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總是需要一些熱情(衝動),生活才得以滿足。
天堂和地獄,你會選擇那一個?
─────────────────────────
鬼行™ 冬雪隱士 → 冰雪南湖自由攀登
鬼行™ 自由攀登 → 象鼻隧道
鬼行™ 冬雪隱士 → 冰凍松羅湖
鬼行™ 自由攀跑 → 元旦登山雪山快閃
鬼行™ → 一個人的一日南湖大山 (四座百岳)
─────────────────────────
◎申請行程:三天兩夜(因預計行程被糾正要如此申請,沒辦法才如此申辦。)
D1:登山口-審馬陣山屋 (自備營帳)
D2:審馬陣山屋-南湖山屋-南湖大山-南湖東峰-南湖山屋 (自備營帳)
D3:南湖山屋-登山口
◎預計行程:三天兩夜
D1:登山口-南湖山屋-主東鞍或上圈谷雪地 (自備營帳)
D2:雪地營地-南湖大山-南湖東峰-陶賽峰-上圈谷或主東鞍雪地 (自備營帳)
D3:雪地營地-登山口
◎實際行程:2.5天
D1:登山口-南湖山屋-南湖大山下北端雪溝橫渡內院雪溝 (自備營帳 距南湖大山180米海拔3650左右)
D2:魔岩營地-北稜甜蜜點-南湖大山-甜蜜點-魔岩營地-切一號溝回南湖山屋-五岩峰-雲稜-天堂營地
D3:天堂營地-木杆鞍部-登山口
【冰雪南湖 360 度全景照片】按此或下圖觀看 360 度全景照片。

【冰雪南湖 Youtube 360 度全景影片】按此或下圖觀看 Youtube 360 度全景影片。 Chrome 和 Youtube APP 支援。

【攀登路線】非傳統路線 按此或下圖觀看3D飛覽影片。
完整路線(上攀青色;下攀粉紅。傳統路藍色或綠色,東峰非傳統路黃色。)

手機地平線模式

手機 Google earth:1 2 3 4
PC Google earth:1 2
【攀登照片】
圈谷山屋之後才開始。
有沒有看到這條,走這條絕對不會在登頂前踏到傳統路線。(不知在堅持甚麼?



整裝,黑灰中層衣林道登山口脫掉,但包起來收背包仍有汗氣,保暖又要行動就刷毛外套 + GoreTex 外套,下半身緊身長褲 + GoreTex 風雪褲,知道進入雪地開始冰冷,且預知自己可能會走到幾近絕境。
開始穿冰爪持冰斧,一切的準備現在才開始。

吃了橘子哥哥,隔天才發現冷落蘋果姊姊許久。XD
此冰斧有 23 年以上的歷史,當初用仿木紋貼皮保護,避免撞擊掉漆。

看到這一幕,總會想到搶救柳丁大兵的救援行動。

重裝橫渡最刺激,滑落可能就 bye-bye 囉,叔叔二十多年前有練過,一般人不要 solo 喔。



上去再右攀。

這應該是第一天最需要注意安全的橫渡路線。

上來再往中間那個溝過去。

遇到一橫向脊岩,想辦法翻越而過,脊岩走向與等高線衝突,只能說等高線還不夠精細,判斷是否繼續雪地夜行?
獨自在雪地黑森林夜行過幾次,也有過迷失後再切回原本山徑的經驗,考量各種因素,重新運算評估,決定停留紮營。
但營地狀況不良,整個斜坡,先找雪地香青冒出頭的上緣,避免半夜睡到一半滑落,又找到一塊凸岩下方,查看若有落石應該不會直接打到帳篷,完全不理想,但若上稜線,一來已經入夜了,濃霧與雪地反光之下搭營仍有困難,二來若接近稜線,強風可能更難入睡。所以不斷用冰爪踢出一個比較不斜的鞋平台,兩個維度的側斜!計算出若滑落應該也不會太糟糕。
確定了家,甚麼都安穩。
(十五小時之後......)
甜蜜點。

回頭下山時不要切錯了喔,右小平岩之前切下,結果回程時竟然認為是平岩之後。唉。
雙雪溝地形就像中級山林的雙鞍雙稜地形容易讓人迷惘。

請記住甜蜜點樣式!

往南湖大山北稜。


甜蜜點之後。


劍岩好漂亮,不困難。

稜線一景。


只有山羊和我的足跡

最後關卡,下降更危險。

最美妙的地方,你必須運用獨立的判斷力,再結合膽識和體能,你要擁有的不是冷靜,而是謹慎。


反向觀看下降時狀況,潛藏很大危機。
一般雪攀隊由雪溝上,下山多走傳統路,俺是因為營帳在稜線山腰附近,雖然也可以傳統路再上雪溝拔營,但就是反骨咩。

沒錯就是這樣直下。下攀時拍攝。

下攀就是從這片冰雪岩下來。下攀時拍攝。

下攀很窄喔,沒有固定好可能就滑下去囉。下攀時拍攝。

下攀滑下去就是深不見底的南湖溪上源。下攀時拍攝。

Orz


整理再出發

由北稜登頂南湖。
山羊蹄痕。

看到南湖大山標牌囉。

由南湖大山標牌背後角度登頂讓人熱血




甩斧。

派謝,標牌西邊的霧淞被我用冰斧鏟掉囉。


穿冰爪不敢飛,其實也有飛啦。


頂峰無所事事,感受天感受地。

都沒其他人,剛好 360 度環場記錄。


頂峰準備下山。

南湖大山北稜路。

山羊蹄痕。

稜路景緻。


到了甜蜜點。

平岩前下,但不是這個。

而是這個!

滑了一下。

是這條嗎?畫面右邊岩石像是魔岩人頭臉望著甚麼?


拉近看,魔岩在瞧望我的帳篷!
下方小凸岩下怎麼有黑黑又有點色彩,像我的帳棚?(雪鏡下看得更清楚,但單純透過全視線看不清楚。)

(拔營中......)
下一號雪溝。
我家外頭很斜。

一號溝。

內院雪溝。

雪坡望主東鞍附近。



雪坡回望一號雪溝。

雪坡看圈谷山屋,有看到嗎?

圈谷底再回望一號雪溝。

右進 (自拍棒指標方向)

左出 (自拍棒指標方向)

圈谷底大方石回望複習,中間這大山竟然給它橫渡,不可思議。
內院雪溝是我的試煉天地;地獄魔岩營地是我的秘密基地。


圈谷山屋望各雪溝,中間偏左有個代表性小凸岩,那邊就是一號溝。

資料照片比較,沒雪應該很難走。最高點是南湖大山,下方光影陰陽交界處看得到一號溝的代表凸岩,很陡吼?!
我的地獄魔岩營地在代表凸岩右上方岩溝,真的可以被金黃色陽光打到呢。

約略路線示意圖,營地或許稍微再偏標註交會的左上一點。

【營地照片】
天堂松林營地 VS. 地獄雪溝營地

魔岩地獄。這樣睡覺。

魔岩地獄粉斜,營地整理過還是斜。

隔天臨時又決定就留在山上,下午在天堂營地搭好營帳。

先煮咖啡,飯店的膠囊咖啡帶三個,但濾紙只帶一個,圈谷用了濾紙之後當垃圾,只能喝三合一。
這薄鐵皮鋼杯鍋超輕,活動把手是傘骨抝折的,耳朵是自己點焊的。之前太迷信鈦鍋了。

再煮薑茶,自己磨的薑泥+額外一包黑糖。Johny 用底片盒裝,這底片盒不知是多少年前的?

好享受。

(睡了一覺之後......)
清晨等待陽光。

松濤整夜不止,唏唏唦唦。

咖啡配家人作的餅乾。好吃的餅乾都已經吃光了,剩下的還帶回去太對不起家人。
配上小薄鐵皮內杯,方便多工執行,以輕便爽快為前提,之前還買一個隔熱保溫杯,看起來很優雅,帶起來很累贅。
Spork 也沒在用了,因為太長了不好收納,採用布丁食品送的金屬小湯匙(左邊中內杯內),頭稍微斷掉,更輕。

再泡烏龍茶。(Ten-Line 的唷,放一年了?|||)

陽光出現了。

風曬魚乾。

松林藍天。

雲淡天藍。

冰斧腳架。

拔營和整理背包後,吸收陽光能量並熱身準備下山。

【行走狀況分析】山上步伐小,所以距離都會多出,不過消耗的能量應該也比較多。

【睡眠品質分析】雪地的睡眠品質不好,雖然感覺沒以前冷,但可能是營地歪斜的關係。出發當天睡眠太短,但有睡沉。

【影片】
(閒暇再整理)
報告完畢。

─對雪地攀登有興趣或想聽叔叔講故事的朋友,再往下看。─
◎準備作業
雪地漫跑後,隔幾天得知冰雪松羅湖,夜裡整理了冰斧和冰爪伺機而動,整了松羅湖和南勢溪都是冰雪,回來之後懷念以前的雪地度假,FB 山友說心動不如年年行動,於是在七天申請期限前上了雪霸申請雪季攀登,透過一些手段送出,得到國家機器誠摯又溫柔的拒絕。
【冰雪松羅湖】

【溫柔的拒絕】

還好在申請入園證的時候,想這雪霸應該是過不了,所以馬上再申請南湖雪季攀登,申請好之後隔天,跟留守人說:有人可能會打電話跟你確認喔。過幾天真的收到電話確認,但太管處並沒有打電話給我,只連絡留守人。
【南湖的門票】

元旦雪山快閃後,有一位住南部的山友說,你們到南湖大山很近,如果是她,應該每一週上南湖大山,想想南湖大山天氣多變,路程又長,真的可以每個週休二日都去散步嗎?自己 2008 年就週休二日輕鬆來回,2015 年一日南湖,但為何覺得她這樣講感覺有些難度?
後來想,未嘗不可?都可以一日南湖了,若可以免去來回開車的狀況更好,但輪流開車,步調相近的咖不好找,若單純散步,四點羅東出發,六點起登,直接登頂南湖大山,天氣好可以在山頂賞夕陽落日,再回到主東鞍或上圈谷露宿,一早觀賞日出饗宴後,再到圈谷山屋旁的南湖溪煮食和品味咖啡,九點到十點間啟程下山,真的不會太趕又愜意呢。一日南湖往返根本太浪費!只是天氣還是最大的關鍵。
因為我們知道南湖的狀況,所以因風險評估而不敢跨出,但懷抱夢想或羨慕的人,沒有這樣的顧忌,她的策略是說週週申請入園證,看天氣不好再取消。如果一個月申請兩次,至少成行一次,這樣似乎也不錯,有一老翁登玉山次數最多,幾乎把玉山當公園散步,如果自己現在開始執行,未來我不變成「南湖老翁」,呵呵,「南湖翁怪」或「南湖雪怪」也不錯。我一定要摸熟南湖大山圈谷方向的每一條雪溝(岩溝)!
以前週休二日執行過一次南湖大山往返,不過是往陶賽峰睡覺,隔天在東稜私房地點賞曙光藍帶雪湧日出後,快十點時回圈谷南湖溪喝咖啡,一位知名的陳姓大姐特地前來,對我這穿飄飄褲由北峰跑下又消失圈谷的怪咖很好奇,她説她常常用走路的方式旅行,喜歡移動的行動樂趣,真的爬山遇到擁有自由精神的生活大師超難得!而且又對我這麼熱情,現在可以體會她説的移動樂趣。那位可能稍長我幾歲的大姐好像有中央山脈大縱走,南部搜救隊員之一,我喜歡她尊重多元和對我另類穿著很敞放又熱情的態度。
當時自己是背沒有背負系統薄薄一層的小背包,但擁有獨自過夜的能力(來自中級山極端天氣與夜間行進的自我訓練),沒有 GoreTex 衣著,沒有瓦斯爐只有酒精爐,沒有睡袋只有睡毯,沒有輕量化 GoreTex 露宿袋只有國產一千多元睡袋外套和大塑膠袋,然後在陶賽峰前箭竹林吹襲著霧雨當中獨自過夜。
資料照片。上南湖山區過夜的紅色小背包、綠色雨衣篷布和茶色睡毯(還有半身睡墊和吹氣頭枕),鞋子是 NB 健走運動鞋非雨鞋,照片為布蕭丸資料照片。太極限了,説真的,有傻蛋故意在高山使用雨衣兼蓬布來露宿,請找我讓我請你喝咖啡並開導一下。


這回帶的雨衣就是這一件,後文修補人生而放下心中石頭,就是把這雨衣繫帶修補並加強好了。
資料照片。後來某登山單車休閒用品店在新月廣場開幕,福袋抽中一個 700 元換購的 Boll 21L 背包,可以裝 6.5~8 公斤多,足夠我三到四天的高山露宿行程,此背包有背負系統,總重 850 公克。此行本來中背包要搭配這款,但背包體積關係放胸前不方便行動。所以帶元旦雪山快閃和一日南湖女紅修補過的小小背包(其實前面紅小背包左右下方都裂開補過,上方拉鍊處暴開也補丁過。)。

此行裝備準備作業,充滿著混亂,內人問,你整理好了嗎?我真的無法回答,四天後再問你不是說出發就出發,怎麼這
次好像整理很久很久?我回說要這些裝備集合很困難,首先要招喚它們出現,接下來需要評估要不要帶它們?後面這點是最難的,有甚麼事是比被自己困住更矛盾呢?一直到出發前兩天,所有裝備剩長褲要帶幾條?中層衣怎麼帶?要帶刷毛外套嗎?還是由兩件中層衣替代?為何這次保暖防潮的都帶兩份以上?顯然自己有所顧忌?擔心自己怕冷?還是怕發生狀況時被別人無情檢視?
長褲部分,那麼巧,兩件山野用的網布運動長褲都破了,不是在屁股,就是在褲底,超大洞,多是中級山探索行程
穿的,有一件是十年前 2006 年有紀錄到穿過,所以執行了鄒仔女紅店的修補人生計劃。手邊的背包套突然間變很多,二十年前的大背包紅色藍色,十多年前的中背包橙色,還有撿到爛爛的藍色,一個自己用富源蝴蝶谷傘布作的橄欖綠背包套。這次要帶冰斧,怕弄破背包套,所以用爛爛的藍色,自己作的橄欖綠背包套就放背包內備用,結果後來真的用到了,五岩峰的強風還是甚麼香青的,把爛爛的背包套抓走了,總是 Maker 的比較好?!
我的網布運動褲見於十年此時的記錄當中,一系列的那一夜、這一夜、又一夜、最後一夜的夜行實驗。
◎2006/02/14 那一夜--我在老武塔睡覺
http://www.keepon.com.tw/thread-0ff41e81-10d8-e411-93ec-000e04b74954.html
◎2006/02/28 又一夜--我在小南澳番界之上睡覺(鳳紗山)
http://www.keepon.com.tw/thread-c824148d-10d8-e411-93ec-000e04b74954.html
◎2006/02/21 這一夜--我又到加羅湖山區睡覺(加羅北池)
http://www.keepon.com.tw/thread-a62a1787-10d8-e411-93ec-000e04b74954.html
◎2006/03/13 最後一夜──月夜中嶺越
http://www.keepon.com.tw/thread-78920499-10d8-e411-93ec-000e04b74954.html
【保暖系】這回最困擾要素,可能體重和體脂肪都變低,怕沒辦法跟以前一樣,所以穿帶的衣服比以往還紮實。

雪地的晚上和清晨,營帳內不知做甚麼就隨手拍拍順便就介紹裝備。
輕量化 550g 睡袋與輕量化露宿袋。

輕量化睡袋在南湖溪山屋被老鼠給噴羽毛更輕量化了。透氣膠帶黏了四年半止瀉。

輕量化露宿袋重量。

羽絨衣,營地或睡覺時使用。

羽絨手套,睡覺時使用。

雪地用紅黑色兩指防水手套,紅黑手套 23 年的歷史。窮學生時袋省吃儉用花了 $1200 買這種兩指雙層分離式手套,後來 GoreTex 防水手套好像比較普及?那天看 Thinsulate 羊毛手套還在,也還有在賣,但是已經夠了,就沒有帶了,如果只是睡覺用或許用 Thinsulate 羊毛手套就好,但用羽絨防水手套還可以備援當操作手套。

GoreTex 風雪褲。只有雪季才會出現。行走時內穿分離式溯溪衣褲,搭越野機車長袖服+中層衣+GoreTex 外套,褲子一早套網布運動長褲,整裝時脫掉中層衣和網布運動長褲。營地睡覺會套上刷毛外套或羽絨衣,再套上網布運動長褲。

20 多年歷史的路邊攤刷毛外套。

不知是被甚麼鉤破,自己開個玩笑手工補丁。

26 年前很少數的貼身排汗,美國的,很貴,當時只有 small,還是給他買下來,現今觀點,這材質太落伍了,但是捨不得丟,充當備用貼身衣褲襪。

鳥籠,身上穿一件,另一件充當備用貼身衣褲襪。
26 年前買的日本品牌登山專用排汗快乾內褲,是現在寶雅/美華泰的十多倍價格,還會發臭。
也買過銀纖維的內褲實驗過,最後都比不上這種 $39 到 $79 元內的。
溯溪服第二次穿去爬山,有耐磨防滑加強,真的不錯用。
鳥籠選購哲學,爬山建議採用冬季用運動內褲,厚度較厚,其中重點部位有雙層更好但中間不要有車縫線,不要太薄,夏季用的通常是有花色且輕薄透氣。這種四角五角褲,已經實驗有十年以上了,包覆性比較好,可以外搭單層飄飄褲絕不漏餡。(此回穿右上方帶左下方那件)

襪子,營地或睡覺就把行走的換下來。

毛襪,睡覺時使用,並充當備用貼身衣褲襪(行進襪濕了或失去彈性時備用),隔天上攀直接穿這雙,回到圈谷山屋才換為原來壓縮襪+運動襪。

長袖緊身衣外頭,套 2004 年玩車時的車服充當中層衣,基本上沒有什麼保暖效果,有避免緊身衣和外套或背包磨擦的狀況。

近來 PM2.5 冷空氣常來,翻出了當年的四件車服物盡其用,行前訓練套外層。

為了這回雪地攀登,寒流來襲跑山訓練之外,還跑去泡溪水適應。這款 Adidas SlingShot 彈弓越野跑鞋,強力推薦。85 折轉盤又折 168,大概 $1200 元。


【寒溪泡寒溪】我的背心變水了。(這不到半年間減少了十多公斤,所以擔心體脂肪過低而影響雪地適應狀況,跑去溪邊脫光光沁水,因為超冷就開發出勇士瀟灑熱身操,有拍示範影片,但還沒打馬賽克,寒天熱身效果佳。)
半年前的背心

半年後變水。背心不是衣服,背也不水。

肉太少了,同事和親友都開始警告囉。

水!我說字啦。


【吊床鞦韆瑜珈術】

【勇士瀟灑熱身操】地面都在震呢。瀟灑=肖肖撒尿,姿勢很搞笑,但是最原始直接的發熱方式。

【背畫運動】

【溪床越野跑】

【山徑越野跑】

【寒流薑園環繞跑】

【出發前夕之北風鰻苗間夕陽沙灘跑】

接下來要購買缺漏裝備,只有三樣,充氣睡墊、綁腿和高山瓦斯罐。
附近有城市綠洲真方便,原本的全身和半身充氣墊,因為四年來都沒用,氣嘴座已經粉碎毀壞了,決定購買半身或全身時猶豫了一下,最後想雪地還是不要苦毒自己,買了全身充氣睡墊,本來友想順便試驗吹氣睡墊,但不要雙重嘗鮮,還好,因為更厚的吹氣睡墊遇到地獄營地可能更地獄。
綁腿買大地色系,上回雪地採用暖色系,以前設定雪地的手套綁腿和毛帽都採用暖色系,慢慢都改成大地色了,個人偏好。
瓦斯罐,再來本來要帶 Snow Peak 小罐瓦斯充填丁烷,還是保守些,買了大罐的高山瓦斯罐,以往雪地,自己使用量是一天 35g,這回沒有融雪,但使用量較大,約一天 60g 核算,所以一罐 230g 的瓦斯罐足夠三到四天雪地使用,採用 Snow Peak 小罐 110g 兩日雪地使用是有點捉襟見肘。
資料照片。皮革登山鞋年代,終端暖色系和路邊攤刷毛外套(其實是老媽以前成衣工廠做的)。

【瓦斯罐】我的瓦斯罐都會寫下一些記錄資料,都年代久遠有生鏽狀況。
左大罐 230g;右小罐 110g。

出發前一天傍晚,跑去全聯採買,啥?!要打烊了,才六點咧,非常快速的拉了一些糧食,花了五百多元,但買的糧食沒有全部帶上。
【糧食隨便拉排列圖】

【雪地三寶臨時到】

【鍋爐系統很精簡】沒錯,老英格蘭。

【蠟燭傳三種】精簡行程,不帶瓦斯營燈。其實瓦斯很多,有準備燒瓦斯取暖。長蠟燭記得沒錯六公分一小時(營火把?),但這回沒用到紅蠟燭。

【我的修補人生】真正讓心底定,是完成了我的修補人生,將兩件褲底破大洞的長褲縫補成漂亮的十字路口,還有重縫並加強雨衣篷布繫帶。

此回雨衣兼篷布為備援性質,重 270.5g,在玉山下荖濃溪營地過夜過(左上圖);另下圖為 317g TubeTent 露宿在南湖主東鞍資料照片。

【背包】
背包部分,要 85/95 公升大背包嗎?後來決定採用 45 公升中背包,前面搭 10L 超小背包。因為南湖等山屋都客滿,自己也不習慣睡山屋,所以自搭營帳,營柱營釘綁背包邊緣,冰斧與冰爪也繫綁背包外,其餘都裝填背包內。
背包準備好,一切就緒。照片上方小圖是用渡假村廢棄雨傘的傘布自己縫製的背包套,傘布中心外頭補丁避免滲水,2009 年做的。
中背包 45 L,也都 24 年以上的歷史,年輕時候背 Lowe 大背包,冬天帶女朋友去雪山時有背這中背包,結果下山自己一個人同時背一大一中背包下山,^_^|||,當時也有帶冰斧去砍冰瀑,不知當時怎麼有辦法?後來變旅行背包,去過綠島和蘭嶼露營。

◎行程概況
得知天氣不會太糟(至少沒下雨),而且有三天時間很充裕,所以慢慢開車,幾乎都慣性,最後補給裝熱水,遇到加油站尿尿,然後就直接開往登山口附近停車整裝,五點半啟程,天色未亮,走到林道剛好熄燈,發現了帝雉,林道登山口已經有人搭營,通常靜靜的我,開口想探知山上雪況,結果也是要上山的朋友,林道登山口前有水源,若沒有其實前面溪溝通常有水,以前有回下去取水,不過現在的我,對水的使用彈性極大,甚至疾走南湖或雪山,山屋或溪溝的一滴水都未取用。換裝再熱身後投入入園證出發。
【上行時林道登山口】
之前撿到的鬆垮背包套,這回在五岩峰噴掉了,還好有再帶自己女紅 make 的富源蝴蝶谷傘布背包套,深綠色的很搭這綠背包。
這回帶了三個中大型垃圾袋,妙用,另外帶斗篷雨衣兼外帳篷布,若雨比較大都可以協助 Gore-Tex 風雪褲和外套。

這一段路走來暢快,跟上回一日南湖返程和山徑姑娘抱怨差很大,跟以前上南湖睡眠不足,爬到躺在松林地休息不一樣,雖然準重裝卻如此輕快,來到了多加屯,一位山友給我看了南湖雪況,說圈谷沒雪,有點冷掉,但聽說至少主東鞍可以在雪地紮營,據說還有情侶檔一直住在主東鞍。我的冰雪南湖可是北峰下全都是雪坡,整個圈谷也是呢,不過還好,其實雪溝的雪夠用,足夠我再重溫雪地非傳統路線攀登。
散步,路上好像超車了幾隊人馬,可能心情特好,我都主動打招呼,甚至問是否是雪訓隊的?因為我怕獨攀的舉動會引起部分人士的指點,所以想跟班。但大家多很低調回答是自組雪訓隊。在強風的木杆鞍部停留再往雲稜前進,想說如果雲稜山莊不停留煮食,可能就直接殺到圈谷才會開火,為何還要這樣虐待自己?所以還是停留下來煮食,然後和志工大聊特聊,還有一位每一年都會來南湖的日本阿伯,阿伯問我背幾公斤,我說以前 35 公斤多,現在輕量化,8 公斤三到四天,雪地 20 公斤內,他似乎很羨慕一直停留在 35 KG 數據,問我爬多久?我說二十多年,快三十年了,後來他很惋惜說他四十多歲才開始接觸登山,羨慕我年輕時就接觸登山。
太管處的志工,這次的聊天,讓我加分,原來政策有在改變,以前對雪管志工的開放與親切態度特別感恩,但也是有遇到一對並沒有那麼善意的志工,說來說去還是上頭的政策與要求,總之,太管處這次就是贏了雪管處,有人說是處長的關係,也是,國家機器的智慧展現就是在幾個關鍵,我從來沒那麼熱情過,離開時我緊握志工的手,希望太管處別把對自由玩家的這一扇窗給關閉了。甚至我在濃霧的南湖雪溝獨自攀登時,一種對太管處的感恩喜悅和一種對雪管處的抱怨交雜著,該如何革命呢?該如何反動呢?我是否該當個冬雪隱士或暗黑駭客來進行呢?還是怎麼運作比較好?但如果在南湖是自由的,那我去雪山作甚麼?無非就是快速與方便,但還有一份自由玩家與人民行動自由的權力!
◎攀登路線
在五岩峰和北峰,超強的風,總覺得應該有人被吹到崖邊過?已經知道圈谷沒雪,下北峰瞧望一下那 24 年前的鞍部雪地營地。下到圈谷山屋,尋找本地海外攀登教練,他們也是同一天到達圈谷,昨夜住雲稜山莊,我推測他們隔天應該雪訓練習,再隔天才會攀登雪溝,希望能以不干擾的方式搭便車,告知以自己的 solo 行動,可能會遭受到一些的人非議,她告訴我一句話:你管他們講甚麼。這句話讓我感受到自由氣息!本來風險就是每個可以獨立運作的攀登人要自己評估與面對的,而自己就是不希望自己的行動像被人監視一樣。於是和其他山友聊天之後,冬雪隱士又消失在圈谷和濃霧之中。
24 年前見識過南湖圈谷濃霧和強風的威力,一直到隔天一大早,才在強烈氣流的陣陣吹襲空檔之中看到帝王之姿,然後直上南湖,最後登頂前,左切稜線而上,很累人,看到三角點時差點哭了出來又想親吻它。
來到巨石前,我望了一下雪溝,雖然一整天南湖大山都壟罩在烏雲壓頂之中,但推測若走那一號雪溝,因為獨攀因素,為了安全,最後勢必左切而走到一小段傳統路,這樣就沒進展了,哈哈,人家說的反骨,最主要以前已經走過了,所以故意選一號雪溝的北方鄰居,再怎麼樣絕不會由南稜登頂,而會由鳥不生蛋的北稜登頂,只是這個決定完全憑直覺。
上到溝頂附近,真的很壯觀,但我是不可能輕易紮營的,那樣的冰雪景象會讓自己更為謹慎,越來越陡且前方雪坡面積超大,景致很棒,度假一定很好,但決定橫渡左邊這塊凸岩,事後觀看這段 POV 影像,應該是最危險的,只要一個失誤,應該會滑落陡坡並從凸岩飛出去,墜地時是雪還是岩就是命運了。德式和法式輪流用,最重要是冰斧固定點,還有旁邊的岩石或植被。
重裝這樣輾轉來到一條橫向溝,要爬上去,應該可以,但是一個人風險自理,所以左右來回觀察,找到偏左的地方,有香青的空隙可攀爬擺脫這條溝,結果背包還是太高,卡住,怎麼喬都過不去,卡在半空中,對不起了香青們,結果擠來擠去,應該有點枯死的樹枝斷了,太好了,結果還是卡住,又聽到斷裂聲,終於通過,如果沒有背背包,就很容易通過。
上去之後又來到另一條雪溝,上行一段後,濃霧又入夜了,看來要上稜線也是自找麻煩,見識過南湖的強風,玉山和雪山頂都獨自過夜過,西邊噴射強風真的要避開,不要開玩笑,還是躲在東北方雪溝中比較保險,開始考慮要在灌木叢上搭帳?還是斜坡上,都會有睡到一半滑落的危險,最後在一凸岩冰柱下方,縱向或橫向都是斜的雪坡上踢出一塊營地,營地還是斜的,雙向斜,沒時間了,這個判斷是正確的,因為隔天發現,除了上方稜線某一處是平的外沒有其它平坦地了,而且稜線附近會遭受西方的強大氣流吹撃,附近沒有一塊更適合的營地了。
然而在斜坡上會有錯覺,凸岩之下是否會落石?當時分析,若有落石應該會朝營帳腳下方滾去,但後來看,如果是近距離慢速滾落仍可能掉到營帳,但如果是速度快的就直接飛奔過去,但下攀時又發現此凸岩和上方脊岩是分隔開的,所以除了滑落危機之外,上方確定是安全的。
另外一直以為躲在這邊絕對避風,但夜裡怎有淘氣精靈踹我帳棚,讓人討厭之後決定置之不理,練習靜心,事後分析睡眠,睡眠品質真的很不好。體內多重靈魂對話是沒有,但是多角度的意見與目標歧見整合,一直在腦海中衝突與對話,我想能了解我在說甚麼的人很少,可能感受過的人都已經上天堂了。有一天當你知道我在說甚麼,記得打聲招呼嘿。
清晨,想像雨過天晴,我喜歡在東峰或主東鞍看陽光灑落在南湖東邊山脊,想像自己正準備給黃金太陽打到,打開營門,哇咧,甚麼?濃霧!再睡,好亮,再看,騙人!說好的金色陽光咧?再睡,依然飄雨,營帳上怎麼有雪花?下雪囉。我在海拔 3650 的雪坡上,再這樣,我就跟你耗一天,等你到明天的艷陽。
【說好的艷陽變雪花】

後來還是出來穿登山鞋和冰爪,總要動作,昨夜都沒出來嗎?當然,我帶的旅店輕量化拖鞋,如果出來尿尿結果滑落,想必又有人要作文章(1996年聖母峰事件),所以寧可仿效年少的作風,拉麵盒在雙人雪地帳上側躺尿尿,真好,有管子就是方便,雖然雪地變 QQ 糖 ^^|||,只是不再帶拉麵了,還好這回有義美小泡芙和孔雀捲心餅,都有 PE 外盒。只是要練好功夫,停!水龍頭一定要止住,再打開營門灌溉雪花,然後再來一次。畢竟只有兩格,不像拉麵盒很大格又超深的,一次解決,以前都尿好直接放延伸帳,隔天一早就可以看到愛玉冰。現在單人單層帳高度很低,筋骨要放柔軟。
【好用的容器但不夠大】水龍頭要夠力!收放自如!

【多年前的輕量化營鞋】沒錯,泰安觀止。中壢桃企的有防水。

【多年前的輕量化營鞋】後面還寫重量。

該死的 Garmin GPS,訊號亂飄又愛亂斷電,開了 infocus M2 用 Oruxmaps 多重確認,終於上到甜蜜點,記錄一下,真是的,infocus 的記憶卡檔案管理也怪,拍的照片竟然都不見了,而這回 iPhone 放內袋,就沒有自動關機的狀況,一直冰冰箱的 Gopro,這回帶一台出來,防潮貼片帶了也沒有置入的必要,算是可信賴,前一天 POV,今天改用小米自拍棒,只有困難地形才收起來,如果 POV 通過困難地形就不用收起來。另一台防水口袋 DV 就放營帳。後來 infocus 下山的軌跡記錄也沒成功,Gramin 的有,但 Garmin 的智慧處理,可能會讓你在夜晚刁山時越幫越忙,當你一早再重開,會發現它的點位不會在昨夜阿飄的位置,我已經有多次經驗了,真不知該怎麼辦?


魔岩營地—甜蜜點—劍岩—最後凸岩—南湖大山。
這段反而是最美妙的獨享,就看看照片就好,唯一可以講的是雪地山羊,這南湖昨夜被我瞧見的那隻雪地山羊,可能故意幫我帶路,在稜線附近留下了雪之蹄印。其實牠是下山,但感覺不孤單,以為其他雪訓隊早已在雪溝與非傳統路留下攀登痕跡,結果沒有,沒有更好,就完全自己分析判斷並掌控風險。
【劍岩】想到穆特勒布,你咧?

突破最後關卡從南湖大山北側登頂,在山頂架起攝影機曠時記錄,並記錄 360 度全景,喝幾口熱開水,又是獨享,下山原路下攀拔營,下攀比較危險,甚至上來時的痕跡要稍加辨析,來到了甜蜜點,會有兩個雪溝,有想提早下雪溝從營帳後方拐回來,但覺得還是保守一點,田螺循舊路,右邊大片平岩之後嗎?橫渡過去時,滑落了,還好有停住,往雪溝下喬望,再拉開雪鏡,竟然更模糊,放下雪鏡,那岩塊之下黑黑的是我那斜斜的帳篷嗎?噗,真的,一切都變成黑白顏色,原來滑落是告訴我別下錯雪溝呀!
拔營時就開始記錄,待會兒直接往右邊大雪溝繞切,再往下怎麼走應該都可以接到圈谷底,要避開岩石切到對面後再看往下一點行進,然後就依路線過去,切過去之後再往下一個局部邁進,最後就動態平衡快跑下山,然後回首雪溝之路,有空再來我的內院雪溝群。
◎歸返
來到圈谷山屋,說教練帶雪訓去了,可是剛剛一號溝好像都沒人,也沒腳印痕跡。看這天氣,到底要依計畫多停留一夜還是怎樣?換裝好了之後,煮咖啡喝,再煮薑湯喝,後來再煮麵吃。旁邊的小女生一直和我這位大叔聊天,他們準備去主峰,搞得很大陣仗,好像要摸黑似的,最後在他們正要啟程時,我也往北峰的歸途上。東峰非傳統路,有空再來玩。
五岩峰上遇到 20 多人的隊伍,跟 24 年前很像,24 年前離開審馬陣遇到一群山友之後,隔天登頂南湖大山直到離開圈谷經過五岩峰才遇到人,也是一大群,但當時是某大學登山社,現在反而是社會人士來雪季登山居多?該領隊以為圈谷底滿滿是雪,我跟他說圈谷山屋沒雪。
後來陸陸續續遇到很多山友,其中一位攝影人很累地說,以他一位攝影人來說,能到山屋已經好過一些人了,原來很多人天氣不太好都撤退了,他說氣象報說今天天氣不好,明天就會好,太晚知道,不然我就又跑去主東鞍某處躲起來,但不可能回頭了。
北山叉路也遇到一位大哥,昨天和今天中午都有遇到,他們三個人一起申請,但幾乎都各走各的,好像山屋也住不同的地方,原來這樣也可以,好像昨天有一隊人也再問我應該沿途超車,是否有遇到他們的人撤退?這實在很難分辨。昨天天氣不好,但至少沒下雨,都算是好天氣,但現在是開始下雨囉,問大哥怎不多停留山屋?他反問:啊你怎麼不留圈谷。哈哈,大家都受到天氣影響心情與行程,我說方才的攝影人說明天就會好。後來得知雙杖帥哥那隊也只到北山就回雲稜山莊,這天氣雖不好但還沒很惡劣,大家都不敢掉以輕心。
反正五岩峰到登山口這段路就是走,有時還可以跑,但為了長久,快走就好,後來終於遇到傳說中的情侶檔,跟他們請教了一番後道再見,然後在一陣陣的雨中,有人直接就地搭帳了,算一下,山屋那群人要去主峰時說時間快一點了,照此推算應該可以直接殺回登山口回到溫暖的家,路上一直想,都已經請三天了,為何要趕兩天?如果把第二夜當度假呢?反正還不敢決定,想說就雲稜裝些水,路上隨機應變,而且聽說明天天氣變好,應該可以看到不同的風景。
到了雲稜,真的不能停留,我應該會受不了,旁邊已經有營帳了,若我,一定找雲稜前那邊,既然大家都這樣,決定搭營享受,啥!營地有人,左邊也有,右前方那邊最讚,超想和他(她)們一起當鄰居,可是他們可能也和我一樣,喜歡寧靜,但好像是女生,似乎不方便。事後在林道登山口得知,是兩位帥哥的營地,超羨慕他們可以相約爬山,他們很客氣說有人群恐懼症,講得很委婉,說南湖山屋也是搭外頭,但被強風吹走,如果是我,應該不會選在山屋外頭,雖然會比山屋內安靜且自在活動,若我是直接找沒人的所在過夜。
只好沿途找,結果找了一段距離,想說如果到木杆鞍部,就直接殺出去算了,最後找到一塊祕境,我的天堂松林營地,超優的。剛好測試充氣睡墊在平坦營地的效果。
松濤聲整夜不斷,我決定在外頭煮食享受這一切,然後退回帳內上網,傳了幾張雪地照片給家人並報平安,也順便po FB,只是 GPRS 超慢,甚至整個訊號都沒有,帶了三家業者的門號順便測試,電信訊號立樁不知是誰負責的?中華電信與遠傳電信都在可通訊立樁釘牌子,台哥大的是不是要自己去訂牌?在某處我試過,只有台哥大有訊號咧,不過爬山的至少要有門中華的比較保險。
早上,又跑到外頭煮食並記錄,開始練習靜坐,發現還是做不來,頂多做做自創的瑜珈體操,超羨慕朋友可以直接溪邊或海濱坐下來就定住了。陽光終於快灑落,換用冰斧當腳架,記錄松林下陽光灑落營帳的 fu,然後躲入營帳內休息與整理,陽光開始燃燒之時,風乾所有潮濕的裝備,吸收陽光能量後,熱身一下就散步回家。
【清晨陽光未現時的靜坐體操】

【天堂在雨過天晴之後燃燒的清晨】

【拔營與整理背包】

山徑之上,超愜意的散步,有遇到一位穿著算一般休閒服裝的上山男子,但拉繩與步伐很不穩定,關心一下他,嗯,好像沒有準備臨時來的?嗯,這是他的自由,可能有人知道了一些政策了。沿途恣意步伐,直到後方出現了雙杖帥哥,我快步之後遠離後就用飛的,雙杖帥哥沒追上來,嘻嘻,那避難山屋好像常有菸味,唉,突然眼前有一個人手上刁著一根菸,也不知道是否有點燃,不管,我空中飛車方式越過,黃金膝蓋,大家不要學喔。
【回望南湖大山】最後凸岩和劍岩竟然都那麼清楚。 哈哈,昨天才走過喔。


【南山】

【雪山】

離開松風嶺時,又遇到情侶檔,還有那兩位帥哥,飛奔而下,快到林道登山口,雙杖帥哥趕了上來,噗,趕快衝到林道登山口,假裝休息讓他先過,不跟年輕人比勇,結果大家都一起休息,沒多久兩位帥哥可能被我們激起也下來了?原來他們是要趕公車,聊了一下登山假期與家庭生活的事,跟他們說超羨慕你們可以這樣結伴,從他們的談吐和對話,發現我們的自然取向與風格有些相像,他們也是好不容易約換來的假期,說尤其是這種高山大山假期更不好約。
換我要離開林道登山口時,雙杖帥哥跟我道再見,跑去請教他跑超馬的事,得知他們只到北山就回程,有些可惜,他還要等另兩位隊友下來,我們這群快客,似乎某些屬性都很像。噗,好多山友都有在跑步,俺是去年才開始跑。不過老實說,還是喜歡山中散步的感覺,跑,似乎是在逃離人群。雙杖帥哥也很謙虛,我喜歡這樣的人。
【望勝光】

每回下山,歸心似箭,總會飆車,但這假期,我想還是慢慢開好了,以往都直接回家,這回經過南山就去吃了碗牛肉麵,再買維大力還維他露P喝。然後再返家,還好沒有上回元旦那樣塞。
感謝家人讓我有這樣的假期。
【古家牛肉麵】

下山之後,沒有冰雪可玩,寒流來的時候改玩烈火。(ICE & FIRE)

裝備中沒有介紹帳篷和登山杖,補充一下,自己的帳篷都是犀牛牌的(有買過一個幾百元的大陸單人帳藏在某高寒地帶),有豪華四人帳 4.5KG(2004 年),雪地雙人帳 3.3KG(1991 年),和單人單層不到 1.5KG(2007 年),帳棚 965g,營柱營釘 475g。帳篷比輕量化營帳或雨布的重量多幾百公克,但信頼度差別很大,雖然都可撐過暗黑之夜,有些輕量化露宿設備是透過登山杖當支撐,因為膝蓋還算強韌且不求長途快速行走,不需要輔助平衡或打草驚蛇之類,也沒有輔助搭帳需求,所以此行雪杖和登山杖算是多餘的行進阻礙,所以沒有攜帶。當然下山用跑的也沒有使用護膝的需求,自己的膝蓋或腿力自己清楚(當然也有其它弱肌 |||),個人覺得膝蓋的好壞,DNA 當中早已註定了。這個概念就是,當你看到一個人的外顯衣著或裝備似乎非主流,別輕易認為他不專業或不可能,真正的能力可能不在這些外物的外顯,另外就是覺知,有些狀況有人需要使用,有人不需要使用,沒有說絕對要使用甚麼不可或不能使用甚麼。
輕量化的極致取決於人的極限!
我的單人帳@高山頂

我的單人帳(黑綠色就是我之前的雪地雙人帳)@南澳古道 松羅湖 加羅湖

原本想搭載另一個試驗,雪地攀登+斷食,山下試過斷食一日後跑半馬,原本貪心想一起實驗,但嘗鮮不二,山下原本一日一餐,可能心理作用和天氣涼冷體內預儲機制,上山前自動變成至少一日兩餐,而這回行走確實有肚子咕咕叫狀況,應該是有背重而能量消耗的關係,以往多以最低能量運作,包含一日聖稜、一日南玉山、一日半中央尖和一日南湖,幾乎沒吃什麼,但後來又重讀運動生理學,也確實適時補充能量有助於時間壓縮,而對於水的補充,自己仍很節檢,身理已經習慣了,不過此回山徑、雪地或營地,全程保溫瓶都有溫熱水供應,隨時可以補充(但用量不多),不再像以前直接喝冰涼水,多些重量但不讓自己喝冰涼的水。0.45L 保溫瓶在雪山快閃和冰凍松羅湖文章中有提到。
─寫在最後的開始─────────────────
◎2006/02/04 十三年的山路--幼兒山野露宿健行
http://www.keepon.com.tw/thread-0b8a2e75-10d8-e411-93ec-000e04b74954.html
─↓───────────────────────
有時候,我們對自己隨口說說的話並不在意,但是我們卻隱約朝著自己的想法前進。
在停止爬山後,我對內人說:我不可能重返雪地攀登,除非是等以後有小孩,為了小孩,讓小孩有接觸的機會。
─↑───────────────────────
然而沒有寫下來的是,如果都試過之後,小孩沒有興趣,那麼自己會善待自己執行屬於自己年少的夢想的,雖然早已經沒有海外攀登的熱情了,但獨立自主又自由自在的玩,才是自己的追求呀。
◎2000/11/11 登高懷古履行夢想
http://bbs.nsysu.edu.tw/txtVersion/treasure/mountain/M.932575147.A/M.932577310.A/M.1007223441.B.html
─↓───────────────────────
山夜獨行是件奇妙的感覺,山路一個人的全然摸黑倒還沒真正試過,況且有夥伴,一點也不緊張,而夥伴第一次的摸黑夜行有說不出的驚奇與恐懼,也因算是全然的摸黑, 我們看見了微弱的螢火蟲。 而‧‧‧,當然,我也為此行付出了些代價,想要生活更安穩平順卻又挑起了冒險的心
。
─↑───────────────────────
時光追溯到十年前和十六年前,現在的你,是以前的自己設定的?還是同「存在主義」那般的隨興與無常?
2000 年寫下這段話時並不以為意,而在 2004 年越野機車夜間越野,玩車後又不經意散步上崙埤山,開始了探索中級山林並試驗各種時段的夜行訓練,2008 年重返高山恰巧也選擇了南湖大山,一日半時間往返的夜蝴蝶重生浪旅。2011年夏至時分又來到了南湖山區,平靜生活中的慣性,又恰巧遇到山友的墜崖事件,又因緣際會讓自己處於封山狀態。
時光再回到兩輪生肖歲月之前的冰雪南湖,一位年少鄒仔背著雪地雙人帳來到了圈谷,雪地直攀南湖大山;而今,二十四年後的另一位中年鄒仔,準重裝快意輕鬆,直殺南湖頂峰稜線下海拔高度 3650M 的崖壁雪溝,孤自過夜,而這樣的行動又符合七年前「冬雪隱士」的雪地攀登哲學。
【1992 冰雪南湖獨攀之告別儀式】五岩峰之後的一天半,整個圈谷都是我的。

這前後二十四年的差異,除了經濟、裝備和交通工具差別甚大之外,體能和膽識就難以比較,而最大差異應該是心智。朋友跟我說一種時空對話實驗,和過去的自己說:我過得很好,別擔心!(等同去安慰或陪伴過去當刻的你)這很像是「星際效應」電影般,我同朋友說:自己並沒有這樣的勇氣和某個時空下的自己對話。雖然可能因此解脫或獲得救贖,但畢竟進入了那樣的情境,可能會為過去的自己莫名傷憂,不敢面對。
外在最大改變:
以前爬到圈谷,要用腦袋將等高線構築成立體空間;現在透過 GPS 和手機等設備協助攀登和紀錄。
以前用底片相機拍照;現在幾乎完全數位紀錄了。
以前用汽化爐燃燒去漬油;現在瓦斯爐已經變成主流爐具了。
以前學生社團淹沒社會人士;現在社會人士淹沒學生社團。
以前一個人爬山必須偷跑;現在一個人可以合法申請(但又有所變化)。
1993 年 WWW 發佈,現在沒有 http ,你的手機或網路就差不多作廢了。
1998 年 電信網路開放。
2000 年 GPS 開放。
2005 年 Google earth 發佈釋出。
穿越時空,當今科學無法辦到,但是這個時空交談實驗確實可以存在,現在的你是過去自己的累積,但有些事你潛藏了,甚至把它埋在內心最深處而故意不觸及,你一直以為試煉得到了嶄新的自己,但卻無法突破,因為你還沒放下,那個自己就是你,無法切離,只是你不願意踏觸或忘記了自己。
雪地獨自攀爬雪岩地形有沒有危險性?有!有可能四角材(失覺察)而墜落!除非給自己找善待自己的理由而墮落,還沒有選天堂地獄之前,墜落或墮落,你會怎麼選?
◎2009 冬雪隱士靈魂試煉,雪地聖稜上的敬悼。
(蘇文政醫師意外之後)
─↓───────────────────────
(略)
膽 識 就 像 走 在 薄 冰 上 頭
臨 界 點 的 探 索 像 是 賭 注
那 種 關 於 心 理 與 身 理 的 刺 激
充 滿 不 安 與 尋 求 平 靜
動 盪 是 預 期 與 期 待 的
然 安 全 仍 是 最 高 原 則
一 個 判 斷 左 右 著 危 安 因 素
分 析 的 正 確 有 賴 慎 密 的 觀 察
評 估 與 決 策 最 後 才 落 實 到 最 原 始 的 行 為
膽 識 與 體 能 在 冰 雪 岩 上 攤 現
如 此 無 情
沒 有 僥 倖 與 幸 運
你 要 擁 有 的不 是 「冷 靜」
而 是 「謹 慎」
但 生 命 卻 不 能 如 此
人 生 還 需 要 的 是 「熱 情」與「夢 想」
敬 所 有 為 了 夢 想 消 逝 於 山 中 的 靈 魂
─↑───────────────────────
我們必須有生命無常的心理準備,但並不期待著它。我們寫下了隻字片語,在你無常之後,會被拿出來當成是一種如預言般的註定。
【2009 & 2010 雪地聖稜獨自度假】

◎1993 鄒仔玉山雪地獨攀 2005 銅山警備道獨勘之後。
─↓────────────────────────
我 在 斷 崖 跌 了 個 跤
我在斷崖跌了個跤
原諒我 我沒有好好照顧自己
年少時攀岩墜落的夢靨
完全在我跌跤撲空的剎挪 消失殆盡
雖然我已經消失
意念也隨著崩落的碎石支解
我不會化身山中精靈
也不會有所眷念
因為我已經了無恐懼 沒有喜樂哀愁
這完全是人生的一個過程
我不經意選擇在穿越斷崖的同時
跌了個跤
就像生命中偶遇的驚奇與意外
你們不用太在意
也不用惋惜
因為你未來的路仍必須穩健
雖然有時走的有些顛簸
但是青山常在 綠水長流
世上沒有解決不了的事
頂多 像我 無常
在 斷崖 跌了個跤
─↑───────────────────────
◎在 玉 山 的 巨 影 下 鄒仔 @ 1993 年雪季獨攀玉山
─↓────────────────────────
在下行的雪地中,我以極其頹廢的浪漫步伐前進著,因為在墜地的同時,不再是一陣錯愕,反而是感受到大地的溫柔。
擁抱白皙,倘佯細柔,每一步都是扎實穩健,準確地陷入又拔起,越過雄偉森林,穿越低度竹叢,踏上為雪所覆灌木,岩石已刻劃出冰雪經久的威力,我以如履薄冰的戰兢心情敬畏著......。尤其是,在那玉山強大的陰影下,蒸發的冰冷空氣,可以看到氣體不斷地往那坳飄了上去,是冷到蒸發而渴望向陽的表徵,此刻,我已羽化成一縷薄煙帶了上去。
在蜿蜒山徑與倚山陽光的頃刻對話中,赫然發現,原來,一直不寂寞,即使是深夜,在風雪中的月,從山的枝頭竄昇,照耀在銀色廣原上,在黑影的襯托之下,如白瓷般的潔月,經由雪地的反射而更加顯得孤淒,然而內心並不寂寞。
在木棧的小橋的底下,穿過垂葉的我的視線,已撇見因熱氣融化而成的春溪,雪溪捎來了春的訊息,也表示我將重履平地,再重回草原之前,仍然必須隻身環繞鬆軟的土石危堐,稍有不經意,也將經由春訊的河飄向另一個國度。
─↑───────────────────────
【1993 冰雪玉山獨攀】


每次的旅行,也給了自己一些成長,至少可能作為下回判斷依據,雪季南湖非傳統路線,本來預計三天兩夜,在圈谷待上兩夜,第二天中午在山屋不斷運算,是否要直接衝下山開車回家睡覺?漫步在雲稜山屋之前,不斷思索,在山下期待山上獨享的度假時光,一但要下山就是飆車般的歸心似箭,突然發現了自己,雪季非傳統路線的兩日來回的意義如何?於是回程路上又執行了存在主義,最後找了塊沒有人搭營過的松林地停了下來享受這度假時光,背後支撐的力量,不是勇氣也非純怠惰,僅是換個方式試試。新買的充氣睡墊,難不成就只用在斜斜的地獄魔岩雪地營地?在超平又有彈性的松林地伴隨著松濤聲睡覺,應該是天堂吧?!
天堂是否有希望?
你選擇天堂營地或者地獄營地呢?
沒有經歷過地獄般的靈魂試煉,怎知天堂的美麗?
有一天,如果5L2g556s6ZaT5raI5aSx77yM5L2g5pyD55WZ5LiL5LiA5Lqb5qmf6Zec5a+26JeP6K6T5Lq65Y67DQrnmbzmjpjmiJblr6vnqIvlvI/ljrvln7fooYzmnIDlvoznmoQ=任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