |
4877 |
超頻時脈(GPU:790MHz、記憶體:1100MHz) |
8282 |
5252 |
衝突世界
在衝突世界的測試中,筆者將畫面細節設定為"高",也有打開"DX 10"的選項,在預設時脈以及超頻時脈測到的FPS值如下所示,這裡一樣是出現HD 4870超頻之後的提升幅度比HD 4850低的情況。
顯示卡 |
HD 4850 |
HD 4870 |
預設時脈 |
32FPS |
36FPS |
超頻時脈 |
34FPS |
37FPS |
英雄連隊
在英雄連隊的測試中,在沒有開啟反鋸齒的環境下,HD 4850超頻之後的提升幅度僅有約1FPS,而HD 4870則是超過2FPS,由此看來,HD 4870的運作時脈對於英雄連隊的效能表現是比較有影響力的。
顯示卡 |
HD 4850 |
HD 4870 |
預設時脈 |
39.8FPS |
43.6FPS |
超頻時脈 |
40.9FPS |
46FPS |
末日之戰
對於末日之戰(沒有開啟反鋸齒、畫面細節設定為"中"),HD 4850、4870超頻與沒有超頻得到的測試FPS值,幾乎可說是一模一樣,雖然這有可能是因為這兩張顯示卡的超頻時脈幅度還不夠大的緣故,不過相較於前面測試過的遊戲,個人認為更有可能的原因是:末日之戰幾乎沒有對AMD/ATI HD 4800系列顯示卡做優化,所以才導致這樣的測試結果。如果真是如此的話,那AMD/ATI在遊戲廠商的合作部分可得要多加油了。
顯示卡 |
HD 4850 |
HD 4870 |
預設時脈 |
34.6FPS |
37.4FPS |
超頻時脈 |
34.8FPS |
37.6FPS |
結語
經由以上的效能測試,大家應該可以看出HD 4850、4870各自的市場位階大致上是在哪裡,再對照到目前市場上HD 4850、4870顯示卡各自的銷售價位,HD 4850應該還是會有比較好的C/P值,不過對於一些高效能玩家來說,如果價格可以接受的話,HD 4870也還是蠻值得入手的。
然而,這是以效能觀點來看,如果回顧上面的溫度測試部分,即使是最新的Catalyst 8.7公版驅動程式,在風扇的轉速預設值部分為了靜音考量,仍然沒有讓風扇的轉速加快(可參考站上關於Catalyst 8.7公版驅動程式的相關討論),所以顯示卡的GPU在全速運作下,仍然有機會上到80℃以上的高溫,而這還是筆者在開放式平台環境所看到的溫度。如果裝進機殼內,那溫度可能會達到怎樣的狀況,說實在話,我可不敢輕易嘗試。
當然,顯示卡廠商相信應該也早就注意到這個問題,而大部分的廠商正式在市面上銷售的產品,都會有提供自家版本的驅動程式光碟,其中多半也會附上內含可以針對GPU、記憶體進行超頻,以及可以監控溫度、甚至是調整風扇轉速的工具軟體,如果網友最近正好考慮入手HD 4850或4870顯示卡的話,那這個工具可得要好好利用了。或許加速風扇轉速之後會造成比較大的噪音,但總比系統因為顯示卡可能會發生過熱,而埋著一顆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當機的不定時炸彈還要好得多。
另外,以往講到顯示卡,常常都會提到驅動程式的更新,但以目前來看,AMD/ATI對於HD 4850、4870顯示卡的溫度問題似乎不甚在意(或許比較在意的是噪音問題),或許是AMD/ATI對於合作廠商給予絕對的信任,相信他們的RD絕對有能力可以解決。不過話說回來,並不是每一家顯示卡廠商都會即時更新最新版本的驅動程式,而且很多玩家為了嘗鮮,常常一有新版本的驅動程式就馬上下載回來試試看,而追根究底,HD 4850、4870顯示卡的溫度問題除了公版散熱器的設計之外,風扇轉速過慢也是主因,所以在公版驅動程式加上例如調整風扇轉速功能(可限制最低轉速)...等,才是最根本的解決之道。
最後,還是要再提醒有興趣入手HD 4850、4870顯示卡的網友們,在挑選的時候可以先看看顯示卡上的散熱器是不是採用公版設計,如果不是的話,那熱的問題應該會比較好一點。如果是採用公版設計,那就要看廠商有沒有附上自家的驅動程式,以及可以監控溫度、甚至是調整風扇轉速的工具軟體,如果有的話,那應該還可以放心入手,如果也沒有,那你真的要仔細考慮了,即使它比別家的產品便宜個幾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