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紅費用化」 導致 科技業落寞 ?

「分紅費用化」 導致 科技業落寞 ?......

原本發股票時後,一個工程師含股可以領到一年約150~200萬之間 (估算)
但發股票,得由全股東承擔這個差價。

因為發股票通常是計算在除權息的時候,公告要除權10元股票股利。
但隔天開盤,股價卻低於原本預期的股價(例如:應該以150開盤,但卻是148),
之間的2元差價就是發給員工的股票。

這些由全股東吸收。

但自從分紅得費用化後,分紅的支出,是要列在財報當作公司人事支出。
(過去分紅發股,跟財報無關)

所以,為了財報好看,公司就沒發那麼多的現金(支出)出來......

所以,原本一年約150~200萬的科技業,後來發的現金少了,不如以往。

重點是:企業老闆希望人事支出,由全股東承擔,反正都填權息 ? 所以過去發股很大方。而且又不干擾財報。

但現在 分紅得費用化,得列在財報,所以發的很小心...
一但人是支出變大 -> 獲利就減少 -> EPS下降 -> 經營團隊績效差

這就是重點。

重點不在於分紅費用化,而是企業經營者的經營心態! 是否甘願發獎勵(現金、股票)出來,並列在財報支出項目

過去發股票,跟財報無關,隨便他發,反正全股東吸收,不關他的事,也不關他的經營績效(EPS)


真相:
所以你以為過去企業發股票發的很慷慨,是真的老闆很慷慨 ? 別傻了
那是遊走在財報的灰色地帶,由股東承擔,所以才敢這樣發。

分紅費用化後,企業老闆的吝嗇個性,一一險露出來。
請養成定期刪文的好習慣, 本文不會保留超過三個月.
尚未分紅費用化前...

每次發股票給員工,這些支出成本....完全由股價反映。
隔天開盤股價少了1~2元 (假設值,依各公司狀況)

如果填權息,股價又回來了,等於公司不花一毛錢,就可以給員工獎勵。

這樣的敘述,是對的嗎?
你知道EPS的含意 你就不會問這句了

對於公司而言在台灣給員工股票是10元面額 公司股價100

他會痛哭流涕 認為我辛苦了這麼久 是該得的

但對於eps而言 我賺的錢就這麼多 你還要多一些人來分

每個人拿到的錢就少了

對於股票是否對於上市後的公司有影響 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 台灣多的是上市櫃初就是最高價 再也沒看過風光了

股價的漲跌對於公司的損傷 絕對有較大影響

你股價相對漲幅高 你看看銀行會不會讓你容易借錢

相反地 漲幅低 甚至是跌幅 就要很小心 銀行會不會抽銀根

小孟孟566 wrote:
真相:
所以你以為過去企業發股票發的很慷慨,是真的老闆很慷慨 ? 別傻了

分紅費用化後,企業老闆的吝嗇個性,一一險露出來。...(恕刪)


不能再同意你更多了

我是一個電子慘業的工程師,這些老闆已經習慣自己的口袋裝滿滿了,
分紅化後,怎麼可能吐出來給你.....

中國古拳法之 貨車訓練大法 進無不摧之攻 防無可破之守
我覺得贊同分紅費用化的理由很有道理,從學理上和從公平正義角度上來看確實是不應該康股東之慨
但我提另一個角度大家思考看看
現今的IT產業,從上游的IC設計開始一路到中下游的零組件、系統廠、品牌商,專利完完全全的被西方國際大廠掌握,那種壁壘可以說牢不可破,以現階段來說沒有動用國家資本的力量且花上5~10年幾乎是完全突破不了

有了專利屏障,跨國企業首先可以決定某些生產製造是否要外包,再來可以決定整個產業鍊的利潤分配,台灣的產業幾乎是完全處於被宰制的狀態,這也就算了,就算是蠅頭小利但有賺錢股東總是開心,偏偏台股外資比重超過三成,代表從每10元從國外賺來分給股東的錢又要把3元吐回去給外國人...如果各位從國家競爭的角度來看這件事情就會覺得如果完全走理論正確路線,台灣往後20年就是繼續替外國人打工。

股票分紅這件事情其實是讓被宰制的台灣人能夠多拿點好處,沒錯他看起來是不對的,但確實讓基層的人得益。台灣廠商的利潤已經夠低了,以前分紅沒有費用化,固然是拿股東的錢分員工,但好歹台灣員工得到實質利益,這些員工透過消費再帶動各行各業,這種帶動經濟的效果比QE真實多了。股東雖然是有點損失,但別忘了一張股票的面額就是10元,股價是投資人的預期心理,嚴格講股票分紅也可是投資人該預期的事情。

先不談老闆吝嗇或國家沒有扶助產業發展的問題,那些不是民族性不然就是結構性問題,不是一昭一夕解決的了的,但現在科技業被打趴是事實,這跟大家都有關係,少了這群人消費,誰去買現在年輕人最愛創業的雞排、滷味、網拍、飲料?各行各業都是有牽動的。

小孟孟566 wrote:
「分紅費用化」 導致...(恕刪)


科技業本身不落寞,
科技業老闆不落寞,
科技業員工最落寞!!




小孟孟566 wrote:
「分紅費用化」 導致...(恕刪)
這就是弔詭的地方


好像,美國華爾街金融人士,拿別人的錢來大玩金融遊戲

自己賺翻了,出事拍拍屁股走人,全球風暴大家承擔

要論公平,當然有很多爭議


未分紅費用化前,科技業的確很好找人

雖說是由股東承擔,但科技業前景好,股東還是賺很多

現在寞落了,股價也低了

原本帶動國內經濟的科技業不行後,整體經濟就下來了

開始侵蝕影響各行業,公職人員是最後一環,也被檢討過了

目前還看不到轉機,還在惡性循環中


其實這當然不是唯一原因

分紅費用化也不是不能實施

但是

政府了解自己產業能力技術嗎?

政府有想過後果嗎?

有規劃下一步怎麼走嗎?

都沒有,只憑認為該做就做,就像油電雙漲一樣

所以相對影響就變的很深遠了


我們還在期盼哪個有為的政府,能用什麼特別方法,帶我們走出困境


白話一句: 分紅怎麼配只是決定披薩切割的比例,有人多有人少而已...
科技業落寞---應該是披薩變小了,怎麼切大家都吃不飽....
原因,競爭加劇,但是手裡又沒有什麼大絕招可以讓客戶買單.....
倒因為果
企業競爭力不足
正是因為分紅沒有費用化的結果
企業的成本
股東出 政府出
利潤進自己口袋
神經病才要花錢研發

台灣電子業的榮景
本來就是假象
靠的是全民的血汗付出
才帶來所謂的競爭力

cwyu1003 wrote:
我覺得贊同分紅費用化的理由很有道理,從學理上和從公平正義角度上來看確實是不應該康股東之慨
但我提另一個角度大家思考看看
現今的IT產業,從上游的IC設計開始一路到中下游的零組件、系統廠、品牌商,專利完完全全的被西方國際大廠掌握,那種壁壘可以說牢不可破,以現階段來說沒有動用國家資本的力量且花上5~10年幾乎是完全突破不了

有了專利屏障,跨國企業首先可以決定某些生產製造是否要外包,再來可以決定整個產業鍊的利潤分配,台灣的產業幾乎是完全處於被宰制的狀態,這也就算了,就算是蠅頭小利但有賺錢股東總是開心,偏偏台股外資比重超過三成,代表從每10元從國外賺來分給股東的錢又要把3元吐回去給外國人...如果各位從國家競爭的角度來看這件事情就會覺得如果完全走理論正確路線,台灣往後20年就是繼續替外國人打工。

股票分紅這件事情其實是讓被宰制的台灣人能夠多拿點好處,沒錯他看起來是不對的,但確實讓基層的人得益。台灣廠商的利潤已經夠低了,以前分紅沒有費用化,固然是拿股東的錢分員工,但好歹台灣員工得到實質利益,這些員工透過消費再帶動各行各業,這種帶動經濟的效果比QE真實多了。股東雖然是有點損失,但別忘了一張股票的面額就是10元,股價是投資人的預期心理,嚴格講股票分紅也可是投資人該預期的事情。

先不談老闆吝嗇或國家沒有扶助產業發展的問題,那些不是民族性不然就是結構性問題,不是一昭一夕解決的了的,但現在科技業被打趴是事實,這跟大家都有關係,少了這群人消費,誰去買現在年輕人最愛創業的雞排、滷味、網拍、飲料?各行各業都是有牽動的。


專利屏障是企業自已造成的
光一個台灣的電信/網路設備起步比中國早十年以上
有多少2/3/4G專利?
中國出了中興、華為
其在4G的專利不知是台灣幾倍以上
別說什麼人家是國營、又有政府撐腰等話
你覺得給台灣企業同樣的錢
有辦法成就另一個華為嗎?
還是變成另一個友達?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