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的造船技術應該不輸法國吧,怎麼還跟法國買兩棲攻擊艦?這是運輸用途的船艦吧,俄羅斯大可自己造,何必買呢,俄國跟美國在造艦跟潛艇的技術可說是不分伯仲吧,海軍實力也相當,兩棲攻擊艦對俄國來說應該不難吧
有人知道為何俄國要外購的原因嗎?
卜隆貢株式會社 wrote:
這麼說來現今俄國的水...(恕刪)
簡要地說
蘇聯 =/= 俄羅斯
蘇聯時代時,武器很多是由分散在各加盟共和國的設計局與生產廠設計製造的
但蘇聯解體後.單看俄羅斯而言其實已經不是樣樣產品都有研發與生產能力
因為設計局與生產廠都突然變成"外國"的
有的加盟共和國甚至只擁有設計局或生產廠其中一個,根本玩不下去
當然還有蘇聯解體後沒錢這大要素
蘇聯的武力發展思維跟歐美不太一樣
(1)全面大戰
(2)免洗性使用
(3)配套系統
例如像光榮級那種怪物,只要:
[1]用整套搭配的各種情報系統找到美軍空母
[2]衝進射程,一口氣噴完16發SSM
[3]剩下的事情就不太重要了,自己接下來是死是活,國家是死是活都不重要了
整個設計有很強的針對性
上面的範例來說設計上只要專注在能順利對美軍空母噴完SSM就行
若一旦脫離那個針對性...
蘇聯人的想法是應該另外做一款專用的來應付另一種針對性.
別問我的名字,我只是個舊時代的幻影.
卜隆貢株式會社 wrote:
這麼說來現今俄國的水...(恕刪)
依然是那個一文錢砸死英雄好漢的老問題,
軍備是很燒錢的玩意兒,
沒錢還真的就是玩不動.
下面是俄羅斯帳面上現役的大型艦,
噸位跟成功級差不了多少的我就不列了,
注意一下它們的開工日期.
庫茲涅佐夫級/1143.5型
庫茲涅佐夫號 1983年02月22日開工 1991年1月21日服役
基洛夫級/1144型
烏沙科夫號 1974年03月27日開工 1980年12月30日服役
拉扎耶夫號 1978年07月27日開工 1984年10月31日服役
納希莫夫號 1983年05月17日開工 1988年12月30日服役
彼得大帝號 1986年04月25日開工 1998年04月19日服役
光榮級/1164型
莫斯科號 1976年05月11日開工 1982年12月30日服役
烏斯季諾夫號 1978年10月05日開工 1986年09月15日服役
瓦良格號 1979年07月31日開工 1989年12月25日服役
現代級/956型
果敢號 1982年03月26日開工 1986年09月28日服役
暴風號 1983年11月04日開工 1988年09月30日服役
迅捷號 1985年10月29日開工 1989年09月30日服役
無畏號 1987年01月08日開工 1990年12月28日服役
無敵號 1987年02月24日開工 1991年06月25日服役
莫斯科共青團號 1988年04月07日開工 1992年12月30日服役
無畏級/1155型
沙波什尼科夫號 1983年05月25日開工 1985年12月30日服役
北莫爾斯克號 1984年06月12日開工 1987年12月30日服役
維諾格拉多夫號 1986年02月05日開工 1988年12月30日服役
哈爾拉莫夫號 1986年08月07日開工 1989年12月30日服役
潘捷列耶夫號 1988年01月28日開工 1991年12月19日服役
特裡布茨號 1980年04月19日開工 1985年12月30日服役
列夫琴科號 1982年01月27日開工 1988年09月30日服役
伊萬羅戈夫級/1174型
米特羅方莫斯卡連科號 1984年05月開工 1991年03月服役
依照蘇聯當時的海軍力量,也只期望能在地中海/甚至黑海等近蘇聯的內海區域一帶, 利用岸基海航轟炸機的協助聯合黑海艦隊, 來擊退美國核動力航母戰鬥群+北約的聯合艦隊, 否則在大洋的環境下別說搜索,光是蘇聯的偵察機要如何避過美海航的長程F-14追殺,在茫茫大洋中來標定核動力航母戰鬥群在當時都還是大問題, 台灣的陀江級要面對的壓力 比起當時的蘇聯(面對美國+北約的絕對海上優勢)低了不少,特別在台灣東岸有路基基地/甚至同盟國的海上雷情資訊協助+雄風飛彈的長射程 匿蹤的陀江級反而還有一定優勢.
ASRAAM wrote:
為了能在茫茫大海中找...(恕刪)
關閉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