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山縣

2024年,老狗在忙碌與意外中日復一日的生活著。不知不覺當中竟然就剩1個月,而且還莫名的必須在12月初出差去。往年的12月大多是留在臺北處理公務,今年竟然還必須出差,真是難以預料。由於這趟兩天一夜的行程是臨時決... 更多
鳳山縣舊城於1826年建成,是全臺灣第一座磚造城池。但很奇特的是,這座城池自落成後,並未有地方官員進駐,如同一座荒城。時光回轉至1786年,當時臺灣發生三大民變之一的林爽文事件,原本位於左營的鳳山縣治土城被兩度... 更多
鳳山縣新城建於1788年,在林爽文事變平定後,在台官員認為舊城依山而築,易攻難守。因此,福康安將軍把縣治遷移至埤頭街,植莿竹為城。在接續的一百年間,埤頭街日益繁榮,因為防禦上的需要,6座城門、6座砲台及土城陸續... 更多
東便門是鳳山縣新城僅存的唯一一座城門,也是臺灣現存城門中,少數還保有通行功能的城門。按照現場說明牌所云,鳳山縣新城的六座城門興建於1804年,從網路上找的資訊,得知這座城門可能並沒有城樓,目前的外觀是依據大東門... 更多
訓風砲台是鳳山縣新城原有六座砲台中的1座,建於1837年,由知縣曹謹,就是後人所尊稱之曹公所建。而鳳山縣新城存在的位置,約略是目前鳳山鬧區,始建於1788年。在林爽文事變平定後,在台官員認為舊城依山而築,易攻難... 更多
澄瀾砲台是鳳山縣新城原有六座砲台中的1座,建於1837年,由知縣曹謹,就是後人所尊稱之曹公所建。而鳳山縣新城存在的位置,約略是目前鳳山鬧區,始建於1788年。在林爽文事變平定後,在台官員認為舊城依山而築,易攻難... 更多
平成砲台是鳳山縣新城原有六座砲台中的1座,建於1837年,由知縣曹謹,就是後人所尊稱之曹公所建。而鳳山縣新城存在的位置,約略是目前鳳山鬧區,始建於1788年。在林爽文事變平定後,在台官員認為舊城依山而築,易攻難... 更多
非計劃性的旅遊,是隨意性的、是率性的,有著悠閒與愜意,也會有更多的自得樂趣。下午結束與業主的會議,匆匆返抵左營捷運站,看著順手取得的導覽摺頁,我是要去「舊城漫遊ing」?還是「鳳山新城心遊記」呢?真有點左右為難... 更多
鳳山縣是台灣南部的舊縣名,位置就是在現今左營蓮池潭旁,當年建城總共有東門、南門、北門及城牆、護城濠和北門外土地公廟、拱辰井等在內的鳳山縣舊城。這篇要介紹的是現在位於埤仔頭路旁的北門,這一面城門上的提字是拱辰門。... 更多
細說從頭左營是明鄭時期宣毅左衝鎮屯墾的重鎮,屬於萬年縣,清康熙22年佔領台灣後,翌年設台灣府及台灣、鳳山、諸羅三縣,其中鳳山縣治設在興隆莊(即今日高雄市左營)。當時尚未築城,只有一象徵性土堡。清代的鳳山縣人口很... 更多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