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從Panasonic推出了LX3、Nikon推出了P6000之後,許多人都希望Canon G10能夠快點出現。當然了,現在G10已經在市面上販售,筆者是不知道銷路是如何。但用過了Nikon P6100之後,也跟許多鄉民一樣,希望能夠接觸Canon G10,看看G10所拍攝出來的效果。因此透過台灣佳能的協助,借入了目前在高階消費機吵的十分火熱的Canon G10,並且進行一點簡單的測試。只可惜借入的時間就跟筆者借入Manfrotto腳架一樣,時間只有一週,扣掉上班、假日下雨,說實在的,反倒是沒辦法測試到什麼,因此僅就能力範圍內,盡量的介紹與測試並陳,讓關心這一款相機的鄉民們,在採購時有著可以依循的效果與決策。也所幸G10的測試已經陸續出現在本論壇中,所以筆者的壓力也小了一點

G的進化,話說Canon G10
Canon G系列,從G1開始,就定位為高階消費機種,由G1、G2到G9、G10,幾年來也推出了許多代,雖然中間曾經殺出了幾款類似SLR外型的高階消費數位,甚至還搭配過L鏡的機種,只是這些機種幾乎可說是曇花一現,推出時衝勁十足,但後續卻有點虎頭蛇尾的乏力,到底原因是什麼?筆者也不清楚。
G系列筆者用過最早期的G1,一樣也是經過測試才有稍微的接觸。後來則因為工作轉換的關係,就沒什麼機會接觸到G系列的相機,直到這一款G10,讓筆者再度重拾G的手感,或者是說檢視G的進化吧?不管如何,G10在未推出前,照例還是許多人會猜測規格,或者是期望導入怎樣的功能。關於筆者的感覺,倒是沒有特別的需求,只要輕便、好用,有M模式與光圈優先,能翻轉LCD螢幕、可以拍RAW檔,大概就這四項要求之外,其餘是否有防手震、高ISO是否清晰,或者是LCD尺寸(當然過小是比較不好啦

搭載強力引擎DIGIC 4處理器
數位相機除了感光元件、鏡頭之外,決定畫質的好壞與拍攝儲存的速度等因素,主要的關鍵點就是在於相機內的影像處理引擎。G10搭載的處理引擎與筆者先前介紹過的EOS 50D相機,都是採用第四代的DIGIC,講到DIGIC這幾個英文字,筆者就不禁想要離題一下,還記得DIGIC I推出的時候,DIGIC的第一個英文字I,其實是小寫,第三個I也是小寫,不過是頭朝下的方式,也就是寫成

G10所搭載的DIGIC 4影像處理引擎,它的運算能力比上一代也就是DIGI III還要快上百分之三十,因此可以帶來更短的啟動時間與更為快速的操作反應。這也是當初Canon推出DIGIC的主要原因之一,相對的,以Canon的發展觀念來說,運算速度快,可以縮短運算的時間,讓相機更為省電。
28mm與五倍光學變焦
對於筆者喜歡拍攝風景人文的照片興趣來講,相機廣角端越大,就越能涵蓋更寬廣的風景。G10搭載的鏡頭廣角端為28mm,或許28mm的規格在現在來看不是很稀奇的規格了.........不過聊勝於無,總比老是35、36mm起跳的規格來的好。筆者是這樣認為,雖然超望遠的消費機不少,不過測試過許多台之後發現,高倍率的成像並不能讓筆者滿意,且或許是拍攝的主題都是傾向於廣角吧?所以比較喜歡大廣角的機種。
除了28mm廣角鏡頭的配置外,在望遠變焦上,G10也有5倍的望遠功能,換算35mm傳統底片規格,約為28~140mm。再加上內建IS防手震的功能,就算是比較微弱光線下或是望遠端拍攝時,比較能降低影像晃動的失敗機率,只是消費機的防手震機能,筆者的經驗告訴自己,通常是..............you know........
超越23萬像素的LCD顯示螢幕
當D3推出高達90多萬像素解析度的LCD螢幕時,著實讓數位相機的愛好者中,引起不小的震撼。後來SONYA 900、Canon EOS 50D都紛紛採用這樣的規格。於是乎,連筆者在內都在想,這種超棒的規格LCD,到底會不會下放到一般的消費DC呢?看到G10的3吋LCD螢幕,原以為就是90多萬像素解析度,但可惜的是,雖然是超越了傳統大家熟知的23萬像素,達到46萬像素的PureColor II LCD,雖然比起90多萬像素是只有一半的解析度規格,不過比起以往的23萬像素,經過筆者實際試用後也覺得表現還蠻不錯的。
PureColor II LCD螢幕,亮度較以往23萬像素LCD螢幕要高上三倍,搭配高達10倍的側視光亮度加上多層鍍膜的配合下,可以以極偏的角度看清楚LCD螢幕上所顯示的資訊。根據原廠資料顯示這一片LCD螢幕具有防指紋的功能,只是在筆者的摧殘下,還是會有印上指紋的時候

人臉倒數自拍功能導入
以往筆者一個人使用消費相機搭配腳架在自拍時,最頭痛的一點就是無法針對筆者所在的距離進行正確的對焦,也就是說,若想要展現大氣度的風景加個人獨照時,要嘛就是使用無線遙控器,要不就是請路人甲乙丙丁來幫忙拍一張,除此這兩個辦法以外,要獨力拍攝一張自己加風景的照片,人物又要清楚,實在是有點難度。而G10在自拍機能上,加入人臉辨識自拍功能。亦即在倒數自拍時,相機會偵測拍攝主體中是否有人像存在,若是有的話,啟動該功能後,相機會自動偵測鏡頭前的每一張臉孔,並自動調節對焦及曝光,當最後一張臉孔進入鏡頭後兩秒便會自動釋放快門,拍出一張人臉與背景皆清晰亮麗的完美相片。
除了自拍可用這機能外,若是想拍的人物是非靜止狀態時,G10有辦法拍到清晰的照片嗎?答案是有的(廢話,要不然寫這一段幹嘛

四種不同亮度自動優化照片
看來Nikon所首推的D-Lighting機能已經在各家相機上發酵了。不管是大廠小廠,似乎沒有這機能的數位相機,就遜掉了一樣。Canon類似的機能稱為i-Contrast,當身處背光的情況或遠離閃光燈範圍的昏暗環境下拍攝,影像便會因無法準確測光而大受影響,G10提供全新的i-Contrast自動優化相片功能,能自動修正臉孔的光亮對比度,並適當地提升相片中昏暗位置的光亮度。使用者也可以於播放的時候選擇自動、高、中或低四種不同的光亮度自動修正程度。而且,修正後的臉孔透過DIGIC 4的強勁運算能力,仍能還原本來的膚色。
Intelligent ISO智慧型感光度設定
G10的感光度設定由ISO 80開始,最高到ISO 3200(啟動ISO 3200設定,必須要在Auto的攝影模式才能啟動),以筆者的看法來講,消費機若在高ISO雜訊抑制的機能還未能跟DSLR相較下,說真的太高的ISO設定能力也不過是雞肋而已,完全沒有實用的價值。與期用高ISO來標榜低光源下能夠拍攝出「清晰」影像的廣告說詞,不如真的把DSLR的高ISO降噪功用想辦法移植到消費機上,這樣才能讓消費者有著真實可以使用的高ISO←以上是筆者碎碎唸
所謂的智慧型感光度設定能力,就是G10偵測到所拍攝的主體正在移動時,便會自動提升至較高的感光度,縮短曝光時間,減少相機震動及影像模糊的問題;在拍攝靜態主體時則會自動降低至適當的感光度,抑制雜訊產生,保持影像細緻清晰。
G10規格檢視
特性講完了,接著還是規格介紹。老樣子,筆者用條列的方式當呈堂證供

■使用1/1.7吋CCD,總畫素約為1500萬像素,實際使用為1470萬像素
■鏡頭為五倍光學變焦防手震鏡頭,換算傳統35mm底片約為28~140mm。並且支援四倍數位變焦
■鏡頭採用9群11枚鏡片,含一片非球面鏡片
■鏡頭對焦距離,一般模式時為50公分至無限遠。近拍模式時為1公分至50公分。手動對焦模式時則為1公分至無限遠。運動模式以及兒童/寵物模式同為1公尺至無限遠
■最大光圈廣角端為F2.8,望遠端則為F4.5
■測光支援評價測光、中央加權平均測光與點測光三種
■拍攝模式有P、Av、Tv以及M全手動及2種自定模式、特別場景模式、輔助接圖模式且包含動態錄影模式等機能
■曝光以及閃燈補償都可以每1/3等級,最高正2,最低負2的區間調整
■快門速度最高為1/4000s,最低為15秒。曝光時間超過1.3秒以上時,會自動開啟降噪處理,無法手動關閉
■ISO由ISO 80起跳,其餘有ISO 100、ISO 200、ISO 400、ISO 800以及ISO 1600跟ISO HI(Auto模式才能啟動,實際ISO HI為ISO 3200)
■多種常見的白平衡調整,包括陽光、英天、燈泡、螢光燈、強光螢光燈、閃燈與水中攝影白平衡(需搭配專用潛水盒),並且也有兩組手動自訂白平衡能力
■LCD螢幕則為寬視角3.0 吋型低溫多晶矽 TFT 彩色螢幕 (PureColor II LCD)
(大約46.1萬點*) 、100%視野率
■使用專用鋰電池,每顆電池約可拍攝400張照片
■記憶卡支援SD存儲卡 / SDHC存儲卡 / MMC卡 / MMCplus卡 / HC MMCplus卡
■尺寸 109.1(寬) x77.7(高) x45.9(深) mm (不含突起部分)
■重量約350g (僅機身)
外觀檢視
看完了G10的規格,也看完了介紹,現在就該輪到看外觀了。由於G10的開箱已經有鄉民進行過,所以筆者開箱部分就省略不提,直接進入外觀介紹。G10最讓筆者喜歡的,就是ISO、曝光補償都是獨立出來的轉盤,不必進到相機的設定內,還需要透過層層的關卡,才能由LCD螢幕上的顯示來調整,尤其是曝光補償,獨立於相機的左上方,看到此種設計,一時間覺得很熟悉,不過又想不起來哪台相機有用過。後來想了老半天才猛然想起,Minolta Dynax 7D這款優異的DSLR,在機頂左側轉盤就是用來調整曝光補償的,只是D7D的曝光補償是±3,G10則是±2,但同樣都是以1/3的間隔來調整。
↓D7D的左邊轉盤,就是用來調整曝光補償

ISO採用轉盤的設計,可以讓筆者很快的調整到想要的ISO設定值,尤其這幾天天氣很不好,所拍的照片時常要一下降低ISO,一下升高,這時候轉盤式的設計就十分好用了。
G10的外觀有什麼特別之處?我們接著繼續往下看.............
↓G10正面的樣子,面對正面,右高左低,倒有點像是軍艦部的設計

↓換個立體點的角度,鏡頭伸出來的氣勢還頗有威猛的感覺

↓漂亮的鍍膜,可惜不是F2.0的設計,要不然散景一定會更棒。不過28mm廣角端與IS防手震的設計,讓筆者在拍照時多了許多便利性

↓廣角端最大光圈為F2.8,望遠端則縮到4.5。望遠端似乎是小了一點

↓雖然有內建閃燈,不過既然可以外接閃燈,筆者還是習慣會隨身帶著外閃來使用

↓連觀景窗的鍍膜都很漂亮。在觀景窗左下方的則是對焦輔助燈(綠色光)兼自拍倒數指示燈

↓G10的Mark則是在相機右手握持處的下方,採浮雕的設計

↓另外一個角度來看G10,右手握持處還算明顯,不過卻有點不符合手型,所以筆者在握持的時候,右手無名指與小指都是懸空的,有點不太安穩

↓拿到這台相機時,看到這一顆按鈕,還想了老半天,不知道是做啥用的?很好笑的是,還以為是景深預覽功能咧


↓鏡頭金屬環拆下來的樣子

↓G10的左側面很簡單,只有花瓣形狀的喇叭在上面

↓拉近一點來看,這種形狀設計的喇叭,還頗有一番特別感覺

↓再來看G10頂部的設計,G10的頂部實在可以用花俏這兩個字來形容,因為擠的密密麻麻,幾乎沒有多餘的空間

↓曝光補償的轉盤,剛開始用還有點不習慣,不過一旦習慣之後,調整的速度很快,甚至不用看就可以調整。其實主要是調整時,LCD螢幕上也會同部顯示調整的級數。在轉盤前還有打印G10的解析度是14.7百萬像素。至於轉盤旁邊還有小小的指示燈喔,是橘色的

↓這個就不用解釋了,搭配EX系列中的420、430、550、580、580 II閃燈都OK的

↓攝影模式切換轉盤與ISO轉盤是重疊在一起,橫著看還有點像是雙層蛋糕咧


↓收音用的麥克風則在ISO調整盤旁邊

↓至於攝影模式轉盤右邊則是變焦桿與電源開關。變焦桿筆者比較有意見,就是突出的部分比較短,操作上雖然不至於不順暢,但在接觸上就是感覺差了一點


↓雙層蛋糕跟指示燈


↓機身另外一個側面蓋子打開,則是USB傳輸埠、線控連接埠以及AV輸出埠

↓機背的樣子,好大的LCD螢幕加上一堆控制鈕.........


↓回過頭來看光學觀景窗,G10的光學觀景窗純粹只是取景用,內部不會有任何資訊顯示。雖然如此,還是有貼心設計了屈光度調整裝置

↓這個按鈕是作啥的?就是G10的捷徑按鈕。筆者是設定在拍攝時按下可以開啟ND減光鏡的功能。於播放時是當與印表機直接列印用的按鈕

↓位於LCD螢幕右邊上面的*號是曝光鎖定鈕。下方兩組則是對焦點選擇按鈕與測光選擇按鈕

↓圓形的速控指令轉盤與四方向按鈕。用慣了Canon中階以上DSLR的人一定很熟悉

↓播放按鈕,就算不開機,只要按下此按鈕就可以直接瀏覽照片

↓電池與記憶卡艙打開的樣子

↓機底設計的很簡單,沒什麼多餘的功能,不過仔細看一下腳架孔周圍有三條突起來的線,想必是為了裝上腳架時可以增加與雲台的摩擦力。相機直放時也比較不會磨到底部

↓最後一張,相機關機時鏡頭收納後的樣子

選單與操作畫面
G10的選單操作雖然沿襲著G系列的主要操作法,不過也僅限於FUNC的這部分設定機能,其他部分的操作反而有點像是EOS 50D DSLR的模樣,還好之前有用過EOS 50D,所以操作起來就比較順手了。G10選單中有時候是單一直接切換功能,但部分卻還要更深入一層選單中才能進行調整,這是使用者在操作G10時,必須要注意的地方。若要順利且流暢的設定G10的所有選單,必須要不斷的練習,且記住選單是否還有更深一層的設定可供調整。
↓這是一般拍攝時的LCD螢幕顯示

↓各種拍攝模式切換,G10可使用光圈優先、全手動光圈快門、快門優先、兩組自訂模式與接圖攝影等



















↓ISO設定最低為ISO 80,最高可達ISO 1600(不錯不錯,不是出了ISO 3200以上然後一點效果都沒有用的雞肋ISO)也可以設定AUTO ISO








↓曝光補償則是以每1/3的等級來調整,可設定至±2



↓這就是筆者上面提到的,可以開啟ND減光鏡功能的畫面

↓光圈優先時的LCD畫面。我們可以呼叫出曝光分佈圖(按下DISP按鈕進行切換即可)。左下方為解析度與影像品質。右下方的數字為剩餘可拍攝張數。左上方±符號的是曝光補償設定,下方的雲朵則是白平衡符號

↓M模式時,則是會多出現快門調整的資訊。快門調整時還頗好玩,轉動速控指令轉盤後,可以看到快門數值的橫向變化。要調整光圈時,只要按下測光調整按鈕就可以切換至光圈調整。到底這時候曝光程度為何?透過右邊上下直線的刻度就可以判斷出來了

↓測光模式有中央重點平均測光、分區測光與點測光三種

↓G10支援曝光鎖定功能,按下機背上*符號後,LCD螢幕會馬上出現目前鎖定的光圈與快門是數值為何

↓這是按下對焦點選擇按鈕後的畫面,在此畫面中,在按下DISP按鈕時,對焦框可以放大或縮小。要調整對焦框位置,用速控指令轉盤可以快速的切換位置,用上下左右按鈕則是微調對焦位置



↓微距與一般拍攝的切換畫面。G10的微距攝影功能筆者用過後感覺比較不是G10的強項


↓手動對焦的畫面,基本上筆者是晚上拍夜景時才會用到。直接在此設定中將焦距推向無限遠就是了


↓閃光燈開啟或關閉切換

↓單張、連續、追焦連續拍攝與倒數自拍在此設定





↓按下MENU後,還可以針對連續拍攝進行更詳細的設定



接著來看一下FUNC的設定,在FUNC的設定方式,與以往G系列或是S系列的差異性不大,應該是說操作方式是一樣的,就僅有內容不太一樣就是了。要熟悉FUNC的操作介面,要先知道這介面上的圖示的正確意思,這樣才容易瞭解,或許是因為設定比較多的關係,所以沒放上各個功能的中文解釋。
↓這是白平衡設定,G10的白平衡設定有很多種可以選擇,甚至可以自訂白平衡。不過筆者比較習慣用色溫的方式來拍,這樣會更精準








↓這是調整色彩調性的選項,可以復古、鮮豔、黑白或者是透過細部調整出自己想要的照片顏色。以G10設定一種色彩調性來拍之後,若不喜歡,還可以在播放畫面時再進行調整,就跟RAW檔調白平衡一樣的意思










↓G10也可以作包圍曝光,只是不知道包圍的範圍是多大級數



↓閃光燈曝光補償設定,跟曝光補償一樣,以每1/3的等級調整,最大範圍±2

↓中灰濾鏡開啟或關閉,就是ND減光鏡開啟或關閉

↓拍攝照片的影像品質,一共有三組可以選擇。在記憶卡這麼便宜的時代,當然是選超精細了



↓解析度調整設定,G10可以拍RAW檔喔


看完了外部操作的LCD畫面與FUNC LCD畫面後,接著就是進入相機內部的設定了。G10的內部設定使用上很簡單,因為純中文化,只是部分設定機能是比較專業一點,要多花點時間來測試與適應。設定畫面區分四頁,有拍攝時的設定、功能設定、播放設定等。筆者認為最麻煩的設定就在第一頁的拍攝設定上
↓G10的選單設定畫面

↓首先是自動對焦點框的主要方式,有自由移動對焦點、臉部優先與AiAF(智慧型對焦)三種功能


↓伺服自動對焦就是DSLR的AI SERVRO。用於追焦上還不錯

↓自動對焦模式有兩種,單張與連續。為了省電筆者都是設定成單張對焦


↓數碼變焦.............就是數位變焦........





↓閃光燈控制設定時,必須要進入更深一層的選單來設定。在此可設定前簾或後簾同步、閃燈補償與慢速同步開啟或關閉




↓校正對比度,筆者不太瞭解這是什麼意思?是類似O家的像素映射功能嗎?不解



↓驅動設定就是連拍或者是倒數自拍的設定,一樣要進去到下一層來作詳細的設定


↓G10的點測光有兩種十分不錯的功能,一種是維持在中央點的方式進行重點測光,另外一個是可隨對焦點的不同進行不同的重點測光,也就是對焦點跟隨重點測光。比部分DSLR還要強咧


↓接下來部分是比較少動到的設定,筆者就直接放圖,不多加解釋了











↓至於防手震機能則可以在此關閉或者是設定啟動的時機,要注意的是,平移就是類似Canon IS鏡頭上的Mode 2,適合水平移動拍攝時的防手震



↓自訂顯示就是拍攝時LCD螢幕上會出現怎樣的資訊


↓機背左上角的捷徑功能就是在此設定


接著就是其餘的設定了。筆者就不一一放上來,因為這些設定都很簡單的








G10的播放功能中,筆者認為最大好用的是可以調整簡單的相片色調表現。也就是說,原本以色調是關閉的狀態下拍攝,在瀏覽照片時,可以將此照片改為鮮豔模式,或者是單色模式等等,好用也方便,也無須在電腦上才修改。至於其他的播放選單,就跟其他款數位相機一樣,就沒什麼比較特別的地方了。
↓播放時的畫面

↓按下DISP按鈕之後,透過可顯示拍攝時的資訊與曝光分佈

↓或者左上角是原圖,右下角是放大圖的方式顯示


↓或是單獨放到最大倍率

↓一次顯示九張

↓尋找照片時可以一次九張的張數跳轉

↓或者按照其他拍攝參數來跳轉







↓直接列印與語音記錄功能


↓幻燈片播放功能,細相設定筆者就不多解釋了






↓也可以針對不同的照片屬性作分類






↓校正對比度功能





↓針對單一張照片可以套用不同色彩效果(等同於後製)

↓刪除功能不需要解釋啦

實際測試與操作感想
說真的,對於早期G1的操作表現已經忘的差不多了,只剩下一點點殘存的記憶。G10對於筆者來說,算是重新接觸G系統的一個開端吧?在操作上筆者很喜歡曝光補償轉盤與ISO調整轉盤。不光是轉盤轉動時那種難以言喻的感覺,而且是在調整這兩種功能,甚至是調整光圈快門時,LCD上所呈現的各種資訊,雖然擁擠,但並不會讓人難以判定。尤其是按下曝光鎖定時,LCD螢幕馬上出現此時的光圈與快門設定,然後再搭配出現曝光表的曝光等級現況,反而讓筆者更能快速的判斷後來調整至適當的曝光設定。
開機的反應很快,不到0.5秒就可以開機完成待命拍攝。雖然與 許多款標榜快速開機的消費機相比,是稍微慢了一點,不過它的反應已經足夠在進行Snap Shot時的瞬間反應。光圈調整採用轉盤式的設計,正好與筆者習慣的Canon DSLR一樣的操作方式,因此不需要熟悉就可以馬上順暢的使用,這也是筆者喜愛的設計之一。
只不過,變焦桿的設計似乎有點不夠突出,且變焦時的反應有點遲鈍。例如筆者將變焦桿推向廣角端,但臨時又反方向推向望遠端時,相機鏡頭的變焦反應就會頓一下,然後才動作。除此之外,變焦似乎會有點煞車過頭的感覺,必須要重複的小範圍變焦才能將鏡頭推到合適的焦段上。
快門反應還算靈敏,快門遲滯很短,想必是DIGIC 4的加持關係,可以看到就拍,對焦速度也算快,但夜間攝影時,還是會有迷焦的情形,這時候用手動對焦是比較恰當的選擇。
色彩部分,這一點筆者倒是沒有多大的意見。反正筆者相機拿到手,拍攝時的第一個設定就是銳利度增加一級、飽和度增加一級,對比度不變。若是相機本身有增豔模式時,直接就套用該模式拍攝。 而且色彩表現一直是見仁見智的問題,筆者在這邊就不探討了。
接著,來看實際的拍攝成果吧。由於這幾天雨下到實在是無法出門盡情的測試,只能就雨稍停的時候,順手在公司附近走走拍拍,這一點就請各位見諒。

ISO測試
老樣子,測試一開始就是ISO測試。G10的ISO可調整的範圍不大,最高到ISO 3200,而且還是在Auto模式下才能啟動,其餘拍攝模式ISO只能最高到ISO 1600。至於G10的ISO表現讓筆者可以接受的範圍是ISO 400~ISO 800這區間,其實ISO 800的時候,只能說很勉強的接受。不過ISO 400以下的表現則可圈可點。
測試是以碧潭的夜景為主,採用Manfrotto腳架來固定,針對同一場景,以M模式來拍攝不同ISO等級照片。為何沒用A模式?因為G10的A模式最低快門只有一秒。再往下還是一秒,所以只能改用M模式,並且調整曝光表尺為0的狀態來拍攝。
由於G10是超過1.3秒的曝光時間就會啟動降噪功能。這幾張照片都是快門低於1.3秒,所以都有啟動降噪功能。由於G10的降噪功能無法手動關閉或開啟,所以.............
↓ISO 80

原圖裁切

原圖
↓ISO 100

原圖裁切

原圖
↓ISO 200

原圖裁切

原圖
↓ISO 400

原圖裁切

原圖
↓ISO 800

原圖裁切

原圖
↓ISO 1600

原圖裁切

原圖
廣角望遠測試
消費機的廣角端通常會有筒狀變形,就連G10也不例外。不過G10的筒狀變形抑制的還算不錯,並沒有很難以接受的變形產生。至於望遠端的枕狀變形則很輕微,必須要重複的不斷檢視才會稍微看的出來一點點。
↓廣角端

原圖
↓望遠端

原圖
肌膚柔化測試
筆者曾用過一款消費機,開啟美肌功能後,就算是五花大麻子臉,也可以透過相機內部的「磨皮」功能,將被拍攝人物的皮膚處理的光滑無比,甚至可以說...........拍照不用打粉底都可以拍出很不錯的效果。類似這種功能在G10上也有,不過效果就沒有這麼強烈了。而且G10上的效果是增加膚色或是降低膚色這兩種設定。
筆者找不到Model當示範,就拿自己的手來當Model了。
↓淡化膚色

↓增加膚色

各種色調表現
G10在內部的設定中,可以指定目前的拍攝色彩呈現是偏向於那個方向。也可以說部分濾鏡功能的表現就是。現在筆者以正片模式、自然模式、復古與黑白等模式,拍攝同一場景,來看一下有什麼樣的變化
↓關閉我的顏色

↓自然模式

↓鮮豔模式

↓正片模式

↓復古

↓黑白

↓鮮綠色

↓鮮紅色

↓鮮藍色

其餘拍攝照片

原圖

原圖

原圖

原圖

原圖

原圖

原圖

原圖

原圖

原圖

原圖

原圖

原圖

原圖

原圖

原圖

原圖

原圖

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