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想玩這張版子,其實在於我很讚同這張版子的設計理念

1. 為了Audio而特別設計
2. Audio PC不需要高階的Chipset,使用入門的Chipset把價錢down下來
3. 照顧到廣大USB DAC的用戶,使用獨立的USB POWER

帳面上看起來很美好,但實際上到底如何,還是需要實驗看看才知道

廢話不多說,先來看一覽照

基本上就是張低階的版子,除了重點的AUDIO及USB的加強外,其他用料都很普通

輸出端,獨立USB端子及音效端子有鍍金;顯示輸出只有HDMI,老實說很不夠用


所謂的USB DAC-UP就加上一顆RICHTEK RT8288A POWER SW,獨立給這個PORT供電
再用一根GPIO去作控制開關,可由BIOS作控制,這作法常見於NB的USB PORT


AUDIO端,特色是用OPA2134作放大,再加上SW去控制放大倍率,簡單說就是個OP前級
OP的供電另外用TPS65130提供正負電壓,算是不錯的作法;CODEC也用金屬罩包起來

值得一提,由於H81只提供2個USB3.0,所以後擋板的4個PORT都是由VIA VL805提供

另外PCB也作上簍空銅箔的設計,打從ASUS ROG M5F第一個這麼作後,全世界都在抄

LED改成綠光,是還蠻好看的,只是我有點忌諱這顏色的LED=.=

綠光LED及USB DAC-UP都可由BIOS作控制開關 ( 是說中文化作得零零落落的=.= )

這次的UEFI介面作的很炫,還有跑馬燈,雖然沒什麼實用性XD


其他的就乏善可陳,沒什麼值得介紹的,還是直接切入測試的部分,分為兩大項

1. 針對這張版子的USB作抽載測試,用DUMMY LOAD抽0.5A,觀察電源的穩定度

2. 接上只吃USB供電的DAC,測量USB的穩定度

測試用的USB是大陸的少帥音響的作品,TE7022L配上ES9023的迷你DAC
這片DAC的特點是只需要一組5V,除了吃USB的5V外,也可把JUMPER拔掉吃外部的5V

旁邊也是少帥的電源模組,我用1085作一個簡單的5V線性電源來PK一下


測試環境:
CPU: Intel i5-4670K @ 1.2GHz signle core mode
RAM: AVEXIR DDR3-1600 CL9 4G*1
SSD: Intel X25-E 64G @ Win7 32bit Home
PSU: Zippy P1A-6200P 1U 200W Server PSU

測試的示意圖,加上DUMMY LOAD後再量負載端的電壓,開20MHz Bandwidth Limit


為了避免測量誤差,一率連續測十張圖後,取數據最佳的一張

USB DAC-UP Port, ripple voltage 140mV


USB2.0 Port(在PS/2接頭上那兩個),ripple voltage 124mV


USB3.0 Port(HDMI旁邊那組),ripple voltage 142mV


結果號稱強化的USB DAC-up表現還不如旁邊的USB2.0,相當的讓人失望
(之所以會連抓十次數據也是因為這樣)

再來是加上USB DAC後的數據,同時用foobar播放1Khz的弦波,接上Philips X1當負載
測量方式如下


USB DAC-up port+DAC,ripple voltage 154mV


USB2.0 port+DAC,ripple voltage 142mV


USB3.0 port+DAC,ripple voltage 156mV


簡單的來說,USB2.0 > USB DAC-up > USB3.0

最後是來亂入的LDO,由於把USB DAC-up關掉會認不到DAC,所以改接USB2.0

LDO 1085,ripple voltage 24mV

套句我常跟朋友開玩笑的一句話:先改線性

認不到DAC的問題,GOOGLE查了一下才發現有不少人也遇到這問題,看來是會挑DAC

加碼亂入,手邊剛好在玩ASUS ROG MAXIMUS VI FORMULA,就順便拿來測了

測量的方式如同上面所述,加上DUMMY LOAD再量


USB2.0 port,ripple voltage 118mV


USB3.0 port,ripple voltage 118mV

所謂的「你的地板就是別人的天花板」,好像就是在說這麼一回事

USB2.0 port+DAC,ripple voltage 148mV


USB3.0 port+DAC,ripple voltage 142mV


常有人會質疑為什麼組Audio PC會選用比較貴的MB,東西貴通常會好在你不知道的地方
好比這張MB只有USB DAC-up可以開關電源,但在這一代的ROG主機板,每個port都可以

以上是數位端的測試,類比端由於我沒AP可以測,所以只好簡單寫一下自己的聽感

測試耳機:Philips X1

整體來說有比一般單用codec輸出來的好,聽感來說蠻輕鬆自然,這算是好的改善
X1算是蠻好推的耳機,推起來的低頻控制還是不太行,直接輸出能有這樣的表現,OK了

仔細聽也聽不太到低噪,但把放大倍率調高的話,底噪就會相對的比較明顯
這點是沒辦法避免的事,把放大線路放在比較多雜訊的地方,就會把雜訊也跟著放大


簡單的說:

如果是一般的使用者,接普通的多媒體的喇叭,的確會有正面的幫助
如果是進階的使用者,接前後級+被動式喇叭,那還是考慮DAC/音效卡會比較實在
如果是USB DAC的使用者,先改線性吧

最後再強調一下,我很贊同這張板子的設計理念,但東西沒能作的更好,實在很可惜
不過考量到他是低階主機板,也就不用過於挑剔

以上,感謝您的收看 :)

whydan wrote:
會想玩這張版子,其實...(恕刪)

同系列 B5版

直接接耳機聽聲音滿恐怖的

接DAC好像就沒差,我的偵測的到就是了 AUNE T1

來有我BIOS跟新到5後,APP CENTER就開不起來了

所以其他測試無法

但顏色配側透機殼蠻美的 目前發現的優點

HDMI剛好接螢幕,但要雙螢幕只好買顯卡囉

whydan wrote:
會想玩這張版子,其實...(恕刪)


分析的實在很棒...
雖然我不玩音響..
簍空銅箔....這也是噱頭
那一條線是把audio的analog plane與相鄰的digital plane給切開
避免數位訊號的干擾
看來它沒有切好,還是有些digital noise跑了過來

另外量測時,probe的GND pin怎會夾在靠近CPU 12V的螺孔上?
那邊很髒耶...

whydan wrote:
另外PCB也作上簍空銅箔的設計,打從ASUS ROG M5F第一個這麼作後,全世界都在抄...(恕刪)


其實在更早之前的Rampage IV Formula就有這個設計了,只不過台灣沒有賣

jacson1019 wrote:
簍空銅箔....這也是噱頭
那一條線是把audio的analog plane與相鄰的digital plane給切開
避免數位訊號的干擾
看來它沒有切好,還是有些digital noise跑了過來

另外量測時,probe的GND pin怎會夾在靠近CPU 12V的螺孔上?
那邊很髒耶...

我不覺得簍空銅箔是噱頭耶,把AGND跟DGND還是有好處,只是能好多少不清楚,沒量過對SNR的影響

probe的GND為什麼會夾那....因為不夠長啊orz

況且USB的GND也是走那鎖孔下到機殼的GND,兩張版子都是夾同一個鎖孔,條件一樣應該是不至於影響到測試的結果
dr157013 wrote:
其實在更早之前的Rampage IV Formula就有這個設計了,只不過台灣沒有賣。

聽您這麼一說這才想起的確是先在R4F上作這功能,抱歉都忘了它
真是有夠天才的量測方式,地都接錯了,還說兩塊都是接一樣的地方。不過還是要稱贊你有實驗精神。
說到漣波測試,在下說一下最近看到的資料
http://probenotes.com/Notes/PowerSupply/PSMeasurement/RippleMeasurement.html
文中大意是若是要使用被動探棒測試電源漣波(一般測試漣波要用差動探棒,不過差動探棒一般很貴),因為探頭罩有雜散電容,黑色接地夾有雜散電感,最好將前方探頭的罩子與探棒本身黑色接地夾取下,然後使用直角/水平插座直接將整支探棒尖端含外部接地環插入,同時接信號與接地,並跨接上0.1uF積層陶質電容,可將帶寬限制至5MHz,避掉高頻雜訊成分,僅讓低頻漣波通過
假如可以的話,把被測目標用隔離變壓器與交流系統隔開,可減低交換式電源經電力系統干擾示波器影響量測,當然如果使用電池供電示波器或示波器本身已有隔離的話就不一定需要
嘖~
原來還有這招~
大開眼界!!!
whydan wrote:
會想玩這張版子,其實...(恕刪)
MAXIMUS VI FORMULA...紅黑配水喔(誤XD),
單刀直入,挺詳細與真實阿!有實驗家的精神!

whydan wrote:
會想玩這張版子,其實...(恕刪)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