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cleon車系搭載的內14段變速包含了一般登山車3x9的變速範圍, 同時解決了鍊條擺動與避震互相干涉的問題.
簡單的講是一種後輪的全時傳動, 同時也減輕了後輪的簧下重量, 並且將配重完美化.
基本上德國對於這台車的轉點, 內變速等等設計都是免保養的, 將精細的內變速機構整個完全密封在車架中,
免除了水與沙塵等等對變速系統造成的損害, 那為什麼又要保養呢???
NICOLAI的內變速G-boxx 1使用了Rohloff的內14段變速系統,
這個原本設計在後花鼓的內變速相對於組裝品質非常的要求, 過程中也是100%的全檢,
基本上無論怎麼用都不太有機會出差錯, 畢竟對於那些需要騎個幾萬公里的全球單車旅行者而言,
變速系統故障不但可能毀了整個行程, 更有可能影響身命安全.
所以耐用,可靠是Rohloff對性能絕不妥協的第一要求.
每台NICOLAI的內變速車都會附上這一本詳細的Rohloff手冊:

與內變速系統的保卡, 說明書等等:


仔細看看紅色圈起來的部分, 由於使用輕接觸的油封環, 某些情況下變速箱內的油品會有滲漏現象,
這是正常的, 尤其我們在亞熱帶氣候油品真的會比較稀~
另外由於Rohloff本身加工精度已經非常高, 廠內再安裝也都已經充分潤滑,
其實外加的25ml油品All season oil應該比較類似抗凍劑,
Mr. Karl Nicolai也說過:漏油偶而會發生,很討厭,不過對於功能不會有任何影響.
既然發生了小狀況還是得要處理好的, 再跟德國取得了所有的油封與特殊工具之後準備來動工了~
經過一番功夫我們先將拆下來的東西排排站好


這是車架的主轉點培林, 現在新一代的車架只剩下這一對培林了,
其他轉點都使用特殊材質車製的軸襯構造, 提高精度與耐用性.

這是特製的Rohloff內14系統, 有依照Nicolai的需求作了一些修改.

德國人總是不嫌螺絲多, 畢竟螺絲是他們發明的...

這個大洞就是內變速系統的家


特殊設計的COR後勾爪, 拆下了輪子仍然不會動到碟煞與鏈條測, 跟越野機車的設計類似.

刻印在後叉,100%純德國製的驕傲.

左側也來一張

接下來是內變速本身的油封環更換, 也是這次的保養重點.

首先用Rohloff原廠的木柄工具將油封挖出來..

用棉花棒沾清潔劑徹底的清潔油封的接觸面

再拿出專用壓入工具

這是Rohloff的專用油封環

以及原廠指定的止鬆膠型號

用鎖牙的方式將新的油封還逼入花鼓

確定表面平整


再鎖入內變速車的特製飛輪, 整個用鋼質車製的,齒尖厚度是一般飛輪的好幾倍呀..

完成~

先放回窩裡看看~

Rohloff安裝疊盤的孔位在Nucleon車上拿來安裝特製的齒盤

再來這是最最最最複雜的纏線安裝部分

這裡由於要確定14段的位置正確, 需要重複的安裝與試變速幾次

先鎖幾顆螺絲來試變速

一切都確定完好之後再將所有的螺絲鎖回去, 並且清潔以及重新上油

下方的接線盒

再來到左側的部分

將傳動齒盤與特殊規格鍊條掛在內變速機構上面

蓋上蓋子並且將螺絲交叉鎖緊

轉點之間的這支長螺桿等於花鼓快拆軸心的功用

既然都拆開了,外側的防塵與油封環也一起換吧~

這裡需要一點特殊的技巧, 要用釣螺絲的方式將腿組與內部的大盤鎖緊


再將車架主結構的轉點結合好

基本上保養大功告成, 前叉同時也送回維修中心保養了, 所以等車子完整組裝好再跟大家分享美車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