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msn.com/zh-tw/news/other/%E4%B8%80%E7%BE%A4%E7%98%8B%E7%8B%82%E7%A7%91%E5%AD%B8%E5%AE%B6-%E8%AE%93%E5%8F%B0%E7%81%A3%E5%9C%A8%E5%A4%AA%E7%A9%BA%E7%95%99%E5%90%8D/ar-AA8ZHn8

擷取一些我個人認為的重點:

"對他們來說,這是一場台灣不能落後的競賽。去年,南韓已躋身全球十大具備發射火箭能力並讓衛星入軌能力的國家,「韓國可以(自製火箭、發射)、日本可以,台灣應該沒那麼差吧?」何明字自問。"

"灣不是沒能力發展太空科技,但政府偏好透過購買、組裝,接著再委由美國發射火箭、為我國投射衛星,關鍵技術大多握在別人手中,就連地面測試的設備也都用買的。

"本來,政府試圖扭轉技術劣勢,原定二○一二年發射探空火箭,展開太空科技應用布局,但計畫卻因不明因素在二○○八年突然終止。"

"好消息是,他們發現台灣廠商的技術水準可比擬美國航太工業,做馬桶的廠商能做火箭隔熱層、屏東的鐵工廠能打造炮管。但台灣廠商創造的產值,卻與國外天差地別。

主因是,台灣長年自我定位做代工,儘管技術精進,但只能配合客戶需求開發,而後複製,缺乏設計及整合系統的思維與能力,導致特斯拉、iPhone的關鍵零組件,多半來自台灣廠商,但台灣廠商卻無法做出完整的電動車、電腦作業系統甚至機器人。價值鏈中最豐厚的財富從來不屬於我們。

ARRC打造自有火箭系統,讓台灣廠商驚覺原來自己能做火箭,幾家廠商甚至自掏腰包相挺,十萬元零件也分文不取。"

"「你發現真的做得到,只是沒有人給他們這個機會。」"

"發射火箭不只是自己的事,而是讓學生、廠商相信能做大夢的社會使命。"

"「我們只是想告訴大家,台灣不要忘記自己有做夢的權利,」吳宗信說。"

------------------------------------------------
台灣民族性的大問題就是,規避風險,而在這樣的思維下所衍生的教育就是缺法主動思考,而長期以規避風險的方式做事,就是長期的居於人下,最後失去民族自信,一切都要取經,需要別人告訴台灣人該怎樣做,而獲利來自勞動微薄的代工!

台灣長期用填鴨的方式,讓很會解已知題型的人,獲得資源,得到掌聲
所以,社會也被這些人所主導
最後,整個社會風氣僵固在規避風險與取經代工上

台灣需要更多敢這樣勇於作夢的人,也需要更多的機會,讓這些勇於作夢
勇於挑戰未知的人更多的資源,獲得更多掌聲
來轉移台灣僵固的社會風氣


KCLin0423 wrote:
http://www...(恕刪)


K兄思考方向與這位相同, google : 葉丙成, 翻轉教室
我先說,以下發言不是批評這個團隊,他們熱情,努力而有成果,該得到掌聲。我講的是別的事情。

1.七年七千萬不是小數字,但如果以記者說的數字,一人年薪四百萬,加上底下工作的碩博士,向廠商砍的價錢,借用別的場地的房租等,我相信七年七億元都做不出來。小弟從事過幾次從實驗室到商業化的過程,對於實驗室的報價,我習慣尾數加一個零到兩個零。

實驗室會低估了人力,你得幫加入行政支援的成本,維護實驗室的成本,甚至辦公室的房租等等等等數不完的事情都要錢。

記者的估算方式,很像是用行善造橋團的成本,拿去評估政府蓋一座橋的成本,立足點完全不同。而鄉民比較的方式,就是大家都要免費做事的意思。

2. ARRC離商業化很遙遠,他們遇到的困難從報導內容可看出一二。

如果我是商業化客戶要找人發射出去,A 公司報價十億,給我詳細的分析報告,B 公司報價一億,但是發射成功率完全看運氣,那我一定選第一間公司。畢竟酬載比發射成本貴,而發射上去後的商業營運計畫又更貴。

但所有的工程數據,都是花錢換來的,到最後會反應在成本上。一般而言,會有責任與衍生問題時,我們喜歡跟可以扛責任的公司談。

3. 一如往例,這則熱情的故事又變成鄉民批評政府的依據。

我們不是美國,錢比人家少,資源比人家少,連天才數量也少很多,不可能每件事美國有我們也要有。在有限的資源下,我們的發展方向是人造衛星而非火箭,在拿著這故事批評政府 (其實就是太空中心啦) 不做事時,請看看天上的福衛,這成果可是很不錯的。

事實上回到最初的數字,七年七千萬,裡面有多少是政府的資金呢。
其實有些資訊不對, 台灣官方沒放棄探空火箭計畫, 探空十號火箭才 "於2014年10月7號上午11時10在屏東九鵬基地成功發射", "到達286公里", "第2期長程計畫中計畫在2004年至2018年發射15次探空火箭", 怎麼會說在2008年已經中止了呢?

不過還是樂見於這種民間力量的產生, 由興趣而推動的研究應該官僚氣比較少一點, 也許會走得比較大膽而先進也說不一定.
科學家往往有熱情但是不會算帳,我相信台灣的人才絕對有能力發展太空科技,但是市場真的有想的那麼樂觀嗎?看看對岸,技術比我們成熟吧,但是還不是主要都在接北京政府的單。技術是一回事,帳是另一回事,如果帳算起來不對,也只能委屈科學家們了。

KJI01 wrote:
其實有些資訊不對, ...(恕刪)


發射火箭要不要先報備?

會不會打到飛機?

贊助商有這些




個人認為是

官方不想花大錢, 更不想扛責任

所以叫 一個民間團體去辦活動 , 活動成了 就說有幫忙一些
萬一 失敗了就跟自己無關 .


taiwan2008 wrote:
官方不想花大錢, 更不想扛責任...(恕刪)

官方本來就有自己的計畫, 給你贊助就不錯了,
難道, 我們每個人去提個計畫, 政府就要給你錢? 百分之百的補助? 還幫你扛成敗責任?
然後專利你自己拿走.
想都知道, 政府再有錢也不可能這樣.


taiwan2008 wrote:
活動成了 就說有幫忙一些
...(恕刪)

我倒希望官方能多說說, 像台灣仍有探空火箭,
連商周這麼大的雜誌都不知道, 更別提一般鄉民了.

KCLin0423 wrote:
http://www...(恕刪)


先做看看空載

能不能打倒100公里的高空再說吧

其實台灣這也沒甚麼

外國也有diy玩家
探空十號升空 520秒達成任務
發稿時間:2014/10/09 14:17 最新更新:2014/10/09 14:17

(中央社記者林孟汝台北 9日電)國研院太空中心7日上午在屏東九鵬基地成功發射探空十號火箭,歷經520秒後落入海中,完成台灣南部上空90到286公里間大氣電離層與熱氣層的動態量測。

國家實驗研究院太空中心次軌道科學實驗計畫在探空十號成功發射後,完成階段任務,除執行太空科學研究、驗證自主衛星元件、建構火箭科技外,並為台灣培育出碩博生650人及科普計畫高中生300人。

國研院院長羅清華表示,下一階段計畫還在研議中,等政策成熟後,就會對外公布。

成大太空與電漿科學研究所談永頤說,太空工業是國家工業強盛的基石之一,如美日等國家都積極投入,不可能由私人企業獨力發展,一定要由國家政策支援。

從1998年至2014年,太空中心次軌道科學實驗計畫共執行10次固態(中科院)及4次混合式探空火箭(學術界)發射

太空中心表示,探空火箭主要任務之一,為搭載我國自主發展的科學酬載,驗證其在太空環境下的可靠性及準確度。目前已有多項電離層量測儀器通過驗證,未來將搭載於福衛五號及七號。

另外,我國自主發展的衛星關鍵元件須通過太空環境驗證,福衛七號將使用的GPS接收機、光纖陀螺儀及過氧化氫綠能環保推進器,均在探空火箭上獲得驗證。

探空十號火箭 7日上午11時10在屏東九鵬基地成功發射,搭載先進電離層相關科學儀器升空,歷經520秒後落入海中,在台灣南部上空90到286公里間完成大氣電離層與熱氣層的動態量測,並傳回數據。

太空中心資深研究員陳彥升說,探空十號搭載6項先進的電離層科學酬載,除磁閥磁力計、太陽姿態計是由日本合作團隊提供外,另外電漿藍摩爾探針、離子能量分析儀、中性粒子分析儀及磁阻磁力針都是由成功大學發展。

他表示,這些科學酬載可量測三維磁場、電子與離子的溫度和密度、中性氣體粒子的溫度及火箭飛行姿態,希望探測里氏規模5級以上大地震發生前電離層的前兆現象,及了解電離層電漿的不規則體與不穩定性對地面與衛星間無線電、GPS通訊的影響。

陳彥升指出,火箭的減滾動作是採用溜溜球式的機構設計,用兩個以繩索連結的質量球改變轉動慣量,探空十號的滾轉控制機制,將探空火箭由每秒4轉降為每秒1轉,可減少儀器量測失真,避免鼻錐整流罩分離時與儀器碰撞。

-----------------------

就打紅字的那一部份來說, 也許這個發射也許也是(或曾是)計畫內的, 但資訊不全, 無法評斷.

KCLin0423 wrote:
http://www...(恕刪)


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

哀!!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