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板上是否有車友使用過TUFO的開放式管胎?
如果單純買來比賽用是否適合?
破胎如何補救?
謝謝!
周六一早來回南寮漁港練習雙線輪車後再去店裡老闆還是在忙,所以牙一咬決定自己來了。
由於早上聽同行的車友講C S33 PRO這條胎,他半年前換過,500公里後就又換掉了,因為他覺得很顛(正如劉大哥所說的:感覺上高級胎比較Q,練習胎比較硬)〉再加上我是要裝在ES上面,平常等閒不拿出來用。所以LP按著就直接衝那條2級的C S3 lite<215G了,可以打到220PSI(換完後才知道一條定價要3XXX暈)。
這兩條大約花了一小時多才裝完,而且因為小弟手無縛雞之力所以有的時候還需要找個人幫一下。
安裝方式
前一天先拿來打個80PSI進去放一天,第二天似乎是會比較好裝。
安裝的時候要從氣嘴的地方開始塞,一邊先卡進去,翻到另一邊後將管胎捏成微扁(垂直)後,用大拇指往下壓就可以將另一邊卡進去。從氣嘴的地方開始,左右各一段的逐漸卡入。然後大約整條管胎剩下四分之一的時候時,就顯的相當緊繃了,無法再逐漸將管胎卡入了,這時我抓住輪框的下方,然後請朋友將未塞入的管胎的部份用力向上拉,整個拉到輪框上面。由於是整個硬拉上去的,所以兩邊都變成沒有卡進去,整條胎會整個繃在上面,所以就會有一邊是陷太多進去的,這時要將管胎向另一側翻扭,讓那側卡進去,再來就會聽到繃的一聲,因為整條胎都很緊繃所以一邊進去後另一邊就被收縮的力量卡進去了。要打氣時我只打到160PSI而已,一來因為沒有高壓打氣桶,二來老闆沒偶空閒幫我量張力,我不敢亂打到220,要是不像官方所訴求那樣,設計上壓力是向框外擴張,而不是像框內擴張,而讓我的鋼絲張力鬆掉要重調就頭痛了@@。
因為經過昨天去三峽滿月圓爬山以及約時速4X的下坡測試確定使用上沒有安全問題,所以才敢出來分享,不過自己也不敢確定這樣是不是就正確的安裝方式。如果有錯誤還請指教。
使用的心得
我覺得安裝上其實不算太難,雖然剛開始裝的時候,因為不知如何安裝,硬裝裝到手指好痛,的確是有想放棄的感覺。不過使用過的車友跟我說他一條裝一天,所以我覺得我兩條裝一小時多,其實算還可以接受啦,不過因為它拆裝真的沒有很方便,所以不是很適用於會需要同一個框管胎OPEM胎互換使用的人。另外,如果真的有那個閒工夫在那邊換來換去,我覺得由於clincher管胎的結構的關係,要是因為常換去讓胎唇(???)受到傷恐怕會有安全上的疑慮。
路感上,由於我沒有使用過很多條胎,所以我只能感覺到踩起來很輕快,滾動阻力有變小,但是由於打到160PSI了,所以路感會很清楚,遇到減震條這種程度的,是還蠻順的(框也有關係),不過要是遇到沒鋪好的柏油路這類的,就感覺還蠻顛的了,不過個人是覺得還在可以忍受的範圍內,沒有到不舒服的感覺,但是如果是去長途練車或旅行,我己事就不考慮用了。花東賽會考慮打到220PSI來跑跑看,如果OK的話,沒有太多下坡的比賽應該都會帶她出賽。不過朋友的建議是,如果是路況不好,又要常常壓車殺灣,那就不建議打太高,一方面接地面積太小會不夠穩,二方面胎壓太高遇到震動時車身要是彈跳會很口怕。
改天和用SL輪組然後裝馬牌GP4000的朋友交換輪組來騎騎看好了,兩條都打160PSI的時候不知何者勝出,又如果一個打220.一條打160的時候,表現不知道又有什麼差異。
其實原本是考慮用馬牌GP4000的20C版本來當比賽胎的,因為據說這條胎很輕快但是卻很不耐磨(一個常上台的朋友說,比賽比四次就掛了)。現在因緣際會下(說穿了就是想試用新奇的東西)換了這條管胎,不過只要耐用度比馬牌GP4000的20C多一倍的話,我想我還是會在在摩耗完後再入手一條吧。
以上
尊重彼此的價值觀
不然就先打氣放一個晚上再來裝,TUFO的網站上有安裝教學影片.
原則上打到220PSI應該也不會影響到輪框的剛性,畢竟它只胎唇卡住.
C S3 lite一條3XXX??
如果是買價那可以換這條了 C elite jet<160G
練習胎的話我是建議買C S33PRO就行了,沒啥原因~就是比較耐磨而已!
以TPI的觀點來看的話~
elite jet=210
S3 lite=120
S33=60
S33若打到160PSI再加上鋁車的話,過減速條絕對讓你嘴巴合不攏(不是太開心)
我目前用S33後輪約用140~150PSI還可接受就是(前叉碳纖,鋁車後上叉碳纖)
另外滾動阻力可以參考國外測試,Crr越小滾動阻力越小
http://rouesartisanales.over-blog.com/article-1503651.html
這篇認真看完,如何選胎~~我想就有個底了
http://www.velonews.com/article/12493
其實!!TUFO的滾動阻力不算小.
比賽用胎可使試試Vittoria Open Corsa Evo!
至於價錢3XXX是老闆跟我說定價約三千多塊,他要算我多少還不知道(每次都要逼他他才要算錢)
C S33PRO這條,代理商騎拿來推時我剛好在車店裡,所以有聽他說耐磨5000公里,我聽到的第一個想法是~~~拿來騎練習台用應該不錯~~不過一條一千多的價格,不知道是不是多買幾條爛胎來騎還比較划算。
至於滾動阻力的問題,呵~小弟之前用的是哈青深的basic reflex,是很普通的外胎,所以有此一說,不過大大提供的網頁實在是太棒啦。
不過話說回來,請問elliottchang大,選擇使用TUFO的管胎的考量是什麼呢?哪些需求情況下會建議別人使用clincher的管胎?
我自己的認知是因為胎壓較高,所以爬坡時比較不會抵消下踩的力道,而且接地面積也會比較小所以摩擦阻力也會比較小。
尊重彼此的價值觀
我門一般的輪框長的是類似~~臼~~~這個字上半的部份,也就是他上方有一小段會向內凹。而我們一般常用的外胎,上面有一個部份叫胎唇~~~長的有點類似~~~皿~~這個字的下半。
當我們把外胎的一邊裝好,塞進內胎,再把外胎的另一邊塞進去之後,把氣打飽。這個時候內胎就會有壓力把外胎兩側的部份頂住輪框,而向外凸的外胎的胎唇會和輪框向內凹的部分~~勾在一起~~~固定在輪框之上,這樣當我們騎車過彎的時候就不會翻胎了。
也就是說,這樣的設計內胎打多少PSI,就幾乎會提供給輪框一樣的壓力,所以即使你用的是可以打到160PSI的馬牌葛屁4000的外胎,但是用的是一般的鳥框,內胎的壓力會讓框爆掉(說法是爆框啦,其實小弟沒見過到底是怎麼個一回事)。
至於OPEN框用的管胎(tubular clincher)呢~~~~她就是如同名子所述~~是管狀的,所以也就不需要內胎了,不過他不像標準的管胎就是單純的圓形管狀。他的下面漲的有點像~~~~~工~~~這個字。
也就是說他的胎唇是上下兩片式的,讓OPEM匡的上面向內凹的部份卡進兩片胎唇內來將整個管胎固定在輪框上,這樣當我們騎車過彎的時候就不會翻胎了。
也就因為它跟需要內胎的外胎不同,不需要靠內胎提供的壓力來固定住外胎,所以OPEN框用的管胎在打氣後是向外膨脹居多,向內(輪框)膨脹偏少的,所以即使ES上面著名只能打到140PSI,可是用tubular clincher打到220也沒關係。
http://www.tufo.com/ ~~~~塗氟的網頁,點進去後,點上面的technonlogy然後往下拉,你就會看到它畫的圖解。
尊重彼此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