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也想趁此放逐自己一下

春耕的時節
田裡整片綠油油的稻苗
讓人看了心情都覺得舒服起來

來到台18線阿里山公路
最近每回來到這裡總是一片迷霧
不過今天卻是豔陽高照的好天氣一覽無遺

12:52
觸口的天長地久橋背後的天空好藍好藍

站在嘉130縣道公田產業道路上看著一路蜿蜒在山谷間的阿里山公路

最近上阿里山總喜歡中途轉往嘉130線道公田產業道路上到巃頭
再接回台18線(這樣子可以避開車潮省點時間跟路程)

遠處的白色雲層

快到巃頭時有座山頭很顯眼只是不知道是何名稱

隨著海拔慢慢攀昇
登高望遠是件最舒服的事了

13:37
經過台18線71k處的修護路段等候通過(目前保持單向管制通行)

13:47
來到十字路車站
阿里山鐵道車站的命名,其由來都蠻有趣的
阿里山當地的鄒族原住民,要從達邦及特富野上山狩獵,
是走特富野古道直通阿里山,當阿里山森林鐵道工程進行時,
在十字路這地方,鐵路剛好穿過步道而過,交會十字型的路,
所以稱這個車站為十字路車站.

鐵道旁的平房,無人卻顯得寧靜。

十字路車站的站房,隱憂於民居中間,整個阿里山鐵道的小站,
能有站房的沒幾個,十字路這邊,因臨近阿里山公路,
也有些居民會搭乘火車作為交通工具,所以當初在這邊有設立一個站房.

沿著鐵軌走走吧!
小火車雖然停駛了,不過鐵道漫步也變成了一種浪漫呢!

這邊的海拔已經到了1534公尺,算是中海拔區域,阿里山鐵道的每個車站,都有一塊標示著海拔的牌子

登上車站旁的觀景亭往左側眺望為芙蓉山、大棟山、太和山

很多朋友上來阿里山一遊,希望不要只是經過,
期盼都能駐足一番,也來感受一下那一份古早鐵道的氣息.

觀景亭往右眺望,可以瞭望來吉部落和大、小塔山等山景。

站在十字路車站旁觀景亭眺望鄒族聖山塔山
喜歡在各個不同地點觀看塔山
對塔山似乎有一股無可救藥的迷戀啊!

每每悠遊在阿里山鐵道延途的老車站時
常常可以讓我深深感受那無窮的穿越時空的魔力!!

與阿里山公路來來往往的熱鬧車輛相較之下
坐在觀景亭裡感受那份帶點慵懶的悠閒蠻自在的

在這裡安靜下來片刻聽聽山林窸窣細語
也聽聽獼猴鳥蟲的唧唧對話
盡情享受大自然的心靈饗宴
滿足遭塵世所塗炭的心靈
充充電真好!

森林鐵道停駛後的十字路車站非常寧靜,
空留著用來下客的木階梯卻不知道還要多久才會有列車再度造訪!

目前十字路車站,還是留有兩道軌道,供列車交會使用
阿里山森林鐵道的十字路車站,在日治時期相當興盛,
是部落、山區居民和貨物運輸的重要中繼站,但隨著阿里山公路開通而逐漸沒落。

通泉草
名稱 : 通泉草
別稱 : 心葉母草、心臟葉母草、六角定經草
學名 : Mazus pumilus (Burm. f.) Steenis.
分佈 : 分布於印度、中國、馬來西亞和日本,台灣全島的平地和低海拔山地皆可見到。
分類 : 玄參科、定經草屬
型態 : 匍匐或斜上生長,分枝。葉為單葉,對生,具短柄,卵形,葉基鈍形或心形,葉尖鈍形,葉緣為鈍鋸齒緣。花單一,腋生,花梗細長,約為葉一倍長,果實為蒴果,狹圓柱形。
用途 : 為藥用,治婦女月經不順、經痛、蟲傷、高血壓、貧血、淤血。
花期 : 春夏開花,花白色或淡紫色
繁殖 : 繁殖器官為種子

阿里山卷耳(阿里山繁縷)
‧中文名稱:阿里山繁縷
‧英文名稱: Arisan Chickweed
‧學名:Stellaria arisanensis (Hayata) Hayata
Cerastium arisanensis Hayata
‧科名:石竹科(Caryophyllaceae)繁縷屬(Stellaria)
‧別名:阿里山卷耳
‧原產地: 台灣固有植物。
‧分佈: 台灣中海拔 1,200~2,900 公尺林間陰溼處。
‧用途: 1.地被植物。

阿里山卷耳(阿里山繁縷)
‧莖: 草本,高 10~30 公分,莖伏臥或斜上昇,幼嫩部份被細毛。
‧葉: 單葉,對生,具葉柄,柄長 0.5~1 公分,光滑或疏被毛;葉片長 0.3~1 公分,寬 0.3~0.8 公分,菱形至三角狀卵形,上表面'光滑或疏被毛,下表面疏被毛,葉尖漸尖形或尾狀尖形,葉基截形,全緣。
‧花: 花序為密繖花序或單生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具花梗,梗長 0.8~4 公分,被細毛;花萼 5 片,淡綠色,長 0.4~0.7 公分,寬 0.1~0.2 公分,披針形,外表光滑或疏被毛;花瓣 5 片,白色,匙狀倒卵形,先端凹,長 0.7~1.2 公分,寬 0.2~0.3 公分;雄蕊 10 枚,花絲長約 0.5 公分,花藥 2 室,縱裂;花柱 3 枚,子房卵圓形,1 室,中央胎座,胚珠多數。
‧果實: 果實為蒴果,卵圓形,先端 6 裂;種子球狀腎形,表面突起,徑長約 0.8 公分。

阿里山卷耳(阿里山繁縷)
‧特性: 多年生草本,高 10~30 公分,莖伏臥或斜上昇,幼嫩部份被細毛。
單葉,對生,具葉柄,柄長 0.5~1 公分,光滑或疏被毛;
葉片長 0.3~1 公分,寬 0.3~0.8 公分,菱形至三角狀卵形,
上表面光滑或疏被毛,下表面疏被毛,葉尖漸尖形或尾狀尖形,葉基截形,全緣。
花序為密繖花序或單生花序,頂生或腋生;
花具花梗,梗長 0.8~4 公分,被細毛;
花萼 5 片,淡綠色,長 0.4~0.7 公分,寬 0.1~0.2 公分,披針形,外表光滑或疏被毛;
花瓣 5 片,白色,匙狀倒卵形,先端凹,長 0.7~1.2 公分,寬 0.2~0.3 公分;
雄蕊 10 枚,花絲長約 0.5 公分,花藥 2 室,縱裂;花柱 3 枚,
子房卵圓形,1 室,中央胎座,胚珠多數。蒴果卵圓形,
先端 6 裂;種子球狀腎形,表面突起,徑長約 0.8 公分。

通泉草
通泉草屬於玄參科、通泉草屬,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成株高約6-25㎝,
全株具有少許毛茸,莖從基部分枝,有些匍匐,有些直立。
根生葉叢生狀,莖生葉對生狀;花序總狀,花藍紫色,有時是泛白的淺紫色,
花冠分為兩唇,上唇為下唇的一半大,前者二裂,後者三裂,
喉部具有兩列黃色的毛狀鱗片,雄蕊四枚,兩長兩短,柱頭分兩叉,球型蒴果包在宿存萼中。

阿里山小火車現在雖是停駛的狀態
但人都到了阿里山了,既然不能搭小火車,
那麼走訪火車站應該也可以吧?

「十字路車站」是最靠近阿里山公路台十八線最近的車站,
離阿里山森林遊樂區也不遠,但是幾乎無人造訪,
整個小社區,時間似乎凝結在過去的歲月!
遙想著過去風華時代,此處小火車車來車往,
與現在的寧靜有著天壤之別,但卻更完整保留此處的古老懷舊氣息!

盛開的花朵吸引人的目光

報春花
‧中文名稱: 報春花
‧英文名稱: Fairy Primrose
‧學 名: Primula malacoides Franch.
‧科 名: 櫻草科(Primulaceae)櫻草屬(Primula)
‧原產地: 中國雲南、貴州。
‧分布: 台灣冬末春初偶而可見,栽種為園藝觀賞用。
‧用 途: 1.觀賞用:報春花花期為冬季或早春,是冬末春初極具觀賞價值的花卉植物之一。

報春花
‧莖: 草本,多鬚根。
‧葉: 葉長卵形至橢圓狀卵形,長 6~8 公分,寬 5~6 公分,先端鈍圓,基部楔形或心形,邊緣有不整齊的缺裂,缺裂具細鋸齒,上面被纖毛,下面有白粉或有疏毛;葉柄長 10~15 公分。
‧花: 花葶高 20~24 公分,無毛或被纖毛;花序為 2~6 層的繖形花序,每輪具多朵花;苞片線狀披針形,背面有粉;花萼寬鐘狀,長 0.5 公分,裂片三角狀披針形;花冠深紅、粉紅或白,較小,高腳碟狀,直徑約 1.2 公分,花筒長 0.4~0.6 公分,裂片倒心形,頂端凹缺。花期為冬季或早春。
‧果: 蒴果,球形。果期 3~4 月(溫室)。
‧特 徵: 多年生草本,多鬚根。葉長卵形至橢圓狀卵形,長 6~8 公分,寬 5~6 公分,先端鈍圓,基部楔形或心形,邊緣有不整齊的缺裂,缺裂具細鋸齒,上面被纖毛,下面有白粉或有疏毛;葉柄長 10~15 公分。花葶高 20~24 公分,無毛或被纖毛;花序為 2~6 層的繖形花序,每輪具多朵花;苞片線狀披針形,背面有粉;花萼寬鐘狀,長 0.5 公分,裂片三角狀披針形;花冠深紅、粉紅或白,較小,高腳碟狀,直徑約 1.2 公分,花筒長 0.4~0.6 公分,裂片倒心形,頂端凹缺。蒴果,球形。花期為冬季或早春。果期 3~4 月(溫室)。

數大就是美!美不勝收!

十字車站老站長宿舍完全是由台灣檜木建成,採日本式結構建築,
其地基挑高具有防潮功用,內部結構分成地板及房間兩部分。
地板完全是木板建造,房間採和式,內舖褟褟米,以拉門隔間,有懷舊的感覺。
這個宿舍位於交會點,以前站長太太在此做生意,賣檳榔、包子、肉粽,
其中較特別的是粽葉採用本地俗名山豬耳(學名:大武蜘蛛抱蛋),香味獨特。

老屋新門牌

這座位於十字路車站旁的老宿舍,是以珍貴的台灣檜木興建而成,
是當地最古老、保留最完整的建築物,在阿里山公路尚未興建通車以前,
十字路是阿里山鄉達邦、特富野及來吉等原住民部落的接駁站,
山區居民對這棟老建築有著深厚的情感;
而且早年俄國文學家聶甫斯基到台灣研究鄒族文化,
就是從十字路徒步到特富野,當年這棟老建築就已經存在

十字路社區營造成果在全縣、全國屢屢獲獎,
也多次獲選參與林務局的社區林業計畫,
村民一起到山谷搬石塊做社區花台,鼓勵每家都種花。

清新的山林美景,散發著令人嚮往的悠閒山居生活風情

十字路車站原是屏遮那與多林之間的一站,後來火車不再停靠,
所在村落曾有的榮景也不復可見,石造的火車站也失去了往日的丰采,
只剩下火車鐵軌還靜靜地躺臥在站前的地上,
流連其間,強烈地感覺到:物換星移、人事全非的唏噓!

佈滿鐵鏽的鐵道在這空蕩蕩的車站更顯得滄桑
過盡千帆舞風華,歲月悠悠終似水啊!

車站旁有一來吉步道,為早期達邦、來吉兩個原住民部落往來必經之地
(目前因為風災受損整修當中無法通行)

高聳天際的柳杉林

十字路村海拔約1500公尺,冬天曾下過雪 (阿里山三月雪那一次),
是典型山區小村落,號稱是長壽村,生活步調緩慢,
65歲以上村民佔全村人口5分之1。
漫步其中彷彿覺得時光在此已經凍結了!

海芋

長滿紅色果實的不知名植物

石頭階梯連接阿里山公路

在午后暖暖的陽光照耀下的十字路聚落
阿里山鄉十字村原本沒有地名,是原住民達邦部落、來吉部落兩部落之間來往的交通要道,
日本人為開發阿里山林木,建立森林鐵路。
鐵路與步道形成十字型,日本人取名十字路,人口聚集成村稱為十字村。
早期居民是由森林鐵路道班工作人員、樟腦寮的工人、造林的工作人員組成。

離開十字路車站後繼續上路
路旁整片的白花綠葉很是吸引人的目光
我不禁停下來蹲在草地上好好觀賞一番
原來是白花三葉草

白花三葉草(菽草)
‧中文名稱: 白花三葉草
‧英文名稱: White Clover,Dutch Clover
‧學 名: Trifolium repens Linn.
‧科 名: 豆科(Fabaceae)菽草屬(Trifolium)
‧別 名: 白花苜蓿、白荷蘭翹搖、白三葉草、白花三葉草、三消草、白翹搖、白菽草、菽草、白車軸草、白詰草(日本)、螃蟹花(貴州)
‧原產地: 北美洲,台灣於 1910 年代引進作為牧草、水土保持植物,偶爾也供栽植觀賞。
‧分布: 台北、花蓮荒野、路旁,已野生化,白花三葉草原由梨山果農及蜂農引進,欲當蜜源及地被植物藉以改良土質(固氮)用;目前在梨山、武陵農場、清境農場、阿里山等地都可見其踪跡 。
‧用 途: 1.蜜源及地被植物觀賞用:白花三葉草由梨山果農及蜂農引進,欲當蜜源及地被植物藉以改良土質(固氮) 用。2.藥用:性味:全草:甘、平。效用:全草:清熱,涼血,寧心。治癲癇,痔瘡出血。花有利尿之效;葉可收斂止血。

白花三葉草(菽草)
‧莖: 匍匐性多年生草,但有時亦能呈斜上昇狀,莖長 10~30 公分,偶具有分枝,光滑無毛或散生毛茸。
‧葉: 三出複葉具有長柄,柄長 4~8 公分,光滑無毛;小葉倒卵形或卵形,長 1.5~3 公分,寬 1~2 公分,先端圓而微凹,基部鈍,有細銳鋸齒,表面常有白色的斑塊,光滑無毛,背面顏色較淡;托葉卵葉披針形,長 1~2 公分,先端漸尖,膜質。
‧花: 花白色,多數排列為一頭狀花序,徑 1.5~3 公分,花序軸腋生、細長,長 10~15 公分,光滑無毛;小花梗長 0.1~0.5 公分,小苞片膜質,授粉後反捲;花萼光滑無毛,萼筒鐘形,淡綠色但略帶紫色,先端 5 裂,裂片線形,長 0.2~0.3 公分,先端銳尖,上位兩枚裂片最大;旗瓣離生,長圓形,長 0.8~1.2 公分,先端圓而有一尖突,基部爪的部份份寬大,翼瓣及龍骨瓣都具有長爪,翼瓣較長。
‧果: 莢果遠挺出於花萼外,線形,內有種子 2~4 枚,不開裂。
‧特徵: 匍匐性多年生草本,但有時亦能呈斜上昇狀,莖長 10~30 公分,偶具有分枝,光滑無毛或散生毛茸。三出複葉具有長柄,柄長 4~8 公分,光滑無毛;小葉倒卵形或卵形,長 1.5~3 公分,寬 1~2 公分,先端圓而微凹,基部鈍,有細銳鋸齒,表面常有白色的斑塊,光滑無毛,背面顏色較淡;托葉卵葉披針形,長 1~2 公分,先端漸尖,膜質。花白色,多數排列為一頭狀花序,徑 1.5~3 公分,花序軸腋生、細長,長 10~15 公分,光滑無毛;小花梗長 0.1~0.5 公分,小苞片膜質,授粉後反捲;花萼光滑無毛,萼筒鐘形,淡綠色但略帶紫色,先端 5 裂,裂片線形,長 0.2~0.3 公分,先端銳尖,上位兩枚裂片最大;旗瓣離生,長圓形,長 0.8~1.2 公分,先端圓而有一尖突,基部爪的部份份寬大,翼瓣及龍骨瓣都具有長爪,翼瓣較長。莢果遠挺出於花萼外,線形,內有種子 2~4 枚,不開裂。

西洋蒲公英
‧中文名稱: 西洋蒲公英
‧英文名稱: Common Dandelion
‧學名: Taraxacum officinale Weber
‧科名: 菊科(Asteraceae)蒲公英屬(Taraxacum)
‧別名: 蒲公英、蒲公草、藥用蒲公英、甌洲蒲公英
‧原產地: 原產歐洲,北美、加拿大均有分布。
‧分佈: 歸化植物,台北、桃園、台中、嘉義,阿里山、清境農場皆有分布。
‧用途: 1.藥用:性味:全草:苦、甘、寒。效用:全草:清熱解毒,利尿,消癰散結。治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體炎,眼結膜炎;流行性腮腺炎,急性乳腺炎,胃炎,腸炎,痢疾;肝炎,膽囊炎,急性闌尾炎,泌尿系感染,骨盤腔炎,癰癤疔瘡,蛇、蟲咬傷。外用鮮品適量,搗敷患處。

西洋蒲公英
‧莖: 全株光滑幾無毛,質柔軟,內含白色乳汁,根粗大,單一或數條深入土中,側生多數細根,淡褐色;根莖短,殘留葉痕。
‧葉: 葉基生,叢生多數,具柄或略翼柄,稀被白色毛,淡綠色至紫紅色,陽光充足者顏色愈深,葉片伏地或斜上,長倒披針形或披針形,長 15~36 公分,寬 4~8 公分,葉緣深裂為羽狀,部分裂片呈疏生線形針狀銳尖,略逆生,葉端三角狀鈍尖或銳尖。
‧花: 花梗由根莖先端伸出,單一,不分枝,花期間陸續生長,梗出現即見花蕾,逐漸伸長至種子成熟時為止,長 15~57 公分,徑 0.3~0.5 公分,紫紅色或綠色帶紫色斑點,先端着頭狀花序 1 朵,花展開時,徑 4~4.5 公分,總苞綠色,線狀披針形銳尖,長 1~1.5 公分,寬 0.2~0.3 公分,外層略向外彎,內層線狀披針形,銳尖,比外層稍長而寬;舌瓣花黃色,鑿形,先端 5 淺裂,輪狀重疊,兩性結實,聚合而向內;雌之花絲呈細絲狀。花期在春天。
‧果實: 種子成熟時展開成球狀,冠毛呈傘狀,藉以飛翔散播。
‧特性: 越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全株光滑幾無毛,質柔軟,內含白色乳汁,根粗大,單一或數條深入土中,側生多數細根,淡褐色;根莖短,殘留葉痕。葉基生,叢生多數,具柄或略翼柄,稀被白色毛,淡綠色至紫紅色,陽光充足者顏色愈深,葉片伏地或斜上,長倒披針形或披針形,長 15~36 公分,寬 4~8 公分,葉緣深裂為羽狀,部分裂片呈疏生線形針狀銳尖,略逆生,葉端三角狀鈍尖或銳尖。花梗由根莖先端伸出,單一,不分枝,花期間陸續生長,梗出現即見花蕾,逐漸伸長至種子成熟時為止,長 15~57 公分,徑 0.3~0.5 公分,紫紅色或綠色帶紫色斑點,先端着頭狀花序 1 朵,花展開時,徑 4~4.5 公分,總苞綠色,線狀披針形銳尖,長 1~1.5 公分,寬 0.2~0.3 公分,外層略向外彎,內層線狀披針形,銳尖,比外層稍長而寬;舌瓣花黃色,鑿形,先端 5 淺裂,輪狀重疊,兩性結實,聚合而向內;雌之花絲呈細絲狀。種子成熟時展開成球狀,冠毛呈傘狀,藉以飛翔散播。花期在春天。

在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大門前的觀景台眺望鄒族聖山塔山
進阿里山風景區大門之前,眼光常會被左側壯觀的塔山山脈所吸引住。
山脈左邊的山岩節理層次分明有如層層古塔,謂之塔山。而右邊斜上山脈的最高點就是
大塔山 (高2663M)。山頂由數顆巨大的岩石構成,分為東、西峰(中間為斷崖難行)。

14:30
來到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大門前
上來旅遊參觀的車輛依舊
(等到阿里山櫻花季正式開始時一定車水馬龍)

14:43
來到自忠的特富野古道入口處旁
看到盛開的櫻花吸引路人的眼光

說實話很不喜歡跟人擠人賞花
自忠特富野古道入口處旁的花況其實還蠻不錯的
在這裡可以賞賞花還可以觀看玉山呢!

桃花也開得很美

雖然說不上是花海
不過開滿枝頭上的花朵
讓人還真捨不得將視線抽離開呢!

自忠檢查站旁空落落的屋舍(露營的好地方喔)

站在自忠眺望遠處的玉山主峰與玉山北峰

法國菊
‧中文名稱: 法國菊
‧英文名稱: Marguerite,Moon-Daisy,Ox-eye Daisy
‧學名: Leucanthemum vulgare (L.) Lam. Chrysanthemum leucanthemum L.
‧科名: 菊科 ( Compositae )菊屬(Chrysanthemum )
‧別名: 高山菊、白花茼蒿、牛眼菊
‧原產地: 歐洲
‧分佈: 台灣中高海拔地區如北橫的棲蘭山區、清境農場、八通關及玉里古道有人家的地方都有它的蹤跡,屬於陽性植物,見於中至高海拔草生地。
‧用途 1.觀賞用:原被種植為觀賞園藝花卉,是高山植物中,唯一從國外引進栽植觀賞後,逸出而馴化呈野生狀態生長的植物。

法國菊
‧莖: 多年生冬枯草本植物,高可達 100 公分,莖粗短、稍匍匐。
‧葉: 葉為單葉互生,有兩型,基生葉及下部莖葉倒卵形或匙形,鈍齒緣,有柄;上部莖葉長橢圓形,鈍齒緣至羽狀全裂,葉基半抱莖。
‧花: 頭狀花序,頭花輻射狀或筒狀,單一或少數繖房狀排列,生於小枝的先端,徑約 2.5~6 公分,有長梗及總苞,花中央盤狀為鮮黃色的筒狀花,花冠先端 5 裂,花邊緣有一列約 20~30 片的舌狀花;舌狀花雌性可稔,有白、粉紅或稀為黃色。
‧果實: 果實為瘦果,10 稜形,褐色,冠毛鱗片狀或無,成熟於秋天。
‧特性: 多年生冬枯草本植物,高可達 100 公分,莖粗短、稍匍匐。葉為單葉互生,有兩型,根生葉於春天抽新葉,形狀如大湯匙,葉緣為鈍鋸齒緣;莖生葉為長披針形。頭狀花序,頭花輻射狀或筒狀,單一或少數繖房狀排列,生於小枝的先端,徑約 2.5~6 公分,有長梗及總苞,花中央盤狀為鮮黃色的筒狀花,花冠先端 5 裂,花邊緣有一列約 20~30 片的舌狀花;舌狀花雌性可稔,有白、粉紅或稀為黃色。果實為瘦果,10 稜形,褐色,冠毛鱗片狀或無,成熟於秋天。

天氣好相對的來特富野古道的山友也不少
心中有點想進去走走!可是硬是按下性子因為今天是想到塔塔加附近走走的

塔塔加龍膽
塔塔加龍膽為一年生草本植物。高2∼7公分,莖常分枝,帶有紫紅至紫褐色;葉前端為芒刺狀或漸尖;
基生葉為卵形,長0.7∼1公分,莖生葉與基生葉同形但較小。
塔塔加龍膽的花冠呈白色或淡紫白色,中央處具有斑點,蒴果呈倒卵形,約長0.4 公分。
塔塔加龍膽特產於中、南部中央山脈的中至高海拔地區的遮陰及半遮陰草生地。

塔塔加龍膽
塔塔加龍膽(學名:Gentiana tatakensis)是龍膽科龍膽屬的高山植物,為一年生草本植物。
原產於台灣海拔約2,500—3,500公尺山區,分布於玉山及中央山脈南段,尤以塔塔加一帶居多,為台灣特有種植物。
生長在遮陰的高山環境或半遮陰的草生地。1943年,日籍植物學家正宗嚴敬就是在這環境裡採集到標本。
植株斜立,高約2-7厘米。基生葉呈卵形,長約0.7-1厘米。蒴果呈倒卵形,長約0.4厘米。花冠:白色或紫白色,中央部位帶有斑點。

喜岩堇菜
喜岩堇菜---多年生草本,以走莖蔓生在石壁上,只要有淺薄的土層即能生長。
花朵由葉叢中伸出長花莖,單生,雌雄同株;花色白,有淡紫色條紋。
宛如一隻隻白粉蝶停棲在岩石上、在草地上,隨風飛舞。

喜岩堇菜
喜岩堇菜是中高海拔山區常見的堇菜。
地上莖直立或斜上,節上生根,葉橢圓形至卵狀心形,先端銳尖,基部心形,淺圓齒緣,心基兩側近齒緣。
花灰紫色至近白色帶深色脈紋。
花距圓短(短於2mm),底部中央花瓣片相對較短(短於其他4片),先端平截。側瓣基部具毛。花瓣倒卵形至倒披針形。果橢圓形。

看著湛藍的天空與白雲
讓人整個心情都覺得興奮起來

停放在上東埔停車場旁的直昇機

每次經過這裡總是喜歡近距離的觀賞直昇機
想像直昇機遨翔天際的感覺

15:20
將機車停放好後把行囊準備好後
開始今天的麟趾山之行了

看了看阿里山山脈那邊的雲層似乎短時間還不會過來才對

15:25
來到排雲山莊管理站

管理站旁的櫻花盛開
春天的山上處處可以看到櫻花

15:40
大鐵杉到了
每一次來到這裡總是陰霾的天氣
難得今天還能見到陽光打在巨大的樹梢上

站在大鐵杉底下抬頭仰望著
感受人的渺小與大鐵杉樹的巨大

旁邊新蓋的公廁(還沒完工)

台灣鐵杉的介紹說明

午後的陽光照耀下來
讓人多了一些些的暖意

高積雲
一大塊、一大塊佈滿天空,有時一朵朵分開。
高積雲在天空中所呈現的雲塊,相當規律,與卷積雲很相似,但體積比卷積雲大,多數情形是【好天氣】的。

15:54
來到往麟趾山鞍部的岔路口

前面就是麟趾山鞍部了

麟趾山鞍部往右是通往鹿林山

麟趾山鞍部往左邊走就是通往麟趾山頂的步道

來到麟趾山鞍部整個玉山西南群峰就矗立在眼前!
由麟趾山鞍部眺望三叉峰東小南山及小南山

浮光倒影烙印在向天池上

很喜歡步道的感覺一旁是箭竹林一邊是廣袤的草皮伴著五葉松

讓人很想像小孩一樣調皮的在草地上翻滾

稜線沿途步步是美景,隨時駐足飽覽眼福~

真是老天爺垂憐啊!
整個玉山群峰就清楚出現眼前
西峰擋著的主峰山頭

遠處的塔塔加遊客服務中心

上來到麟趾山頂部了

16:17
海拔2854公尺的麟趾山三角點(雖沒基點但是視野非常棒)

麟趾山眺望玉山群峰全景圖1

麟趾山眺望玉山群峰全景圖2

塔塔加遊客中心在中間的東埔山下~東埔山後的是西巒大山!

能夠悠閒徜徉在群山峻嶺夫復何求!

像蟠龍一樣的雲層
慢慢的圍繞著山頭

玉山前峰西峰跟主峰是那麼的清處近在眼前

壁藍的天空上出現的是月亮嗎?

眺望玉山北峰跟北北峰真是壯觀

塔塔加遊客中心就靜靜的佇立在東埔山下

風呼呼的吹
白雲由山谷間竄出
有如獵人在捕捉獵物一般小心翼翼

獨自一個人站在廣袤的山上
獨自欣賞群山美景真是奢侈
心中的滿足無法言語

面對著玉山群峰心中很是嚮往
期待今年能夠站在群峰上面遙望

高海拔的山上仰望著湛藍的天空更加讓人感覺天地之廣闊

看著遠處的雲隨著風吹往這邊跑過來
看來也該是下山的時候了

望著對面山腰上的玉山登山道有如螞蟻路徑的細小
只有在親自接近大山的時候心中的那種激動才能明白

山裡頭白雲的變換分分秒秒都不同

有如欣賞一齣大自然的煙火秀舞台劇

由鱗趾山往塔塔加登山口的方向是陡下的階梯
麟芷山下塔塔加鞍部是1k超陡坡的山徑,從2854m直下2650m~

玉山前峰碩大山塊就矗立眼前~山腰往上的山徑就是玉山登山步道,下面的是楠溪林道!

藍天 白雲 青山 多麼美妙的一幅畫啊!!感動哪!!

等到雪季管制結束再安排時間來去玉山前峰吧!!

往塔塔加鞍部玉山登山口的階梯步道蠻陡的
由高處望下去還真有點想像那風箏一樣往下飛去

大片的雲霧跑過來了

喜岩堇菜
喜岩堇菜(Viola rupicola),顧名思議就是它喜歡生長在嚴苛環境,
不畏懼寒中高海拔的酷寒,只要岩壁上有淺薄的土壤,它就能生長!
到阿里山賞花不要眼裡只有櫻花,彎個腰蹲下身,您會知道什麼是一花一天堂...

細葉山艾
細葉山艾學名Artemisia morrisonensis Hayata,
菊科蒿屬半灌木狀草本植物,台灣特有種,
根莖稍木質化,莖直立,單一或少數分枝,有細縱稜,初生葉披滿白絨毛,
葉形二回羽狀裂,葉細如棒狀或針狀,頭狀花序,近球形,
在莖端或短的分枝上排成總狀花序,基部有小苞葉,黃白色管狀花,瘦果橢圓形。
細葉山艾可治血崩、痢疾、便秘、胃潰瘍、狹心症、風濕關節炎、頭風、過敏性鼻炎。

很快的山谷間已經是佈滿了雲霧了

台灣馬醉木
‧中文名稱: 台灣馬醉木
‧英文名稱: Taiwan Pieris
‧學 名: Pieris taiwanensis Hayata
‧科 名: 杜鵑花科(Ericaceae)馬醉木屬(Pieris)
‧別 稱: 台灣浸木、台灣桂木、馬醉木
‧原產地: 台灣
‧分 布: 中央山脈生於海拔 1000~3300 公尺高(低至高海拔)的開闊地或林緣。
台灣的分布情形是北部山區低山帶即可發現,例如陽明山區,越往南部,分布的海拔高度越高。
‧用 途: 1.觀賞用:庭植為添景樹或作綠籬,亦可盆栽觀賞。
2.花枝為優良花材。
3.藥用:莖葉煎汁,可供殺蟲:
有些原住民會將枝葉小心擣碎浸水,取其浸泡液噴灑當農藥使用。
可洗滌疥癬和毒瘡。性味:根及幹:苦、涼,有大毒。
效用:根及幹:麻醉,鎮靜,止痛。治風濕關節痛,筋骨酸痛。

台灣馬醉木
‧莖: 常綠性灌木,高 1~3 公尺,小枝光滑。
‧葉: 葉叢集枝端,幼嫩時成紫紅色,革質,倒披針至披針狀長橢圓形,長 5~8 公分,先端略漸尖,葉柄長 1~1.5 公分,光滑。
‧花: 春、秋兩季開花,花蕾、花軸長呈紫紅色,花序總狀,簇生於枝梢,花密集開放,懸垂性,花萼革質,花冠壺形,白色。
‧果實: 蒴果球形,徑約 0.7 公分,胞背裂開,種子多數。
‧特 性: 常綠性灌木,高 1~3 公尺,小枝光滑。葉叢集枝端,幼嫩時成紫紅色,革質,倒披針至披針狀長橢圓形,長 5~8 公分,先端略漸尖,葉柄長 1~1.5 公分,光滑。春、秋兩季開花,花蕾、花軸長呈紫紅色,花序總狀,簇生於枝梢,花密集開放,懸垂性,萼片革質,幾裂至基部,三角狀卵形,花冠壺形,白色。蒴果球形,徑約 0.7 公分,胞背裂開,種子多數。果枝和花序常並存。臺灣馬醉木全株有毒,馬若誤食,必致昏醉,故名馬醉木;莖葉及種子有劇毒,幼兒或家畜誤食莖葉會造成昏迷、呼吸困難、運動失調;甚至全身抽搐等症狀。

回望麟趾山東側的山壁

碎石邊坡上的植物展現頑強的生命力

不知名的小白花

風吹得更起勁了
白雲就像被吹起的柳絮一般飄啊飄啊!

底下的塔塔加古道

雲霧朝這邊飄過來囉!

17:00
下來到塔塔加玉山登山口

林間望去東埔山已經快要整個被雲層裹著包圍囉!

睽違好一陣子的玉山登山口

通泉草

白雲像海浪般一波一波往山壁上打去

哇!有如排山倒海似的快要將整個吞沒了

山上的天氣變化沒啥道理說變就變

夕陽西下
帶著一顆滿足的心靈
慢慢步向歸途囉!

又回到大鐵杉這裡了

遠處的雲層像海浪般的往上湧進
斜照的陽光不知道是否有夕陽可以觀賞

台灣草莓
台灣野生草莓,乍看之下,很像草莓,但絕不是平常我們吃的栽培種草莓。
主要特徵:多年生匍匐性草本,葉3出,葉脈深刻,粗鋸齒緣。花冠白色,花瓣5-6片。雄蕊多數,鮮黃色,4-7月開花(很難說)。果似小草莓,熟時紅色。
台灣草莓性喜半遮蔭或透光處。中高海拔地區路旁陰涼處或土層較佳處可見。
台灣草莓在薔薇科中自成一屬。

17:47
下來到排雲山莊服務站(動作真快已經打烊啦!)

排雲山莊服務站旁的山櫻花

雲層就像舖天蓋地似的舖捲過來

排山倒海從天而來

上東埔停車場旁已是雲層瀰漫囉!

17:57
下來到上東埔停車場時不見夕陽
只見雲層佈滿天際

18:06
來到今天打尖過夜的東埔山莊

塔塔加地區休憩圖介紹

今天的東埔山莊沒有山友住宿
僅有我一人投宿還真是難得啊!!

06:06
經過一夜的輾轉難眠(夜晚的溫度13度)
清晨早早起床梳洗完畢後
出門先來去看一下日出囉!

遠處的山嵐如是夢幻般

縹緲虛無般的山巒比山水畫更山水畫

順著台21線新中橫公路走
來到一處可以清楚觀看日出的地方
當然時間還早就停下來看一下日出囉!

小菫菜
‧中文名稱: 小菫菜
‧英文名稱: Arrow-leaf Violet
‧科名: 菫菜科(Violaceae)菫菜屬(Viola)
‧別名: 戟葉紫花地丁、箭葉菫菜
‧原產地: 種見喜馬拉雅山、緬甸、中國、蘇門答臘、馬來半島、爪哇、菲律賓;變種則生長於日本及台灣。
‧分佈: 台灣見於低至中海拔山地約 100~1,300 公尺處、全島均可發現。
‧用途: 1.蝴蝶幼蟲食草:黑端豹端蝶幼蟲的食草。
‧莖: 植株直立至斜上昇,多少有些粗壯,無莖,根粗大,深根性。
‧葉: 葉為根生,披針狀三角形至卵狀三角形,有時在果期呈狹三角形,長 2.5~6.5 公分,寬 1~3.5 公分,先端鈍但有時呈銳尖狀,基部截斷狀或略呈心形,紙質,邊緣有不明顯鋸齒或下部有粗鋸齒,表裏兩面皆光滑無毛;葉柄長 2~4 公分,但在果期則伸長為 8 公分,上部有翼或無翼;托葉披針形,長 0.3~0.5 公分,寬 0.1~0.15 公分,先端漸尖,邊緣散生粗鋸齒。

小菫菜
‧花: 花單生,暗紫色,有明顯脈紋,開放時徑 1~1.5 公分,花梗長 4~10 公分,常較葉為長,光滑無毛或略有毛茸;萼片 5 枚,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 0.3~0.4 公分,寬 0.1~0.15 公分,先端漸尖或銳尖,光滑無毛;附屬物半圓形,長 0.1~0.2 公分,先端漸尖,邊緣有缺刻;花瓣 5 枚,倒卵形,長 0.8~1.2 公分,寬 0.3~0.45 公分,先端鈍,側生花瓣有鬚毛;唇瓣先端凹或截斷狀,距細長,長 0.3~0.4 公分,直條形,先端鈍;花柱細長,長 0.15~0.2 公分,明顯呈棍棒狀,先端柱頭呈喙狀。
‧果實: 蒴果橢圓形,長 0.7~0.9 公分,寬 0.2~0.3 公分,三瓣裂;種子卵形至圓形,徑約 0.1 公分。
‧特性: 多年生草本。無地上莖,根粗大,深根性。根生葉,葉叢生,葉三角狀卵形,先端銳尖,基部心形 (兩側葉片基部圓形),圓齒緣;具長柄,葉柄長 2~13 公分;托葉披針形,疏細齒緣,3/4部份與葉柄合生。花紫色,具長花梗,比葉長。蒴果三角橢圓形;成熟時開裂,彈出種子。

太陽隱約的從山谷中將要昇起

在光線的投射下玉山主峰和玉山北峰讓人很清楚的看到

屏住呼吸~五~

~四~

~三~

~二~

~一~

06:35
看到日出的過程了

繼續上路來到台21線觀峰休憩處
邊吃早餐(人家是吃麵包配牛奶而我則配著玉山山景)

往神木村的方向望去滿目滄桑的景象真是令人難過啊!

李花開了

大家都喜歡觀賞梅花跟櫻花
我倒覺得李花也是很美

整片的李花開滿整個果園

08:16
來到望鄉部落的岔路口
望鄉(Bukiu)是日據時代,日本人懷念日本家鄉而取的名字,
但對布農族而言,望鄉也深具意義,
望鄉的布農族祖先,是從對面望鄉山後方的丹大林道步行五天移民而來。
每當思念祖先時,他們會遙望對山的家園。

上來到部落寫著歡迎蒞臨望鄉部落的牌樓
大馬路的牆上寫有"望鄉 ALIBUANK"
旁邊的牆上也有著許多的像徵原住民文化的浮雕

介紹整個望鄉部落的導覽解說牌

涼亭旁的木頭招牌上寫著"明寇沒事"?明寇是誰啊?
原來這是布農族語『涼亭』的意思。

牌樓,路標、民房的門牌或是房子的圍牆等等,處處可見到原住民部落的圖騰!

和很多原住民族群一樣,部落遇到最大的挑戰,
是語言與文化的流失,在望鄉部落也看是一樣。
但看到此真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憂的是語言的流失已經嚴重到會傷害文化傳承的階段,
而喜的是族人自發性的自覺運動,繼續為保有這塊文化而努力。

勞恩布妮指的是勞恩老先生跟布妮老太太,是此間民宿主人。

望鄉部落是布農族鑾社群人的聚落,座落在玉山山脈西北方海拔近一千公尺的地方,
也就是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與中央山脈之間的高山平台(海拔850M),
望鄉部落不但可遠眺八通關古道大草原,也是全台灣唯一可以清楚眺望玉山主峰的部落,
這也是族人引以為傲的地方,從玉山主峰拂吹而來的風孕育了部落多采多姿的人文與自然生態。

石板砌成房子狀的"望鄉"標誌

望鄉活動中心~部落工作坊

08:38
來到馬奴多斯獵人古道登山口入口處
馬奴多斯獵人古道是望鄉部落後方的一片原始林區,是阿里山山脈支嶺,
此亦為布農族人傳統狩獵場,由於有一處山腰型似「鼻子」,
故稱之無Manutusan(馬奴多斯)布農為鼻子之意。
望鄉部為落推動生態休閒觀光產業,特別與台大實驗林合作將獵人往昔之獵徑開闢為休閒觀光布道。
全長約七公里,海拔落差近一千公尺。

馬奴多斯獵人古道是一條布農族的傳統獵場,海拔從800~1,000公尺,
數百甲的林場景觀生態豐富,最近由布農族人開路維修,有清晰的路徑可走,
沿途有樹叢竹林。由於是狩獵步道,沿途當然有動物留下的足跡,
夏天有果樹,其中李子最多,而且甜得很,可止渴。

馬奴多斯獵人古道的由來,是說以前部落的男孩、女孩,在滿12歲後,
由部落長老、收穫豐碩的老獵人帶領,
走此路在山中進行為期十天的獵人訓練和食物採集,因而得名。
近年部落中壯年與年輕人,已大多從事農耕、協作員或遠赴外地工作,獵人文化日趨沒落,
但感念先人的功績與培育之恩,這兩年才向鄉公所申請補助,由族人自力將此步道整修,供遊客休閒、登山之用。

幽美人造林枕木步道緩坡,一路上行。

上來到與一處產業道交會處
看著綁滿登山布條的水管
想迷路那也很難啊!

阿拉伯婆婆納(台北水苦蕒)
阿拉伯婆婆納為一年生或二年生斜生或匍伏性草本。葉卵形,長1 -2c m ,短柄,寬鋸齒緣,兩面被毛。花藍色。蒴果扁平,先端深裂。
全島中低海拔路旁及荒廢地可見阿拉伯婆婆納。

阿拉伯婆婆納(台北水苦蕒)
有些圖鑑將本植物另名[台北水苦蕒],易讓人誤認為是台灣或台北特有種。事實上,他原產南歐至喜馬拉雅山西麓一帶,分佈極廣。台灣各地常見。
那又為什麼叫作阿拉伯婆婆納內?據說仔細看這藍色小花的中心,便會浮現耶穌的臉.阿拉伯婆婆納的屬名因而被取為Veronica.完整學名為Veronica persica.
這是因為當耶穌背負著十字架走向刑場時,有一名叫做Veronica的女子看了不忍心,拿著她的手帕,為耶穌擦去臉上的汗水,當耶穌離世之後,這條曾經擦過耶穌汗水的手帕,竟展現奇蹟浮現了耶穌的臉孔.這便是阿拉伯婆婆納學名的由來.

來到叉路口
當然是看到石階就往那邊走的

順著石階往上走很清幽的感覺
秋天時分來到這裡可就是紅葉步道了

不知名的綠色植物

08:48
抵達有布農族特色的石板涼亭
欣賞望鄉部落及玉山山脈壯闊山景

涼亭前逆光眺望望鄉部落、陳友蘭溪谷與遠處的玉山。

涼亭處的視野很棒
心裡想著若是夜晚在此露營那感覺一定很不錯!!

過了涼亭繼續往上爬吧!!

一段不必曬日的平緩路

路旁的槭葉。
秋天的時節來到望鄉部落的馬奴多斯獵人古道
可以欣賞滿遍的楓紅喔!

馬奴多斯獵人古道採"之"字形慢慢攀昇
兩旁的白花紫花藿香薊生長茂盛

兔兒菜

早田氏爵床

迎著朝陽上山去囉!!
陽光總是帶給人安心與自在

南國小薊
‧中文名稱: 南國小薊
‧英文名稱: Formosan Thistle
‧科名: 菊科 ( Compositae )薊屬(Cirsium)
‧別名: 刺薊、小薊、南國薊、野薊、虎薊、貓薊、山牛蒡、雞項草、雞角刺、雞腳刺、野紅花、千針、紅花、鐵甲武士、馬刺草、山蘿蔔、牛母刺花
‧原產地: 北半球
‧分布: 分佈於低至中海拔之開闊地,如路旁、山野及海濱砂礫地附近,尤其是平野廢耕地、土壤層肥厚的道路兩旁。
‧用途: 1.食用:主根及嫩根莖及花下麟片可食用。根具香味可食用一如牛蒡,採掘之時先以鐮刀斷其植株,再沿著軸根慢慢往下挖掘,相當費功夫,食用之前先洗淨根部的泥土,再以鋼刷輕輕刷掉根的外皮即可炒食。2.蜜源植物:是常見且很好的蜜源植物,可吸引大量的蝴蝶及昆蟲優遊其間吸食花蜜。3.藥用:性味:全草或根:甘、涼。效用:全草或根:具有涼血、止血方面的藥效,其莖、葉及根以水煎服,能治火傷消腫,對火燙傷也具有消炎作用。主根可入藥,可作為涼血及止血藥,主治吐血、血尿、外傷出血及瘡毒癰腫等。莖葉可治胃疾。

來到步道開闊處往玉山方向眺望

沿途路徑真是綠意盎然生機帛帛

途中遇到幾位由台中上來的山友

一旁的大花咸豐草也忍不住盛開爭艷

一路陡上走得我還真有點好喘啊!!

回望剛剛走上的步徑
上山雖辛苦但是下山也不輕鬆啊!

爵床

遇到土徑爬升若是下雨天的話可不建議前往

車前草

小菫菜

鼠麴草

"之"字形的爬升其實若是安步當車慢慢閒晃倒也是蠻悠哉的
沿途聽聽蟲叫鳥鳴看看肆意開放的小野花也是賞心悅目的啦!

上來後是一處開闊的開墾肩棱
走到一開闊的茶園

遇到辛勤工作整理茶園的原住民朋友
帶著微笑親切的彼此問候
就喜歡這種人與人之間的簡單接觸

回過頭來已能眺望到望鄉山與郡大山了。

順著指標走囉!!

遼闊的視野可以清楚地看到遠山和河流

在往望高寮的路口,除了可以眺望望鄉山與郡大山之外,西巒大山也是清晰可見。

茶園旁的步道階梯

印度黃苓(挖耳草)
耳挖草
科 名:唇形科
學 名:Scutellaria indica L.
別 名:印度黃苓、立浪草、煙管草、大力草
花冠前端分裂成兩唇,像張著嘴巴似的,這是唇形科的花形特徵,如果蹲下來正視它的花朵,那花朵好似淡紫色的波浪,向前湧來一樣,所以有立浪草之稱。

挖耳草
耳挖草別稱煙管草、立浪草、印度黃苓
春夏是耳挖草盛開花朵的時節
株高約25公分,屬唇形科植物
多年草本生,葉對生
在路旁或山坡上常見耳挖草蹤跡
全株都可當藥食用
花朵朝一方向開花
大概是花形長的像挖耳朵的才如此取名吧~
現在的人少用如此的用具挖耳了吧
下回見到時還是尊重我們先人的智慧
稱她耳挖草

回頭一望還可以遠望集集大山

進入一段意境優雅的竹林
竹林的後面是茶園

春天的來臨處處可以見到有如蝴蝶般的堇菜

在獵人古道上可以見到各種蝴蝶鳳蝶飛舞著!!

這一片原始與雜生林區為布農族人傳統狩獵場

來到一處平坦處旁邊有茶園

見到有一繩索懸於樹幹上(不知有何作用不會是要人上吊用的吧!)
後來才知道是原住民的盪鞦韆

09:39
平坦休憩處
有幾根原木對半剖開放置地上供人休息用(很環保很自然)

車前草

休息過後繼續上路
再度進入一片竹林

一路的陡坡直上
雖然爬得有點喘可是想到下山時可就有得瞧囉!

09:48
又來到一處休憩處
居民就地取材設置的木椅(雖然簡易卻很自然)

休憩區旁的相思樹隨風搖曳
在此休息一番喝口水享受風吹是種享受啊!

行走步道中除了蟲鳴鳥叫聲外,寧靜得不聞其他不悅之聲。

穿過整排的相思樹群
還真的很像一整排的十八銅人陣

樹林裡處處聞鳥鳴聲好不熱鬧

風兒緩緩吹動著
聽著沙沙的竹濤聲享受片刻的悠閒

泥土窟巄石階充滿古樸與自然

茯苓菜(魚眼草)

望美山往西眺望

10:06來到望美山三角點
雖然是圖根補點,但是是台灣省政府所豎立的。

望美山海拔1427公尺

圖根補點(內補3-363號)

離開望美山三角點繼續朝瞭望台方向前進

原木作成的平山橋

接到瞭望台林道

瞭望台林道佈滿人工栽植的柳杉

不走林道
由右側上吉木橋往望高寮瞭望台。

越是往上走陽光越是燦爛耀眼

平坦的林下步道

很像雙生兄弟連體嬰的柳杉木

落葉鋪地走起來沙沙作響很是舒服

直聳入天的人工柳杉林

10:20
來到望高寮(H 1,517M),日據時期稱和社瞭望台,目的是監控森林火災狀況。現已翻修為一三層樓現代建築,具觀光價值。

抵達台大實驗林瞭望台三層望高台
一樓有廁所二,三層都有休息的長椅
最上層可仰望玉山山脈

獵人古道終點瞭望台旁有一路徑是通往"瓊山"
通常山友來到望美山還會再順道造訪瓊山

望高寮---以前真的只是一處森林防火瞭望台,目前已經改建成三層的瞭望、休息兼具的木造塔台。

台灣杉及柳杉說明(本瞭望台就是使用這兩種木材作裝潢的)

由瞭望台上可以眺望鹿林山及神木村

遠眺鹿林山

另一側可以眺望東埔山玉山群峰及八通關大山

左邊展望八通關山、北峰、玉山右邊的東埔山

在這裡可以感受玉山群峰聳立眼前的壯闊氣勢,難怪獵人古道是大家最喜愛來的景點之一啊!

很喜歡這裡眺望玉山的感覺

台大實驗林林道可以連接到望鄉部落

還有一側可以眺望集集大山

遠眺集集大山

原住民保留地及第26林班

眺望玉山群峰全景圖

瞭望台三樓的休息區

台灣衫木材原色圖

台灣衫造的扶手

瞭望台是個很舒服的休憩處
很多的山友中午會在這裡泡茶午餐享受午後的悠閒時光

這裡的展望真的很棒

休息一下吃個麵包當午餐囉!!

匙葉鼠麴草
‧中文名稱: 匙葉鼠麴草
‧英文名稱: Pennsylvania Everlasting
‧科名: 菊科(Compositae)鼠麴草屬(Gnaphalium)
‧別名: 擬天青地白、清明草、鼠麴舅、鼠麴草舅、鼠麴
‧原產地: 美洲較溫暖區域
‧分佈: 生長在台灣全島海邊至海拔 2,000 公尺的地區。
‧用途: 1.食用:嫩莖葉和花朵都可以吃,也可以做成糕餅。
2.藥用:全株搗碎可外敷腫毒;全草煮汁飲服,具有清涼、降火及利尿等功效。性味:全草:甘、平、淡、微溫。效用:全草:補脾健胃,袪痰止咳,利溼消腫,降血壓。治感冒,風濕關節痛,痢疾,腹瀉,風寒咳嗽。

酢漿草

茶匙黃
‧中文名稱: 茶匙黃
‧英文名稱: Climbing Violet
‧科名: 菫菜科(Violaceae)菫菜屬(Viola)
‧別名: 茶匙癀、七星蓮、提膿草、蔓莖菫菜、鋪地菫、Keehui(泰雅)
‧原產地: 喜馬拉雅山、中國南部、印度、中南半島、日本、琉球、菲律賓、新幾內亞及台灣,台灣產於低海拔地區。
‧分佈: 台灣多生長於平地至中海拔約 1,800 公尺處,生長於開闊原野及路旁,較常見。
‧用途: 1.園藝觀賞用:可露地栽培或種在小盆栽,觀賞用。2.藥用:性味:全草:苦、寒。效用:全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清熱止咳,利尿,袪風。治癰腫瘡毒,毒蛇咬傷,風熱咳嗽,小兒久咳音嘶,頓咳,肺癰,目赤,跌打損傷,淋濁。
‧莖: 草本,根莖短或較細長;匍匐枝伸長或近似伸長,先端能生根及叢生葉片。
‧葉: 葉皆為根生,叢生,密生呈蓮座狀;卵形至橢圓狀卵形,長 1.5~6.5 公分,寬 1.5~3.5 公分,先端鈍或圓,有時亦有近似銳尖狀,基部截斷狀或楔形,少數為淺心形,紙質,邊緣鈍齒狀至鋸齒狀鈍齒狀,常延伸至葉柄,表裏兩面皆有毛茸;葉柄長 2~6 公分,被粗毛,兩側有明顯的翼;托葉披針形至闊披針形,長 0.4~0.8 公分,寬約 0.1 公分,先端銳尖至漸尖,基部離生,邊緣為毛緣至有鈍鋸齒緣。
‧花: 花較小,白色至淡紫色,頂生,開放時徑 1~1.2 公分;花梗長 2.5~8 公分,細長,光滑或略有毛茸;萼片 5 枚,狹卵形至闊披針形,長 0.3~0.4 公分,寬 0.1~0.15 公分,先端漸尖,具流蘇狀緣毛;附屬物圓、短,長 0.03~0.04 公分,邊緣有細絲毛緣;花瓣 4 枚(不含下位花瓣)倒卵形,長 0.5~0.8 公分,寬 0.2~0.3 公分,先端圓或鈍,側位花瓣有鬚毛;唇瓣(下位花瓣)最小,暗藍色或近似暗藍色,長 0.3~0.5 公分,寬 0.15~0.25 公分,先端銳尖;距長約 0.1~0.2 公分,先端圓鈍;花柱為明顯的棍棒狀,長 0.1~0.14 公分,基部有關節,先端有二枚側生的裂片。
‧果實: 果實為蒴果,長度超過萼片,橢圓形至倒卵形,長 0.4~0.6 公分,光滑無毛;種子倒卵形,長 0.06~0.08 公分,淡褐色,有光澤,光滑無毛。
‧特性: 多年生草本,有匍匐枝,被粗毛或短柔毛。單葉,根生,具葉柄,柄長 2~6 公分;葉片長 1.5~4 公分,寬 1~3 公分,卵形或卵狀長橢圓形,葉基心形,向下延伸至葉柄,葉尖鈍形至微尖形,葉緣為鈍鋸齒緣;托葉離生,披針形至線形,長 0.6~1.2 公分。花徑 0.6~1.2 公分,淡紫紅色;花萼長 0.5~1 公分,寬 0.1~0.3 公分,漸尖至銳形,具毛緣;附屬物短,圓形;花瓣長 0.6~0.8 公分,光滑;唇瓣長橢圓形至橢圓形,具紫紅色細線;花距短,長約 0.2 公分,鈍形。果實為蒴果,長約 0.6 公分,橢圓形,鈍頭;種子長約 0.1 公分,闊倒卵形。花期 3~8 月。

紫花酢漿草

禺毛茛(水辣菜)

爵床

看著天上的浮雲
整個人都完全放空

眺望全景圖

11:31
休息過後也該是出發下山的時候了

上山容易下山才是考驗啊!

回望一下台大實驗林林道

白色的小精靈?

下來到茶園了

草珊瑚---金粟蘭科,接骨木屬。別稱:紅果金粟蘭、接骨木

12:03
坐在茶園旁的石階上休息
吹著徐徐涼風觀賞風景真是快活

【耳挖草】
科別:脣形花科
英文名稱:Scutellaria indica
別稱:韓信草、煙管草、立浪草、印度黃苓
花期:6月
型態:直立多年生草本,株高10~25公分,莖枝方形,常帶紫色,全株被節狀柔毛。
葉對生,卵狀橢圓形,圓鋸齒緣。
花頂生,疏穗狀花序,花朝向單一邊,長約8公分,紫紅色,花有短柄。
花冠二唇形,雄蕊4枚,宿存花萼似耳挖。
春至夏季開花,花序頂生,排列成疏穗狀,長度約8公分許。
花萼筒形,花冠唇形,淡紫或藍紫色;雄蕊4枚,二強;小堅果卵形。
生長在2200M以下之中海拔陰涼潮濕的山坡和路山野及路旁,尤以北部地區較多。
全草入藥,作涼茶、治毒蛇咬傷等。具袪風、活血、止痛、解毒等功效。
採苗葉,洗淨後直接炒食,或蒸熟後蘸調味料食用。
煮蛋花湯或肉絲湯,滋味香甜。
莖葉曬乾後可泡茶飲用。

OK!繼續出發啦!不要摸摸趁趁拖拖拉拉!GO!

農民們的辛勤耕耘
還要靠老天賞飯吃啊!
期盼今年能風調雨順大家能夠豐收過得安穩吧!!

茶園旁眺望玉山主峰

12:29
哈哈!看到石板屋涼亭啦!!

石板屋涼亭是鳥瞰部落全景的最佳據點
望鄉部落地處高山台地,東谷沙飛大峽谷襲來濕冷寒風,造就四季鮮明的自然景觀,
春有繁櫻,夏日茵綠,入秋時分,櫸木林、青楓與楓香樹換上紅妝,
冬天梅花雪白吐蕊,襯托天際的玉山白頭,春夏秋冬交織出動人自然旅程。

粗曠的石板屋有一股神祕迷人的吸引力
石板屋也表現了先民的智慧

這裡可以看見山腳下的整個望鄉部落,而更遠處則是藏在山坳裡的東埔溫泉,
此時天光正穿透雲層灑落在陳有蘭溪上,為眼前這一片風景,增添神秘祥和的氛圍。

天上的白雲欲往何處?

望鄉部落是一處可以天天開門眺望東谷沙飛的地方,
「東谷沙飛」即是玉山主峰的布農語音譯,Tongku(東谷)為「山峰」之意,Saveq(沙飛)為古語,
有堆積或覆蓋之意,尤其指東谷沙飛經常積雪的現象。
從布農族大洪水傳說的脈絡來看,也有人說Saveq有避難或躲避之意,所以東古沙飛可以說是「提供避難的山峰」。

一路小跑步的陡下
可以好好歇會兒了!!

中午時分豔陽高照

獨坐涼亭裡吹風休息觀覽群山秀麗真是迷人讓人沉醉!!
望此美景夫復何求啊!!

休息過後繼續上路
經過兩側種著梅樹的步道

不知道是不是櫻桃樹呢?


很舒服的林相環境

正午的陽光照耀著林間閃耀著金黃

看到登山入口處了

12:51
下來到部落的導覽路線解說牌處,
整個部落以重生路貫穿,
中間有忍耐、和平、喜樂、溫柔等路穿插。
走完獵人古道當然要來去部落走一走囉!

望鄉部落位在南投縣信義鄉,為布農族鑾社群的聚落,海拔約850-1000公尺,
位在玉山西北方,可說是一個天天開門見玉山的好地方,
而望鄉部落的居民,更以『玉山之子』自傲。
望鄉部落的布農族人是1937年,由於日本人的理番政策,強制自中央山脈巒大山區遷入,
秉持老頭目巴伊岸(Paian)的遺訓:不要離開玉山的視線,選定了望鄉部落的現址。

望鄉部落本名為卡里布灣(Kalibuan),相傳是族人剛到此地,
看到這裡種滿一種卡里布(Kalibu)的植物。而望鄉(Bukiu)名字的由來,
則是因為當年日景看到玉山,不免想起日本老家的富士山,而有望鄉之歎。

望鄉部落為小而美的布農族聚落,地居南投縣信義鄉望美村,
座落在玉山山脈西北方海拔近1000公尺處,夏夜沁涼不過攝氏20度,
部落人家推開窗門就可見玉山群峰,遠眺八通關古道大草原,
近年來,透過在地的台灣原住民部落永續發展協會的社區運動推展,
同時導入行政院勞委會多元就業開發方案,以布農渡假部落崛起台灣旅遊地圖。

望鄉部落家家戶戶門牆貼上石頭壁畫,陳述族譜姓氏與宗族專長,
「家門口有獵狗與獵人貼畫,表示這戶人家為布農神射手,
有編織圖示則表示婦女擅長女紅」,部落內並有一幅大型石貼布農歲時記事,
巷弄指示牌也以布農語標示,散步部落,如同閱讀布農歷史,
族人還打造石板涼亭、石板屋活動中心供歇腳納涼。

望鄉部落是個小而美的布農族聚落

四季海棠
別名:洋秋海棠、四季海棠、蠟葉秋海棠
科別:秋海棠科
學名:Begonia Semperflorens-cultorum Hort.
原產地:巴西
簡介:多年生草本植物,依植株的高低,可分為矮性種、中性種和高性種;
而依其形態則可分為直立性及匍匐性,直立性品種分枝較少。
目前所栽培的以中性種、匍匐性的較多,株高約15~20公分左右。
葉呈圓卵形或有不規則缺刻,葉色因品種而異,有紅、綠、銅紅、褐綠等色,變化豐富。
葉面具蠟質,光亮而清新。
花著生於莖頂或葉腋間,每枝花莖可著花2~10朵,有雌、雄花之分,
雄花的花瓣4枚,雌花較小,具花瓣5枚及倒三角形的子房。
花型則有單、重瓣之分。花期特長,但盛開於夏季,溫暖地區則一年四季開花不斷。
可以播種及扦插法來繁殖。

四季海棠
四季海棠是同時具有雄蕊與雌蕊的「兩性花」
秋海棠是雌雄同株異花,雄花通常為四瓣,外側兩片大,內側兩片小。
也有人認為外側的兩片,是由花萼變成的。
奇怪的是雌花通常為五瓣,外兩片大,內側兩片小。
像這樣雌雄花朵瓣數不一樣的植物,還真少見。
雌花下方有一個肥大的子房,有三片翅膀狀的突起。

遷移至部落約十年後台灣光復,在當時的老村長帶領下全部落皈依基督教信仰,
所以望鄉部落除了漢人以外,其餘皆為基督教教會信徒,至今部落生活與教會信仰有很廣泛的結合。
米黃色的長老教會教堂也是目前部落最主要的宗教信仰
每週日做禮拜結束後的下午則是村民的「雙排球」運動
只要想玩,任何人都可以隨時加入
由於部落受教會影響傳統祭典現在都轉化為教會的活動
因此來部落最熱鬧的時間是耶誕節前後12月期間
各家庭會以最漂亮的耶誕燈飾裝飾門戶
耶誕夜當天則有拿著火把繞行部落的儀式
當夜整個小山村如同一座不夜城….

部落,給人一種觸及心靈的感動,這裡的人、這裡的建築、這裡的感覺,讓人有種悠遠、緩慢的心情。

原住民美食館

山豬骨骸
想起以前原住民狩獵時代都會把山豬頭骸骨掛在自家門前
不知這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處呢?

望鄉部落成為全台灣一開門就可以見玉山的部落,高山美景、部落文化以及豐富的物產,讓這裡呈現多元而豐富的部落風情。

望鄉部落在四處廣植花草樹木,是信義鄉綠化程度極高的布農族部落,讓到訪遊客心曠神怡
一腳踏進部落,日治聚落型態井然有序,社區洋溢濃濃原風,展現望鄉的與眾不同。

盛開的花海燦爛奪目

部落座落在高山台地上,地理環境加上氣候的變化,造就了四季鮮明的自然景觀,
春天初風徐徐吹來,嫣紅的櫻花開滿整個部落;夏季豔陽高照、大地綠茵無限;
入秋時分,青楓、楓香換上一襲金黃秋裝;到了冬天,山上的梅花開了,
與遠方的白雪皚皚的玉山山脈相呼應,交織成四季最美麗的部落景致。

如此的豔麗動人

望鄉部落和隔著千歲吊橋的久美部落同屬於望美村
相較於久美部落仍有許多鄒族人望鄉則屬於布農族部落
久美部落內有著名的景點就是千歲吊橋,這座吊橋荷蘭時期就存在了,
每次改朝換代都會重建,現在看到的是日據時代所建,
最強的是當地居民都把機車騎上去,用走的都覺得橋很晃了。

千歲吊橋全長200公尺,寬度僅能容納1台車通過。千歲吊橋原來設於清朝,但年久失修而廢棄。
1970年代,重新修建,讓望鄉與望美、久美三部落節省了30~40分鐘時間。
現在雖然交通更便利了,但這條高高橫跨在阿里不動溪的吊橋,成為一項觀光景點。

剛剛問過原住民老婆婆說千歲吊橋可以過去嗎?老婆婆說可以騎機車過去,
我有點遲疑不過看到一位原住民朋友剛騎車過來!
於是我也就有樣學樣跟它拼了!
只是騎到中間,還真有點後悔了,除了會晃之外,兩旁的鋼索僅到腰部,
底下可是數百公尺深的溪谷,小心駛得萬年船啊真是驚心膽跳啊!

13:36
進到久美部落看到了個特別的機構,
儲蓄互助社,是幫助原住民的小額貸款的!

位居新中橫路段的望美村,可分為「久美社區」及「望鄉社區」兩大部分。
其「久美社區」以布農族的卓社、郡社還有鄒族為主!

很有原住民特色的久美部落派出所

久美部落是陳有蘭溪族群種類較多的部落,除了布農族外,還有鄒族及客家、閩南人。
其實原來在今日造訪的部落,在一、二百年前都是鄒族人,
清朝時期,這裡小米豐收,吸引許多移民進入,其中包括漢人,然而天花瘟疫流行,鄒族銳減 !
布農族的移入,主要是日據時代(1930~1940年代),日軍強迫深山裡的布農族移進久美部落,
望鄉部落亦是如此。
因而久美部落自稱是聯合國。

久美沒有望鄉的石頭壁畫,卻有著代表布農族與鄒族的浮雕壁畫,
布農族的男人穿著白色為底,無袖外敞衣,
女人則穿著藍黑色,以苧麻為原料做成的衣裙。
部落內有許多原民雕塑,訴說的都是它們跳舞唱歌,歡樂的一面

「愛清潔不丟垃圾」。
久美部落是一個愛整潔的部落。
在我今天走訪的原鄉部落,街道幾乎都很乾淨,
原住民朋友他們也很用心在維護自己的家園啊!

久美國小依著翠綠著山巒興建,在藍天綠山的背景下,顯得格外好看。
久美國小是部落的相對高點整個部落的置高點是「久美國小」,也是部落的地標。
一所小小的部落小學,一 ~ 六年級每年級只有一班,這裡是孕育部落孩子們的天堂。

久美部落是鄒族、布農族、客家人、閩南人混居的部落這裡也造就了很多元化的特色!

很有歷史古早味的土角厝

屋簷下吊著整排的乾玉米
好像很久沒看到的農村景像了
又讓我有點時空錯亂

喜歡造訪原住民的部落
享受悠遊其中的恬靜與安祥氣氛

「都市中都一個博士,沒有什麼了不起,在原住民部落內,多一個菁英,卻可能會造成周圍的改變。」
以久美部落為例,在信義鄉中有六個原住民校長,久美部落就出了四個,
台灣還有兩個縣市的原民局長是久美人。
這是因為早期在久美部落出了許多小學老師,就在部落中起了「榜樣」效果,
有為者亦若是下,家長重視教育、同儕彼此互勉,久美部落就有了「書香氣習」。

久美部落入口處

部落入口處的石板屋涼亭

座落於陳有蘭溪中游左岸的「久美部落」,是一處以夏季蔬菜、花卉、番茄及葡萄為主要產業的農業部落!

香蕉花
在同一棵香蕉中,會有雄花、中性花和雌花三種,
雄花長在最尾端,中段是退化的中性花,
而最前端則是雌花,
香蕉樹的果實也就是大家所吃的香蕉
就是由雌花的子房發育而成。

14:05
來到羅娜部落
羅娜部落是布農族中人口最多的部落,也是全台灣原住民族中最大的部落。
羅娜部落,位在阿里山山脈中段的沖積扇上,
陳有蘭溪的南岸,人口約有一千多人。

部落入口處牌樓
羅娜本來屬於鄒族「魯夫都」群的楠仔腳社人所有,民國廿四年,
日人基於「以夷制夷,互相制衡」的政治操作手法,
強令鄒族將這一座台地割讓給散居信義鄉深山八社的布農族郡社群宿敵,
共有七十六戶一一0二人遷入,因而建立了這座名為羅漊納的新部落,
據說本地來自最早住在本地的鄒族人的名字魯澛那納,
羅漊納是前者的諧音,光復後將之簡化並雅稱為羅娜。

在信義鄉有十七個部落,「羅娜部落」是天主教和基督教並存的部落,
也是信義鄉最大的天主教所在地
天主堂的建築雖沒有其他村落的壯觀,但莊嚴的氛圍還是瀰漫著這個區域,
週日的早上,這廣場停滿了車,部落內除了周日禮拜人這麼多外,就屬聖誕夜的慶典,
部落內有著各式各樣的表演,有機會可以跟家人到山上體驗一起度過平安夜

羅娜教堂是基督與天主教並存的部落,其中天主教堂最明顯的地標就是下面這大鳥護衛著天使

該村位居面積寬廣的「羅娜沖積扇」上,地勢平緩,加上取水便利的優勢,使得羅娜村農業極為發達;
昔日土地多以梅、李、桃、桂等作物種植為主,目前則多以高級切花與高冷蔬菜為大宗。

羅娜部落的主幹道大街

走進部落裡,代表布農族的彩繪和壁畫在牆上隨處可見。

早期羅娜村居民生活貧困,周遭衛生條件較為不佳。而近年在地方政府協力重整之下,
羅娜村宛若脫胎換骨一般,呈現嶄新亮眼的原鄉新風貌。
未來村民們更計畫要遍植林、興建地方布農地方文化館,
將全村塑造成一個可賞景、登山、體驗原住民在地風情的美麗村落。

部落內除了傳統建築外,就屬下面這棟最美,佈置的有如花園般,
門上的「米厚米尚」,是布農族的招呼語「Mihumisang」,
中文「 你好、謝謝、再見 」,在離開村落時,每個牌樓上也都有這句話!

布農族有六大群,其中超過50%以上為郡社群,也就是說,羅娜是屬於[郡社群]一支,
和遠在高雄的[那瑪夏鄉]、台東 [海瑞鄉]、[延平鄉]是同一群。
但鄰近的久美部落則是[卓社群],而望鄉部落是[巒社群],都是不同的來源,
猜測可能和日本強迫各地高山的布農族遷移有關。
娜村位於信義鄉西部阿里山山脈中段的羅娜村,為全台最大之原住民聚落。
清朝年間此處原為鄒族獵場,後因日治時期,日本人為便利管理,
將布農族郡社群族人遷移至此,羅娜村漸為以布農族人為主的原鄉部落。

原住民天性樂觀樸實
沒有高樓華廈卻是他們溫暖的家園

羅娜部落入口處旁邊的停車場居然有一輛戰車停放在部落入口處旁邊?

14:31
回到台21線後繼續往下山的方向走
經過郡大林道的叉路時
轉進來看一下郡大檢查站

郡大林道入口處(下一次上郡大山就是要從這裡進入囉!)

回望郡大林道檢查站
帶著依依不捨的心情離開

14:41
來到信義了!看到小7前面有一射日雕像

布農射日英雄傳文碑為:
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兩個太陽,當一個太陽下山時,另一個太陽就緊接著昇起,所以當時沒有白天和黑夜的分別,
兩個太陽輪流出現個不停,有許多的嬰兒都活活的曬死了。
其中有一位被曬死嬰兒的父親,非常生氣,就帶了弓箭,耳朵上了插了幾串小米,背著一個小男孩,
向東出發,要找太陽報仇。
出發之前,他在院子裡種一顆橘樹,並對家人說:「這顆樹長大結果實的時候,我一定回來。」
父子兩人不知道經過了多少年,兒子也已長大了,他們翻越幾十座山,有一天,終於在茅草後面遇到了太陽,
於是趕快拿起弓箭向太陽射去,結果只射到太陽的一隻眼睛,太陽用一隻手壓著被射傷的眼睛,
用另一隻手捉住了這一對父子,很生氣的問:「你們為什麼要用箭射傷我的眼睛呢?」
他們回答說:「因為你曬死了我們族人許多的嬰兒,所以我們要報仇。」
太陽嘆氣得說:「你們這些忘恩負義的東西,你們的生活都依靠我,但是你們從來沒有感謝過我,
所以你們的嬰兒才會被曬死,這都是你們自己招來的禍害!」
兩人聽了太陽的話,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就自動的拿出衣服給太陽擦眼睛並表示抱歉。
太陽看這一對父子誠心誠意的認錯,就原諒他們,對告訴他們:「以後我就變成月亮,你們回家後要告訴族人,
在月圓的時候要祭拜我,這樣他們的榖物一定豐收,人口也會興旺,
現在我給你們雞和小米的種子,雞用來報時,小米用來祭祀。」
說完黑夜就第一次來臨,父子倆正要離開時,太陽又再說:「我以後在每月最後天天出現時,會帶走一個人,
那時你們要休息五天,並且禁止吃甜和鹹的食物,也不可以喝酒,
以表示對被我帶走的人哀悼,你們如果在那幾天出去工作,就會下起大雨因擾你們。」
太陽說完,兩人就向它告別,走了很多年才回到家鄉,當他們回到家鄉時,父親已變成駝背的老人,
兒子也已滿頭白髮,而當初他們離開時所種的的橘子樹也長出了許多果子,
父子倆把征伐太陽的經過詳細的向族人說明,並且將月亮交代的事報告給族人,
從此以後,布農族人以從月亮帶回的小米播種,以月亮的圓缺作為耕種和舉行祭祀的依據。

經過濁水溪時看到原本的崩塌山壁上的落石好像又滑落了許多

潺潺清澈的流水

快到集集鎮時路旁沒有火車的鐵軌

許多的鐵路支線如今停駛的停駛
其實好好的規劃一下鐵道觀光也是項特色啊!

15:54
順著台3線經過林內時
轉進來看一下林內火車站

林內鄉旅遊導覽圖
現在各地方對於發展觀光倒是蠻積極的
也許改天可以來個地方之旅吧!
簡樸的林內火車站前中山路上有一家店遠近馳名聲名鼎盛叫做「林內豬腳大王」,
從第一代再轉由第二代接手經營已數十年了,
用香噴噴的味道陪著林內鄉親走過近50年的悠遠歲月,
那種簡婉素拙,親切懷舊的美味,就跟許多人懷念的古早火車上便當的滋味是一樣的。

火車站旁的木造倉庫有著濃濃的古早味

"林內火車站".
目前為三等站.停靠車種以區間車為主.
部分莒光號亦有停靠.候車大廳並不大.
來往的旅客也不多.大多是以上下課通勤學生為多.

很喜歡這傳統的斜屋瓦建築
隨著社會發展跟進步
也許有一天它將消失在你我的眼前也不一定啊!

傍晚時分又回到台南
停下車看賞夕陽西下的綠色稻田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夕陽斜照下的洗布埤別有一番風情
好啦!日出也看了夕陽也沒漏掉
帶著一顆心滿意足的心踏上歸途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