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自從 ROG 玩家共和國在 2022 年推出「二合一電競筆電」ROG Flow Z13 之後,旋即成為市場上獨一無二的存在,時至今日,仍未有其他品牌能夠在 13 吋平板的規格下,實現 3A 遊戲流暢運行的體驗。距離初代問世 3 年之後,ROG 再次帶來全新力作─ROG Flow Z13 (2025),這款新機不僅在設計上全面升級,其核心採用 AMD 最新代號「Strix Halo」的 Ryzen AI Max+ 395 處理器,雖然拿掉了獨立顯示卡、改以 Radeon 8060S 內顯來負責圖形運算,但其效能仍足以應對高強度的遊戲與創作需求。此外,透過 128GB 的共享記憶體,這款筆電甚至能夠運行含有 700 億個參數的大型語言模型,對 13 吋筆電而言無疑是一項突破性的成就

顯示方面,ROG Flow Z13 (2025) 也迎來重大升級,配備 13.4 吋 2.5K (2560 x 1600) 觸控螢幕擁有 180Hz 更新率以及 100% DCI-P3 廣色域,符合 ROG Nebula 霓真技術標準,為玩家帶來更沉浸的視覺體驗,同時也將揚聲器增至 4 顆帶來更飽滿的聲音。該機雖然能搭配最新 NVIDIA GeForce RTX 50 系列的 XG Mobile 外接顯卡,但由於 JB 評測當下尚未到貨,因此本篇將專注於 ROG Flow Z13 (2025) 本體的開箱實測,日後會再跟各位分享搭配獨顯的效能表現。因為本次體驗的內容較多,我也設置了傳送門方便各位跳至相關段落。那麼以下就正式揭開這台強悍二合一電競筆電的神秘面紗!
 
 
外觀介紹
Virtual Assistant AI 助理
重點規格
硬體效能測試
遊戲效能測試
心得總結
 
 

外觀介紹 ▌

盒包裝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配件盒內容物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首先從開箱這款 ROG 二合一電競筆電開始看起,外箱打開後可以看到應用雷雕工藝的銀色筆電盒與配件盒,前者以這次 Flow Z13 (2025) 新設計的平行四邊形「背窗」為意象、搭配低飽和度的外星背景,營造出滿滿復古未來主義風格。而配件盒內除了長方形的 200W 變壓器與充電線之外,還多附了一支帶有 RGB 信仰之眼燈效的有線滑鼠。

筆電背面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鍵盤蓋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筆電本體重量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與鍵盤蓋重量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ROG Flow Z13 (2025) 採用全 CNC 銑削工藝打造鋁合金機殼,設計靈感源自於太空競賽黃金年代的復古未來主義,在細節上展現 ROG 標誌性的美學風格,從機背中央的背窗,到左右側散熱孔造型(左邊的數字 06 象徵 ROG 品牌創立的年份),都充分應用了 Slash 斜切元素,讓整體外觀相較初代 Flow Z13 更顯硬派。可拆卸的磁吸式鍵盤蓋背面印有「FOR THOSE WHO DARE」的品牌標語,並且材質從過去的麂皮改為更耐用的表面處理,有效避免掉屑或脆化的潛在問題,進一步提升耐用性。

兼顧性能與機動性的 ROG Flow Z13 (2025),實際放上電子秤測得 1.22Kg,厚度則是 13mm,以一款 13 吋平板來說雖稱不上輕薄,但考量到其具備能順暢運行 3A 大作的電競筆電級效能,這樣的重量無疑是合理的,此外,若加上鍵盤蓋,整機重量將來到 1.615Kg。

背窗(彩虹)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背窗(單色)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平台結構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做為外型亮點的半透明的背窗,從初代的倒立梯形改為狹長的平行四邊形,並移到了機背中央的位置,開啟燈效後,便能清楚看到內部的電路板組件(平時則為鏡面),透過《Armoury Crate》能在恆亮、呼吸、閃爍、彩色循環、彩虹等燈效之間選擇,或利用 Aura Sync 與其他周邊裝置進行燈效同步,雖然 ROG 沒有特別說明背窗材質,但在堅固性方面仍具備一定的耐用保障。

支架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轉軸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SSD 硬碟槽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電路蝕刻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信仰之眼銘牌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筆電支架同樣藏了不少設計細節,右側綴上電馭紋路,左下角則有信仰之眼銘牌以及具有 ROG 立體文字的橡膠標籤,在支架轉軸下方則可看到由一顆螺絲鎖上的「暗門」,打開後,一條 M.2 2230 尺寸的 SSD 硬碟便映入眼簾,基本上,要自己拆掉底蓋維修不太可能,這部分建議還是交給專業的來 由於採用全新的 AMD Ryzen AI Max+ 395 處理器,這台二合一筆電內部的 PCB 電路板也經過重新設計,機身尺寸較初代縮小了約 15% 左右。

最大開闔角度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最小開闔角度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ROG Flow Z13 (2025) 支架的可活動角度達 170 度,無論是放置在面前的工作桌、飛機座椅後的桌板等平面都能夠調整出適合的觀看角度,這邊也提醒各位,移動這台二合一筆電時不要用推的,若是小角度站立的話很容易機背朝下倒去...

觸控螢幕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可變更新率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ROG Flow Z13 (2025) 正面搭載 13.4 吋、16:10 比例的 IPS 等級鏡面觸控螢幕,未防止螢幕刮傷,其配備了康寧的 Gorilla Glass Victus 超彈性玻璃,讓螢幕在嚴苛的使用環境下也能保持剛出廠時的狀態,而透過康寧 DXC 表面塗層,在高亮度環境可進一步降低眩光,幫助隨時投入工作。雖然該機依然支援觸控筆以因應創作者需求,但有別於初代把觸控筆當作標配隨附,這次就得另外購買了。

同時,這台二合一電競筆電的螢幕規格較初代全面進化 顯示解析度從 FHD (1920 x 1200) 一舉攀升至 2.5K (2560 x 1600),更新率也由 120Hz 提高至 180Hz 可變更新率,升級的 100% DCI-P3 色域帶來更鮮豔清晰的視覺,綜合上述幾點特性也符合了 ROG Nebula Display 的標準,另外它亦具備 3ms 反應時間與 500 尼特峰值亮度,並且支援 Dolby Vision HDR 與 Adaptive Sync 技術。

色域測試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亮度測試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實際以《DisplayCAL》軟體為這台二合一電競筆電進行色域測試,在《Armoury Crate》中控應用程式選擇 P3 色域後,測得 98.0% sRGB、87.2% AdobeRGB 以及 93.8% DCI-P3 的色域覆蓋,雖然跟官方宣稱的 100% DCI-P3 有點小落差,但在校色後就不至於太偏離,其 Delta E*76 值為 0.08,說明具備非常好的色彩準確度,亮度部分則是測得 531.56 cd/m2,表現超出水準。

前置鏡頭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後置鏡頭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如同微軟 Surface 這類二合一筆電,ROG Flow Z13 (2025) 也採用前後雙鏡頭,正面搭載 500 萬畫素的 3DNR+IR 視訊鏡頭,支援 Windows Hello 臉部辨識登入,無論照片或錄影皆為 1440p 解析度;後置鏡頭則由初代的 800 萬畫素升級至 1300 萬畫素,讓生活動態的捕捉更加動人,可拍攝高達 4208 x 3210 的靜態照片,錄影最高則是 2160p 30fps 的規格。

左側 I/O (上)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左側 I/O (下)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右側 I/O (上)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右側 I/O (下)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I/O 部分捨棄初代外接顯卡盒專用的 ROG XG Mobile 介面迎來全面升級,機身左側上半部配置 2 個 USB4 Type-C 連接埠(支援 DisplayPort 2.1 和 PD 3.0 充電)、HDMI 2.1 端子、全新的 ASUS Power Slim Jack 矩形電源輸入埠,下半部則是 microSD UHS-II 讀卡機的所在位置;機身右側下半部配置 USB 3.2 Type-A 連接埠及 3.5mm 複合式音訊插孔,上半部則是電源鍵、音量鍵以及新增的 Command Center 控制中心鍵,按鍵皆採用橡膠材質與初代作出區隔。整體來說,ROG Flow Z13 (2025) 的 I/O 配置以一款 13 吋二合一筆電來說非常齊全,甚至不用多準備各種硬體轉接器!

控制中心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任務群組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運行模式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按下控制中心鍵後,畫面右側會出現一個視窗,最上方可看到 Armoury Crate 中控台、運行模式、鎖定畫面、螢幕觸控鍵盤、麥克風啟閉,以及螢幕錄影的快捷功能,而「Task Group」任務群組能夠儲存 4 種不同的配置,要設定很簡單,照著你要的 layout 布局好畫面中的視窗再按下 capture 快照即可,這個常見於 ASUS 的 ScreenXpert 功能整合進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適合不過了!此外,長按控制鍵便會導向 Windows Copilot 助理,不過要按大概 3 秒才會有反應,個人覺得是久了一點

筆電頂部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筆電底部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筆電右側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筆電左側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ROG Flow Z13 (2025) 頂部左右側為風扇排放廢熱的出風口,採斜紋設計,中央則可看到品牌的完整名稱,筆電底部就只有連接磁吸式鍵盤蓋的金屬接點,吸力非常強勁,而在筆電兩側也都可以看到斜紋元素的應用。

鍵盤蓋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信仰之眼 logo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磁吸接點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單區 RGB 背光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可拆卸的磁吸式鍵盤蓋亦換上新樣貌,第一眼就能發現的改變除右下角多出信仰之眼蝕刻,就是是加大 28% 的觸控板面積,這使畫面捲動和多點觸控輸入更為省力方便,同樣加大的還有鍵帽,達 12.24%,其上方並具防指紋塗層可常保如新,此鍵盤並提供「全區域防鬼鍵」功能 (N-Key Rollover) 以防止不慎誤按造成輸入錯誤,單區 RGB 背光可於《Armoury Crate》應用程式進行色彩的自訂,亮度則是有三段調整。

鍵盤立起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鍵盤平放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不過,ROG Flow Z13 (2025) 的鍵程跟初代一樣是 1.7mm,鍵盤立起時的角度約 6 度左右,敲擊時難免會有點不扎實與震動感,不習慣的話也可以讓鍵盤蓋攤平使用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ROG Flow Z13 (2025) 在音效體驗上也毫不妥協,其配置兩個側向、兩個向前發聲,總計 4 顆 Smart Amp 揚聲器,音量較出代提升了 1.5 倍,確保最佳的遊戲或娛樂體驗,實際聽下來雖然沒有去年 Zephyrus G14/16 那般驚豔,但仍具備了一定的飽滿度,以 13 吋二合一筆電來說已經無可挑剔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ROG Flow Z13 (2025) 在散熱的升級上可分為三點,首先是將均溫板的材質由銅替換成不鏽鋼,在實現輕量化之餘,空氣間隙進一步加大(不鏽鋼材質的低導熱性有助於降低表面溫度),同時覆蓋在主機板上的範圍亦增加了 55%,帶來更好的散熱效果;第二點為加大的 Arc Flow 風扇,它的 84 個主葉片內部另有 42 個副葉片,葉片厚度僅有 0.1mm,可增加 11% 氣流量並減少紊亂氣流;第三點則是加大筆電 A 件的散熱孔及機頂的銅質散熱鰭片面積,後者具備 120 個 0.1mm 薄度的鰭片,藉此提升 13% 的散熱效率。

此外,該機亦採用 Thermal Grizzly 液態金屬散熱化合物以改善 CPU 的熱傳遞,與傳統導熱膏相比,這種優異的材料具有更高的導熱性,最多可再將溫度降低 13 度。這台二合一電競筆電也超前部屬了最新的 Wi-Fi 7 與藍牙 5.4 的無線通訊規格,但畢竟不是使用高通晶片,就沒有支援 aptX Lossless 無損音質傳輸了

變壓器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變壓器規格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變壓器與充電線重量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ROG 這回捨棄初代的 130W 方形 USB-C 變壓器,改用 200W 規格,電源輸入插孔並改成新一代的 ASUS Slim Power Jack,此變壓器與充電線共重 565g,連同 ROG Flow Z13 (2025) 及其筆電蓋攜帶出門,需背負 2.18Kg 的重量,其實就跟一台 14 吋電競筆電差不多了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當然,ROG Flow Z13 (2025) 也有搭配新版的外接顯卡盒 2025 XG Mobile (GC34),不過在 JB 評測的當下還沒有到貨,日後借到了會再另開一篇跟各位分享,這邊就簡單介紹一下。全新的 XG Mobile 造型翻新,不僅體積縮小,正面也換上半透明材質,可透視內部的 PCB 電路板等組件,其支架則改用跟 Flow Z13 一樣的可調段落設計,進而增加穩固性;但最重要的,還是它捨棄了特規 PCIe 介面,改採最新、80Gbps 傳輸速度的 Thunderbolt5 來與筆電連接。

Armoury Crate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手動模式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系統設定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釋放記憶體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鍵盤燈效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背窗燈效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資源監視器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再來看到中控應用程式《Armoury Crate》,首頁可監控 CPU、GPU、記憶體及風扇的資訊,下方則能調整 Windows、靜音、效能、極速以及手動等運行模式,後兩者需要接上電源才能使用,手動模式藉由調整 SPL、SPPT 及 FPPT 三項設定與風扇速率來進行超頻,在 AMD 平台上,SPL 代表常態的功耗上限值,最高為 80W,而 SPPT 代表 CPU 可以短暫提升約 2 分鐘的最大功耗上限,FPPT 則代表 CPU 可以斷站瞬間提升 10 秒的最大功率上限。那由於 ROG Flow Z13 (2025) 不具備獨立顯示卡,因此也就沒有 MUX Switch 的選項了。

《Armoury Crate》的裝置選單則分為系統設定、釋放記憶體、鍵盤、背窗燈效和資源監視器,這部分各位可以直接參考上方圖組,其中「釋放記憶體」可在 0.5GB~96GB 之間調整內顯記憶體的容量,預設為 4GB,另外可以發現...雖然鍵盤是單區背光而無法套用彩虹效果,但背窗就沒有這個限制,當然這款筆電也支援 Aura Sync 以利周邊裝置的燈效同步。

Virtual Assistant AI 助理 ▌

Virtual Assistant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功能設定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模型設定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源自 ROG SAGA 世界觀的虛擬機器人寵物「OMNI」,這回也以虛擬 AI 助理的身分(其實就是 Virtual Assistant 應用程式)來到 Flow Z13 (2025) 上,過去它是能與使用者互動的 AI 機器人,現今則對接了 Meta Llama 3 大型語言模型,可以使用 AI 來總結文件、轉錄音訊並回答有關文件中資訊的問題,進一步在會議記錄和日常學習中發揮幫助。點擊 OMNI 本尊就會出現對話框,「探索」則可進入到細部的功能設定,在為 OMNI 升級 AI 模型時,可以從輕量的 Llama 3.1 8B 和高效的 Llama 3.3 70B 之中選擇,JB 先是照建議安裝了前者來示意。

知識庫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摘要生成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提問(一)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提問(二)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Virtual Assistant》除了裝置端的一般問答之外,還有知識庫、轉錄與摘要兩大功能,這跟我先前在 Lenovo AI PC 上體驗的《Lenovo AI Now》十分相似,「知識庫」在匯入檔案後,OMNI 便會花個十幾秒閱讀,接著點選「生成」就可以開始進行摘要的動作,從工作管理員可見此運算主要靠 GPU 來完成,一份英文評測說明的摘要的時間將近 1 分鐘,結果也只是短短的 8 行文字,相比隔壁棚還有些進步空間 我接著匯入兩份 AMD 新聞稿請 OMNI 閱讀,並針對內容提問,OMNI 的回應個人覺得太短,在兩份文件的比較上也沒有很深入的分析,看來還得安裝 Llama 3.3 70B 模型才能有更深入的回應了。

轉錄與摘要設定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轉錄與摘要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轉錄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摘要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轉錄與摘要」倒是跟 JB 想像的不一樣,它是即時進行語音錄製、而不能直接上傳錄好的音檔來分析,不過好處是支援英文和繁體中文。這邊拿我先前出差的採訪音檔播給 OMNI 聽,實際轉錄的效果具備一定的準確度,摘要也都算是有抓到重點。

對話(一)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對話(二)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在跟 OMNI 進行一般對話時,我問它能不能幫我翻譯一段文字,結果它回我無法、並連續打了幾個「改掉~」回應我 可能目前在裝置端能做的互動還很有限,不過問 OMNI 怎麼找到附近的維修據點,倒是外連到《MyASUS》應用程式找到維修據點給我;再來照著建議動作詢問檔案傳輸,它則會建議開啟內建的《GlideX》,看來在自家應用程式的整合做得還算不錯,但當我問 OMNI 如何調整 HDR?這個虛擬 AI 助理卻沒有給出正確的回應、而啟用《MyASUS》應用程式。

在測完 Llama 3.1 8B、準備切換到進階的 Llama 3.3 70B 時,後者的安裝選項卻不見了,JB 一時沒找到解決方法,只能說目前 Llama 3.1 8B 模型的能力還相當有限,若要跟《Lenovo AI Now》這樣的 AI 應用競爭,進一步拓展多元功能是必須的,不過,它目前還是有繁體中文支援這個優勢啦!總之希望《Virtual Assistant》能夠持續優化、為使用者帶來更全面的 AI 體驗。


ROG Flow Z13 (2025) GZ302 重點規格:

CPU:AMD Ryzen AI Max+ 395
GPU:AMD Radeon 8060S Graphics
NPU:AMD XDNA NPU up to 50 TOPS
VRAM:最高 96GB
記憶體:128GB LPDDR5X-8000 (On Board)
儲存裝置:1TB M.2 2230 PCIe 4.0 NVMe SSD
顯示螢幕:13.4 吋 ROG Nebula Display 觸控螢幕 (WQXGA 2560 x 1600 解析度 / 180Hz 更新率 / 3ms 反應時間 / 100% DCI-P3 色域 / 500 尼特峰值亮度)
I/O 埠:
2x USB4 Type-C (支援 DisplayPort 2.1 及 PD 3.0 充電)
1x USB 3.2 Type-A
1x HDMI 2.1 FRL
1x microSD 讀卡機 (UHS-II)
1x Command Center 按鍵
1x 3.5mm 複合式音源插孔
鏡頭:前置 500 萬畫素 IR 鏡頭 / 後置 1300 萬畫素鏡頭
通訊:Wi-Fi 7 (802.11BE) 2x2 / Bluetooth 5.4
電池:70Wh 4 芯鋰電池
尺寸:300 x 204 x 12.9~14.9mm
重量:本體 1.2Kg / 鍵盤蓋 390g / 加鍵盤蓋 1.59Kg
建議售價:69,999 元起(本文測試機種為 84,999 元,差別在於前者為 32GB 記憶體)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硬體效能測試 ▌

▓ 處理器效能測試: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迥異於初代採用的 Intel Core i9 H 系列處理器,ROG Flow Z13 (2025) 的核心是全新一代的 AMD「Strix Halo」,其透過 Chiplet 微型集成設計將 16 核 Zen5 CPU 與 RDNA 3.5 顯示卡的 40 個運算單元結合在一個處理器中,不僅擁有等同於獨立顯示晶片的水準,也實現了更低的機體溫度、更少的功率消耗,也是這台二合一電競筆電拿掉獨立顯示卡的原因。本次評測機型搭載的 AMD Ryzen AI Max+ 395 為 Strix Halo 系列產品中的頂規,其具備 16 核心 32 線程架構,搭配 80MB 的總快取記憶體,最大超頻時脈為 5.1GHz。

CPU-Z 效能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CINEBENCH 2024 效能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CINEBENCH R23 效能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CINEBENCH R20 效能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x264 FHD Benchmark 效能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Geekbench 6 效能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將 ROG Flow Z13 (2025) 接上電源、並以極速模式執行 CPU 基準效能測試,其在 CPU-Z 軟體中,單線程、雙線程效能依序測得 776.5 分、13408.8 分,CINEBENCH 2024 的單核心與雙核心分別為 109 分、1539 分,而在 CINEBENCH R23 的單核心、多核心效能測試取得 2005 分、28583 分,CINEBENCH R20 的多核心效能則是 11957 分,X264 FHD Benchmark 的 H.264/AVC 轉檔效能為 87.7fps;這台二合一電競筆電在 Geekbench 6 CPU 測試中,單核心效能為 2886 分,多核心效能則是 20762 分。

ROG Flow Z13 (2025) ROG Flow Z13 ACRNM (2023) ASUS TUF Gaming A14
處理器 AMD Ryzen AI Max+ 395 第 13 代 Intel Core i9-13900H AMD Ryzen AI 9 HX 370
CPU-Z 單線程 776.5 866.1 764.1
CPU-Z 多線程 13408.8 8649.9 9471
CINEBENCH R20 多核 11957 7432 9034
CINEBENCH R23 多核 28583 16842 23285
CINEBENCH 2024 多核 1539 未測試 1199
JB 也拿 2023 年 ROG Flow Z13 跟潮牌 ACRONYM 的「改款」聯名機(搭載第 13 代 Intel Core i9 H 處理器,初代則是採用第 12 代)來做比較,除了 CPU-Z 軟體的單線程之外,都高過標榜效能的 Core H 系列處理器,在多核心效能上最多更領先 69.7% 再來跟去年搭載 Ryzen AI 9 HX 370 處理器的 ASUS TUF Gaming A14 電競筆電比也則是全面勝出。

UL Procyon Office 生產力效能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PCMark 10 綜合效能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筆電生產力方面,ROG Flow Z13 (2025) 在 UL Procyon Office 生產力測試跑出 6817 分,表現相當不錯;而在 PCMark 10 綜合效能測試則是取得 9158 分,其在基本操作上獲得 11883 分、生產力獲得 10655 分,數位內容創作更是多達 16459,較我近期測的內顯筆電都要高~

▓ AI 推論與生成效能測試:
WindowsML 推論 (CPU)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WindowsML 推論 (GPU)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Geekbench AI - ONNX 推論效能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Geekbench AI - OpenVINO 推論效能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相較 3 年前初代的純電競定位,ROG Flow Z13 (2025) 強調能執行含有 700 億個參數的大型語言模型運算,且無需連接雲端,對 13 吋筆電來說並非易事,這邊也使用兩個軟體來驗證它在不同模型上的 AI 效能表現。首先看到 UL Procyon Microsoft WindowsML 框架,我選擇 float32 精度為這台二合一筆電進行跑分,其在 CPU、GPU 分別跑出 205 分、611 分;至於 Geekbench AI 基準效能測試軟體這邊,先以 ONNX 框架測試 CPU 推論效能,其單精度與半精度效能為 5584 分、2159 分,量化分數則是 8718 分,接著換到 DirectML 框架則是交出 22497 分的量化分數表現。

AI 圖像生成測試 - SD1.5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AI 圖像生成測試 - SDXL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AI 圖像生成效能看到的是基於 Stable Diffusion 模型的 UL Procyon AI Image Generation Benchmark 測試,首先在 Stable Diffusion1.5 精度 FP16 的測試項目中,ROG Flow Z13 (2025) 跑出了 608 分及 10.265 秒/張的生成速度;而在效能較為吃重的 Stable Diffusion XL (精度 FP16) 的測試,則是取得 450 分及 83.247 秒/張的生成速度,AI 運算能力相當不錯。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上圖為使用 ONNX 作為推論引擎的 UL Procyon AI Text Generation Benchmark 文字生成測試,這台 AI PC 在 PHI 3.5、MISTRAL 7B、LLAMA 3.1 和 LLAMA 2 的跑分依序為 846、775、684 與 811 分,每個分數下面為平均 TTFT (從輸入到輸出的首 Token 延遲)、每秒花費的 Token 以及載入時間。看下來 ROG Flow Z13 (2025) 在 AI 文字生成的整體表現略勝我稍早測試的 Arrow Lake 筆電,其中又以 LLAMA 3 的領先幅度最多,達 21.9%。

▓ 創作效能測試:
V-Ray 5 渲染效能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V-Ray GPU CUDA 渲染效能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Blender CPU 渲染效能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Blender GPU 渲染效能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3D 創作與渲染應用效能首先看到 V-Ray 5 渲染插件測試,ROG Flow Z13 (2025) 在 CPU 的渲染效能跑出 22673 個 vsamples,較自家創作者系列的 ProArt P16 來得高(雖然該機的渲染主要是利用 GPU 就是),而在 V-Ray GPU CUDA 則是 553 個 vpaths;換到 3D 創作軟體 Blender 4.3.0 的基準效能測試,以處理器 Ryzen AI Max+ 395 進行渲染獲得 417.04 分,排名為受測裝置的前 46%,改由內顯 Radeon 8060S 來測試則是取得 1256.54 分,排名前 30%,同樣在 CPU 部分是領先 ProArt P16 的 AMD Ryzen AI 9 HX 370~

UL Procyon 影音編輯效能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UL Procyon 影像編修效能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再來看到 UL Procyon 基準效能測試軟體的跑分,在基於 Premiere Pro 預渲染及解碼的 UL Procyon Video Editing 影音剪輯項目中,ROG Flow Z13 (2025) 跑出 7319 分,而使用 Photoshop 與 Lightroom Classic 軟體進行影像編輯與批次處理的 UL Procyon Photo Editing 影像編修項目則取得 8544 分的成績,高出去年下旬的 Lunar Lake 筆電。

▓ 記憶體與硬碟讀寫效能測試: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配合處理器的 Chiplet 設計,ROG Flow Z13 (2025) 搭配最高 128GB 的共享記憶體架構,大容量的 LPDDR5X 8000MHz 四通道記憶體允許使用者在 RAM 和 VRAM 系統之間視需求重新配置,等於 CPU 和 GPU 共享一個記憶體池,除能加速不同處理單元間的數據傳輸,也將能在二合一筆電上運行工作站等級的 LLAMA 70b 大型語言模型,或增強遊戲的畫質紋理。

該機的記憶體效能在 AIDA64 的記憶體與快取記憶體測試中,主要記憶體的讀取/寫入/拷貝速度分別為 118.01211.47 以及 154.96 GB/s,是我測過速度最快的幾台之一,延遲時序則是 145.4ns,而 L3 快取記憶體的效能則是跑出了 1776 / 1743.7 / 1597.8 GB/s (讀取/寫入/拷貝),延遲時序則為 12.2ns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存儲方面,ROG Flow Z13 (2025) 內建 1TB 容量的 M.2 NVMe PCIe 4.0x4 SSD 固態硬碟,為 KIOXIA 製品。其在 CrystalDiskMark 的循序讀寫效能測試中獲得 6217.99 / 5387.63 MB/s,在 TxBench 的循序 Max QD32 效能測試中則是獲得 5946.488 / 4902.702 MB/s 的硬碟讀寫速度,而 AS SSD Benchmark 的硬碟讀寫速度為 4652.08 / 3346.82 MB/s,效能分數則是 5244 分。

▓ 圖形效能測試: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ROG Flow Z13 (2025) 捨棄過往的獨立顯示卡 NVIDIA GeForce RTX 4070,改以內顯晶片取而代之,原因上面提過,就是 Ryzen AI Max+ 395 在圖形效能上已具備一定水準,同時又能夠實現更好的電源效率與更低的機體溫度 實際上,AMD 首次在 SoC 上導入大規模的 GPU 晶片,其內顯具備多達 40 個 CU 運算單元,為 Strix Point 旗艦處理器 Ryzen AI 9 HX 370 的 2.5 倍,號稱是史上最強內顯!而從上方顯示卡資訊可見,Radeon 8060S 這個內顯具備了 32 個 ROP 與 32 個 TMU,預設搭配 4GB 的 VRAM 並且支援光線追蹤功能。

Fire Strike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Fire Strike Extreme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Fire Strike Ultra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Time Spy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Time Spy Extreme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Port Royal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Night Raid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在基於 DirectX 11 API 的 3DMark Fire Strike 三種測試模式(對應不同解析度)下進行測試,ROG Flow Z13 (2025) 依序獲得了 23088 / 11867 / 6339 分的效能表現,而在基於 DirectX 12 API 的 3DMark Time Spy 兩個測試模式中,則是取得 10136 分、5031 分的成績,看光線追蹤效能的 3DMark Port Royal 測試最終斬獲 4900 分。至於針對內顯裝置圖形效能測試的 3DMark Night Raid 項目,該機跑出了 56189 分的高分。

ROG Flow Z13 (2025) ROG Flow Z13 ACRNM (2023) ASUS TUF Gaming A14
顯示晶片 AMD Radeon 8060S NVIDIA GeForce RTX 4070 NVIDIA GeForce RTX 4060
3DMark Fire Strike 23088 19261 24065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 11867 9068 12079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 6339 4530 6198
3DMark Time Spy 10136 8123 10628
3DMark Time Spy Extreme 5031 3713 5170
3DMark Port Royal
4900 4544 5930
本文主角在 3DMark 的圖形效能上,全面勝過搭載 NVIDIA GeForce RTX 4070 獨立顯示卡的 ROG Flow Z13 ACRNM (根據過去同事的評測跑分),可見無需獨立顯示卡也能有不錯的圖形運算效能,不過這僅是兩台二合一電競筆電間的比較,從上方表格能夠發現 ROG Flow Z13 (2025) 的圖形效能「接近」搭載 NVIDIA GeForce RTX 4060 獨立顯示卡的電競筆電,以非 4K 解析度的測試來說僅落後約 1.8%~4.7%,若以 FHD 或 2K 解析度玩遊戲,那麼順暢度應是差不多的~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用以提升遊戲幀率與性能的 AMD FidelityFX Super Resolution (FSR) 技術,現在已經來到 FSR 3,相比前代最大的變革就是導入 AMD Fluid Motion Frames (AFMF) 畫格生成功能,且能與既有的升頻和超級解析度功能同時使用。雖然 3DMark AMD FSR feature test 測試還在使用 FSR 2 但還是加減測試一下,在 FSR 2 關閉時的幀率為 34.17fps,開啟後則為 58.37fps,提升幅度達 70.8%,而在遊戲內啟用是否有真有這麼高?就請跳到下一個大段落的實機遊戲效能測試查看了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再來看到遊戲模擬圖形效能測試軟體《Final Fantasy XV Benchmark》,我以 High 高圖形品質、搭配接近原生的 2560 x 1440 解析度進行基準效能測試,ROG Flow Z13 (2025) 測得 5902 分與「Fairly High 相當高」的效能評級。

▓ 散熱效能測試:
待機時硬體溫度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待機時機身溫度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極速模式待機時風扇噪音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散熱效能與穩定性方面,我則以 CINEBENCH R20 和 FurMark 兩款燒機軟體來進行測試,在筆電以極速模式待機時,HWMonitor 上顯示的 CPU 溫度53.5 度,AIDA64 上的 CPU 及 GPU 溫度則為 40 度與 42 度,此時的功耗為 11.48W,接著使用 FLIR 溫度測量儀器實際量測機身溫度,在待機的狀態下筆電平均溫度為 28 度,當下最熱的地方出現在下緣處,為 38.2 度,鍵盤蓋則是涼爽的 24.3 度,此時在攝影棚測得的噪音值為 54dB。

測試時硬體溫度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測試時機身溫度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極速模式測試時風扇噪音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在 FurMark 與 CINEBENCH R20 兩軟體同時運轉 30 分鐘之下,HWMonitor 的 CPU 溫度來到 75.5 度,並不算高,而 AIDA64 的 CPU 及 GPU 溫度分別為 64 度與 75 度,最大功率來到 85.26W,而 CINEBENCH R20 經過五輪 CPU 測試後效能分數為 7706 分,較正常測試時有 35.5% 左右的降幅,由測試結果來看,ROG Flow Z13 (2025) 的性能釋放可說相當穩定。而根據 FLIR 溫度測量儀的熱圖顯示,五輪燒機測試下筆電機身平均溫度為 29.6 度,最高溫出現於筆電上緣的風扇位置附近,約 43.5 度,此時變壓器溫度為 31.8 度,用手觸摸有點溫熱的程度。在燒機測試的同時透過分貝計測量風扇運轉噪音,則是微微上升至 56.9dB,若覺得噪音影響體驗,其實切到效能模式就會改善不少了。

▓ 續航力測試:
鋰電池資訊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PCMark 10 Modern Office 續航時間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UL Procyon 一小時耗電測試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充電時間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ROG Flow Z13 (2025) 內建鋰電池容量從初代的 56Wh 提升至 70Wh,其續航時間我同樣以 PCMark 10 Modern Office Battery test 來進行測試,在接上鍵盤並關閉背光、背窗燈效及藍牙,同時保持 40% 螢幕亮度,「靜音」運行模式與「平衡」系統電源模式的情況下,從 100% 滿電量到自動關閉的 2% 電量共經過了 10 小時 47 分鐘,可見它作為行動辦公或短途旅行的筆電是能夠全天候使用的,若主要用途是玩遊戲,建議還是接電比較好啦!而作為對比,2023 年的改款 Flow Z13 ACRNM 僅有 3 小時 3 分鐘的續航力,進步幅度非常明顯。

另外我也跑了 UL Procyon 一小時耗電測試,在相同測試條件下執行數種 Office 應用,最終耗費了 15% 電量,這部分就不是 Lunar Lake 筆電的對手了。透過 ROG Flow Z13 (2025) 隨附的 200W 變壓器及 ASUS Slim Power Jack 插孔充電,從 15% 充至滿電量約需 52 分鐘,速度相當快,而該機亦支援 100W USB-C 快充技術,藉 USB-C 充電只要 30 分鐘就能充到 50% 的電量,不過在接入 PD 充電後,系統會跳出「慢速充電器」的視窗通知,對遊戲玩家來說,想要極致性能釋放建議還是得帶 200W 變壓器出門了...

遊戲效能測試 ▌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進入到 ROG Flow Z13 (2025) 最為重要的實機遊戲效能測試,我則是拆分兩種情境,一為接電源使用極速模式,另一個則是不接電源使用效能模式(不接電的情況下無法使用極速模式),兩者的系統電池設定皆為「最佳效能」。在遊戲中,我以原生的 2560 x 1600 解析度,搭配最高的圖形設定─包括啟用光線追蹤來進行跑分實測,若有 AMD AFMF 畫格生成的選項也會打開來進行比對,其結果請看下方的長條圖─

▓ 極速模式(接電)測試: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在極速模式下,上面 9 款 3A 大作「最少」都有 41fps 以上的平均幀率表現,看下來硬體條件最嚴苛的就是《魔物獵人荒野》了,竟然比過去的效能大魔王《電馭叛客2077》還要吃效能(順帶一提...《黑神話:悟空》我則是以高圖形品質來測試,沒有用到最高的「影視級」),而《極限競速:地平線》在不啟用畫格生成下甚至能跑到 80fps 如果將圖形品質降到「中」、解析度調至 1440p,幀率要破百相信不是難事。

而在啟用畫格生成後,《魔物獵人荒野》的平均幀率提升了 76.7%、來到了 73.63fps,有支援此功能的遊戲中,增幅最大的則是《電馭叛客2077》,平均幀率直接翻倍飆至 86.79fps...作為對比,兩年前的 ROG Flow Z13 ACRNM 在相同解析度下開啟 DLSS 只有 55.98fps。

拿測試定番的《電馭叛客2077》和《極限競速:地平線5》,跟去年的 ASUS TUF Gaming A14 電競筆電比較,在啟用畫格生成功能後,ROG Flow Z13 (2025) 測得的平均幀率分別勝出 5.4%、7.9%,可見這款內顯的流暢度在部分 1600p 的遊戲情境下,確實是能超越 RTX 4060 顯示卡的!

▓ 效能模式(不接電)測試: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想要隨時隨地開玩、不考慮接電,ROG Flow Z13 (2025) 能交出什麼樣的表現呢?在效能模式下維持相同的嚴苛測試條件,3A 大作的平均幀率約落在 4、50fps,而最低的《魔物獵人荒野》和《電馭叛客2077》則只有 36.28fps、35.29fps,接著同樣啟用畫格生成功能,上述兩作分別提升至可流暢遊玩的 63.62fps 以及 64.53fps,在我手動遊玩記錄幀率的《漫威蜘蛛人重製版》跑出最高幀率,達到 72.56fps,蜘蛛人在費斯克大樓擺盪戰鬥的過程都非常絲滑、完全沒有掉幀情形發生。

《魔物獵人荒野》硬體資訊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魔物獵人荒野》圖形設定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魔物獵人荒野》畫格生成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極高畫質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極高畫質+畫格生成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近期上市的夯作《魔物獵人荒野》在這台二合一電競筆電上跑不跑得動,相信只要是玩家都會非常好奇,在最嚴苛的「1600p 解析度+極高圖形品質」測試條件下,ROG Flow Z13 (2025) 最終跑出了 41.66fps 的平均幀率,評級為「可順暢地遊玩」,而在啟用 AMD FSR 超級解析度技術、選擇效能優先模式,並啟用畫格生成後,則能在原升解析度下跑出 73.63fps 的優異表現!如果你對這樣的流暢度還不滿意,個人覺得稍微降低一點圖形品質就可以了,不太需要屈就於 FHD 的解析度啦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雖然上面提到的 9 款在我使用的設定下都沒有發揮出 180Hz 電競級螢幕的優勢,不過換到Ubisoft 的競技型戰術射擊遊戲《虹彩六號:圍攻行動》中,ROG Flow Z13 (2025) 在 2560 x 1600 原生解析度與最高圖形設定下,竟然跑出了 183fps 的超高幀率,此時 CPU 負載只有 21%,而 GPU 與 VRAM 的負載分別為 90%、94%。

心得總結 ▌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當 ROG Flow Z13 (2025) 年初亮相時,許多人心中可能都浮現了同樣的疑問:「沒有獨顯,真的能跑 3A 遊戲嗎?」實測結果不僅證明它做到了,在 Strix Halo 處理器的強大內顯,以及 AMD FSR 技術與 AFMF 畫格生成功能的加持下,它甚至能在 1600p 解析度下交出比肩 GeForce RTX 4060 的表現,誰說電競筆電一定得搭配獨顯?在最嚴苛的測試條件下,這台機器依然穩定跑出 63fps 以上的平均幀率,這樣的流暢度與畫質,在過去從未有內顯筆電、甚至 13 吋機種能做到。

而它的強大並不僅限於遊戲,在 128GB 記憶體與高效能 APU 的支援下,ROG Flow Z13 (2025) 也能運行 700 億參數等級的大型語言模型(即 Llama 3) ,對於仰賴 AI 運算的使用者而言,無疑是一大解放。雖然《Virtual Assistant》虛擬 AI 助理仍有打磨空間,但 ROG 的方向顯然是對的。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在設計與功能性上,這一代的進化同樣顯而易見,傳統 13 吋平板往往需要擴充基座來補足 I/O,但 ROG Flow Z13 (2025) 內建豐富的連接埠,提升了單機適用性;全新的矩形電源輸入不僅帶來更快的充電速度,螢幕更直上 ROG Nebula 霓真技術,藉高解析度與高更新率讓顯示效果更上層樓。而在散熱設計的優化下,Strix Halo 能夠充分發揮性能,同時維持良好的風扇噪音控制,並提供超過 10 小時的續航力,讓它在日常辦公環境下依然稱職。

當然,ROG Flow Z13 (2025) 也並非沒有缺點,以 13 吋二合一筆電來說它的 1.22Kg 機身偏重,加上隨附的 200W 變壓器後重達 2.18Kg,攜帶起來其實與一般電競筆電無異了。此外,這回並未附贈觸控筆,對於以生產力需求為主的使用者來說略顯可惜,雖然 ROG 沒有為這款新機量身打造專屬收納周邊,但根據官網,69,999 元的版本倒是附了 Zephyrus G14 的收納包...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ROG Flow Z13 (2025) 既是一台輕便可攜的平板,也是擁有不俗效能的電競筆電,Strix Halo 處理器內顯性能甚至已能挑戰獨顯,這在過去是難以想像的,不過,以本文測試機的 84,999 元售價,其實已經能買到不少高效能電競筆電,CP 值並非它的強項,但如果你在極致便攜性上追求電競級效能,又或是你的工作仰賴 AI 運算且需要大量記憶體,那麼,ROG Flow Z13 (2025) 這款全能的二合一筆電會是個非常值得考慮的設備,前提是你有足夠的預算啦


▌小惡魔福利社 Part 1 ▌

MD:Wangwang,Part 2 請留言解鎖
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ROG Flow Z13 (2025) 測試報告|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二合一電競筆電再進化!
汪汪嘴唇好看,牛仔吊帶可愛,平口蕾絲性感。❤️
JB.L
[修蛋幾勒]
回文享福利
JB.L wrote:
內顯也能戰 3A 大作


我是被標題這句吸引進來看的,只不過重量真的很傷
加上鍵盤後,腦中會有種我何不直接買電競筆電的念頭出來
JB.L
畢竟現在 14 吋輕薄電競筆電也不滿 1.5Kg 了,就看個人需求囉!
回文看Part2
-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6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