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填志願好像很麻煩,回復以前撕榜單的方式好了

我記得以前考高中的時候
就是用分數比較順序
同分再用各科分數比前後名

把學生全部聚集起來在一個大禮堂外等
依照分數高低進去
先進去的人就會看到各學校前面有一本類似日曆的東西
招生名額幾個就有幾張

進去的就照你想要念的學校
去撕一張號碼,然後到該校校務人員那邊報到
期間不斷聽到某某高中剩幾張,某某高中撕完了


~~~~~~~~~~~~~~~~~~~~~~~~~~~~~~~~~~~~~~~~~~~

我覺得分數是最客觀的
甚至不要有作文都沒關係
現在什麼A++
什麼推甄,還要看才藝、比賽成績、志工服務...
麻煩死了

建議以後全部照分數撕榜單
簡單多了
那一堆人同分數
為了搶名額
是要跑百米嗎?
Ex. 建中剩一人名額,卻有三人同分

沒經歷過
好奇
覺得以前聯考最公平也最簡單,
參考前一年的分數落點就可以推估自己可以上那些學校,
分數高低決定繳志願卡的梯次
梯次越前面當然各校剩餘名額最多選擇最多
回想當年考高中後,看自己的分數
明星第一志願穩不上(要賭運氣),
所以只把明星第二志願填成自己的第一志願
就順利錄取了
哪像現在現在搞得有夠複雜~
地瓜吃太多 wrote:
那一堆人同分數為了搶...(恕刪)

Ex. 建中剩一人名額,卻有三人同分
理論上~
三人的總分同分~
而且每科的分數也都全部相同的機率非常低~幾乎不可能~

只是碰到總分相同的人~先比哪科再比哪科~或許有很多意見~
如果先比國文再比英文~可能有人會認為國文會什麼比英文重要...等~
反之亦然~
不過說真的~總分是關鍵吧~所以每科都很重要~
相信也不會有人只專念排前面的那幾科啦~
總分輸人~前面那幾科都考100分也沒啥用~

以前的方式相對簡單且公平~幾乎不會有什麼爭議出現~
有缺點嗎?當然有~
主要就是完全以智育當作入學的基準~其他的都不重要~
或許有人會說這樣太過偏頗~也不夠多元~

不過改成現在這樣~就有比較好嗎?好像也沒有~
講好聽點~是均衡同學的各項發展~除了課業~其他的也很重要~
講難聽點~是增加同學的課業負擔~因為要考~所以全部要去學~

題外話~
考的進大學的~往研究管理的路走~
考不進大學的有特殊才藝的~往特殊才藝的路走~(比如:音樂學院,體育學院,美術學院...)
考不進大學的又沒有才藝的~往學一技之長的路走~

現在是從小學開始~課業之外~就什麼都要學~什麼都要補~
然後小學畢業之後~課業之外~還是什麼都要學~什麼都要補~
直到考上大學的那天~
考上大學之後呢~普遍的人大多數就開始玩~
(小學才是玩的時候吧~大學應該是真的唸書的開始~結果反過來~)
結果是~
大學畢業之後呢~搞不清楚人生目標~要做什麼的人大有人在~
自己想做的工作~人家不要你~
人家要你的工作~自己又不想做~
唸書的墓的是什麼~考上大學的目的是什麼~好像都亂了~
那要這麼麻煩的啦!直接喊價拍賣不就好了?

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地瓜吃太多 wrote:
那一堆人同分數
為了搶名額
是要跑百米嗎?
Ex. 建中剩一人名額,卻有三人同分

沒經歷過



體育館內擺滿鐵椅

統一面向各校登記處

每梯約兩百五十人進場

單上有梯次跟順序

所以不會發生不公平搶單的事情

有的是高分報低志願學校比較引人注意

通常每間學校都是依序被填完


對了~叫這些教改的高材生來填

最好會填離家近的啦~都碼死別人小孩就好

地瓜吃太多 wrote:
那一堆人同分數為了搶...(恕刪)

以前高中聯考滿分700分,
要同分不容易,即使同分就是一科一科比下去!
明星學校還不是好學生堆砌出來的,那些明星學校的老師反對社區化,說的也是什麼同儕效應,可沒人敢說本校教學師資有多好!

要有同儕效應,何不集合志同道合的學生,大家一起進某個私中就行了?進私中還可以高薪雇用好老師,不像明星高中的講經老師,萬年只講一套,你也奈他何。


以前的高職聯考更公平透明,有達到分數的同學由家長陪同至主辦學校,依分數有指定時間約10分為一梯次,現場每一張桌椅代表一所高職的科,所剩多少人數桌上都有顯示,遇到同分額滿比單科分數,比輸的趕快至第二志願桌前,甲學校的同科報不到,還有乙/丙學校的同科,家長同學都心服口服
沒人叫學生一定要填明星高中,都12年國教了,考上明星高中以後能賺大錢?台大畢業的都還在跟人爭22K了,學生不應該在聽家長以前的舊思維,教改目的是讓學生不應該只有考試才會學習,而是主動學習主動找尋自己的興趣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