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一開始就先說,我是一位中小企業主,當然我會以資方的角度來看待所有的事情。想當然爾,佔大多數人口的勞方可能聽了我的論點會覺得很不爽。但套句馬雲說的:「我講的不一定對,但絕對是我親身體驗的事實」,因為我真的沒有必要講些冠冕堂皇的場面話來討好你,你如果聽的進去你就聽,聽不進去我也不會有損失。但是學會站在不同角度看待及思考事情,是往上爬的第一步。
曾經有那麼一篇文章,大概是在描述只出的起香蕉的雇主,當然只請的到猴子,內容當然又是在講台灣的「慣老闆」是多麼的壓榨員工之類的。而偶爾不小心有慣老闆用香蕉請到了美猴王,從此之後慣老闆們都認為香蕉應該要請到美猴王,因此開出的薪資就永遠只有香焦了。我本身是位中小企業主,周圍也很多同樣是企業主的朋友,針對這個議題,我們這些年來共同的心得是:「就算我開出仙桃的薪水,請到美猴王的機率也不會比較高」。所以久而久之,企業主們寧可只出香蕉,去賭在猴子中抽中美猴王的機率,也不願意一開始就出仙桃,去賭那出現機率一樣低的美猴王。企業主多半不是傻瓜,誰都懂的「期望值」的道理,在試了幾次出仙桃卻也只請到猴子的經驗後,就不願意再當冤大頭了。
我們以律師這個行業為例,二、三十年前每年僅錄取幾十人,但近年來每年考試都錄取四、五百人。在所謂的「僧多粥少」下,混不好的律師愈來愈多,於是有人殺價競爭,每案收費2萬;有人拉攏村里長,盼能多介紹生意;有人到量販店發名片,表示可先提供免費諮詢;也有人投入離婚代辦市場,變成隨傳隨到的「職業離婚證人」。即使拉到生意的律師,也擔憂可能變成呆帳,律師費拖了一年半載還收不回來。有許多律師甚至已經混不下去,選擇轉行。勞委會在今年七月發布的薪資報告中,律師也已跌出20個高薪職務榜外,平均月薪從8.5萬元降到6萬多元,是「三師」(還有會計師、醫師)中縮水最多的。十幾年前菜鳥律師起薪就高達6萬元,現在反而倒退到3、4萬元,實習律師更慘,有些只有2萬多,甚至還有實習期間不給薪的。乍看之下,律師這個行業似乎不像以前那樣風光了,有些媒體直接下了個結論:這都是「僧多粥少」、「供過於求」惹的禍。然而,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問題在「質」不在「量」
「律師並沒有『供過於求』,而是『供需失調』!」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台北分所主持律師黃日燦表示:「這個社會對律師的需求其實很強,只是多數律師無法滿足罷了。」他表示,傳統律師擅長的是單純的民刑事訴訟業務,但這一塊業務成長空間不大,確實有「僧多粥少」的問題,只會這一塊的律師,當然可能會收入減少甚至案源枯竭。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徐頌雅表示,台灣一般民眾其實不喜歡找律師,很多人認為找律師就意味著有「官司」纏身。但「法律服務」跟「官司」是不能直接畫上等號的,「非訟的案子遠比訴訟多,利潤也比較高,只是能勝任的人較少」。這塊「粥多僧少」的高利潤業務,多半都跟商業有關係,像是企業併購、金控業務、智慧財產權、私募基金、不動產證券化等,業務複雜度高,除了需要法律專業以外,還需要其他跨領域的專門知識,像是產業、財務、行銷、業務等,才夠格提供諮詢,黃日燦說:「台灣有好幾千個律師,能做這一塊的人,搞不好不超過100 個」。黃日燦表示,很多台灣律師很恐懼碰到商業問題,客戶一問,就推說:「這是商業考量,請當事人自行斟酌。」其實癥結是律師根本不懂。他表示,法律其實是一種服務業,最核心的就是客戶的需求,如果你今天連客戶需求的變化你都不知道、不能瞭解、不能滿足,當然沒辦法做好服務業。
正因為供需失調,律師這個行業也開始「M型化」,具有跨領域專業的高竿律師吃香喝辣,案子應接不暇;而只能抱著六法全書乾啃的陽春律師,則淪落到只能幫人處理離婚、倒債、欠錢的「法律傳統產業」,這塊市場不但小,也沒什麼油水。早期,還有些中小企業會委託律師做些不算複雜的法律服務,但隨著產業外移,這一塊也慢慢乾涸。若拿「神仙、老虎、狗」來譬喻,這個圈子有一小撮高來高去,賺取豐厚利潤的「神仙」,還有一堆累得像「狗」求溫飽的律師,中間那一塊「老虎」則凹了下去;要馬力爭上游爭取跟商業有關的非訟市場,要馬向下沈淪,在毛利低的紅海廝殺。
而不光是律師,其實各行各業都存在一樣的問題,那就是「社會上的高薪職缺其實一大堆,只是多數年輕人無法勝任罷了。」而年輕人無法勝任的原因有二,一是能力不足、二是挑工作。士林夜市一堆餐廳在徵人,雖說是最基層的體力活,但起薪至少都32K以上;台北市有一間知名的火鍋店要徵切肉師父,一個月50K請不到人;中部很多傳統產業要徵黑手師傅,也是一個月50K~60K請不到人。我一位事業有成的朋友去大學裡演講,主題是「職場遊戲規則」,現場問60位大學生,希望在畢業後三年內挑戰百萬年薪的,只有8個人舉手,其中只有1位願意接受外派,然後沒有人願意加班。他於是很不客氣就直說了:「你們知道有那個有前途的工作是不用加班不用出差的嗎?」事後他與我分享:「台灣島沉下去的速度會比想像的還要快很多,而我們已經沒有時間去等他們變好了。」這就是我們以中小企業主的角度所看見的台灣,你要說我們是慣老闆也沒關係,那這就是慣老闆眼中的台灣,我們對於偶爾不小心用香焦請到美猴王,一點也不覺得開心,我們只希望:給香蕉,至少來隻猴子;給仙桃,就應該來美猴王。當然,你們也可以堅持,要先得到仙桃,才願意使出美猴王的本領,不然在只有香蕉的前提下,你們只願意表現的像隻猴子。那我們這些慣老闆也可以堅持,你先拿出美猴王的本事,我才願意給你仙桃,不然我給香蕉已經是綽綽有餘了。你不屑吃香蕉?那我們就留著吧。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們這些企業主,或那些在各個領域中處於頂尖的人士,我們當初都是連香蕉也沒得吃的美猴王。
最後,給聽的進我的話的年輕人一些忠告:
一、雇主真正要買的是你的「產值」,而不是你的「時間」。請認真的思考這句話!
二、只在單一領域擁有單一技能的人,被淘汰的速度將遠超乎你想像!
三、所有領域的頂尖人士,都是從該領域的底層開始的,甚至他們原本根本不在這個領域!
四、求職跟求婚一樣,山盟海誓、舌燦蓮花已經沒有用了,鑽戒拿出來再說!
想搜尋「美猴王」的插圖,結果出來的都是他,好吧,也沒有錯。
BookSilver wrote:
那就是「社會上的高薪職缺其實一大堆,只是多數年輕人無法勝任罷了。」...(恕刪)
我想,絕大多數的年輕人,所要求的不是"高薪",而是"合理薪資"
22K 絕對是台灣的問題,你認為 22K 合理嗎 ? 22K 買時間都嫌少了,還要買產值 ?
如果說,今天年輕人一出社會就想要拿50K、60K,那大可以去批評他們眼高手低無誤
但是,以現今社會的物價水準,相較於十幾年前的社會新鮮人起薪,再對照現今的22K
你不覺得現在的22K,低的可怕嗎 ?
我不認為現在年輕人有那樣的不堪,不值得資方提供給他們 26~28K 的起薪待遇!!!!
精英份子固然是社會前進的重要動力,但,精英份子畢竟是少數,要維持社會的正常運作
更是仰賴絕大多數的庶民百姓,當精英份子們大口吃肉時,庶民百姓能有個湯喝喝也算合理
若是庶民百姓只能夠舔碗,連湯都沒得喝,那,這個社會,正常嗎 ?
WANNA BE A FREE BIKER FOREV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