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德克巴萊即將上映之際,各種中國人日本人的反彈傳言都被炒起來了。
我覺得很多人搞不清楚的一點是,大家都把這部片想得太有影響力了!以為別人也跟台灣人一樣熱烈的注意它,以為這電影在中國、日本等地都引起了巨大的爭議、迴響甚至打壓。事實上這部電影目前為止真的只有在台灣造成大轟動而已。
中國一開始只有零星幾個有去威尼斯影展的影評人針對此片作出了評論(而且請注意,威尼斯版本跟台灣即將上映的版本並不一樣!),並有部分媒體刊登了相關內容,而一般中國民眾對這寥寥幾篇報導根本沒有注意,更別說很多其他中國媒體根本沒怎麼提到過這部電影。
後來之所以有比較多中國民眾知道這部電影,也只不過是因為有台灣人把那篇幅少得可憐、根本不具代表性的中國影評拿出來罵,說大陸人惡意打壓台灣云云,然後這件事情才在一些中國網路論壇上傳開。簡單來說,如果不是台灣人在鬧,這部電影本來還沒那麼多大陸人會知道呢。
但其實還是有很多中國人仍不知這部電影的存在,而那些知道的人當中有些人是對於台灣人的反彈覺得有點莫名其妙的。畢竟在事情最初,中國十幾億人中也不過就幾個人寫了評論(並且只是針對威尼斯版本),然後有一點點媒體報導,就這樣而已(在台灣人眼中說不定覺得相關的中國報導很多,但你也要想想看中國的總人口跟媒體涵蓋規模吧,以比例來說這個報導率真的超低啊,事情是後來才鬧得稍微大一點)。也有一些中國人生氣了就在網路上開罵了,而且還把話講得很難聽。換句話說,本來其實沒什麼事情,但被誤以為有什麼事情之後,最後就真的鬧成一些事情了。
至於那些說「中國也不想想他們的導演們花大錢拍出了多少垃圾」的人,首先事情應該一碼歸一碼,中國影評也沒批評到台灣以前乏人問津的國片吧。再來若真要追究這個,針對那些華而不實的垃圾片,中國影評才真的狠呢。建議大家可自行google「千古罪人是李安」一文,是中國人寫的,在網路上被轉載過很多次,內容極其尖酸刻薄但又不失幽默,海峽兩岸的觀眾讀了都笑了,但中國「大導演」們可能要氣哭了。(真的非常推薦那篇文章,我印象中很少有電影相關評論可以這麼酸又這麼好笑。)
日本那方面也是,雖然說網路上有人說什麼台灣拍這種反日電影讓他們感覺被背叛云云,但那只是在根本搞不太清楚狀況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發言(魏導從不是反日之人,更別提曾表示日本是她第二故鄉的徐若瑄了),而且總的來說這部片目前在整個日本的能見度很低。未來應該也不會在日本上映,畢竟一般來說日本不喜歡其他亞洲國家拍這種東西,只有美國人拍的才比較有可能被播放。
我覺得重點是,現代媒體很擅於把一些比較負面、偏激的片面之詞截取下來,炒成一篇篇充滿民族仇恨的文章,而一般不理性也沒什麼思考能力的讀者當然就照單全收。這不是單指台灣,很多國家都是這樣的。
比方說,日本前陣子(其實現在也還算是)不是鬧反韓鬧得很兇嗎?日本媒體幾乎可說是主導了整個局勢的走向。方法是在報導中,寫下部份偏激韓國網友的不理性發言,如「不要捐款給日本」、「不要再去日本旅遊」、「日本人很沒品」等等。日本網友看了自然是群起激憤啊,把韓國人罵得狗血淋頭。大家就在這種砲口對外的情緒下奇妙的團結起來了。
但如果是專業的媒體工作者,那麼那些片面的偏激評論,特別是在網路上這種大家發言都不負責任的地方,理論上不太應該被包括進正式的報導中。除非是南韓的某知名人物,比方說李明博竟公開呼籲國人不要捐款給日本,那才值得大書特書,但大家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
雖然細節不盡相同,但台灣這次也有一點點類似這種情形,大家都生氣了,覺得台灣電影好可憐竟被可惡的中國人跟日本人夾攻打壓,既然如此那更要進電影院去挺國片了…
抱著這種負氣的心態去支持國片是沒必要的。撇開這些紛爭不談,我個人是覺得賽德克巴萊對於台灣來說真的很重要,倒不是因為我很看好它本身的內容,而是因為它整個規模(資金、宣傳行銷、影院播放率等)都把台灣電影的程度墊高了。不論電影的內容表現如何,只要它獲得一定程度的商業成功,日後台灣電影募集資金就更容易,魏導及其他導演都有機會沿著這條賽德克巴萊舖出的路繼續往上爬,而這是相當值得期待的良性循環。
tyyan2 wrote:
賣的不好是因為盜版太...(恕刪)
這樣的票房算多嗎? 中國 人口有多少,光沿海省份的人口就很驚人
3D 電影 以 平面去看,效果天差地遠,這就別拿來比喻了。
至於海角七號 無法引起你的共鳴,喔... 區域不同感受也不同,這也沒甚麼,
在台灣也有不少無法引起共鳴,白話點說,在台 聽不懂台語去看海角,建議
是別看了,這部分讓我想到,看日劇或卡通時,所出現的 類似 雙關語 或者
同音不同字的不同意思。
豬哥會社 也經常出現這類的話語,不過...有不少得老一輩的才聽得懂(較黃色的部分),
至少這部分不會被 消音。
賽德克 巴來 評論寫得很不錯
http://blog.udn.com/michalle77/5618665
關閉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