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性水泥的作用是什麼?跟一般的水泥有什麼不同!
彈性水泥具有防水的作用嗎?
Kay Ho wrote:
防水材的一種
彈性水泥是俗稱
正式名稱是"水和凝固型複合防水材"
是的,
簡單地說,
彈泥就是「彈性樹脂」加上「水泥」調和出來的水泥基底防水膜。
由於是水泥基底,
所以它與建物結構以及表面粉刷層的接合度高,
不易剝離,
加上價格便宜,
(以市售比較知名的大品牌金星來說,一大桶也只要二千多)
雖然防水效果不是最好的,
但說它的C/P值是最高的…應該是沒有人會反對,
所以現在彈泥廣泛受到建商的愛用,
另外由於彈泥的溶劑就是水,
除了施工十分簡便之外,
也比較不會受到天候的限制,
所以近幾年漸漸已經取代原本防水材料王座PU的地位,
躍昇為目前台灣防水工程採用得最普遍的產品。
jingguan99 wrote:
PU
防水用
一般都頂樓地板和女兒牆有一層綠色(也有其它顏色)的防水塗料(若無上頂樓.韓劇中也常見到)
廁所地板上瓷磚前若沒上防水塗料
將來必漏水無疑
彈泥和PU是兩碼子事喔…
但既然有人提到PU,
咱們就順便拿它和彈泥來一起談。
所謂的PU,
指的是PolyUrethane,
中文化學名稱為聚氨脂,
話說PU的薄膜彈性其實比彈性樹脂高非常多,
在距今15~20年前可以稱得上是台灣防水界的一哥,
那時候只要是屋頂陽台有滲水的問題,
找來的業者就是塗上厚厚的一層綠色PU。
其實PU現在國外還是常用的,
但在台灣,
PU比較大的問題是易剝離。
簡單地說…PU是油性的防水膜,
也就是它並無法和素地中的水氣結合。
但麻煩的是台灣是個多雨而且空氣中濕度偏高的地區,
所以從前很多屋頂防水的工程,
往往就因為施工的前一、兩天下過雨,
在結構已吸附大量水氣的狀況下,
就形成水氣被包覆在PU膜的下方。
遇到大太陽一來,
水氣變成了水蒸氣,
與油性PU不相容的水蒸氣便形成了PU與屋頂結構之間的剝離力量,
導致許多建物的屋頂防水工程因此失敗。
誠然,
在素地清理得夠乾淨也夠乾燥的前提下,
塗刷得夠厚的PU表現其實絕對不下於彈泥,
價格也較彈泥便宜。
問題就在上述的前提所要求的夠乾燥,
依工程界一般的常識…只要下過雨,
就得要讓屋頂曬三天太陽,
才能有足夠的乾燥。
但問題就是在台灣…
一年裡能達到這樣的要求的時間恐怕不到四分之一的時間,
如果真的這樣做,
要防水廠商吃什麼呢?
也就所以…到後來的狀況幾乎是只要星期一下雨、星期三就硬上施工,
也無怪許多消費者誤以為PU的防水效果差了…
甘扣郎 wrote:
bigpiz大大說的沒錯夠專業~所以有許多舊建築外牆和樓頂是用PU來防漏(常見鄉下外牆有綠色PU塗料),
近幾年許多用彈泥,不知目前業界防水效果最好是什麼呢?我也想多了解一下謝謝~
工程界不存在什麼「最好」的選項,
只有「最適合」的選項而已。
舉個例子來說,
要防水好到一個極致的話:
直接整個屋頂加女兒牆包覆一層2.0mm的不銹鋼板滿焊,
表面加不銹鋼浪網之後再打底貼覆磁磚,
只要焊工夠仔細,
理論上就可以做到三十年之內滴水不滲,
甚至到四級的震度應該都不大容易受到破壞。
再做得誇張一點,
如果是雙層2.0mm的不銹鋼板滿焊,
並且在兩層中間焊接彈性支撐桿呢?
只要在建築物沒有被震成危樓的情況下,
應該都還可以有滴水不滲的效果。
(你見過誰家的廚房不銹鋼水槽被地震給震到裂開的嗎?)
重點是…有沒有人會願意為了一個頂樓的防水花個百萬以上的工程費用來做這種工事?
除非屋頂打算設空中泳池,
否則考慮到C/P值之後,
正常人都不會這樣花。
所以,在工程的眼光來看,
追求所謂的「最好」是沒有意義的,
我們一般討論的是什麼做法「最適合」。
結構龜裂縫較多,屋齡老舊的狀況下,瀝青塗覆加覆瀝青氈之後,再施做石英磚做為表面,會是不錯的選擇;
肉眼可見裂縫不多的老舊屋頂,mapeilastic鏝塗再加石英磚的效果就很不錯;
屋齡十來年,裂縫也不嚴重的話,彈性水泥加石英磚也不錯用;
如果不想打地板呢??直接在屋頂再加覆一層鐵皮屋頂還可以兼顧隔熱效果;
連鐵皮屋頂都覺得划不來的話,直接在磁磚表面塗佈各種油性防水膜(如pu等),每年再加塗修補,價格經濟;
如果只想簡單撐個一、兩年,直接帆布包覆的方式省錢省事又快速有效…etc.
從打底的水泥種類選擇,到水泥砂漿(甚至加石材)的配比方式,到防水材料的種類及工法以及塗佈層數,以及最終的面材施作,以常見的做法來算就至少有二十幾種方式。
除了一開始所說的雙層不銹鋼板的做法之外,
工程界應該沒有人敢說這二十幾種做法中的哪一種做法是完美無缺的,
只能跟你說…每種做法的優缺點都不同,要視建物的面積、屋齡、龜裂狀況、當地的天候來選擇預算最低、效果最符合需求的「最適合」的方案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