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款喇叭非常的數位(很難改),自己也非這方面的專家,任何敘述僅供參考
0.音響背面

1.主電路板正面

2.主電路板各區塊功能(PCM及光纖漏畫了,在左上角那片電路板)

3.主電路板背面

4.主電路板背面 - 中段,左左下(到PCM光纖接收器),右下(到控制旋鈕),右(空接),上(工程用)

5.主電路板背面 - 前段,W-低音,M-中音,T-高音
可以看到功放有八組輸出,只有六個單體,所以可能有兩組功放並連輸出給低音喇叭

6.主要控制IC
U4:ST STM8L152C6,微控制器,統合所有IC,和旋鈕
U7:ST HCF4052,四通道類比多工/解多工器,用於訊源切換,但不知道傳輸的是數位還是類比訊號
U14:TI TAS5508C,八通道數位音頻PWM處理器,將數位聲音資料產生PWM,驅動數位功率放大器;同時透過內建的高低頻控制器達到分頻器的功能
U25:TI PCM1808,立體聲類比-數位轉換器

7.數位功放電路,TI TAS5342LA,Class-D amplifier,達到大功率、高效率的功率放大

8.同軸及光纖接收器 - 正面,AKM AK4117

9.同軸及光纖接收器 - 背面

10.音箱側面控制板,紅色接頭連接到紅外線接收器,白色接頭到主板

11.變壓器,有兩組輸出電壓,AC20V 用於類比電路電源,AC12V 用於數位電路電源

12.類比電路電源,AC 20V 橋式整流,只要是DIP鋁殼電解質電容都是類比電源用的
黑色上面寫著220的是聲音輸出用的濾波電感

13.類比電路電源電容

14.單體輸出低通濾波電感電容,因使用Class-D功率放大器,所以需要L-C低通濾波

TI的電路範例大概像這樣,有人說用兩顆電感對耦性較好,這邊只用一顆22uH代替

15.數位電路電源,AC 12V經橋整後輸入至一個AOZ1210AI Buck轉換器,輸出穩定的低電壓

16.音箱內部,可以發現中音喇叭的音箱是獨立的

17.音箱內部

18.低音單體

19.高音單體

20.細小的喇叭線,好像是21AWG,紅黑-低音,灰白-高音,白黑-中音

關於各單體的分頻是怎麼達到還沒研究

另外在喇叭更換線材的部分可能會比較麻煩,你要準備好三對線拉到左音箱
不知道有沒有一條六芯的喇叭線,鶴眾有賣一條說是專用的,不知道是怎樣的組成
補充:U14:TI TAS5508C可達到分頻器的功能

如果要改善類比輸入的底噪問題,可能要一台示波器才能抓問題在哪個節點
也有可能是程式的問題,因為在靜音模式底噪不減(所以可能不是ADC的問題)
切到數位輸入底噪就小很多
因為Xonar U1的光纖輸出只能固定48kHz,所以光纖用主板(M3A78-EM)內建的Realtek ALC1200測
光纖輸入規格上可以到24bit/192kHz,實際上到24bit/192Hz、96kHz時聲音很怪,建議不要用
以王宏恩 月光(原住民母語版)來聽,整個清亮的聲音會消失
反而是24bit/48kHz感覺最正常

如果不想花大錢搞音效卡和線材,接光纖就對了,因為類比輸入還會經過ADC轉成數位訊號給功放,不如直接輸入數位訊號給功放。
改機的部分可能要有一點電機電子背景,把ADC的Datasheet拉出來看,會發現原廠在某些地方沒有符合建議電路,可以朝這邊下手,但效果不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