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以前考高中的時候
就是用分數比較順序
同分再用各科分數比前後名
把學生全部聚集起來在一個大禮堂外等
依照分數高低進去
先進去的人就會看到各學校前面有一本類似日曆的東西
招生名額幾個就有幾張
進去的就照你想要念的學校
去撕一張號碼,然後到該校校務人員那邊報到
期間不斷聽到某某高中剩幾張,某某高中撕完了
~~~~~~~~~~~~~~~~~~~~~~~~~~~~~~~~~~~~~~~~~~~
我覺得分數是最客觀的
甚至不要有作文都沒關係
現在什麼A++
什麼推甄,還要看才藝、比賽成績、志工服務...
麻煩死了
建議以後全部照分數撕榜單
簡單多了
地瓜吃太多 wrote:
那一堆人同分數為了搶...(恕刪)
Ex. 建中剩一人名額,卻有三人同分
理論上~
三人的總分同分~
而且每科的分數也都全部相同的機率非常低~幾乎不可能~
只是碰到總分相同的人~先比哪科再比哪科~或許有很多意見~
如果先比國文再比英文~可能有人會認為國文會什麼比英文重要...等~
反之亦然~
不過說真的~總分是關鍵吧~所以每科都很重要~
相信也不會有人只專念排前面的那幾科啦~
總分輸人~前面那幾科都考100分也沒啥用~
以前的方式相對簡單且公平~幾乎不會有什麼爭議出現~
有缺點嗎?當然有~
主要就是完全以智育當作入學的基準~其他的都不重要~
或許有人會說這樣太過偏頗~也不夠多元~
不過改成現在這樣~就有比較好嗎?好像也沒有~
講好聽點~是均衡同學的各項發展~除了課業~其他的也很重要~
講難聽點~是增加同學的課業負擔~因為要考~所以全部要去學~
題外話~
考的進大學的~往研究管理的路走~
考不進大學的有特殊才藝的~往特殊才藝的路走~(比如:音樂學院,體育學院,美術學院...)
考不進大學的又沒有才藝的~往學一技之長的路走~
現在是從小學開始~課業之外~就什麼都要學~什麼都要補~
然後小學畢業之後~課業之外~還是什麼都要學~什麼都要補~
直到考上大學的那天~
考上大學之後呢~普遍的人大多數就開始玩~
(小學才是玩的時候吧~大學應該是真的唸書的開始~結果反過來~)
結果是~
大學畢業之後呢~搞不清楚人生目標~要做什麼的人大有人在~
自己想做的工作~人家不要你~
人家要你的工作~自己又不想做~
唸書的墓的是什麼~考上大學的目的是什麼~好像都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