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筆電價格水漲船高,特別是主打高效能的電競機種,因此要在新機市場找到三萬元以下的選擇更是少之又少,讓許多預算有限的玩家望之卻步,不過,技嘉科技今年推出的 GIGABYTE Gaming A16,就開出了第 13 代 Intel Core i5-13420H 處理器搭 NVIDIA GeForce RTX 4050 6GB 顯示卡的入門級組合,再搭配 16GB 記憶體和 512GB M.2 PCIe Gen4 SSD 硬碟,以及 16 吋 FHD+ 165Hz 可 180 度攤平的顯示螢幕,在硬體規格保持實用水準的前提下,硬是把價格壓到 28,900 元的親民數字,即便它平價,但也獲得 GIGABYTE 今年高階新機的《GiMATE》AI 軟體下放,進而以更直覺的介面改善使用體驗。
2025 年技嘉新推出的 GIGABYTE Gaming 入門電競系列以輕薄長效、180 度平開螢幕為訴求,除了 A16 外還有上週在 Computex 首度亮相的 A16 PRO 及大尺寸的 A18,全系列均可選配 NVIDIA GeForce RTX 50 系列顯示卡,不過照技嘉的進貨速度來看,應該短時間內還買不到、定價亦有待公布。是說 GIGABYTE Gaming A16 又分為 CVH、DMH 及 CMH 三個型號,前兩款分別搭載 RTX 5060、RTX 5070 獨立顯示卡,本文測試的 CMH 則採 RTX 4050 的配置,那麼,下面就一起來看看這款三萬元有找的入門電競筆電,實際體驗又是如何吧!▌外觀介紹 ▌
- 筆電上蓋

- 鏡面電路紋 logo

- 筆電尾端

- 筆電前端

畢竟是入門定位,GIGABYTE Gaming A16 (以下省略 CMH 型號)造型只能用「低調」來形容,其將 16 吋螢幕塞進 15 吋的機身內,鋼鐵灰機身具備噴砂質感,上蓋中央的鏡面 GIGABYTE 品牌 logo 近看可發現用上了電路般的銘刻工藝,由於非 AORUS 系列,也就沒有鷹神相關的設計元素了;而受益於轉軸特性,螢幕可 180 度平開始用,JB 覺得這特性對遊戲玩家好像不是那麼必要,倒是希望能好好加強轉軸的耐用性(十幾年前用過這種轉軸有過鬆脫情形,個人不是很放心
),筆電尾端導入向內斜切的設計,讓機殼不至於太模具感,兩側出風口的面積則是不大...- 筆電左側 I/O

- 筆電右側 I/O

I/O 方面,機身左側配置 DC-IN 圓孔充電埠、RJ45 乙太網路插孔、HDMI 2.1 端子、USB 3.2 Gen1 Type-A 及 USB 3.2 Gen1 Type-C 連接埠(支援 DisplayPort 1.4 及 PD 3.0);機身右側則設置 3.5mm 複合式音源插孔和兩個 USB Type-A,一為前者的規格,另一個則是較舊的 USB 2.0,看下來以入門等級來說算合用了,但仍舊缺乏 Thunderbolt4 的支援。
- 顯示螢幕

- 可攤平設計

- 下螢幕邊框

- 顯示解析度

- 視訊鏡頭

GIGABYTE Gaming A16 搭載 16 吋、16:10 比例的 IPS 等級螢幕,受入門定位所限,解析度只有 FHD+ (1920 x 1200)、亮度則是偏低的 300 尼特,實際玩起遊戲感覺色彩偏黯淡些,不過更新率倒是有 165Hz,對重視流暢度的玩家而言也是挺夠用的,不過像是護眼認證或杜比視界就沒有了
該機有別我去年測試的 GIGABYTE G6 KF 2024,四個邊框明顯縮得更窄、讓視覺呈現更為沉浸。螢幕上緣的視訊鏡頭則是只有 HD 720p 解析度,並未升級到主流的 1080p 稍嫌可惜。- 色域測試

- 亮度測試

- 《毀滅戰士:黑暗時代》遊戲畫面

個人對 FHD+ 解析度其實還算能接受,要說 GIGABYTE Gaming A16 螢幕最大遺憾就是色域了,官方網站上沒列出這項規格,透過《DisplayCAL》軟體可以發現,它只有 57.5% sRGB、40% Adobe RGB 以及 41% DCI-P3 的色域覆蓋範圍,換算下來只有 41~42% NTSC 標準,簡單來說就是塊低色域面板,至於亮度部分則測出 349.24cd/m2。這邊我也附了一張《毀滅戰士:黑暗時代》的遊戲畫面,無論是右側的槍枝或中央那塊地面都黑到看不出細節層次,不建議拿來遊玩畫面較為昏暗的遊戲
- 筆電鍵盤部

- 電源鍵

- GiMATE 鍵

- 右側掌托雷雕

- 觸控板

筆電 C 件配置不含獨立數字鍵的標準尺寸鍵盤,方向鍵為半尺寸,AI 功能鍵除了新世代筆電的 Copilot 鍵,右上角還有獨家的 GiMATE 鍵,按下即可開啟《GiMATE》應用程式並透過語音或文字與其內建的 AI 助理交談,進而對硬體或使用情境進行設定,至於多邊形的電源鍵獨立於鍵盤之外、設置於 C 件上緣處,其他設計方面,右側掌托可看到「XVI」(羅馬數字的 16) 斜紋雷雕,觸控板則有藍色準星和四道瞄準線所組成的介面,補足這台電競筆電的科幻氛圍。
GIGABYTE Gaming A16 採用技嘉今年新發表的「黃金曲線鍵盤」,在導入最佳化應力曲線、滿足回饋力道的黃金甜蜜點之餘,其鍵帽面積亦加大 106%,頂部 0.15mm 的曲面也有助於減少手指觸碰的壓力,再加上 1.7mm 鍵程,帶來舒適的敲擊手感以及低於 30dB 的靜音操作。其觸控板雖然沒有跟風近年的滿版設計,但尺寸也不算小、且支援手勢操作,實際用起來也未如過去幾年的平價電競筆電,壓感品質都相當不錯!

是說本文體驗的 Gaming A15 CMH 採用水藍色的單色背光,如果是搭載 RTX 50 系列的 CVH、DMH 型號,就有可自訂顏色的單區 RGB 背光了
不過這個單色背光就只能開關,而無法調整背光亮度...- 筆電底蓋

- 機甲風設計

筆電底蓋以鮮明的機甲風格、大面積進氣散熱來詮釋電競機種的強悍,中央可看到斜向的 GIGABYTE GAMING 品牌文字雷雕,搭配直線、排孔、斜線元素,以及底蓋右上角和下緣的水藍色橡膠腳墊,視覺上比起樸素的上蓋別有一番氣勢,而若要卸除這塊底蓋、進行硬體的升級或清潔,則需轉開四邊的 11 顆螺絲來達成。
- 筆電內部組件

- 鋰電池

- SSD 1

- SSD 2

- 記憶體

- 無線通訊晶片

(點擊可看大圖)
GIGABYTE Gaming A16 配備技嘉的 WINDFORCE 風之力散熱技術,採用雙風扇及 3D VortX 立體風道設計,後者藉由雙面進氣、四向出風提供更快速有效率的氣流交換,WASD 鍵的冰感操縱區則讓玩家可在較低溫的鍵盤上進行操作。雖然不到三萬元只能買到 16GB 記憶體和 512GB SSD 的規格,但技嘉仍為玩家保留了足夠的升級空間,該機設有兩組 M.2 PCIe Gen4x4 SSD 固態硬碟插槽(空插槽在鋰電池右側),最高可擴充至 4TB,記憶體則是兩組 SO-DIMM 插槽,最高可升級至 64GB,至於無線通訊晶片型號為 Intel AX211NGW,支援 Wi-Fi 6E 和藍牙 5.2 的規格。
- 變壓器

- 變壓器與電源線重量

- 筆電本體重量

GIGABYTE Gaming A16 隨附 150W AC 變壓器,為 FSP 全漢製品,連同充電線放上電子秤測得 465g 的重量,而這台 16 吋電競筆電本體則是 2.205Kg,放在同尺寸產品裡算是中間等級吧!若是將筆電和充電配件都攜帶出門需要背負 2.67Kg 的重量,個人覺得還算是可以接受的重量啦~
- GiMATE 首頁

- 系統設置

- 充電模式

即使是入門機種,也在 2025 年告別了過去的《GCC》中控應用程式,換上由 AI 驅動的全新《GiMATE》,其透過整合多種 AI 功能的 G-Cell 系統帶來直覺易用體驗,GiMATE 鍵按下更能透過語音或文字的對話方式,讓這個基於大型語言模型 (LLM) 的 AI 助理來為你調整筆電設定與使用模式,不過老實說它的回應速度不快,省不了多少時間。《GiMATE》首頁可即時監控 CPU、GPU、RAM,上方並可切換平衡、遊戲、創作、省電以及線上會議等 5 種模式。「系統設置」可設定充電上限,包括 100% 的長效模式、80% 保養模式和 60% 最佳化壽命模式,此處也可開啟杜比全景聲、以及 NVIDIA 控制面板等應用程式。
- 個人情境設置

- AI Power Gear II

- 輔助工具

- AI Audio 聲效校準

「個人情境模式」主要分為效能、電源、輔助工具三大區塊,其中效能設定即風扇模式,這邊就是透過 AI 最佳化了,雖然可以查看風扇曲線但沒得自訂
AI Power Gear 則能針對系統總效能、獨立顯示卡和微軟電源模式進行設定,離電時會自動問你要不要關閉獨立顯示卡。至於輔助工具則涵蓋 NVIDIA BROADCAST (含 AI 會議背景模糊、AI 瞳孔對焦)、AI Voice 及 AI Audio 等功能,後者可針對筆電擺放平面的材質來自動校準聲音,讓你無論放在桌上、軟墊上或筆電架上都能夠有一致的聲音體驗,徹底告別悶聲。
因為這一台是使用 RTX 4050 筆電顯示卡,故不支援《GiMATE Creator》AI 圖像生成應用,在《GiMATE》應用程式中心自然就看不到它的身影,但如果是搭載 RTX 50 系列筆電顯示卡的機種,就能夠用此內建軟體玩 AI 圖像創作了~
GIGABYTE Gaming A16 CMH 重點規格:
作業系統:Windows 11 家用版
處理器:第 13 代 Intel Core i5-13420H
顯示晶片:NVIDIA GeForce RTX 4050 with 6GB GDDR6 VRAM
儲存裝置:512GB M.2 NVMe PCIe Gen4x4 SSD (雙插槽,最高可擴充至 4TB)
記憶體:16GB DDR5-5200MHz (雙 SO-DIMM 插槽,最高可擴充至 64GB)
顯示螢幕:16 吋 IPS 等級面板 (FHD+ 1920 x 1200 解析度 / 160Hz 更新率 / 300 尼特亮度)
I/O 埠:
2x USB 3.2 Gen1 Type-A
1x USB 2.0 Type-A
1x USB 3.2 Gen1 Type-C (支援 DisplayPort 1.4 與 PD 3.0)
1x HDMI 2.1
1x RJ45 乙太網路端子
1x 3.5mm 複合式音源插孔
1x DC IN 電源輸入埠
通訊:Wi-Fi 6E / Bluetooth 5.2
電池:99Wh 充電式鋰電池
尺寸:358.3 x 262.5 x 19.45~22.99mm
重量:2.2Kg
售價:28,900 元 (Core i7-13620H 版本台灣未販售)

▌效能測試 ▌
▓ 處理器效能測試:
在技嘉官網上,GIGABYTE Gaming A16 CMH 提供兩款第 13 代 Intel Core 處理器選擇,分別為 Core i7-13620H 和 Core i5-13420H,但為了維持價格優勢,台灣只有販售較入門的後者
以 2025 年的時間點來說,第 13 代 Intel Core 處理器(即 Raptor Lake) 已經是「上上代」的產品,中間還卡了個 Meteor Lake,為了壓價競爭,這樣的策略也是能夠理解的。第 13 代 Intel Core i5-13420H 採用 8 核心 12 執行緒的架構,搭配 12MB 的 Intel Smart Cache 快取記憶體,其最大時脈為 4.6GHz,處理器基礎功率則是 45W。- CPU-Z 效能

- CINEBENCH 2024

- CINEBENCH R23

- CINEBENCH R20

- x264 FHD Benchmark
- H

我將 GIGABYTE Gaming A16 CMH 接上電源,並以遊戲模式搭配「全速」風扇模式展開 CPU 效能測試,首先在 CPU-Z 測試軟體中,第 13 代 Intel Core i5-13420H 的單執行緒效能測試結果為 648.3 分,多執行緒效能測試結果則是 4609.9 分,CINEBENCH 2024 的多核心、單核心效能分別取得 613 分、95 分,MP Ratio 為 6.46x,而 CINEBENCH R23 多核心、單核心效能測試結果為 10772 分、1547 分,MP Ratio 為 6.96x,CINEBENCH R20 的多核心效能則是取得 4271 分,至於看影音轉檔效能的 X264 FHD Benchmark 軟體,這台入門電競筆電最終跑出了 60.4fps。

筆電生產力方面,GIGABYTE Gaming A16 CMH 在 PCMark 10 Office 生產力效能測試取得 6720 分,細項分數上,基本操作獲得 9248 分、生產力獲得 9095 分,數位內容創作則是 9792 分,贏過 78% 的受測裝置,效能上不及 2023 年電競筆電的平均。
- V-Ray 6 CPU 渲染效能

- V-Ray 5 RTX 渲染效能

- V-Ray 5 CUDA 渲染效能

- Blender CPU 渲染效能

- Blender GPU 渲染效能

創作效能方面,實際以 V-Ray 6 渲染插件跑 CPU 渲染,最終獲得 9160 個 vsamples,再來以 GPU RTX 做為渲染引擎則跑出 2660 vpaths,換做 GPU CUDA 作為渲染引擎則是 1774 vpaths,只比內顯筆電好上一點而已。再來看到 3D 創作軟體 Blender 4.2.0 的基準效能測試,透過 CPU 進行渲染獲得 133.36 分,排名為受測裝置的前 79%,改以 RTX 4050 進行渲染則是取得 2627.38 分,排名前 19%。從 Intel Core i5-13420H 與 NVIDIA GeForce RTX 4050 的組合來看,這台電競筆電相對可能不是太適合進行 3D 渲染吃重的圖像創作作業。
▓ 硬碟讀寫效能測試:
GIGABYTE Gaming A16 CMH 僅搭載入門規格的 16GB DDR5 記憶體,其記憶體效能在 AIDA64 的記憶體與快取記憶體測試中,主要記憶體的讀取/寫入/拷貝速度分別為 37025、35477 及 33843 MB/s,延遲時序為 94.6ns,於 L3 快取記憶體的效能則是跑出 298.42 / 189.07 / 243.88 GB/s (讀取/寫入/拷貝),延遲時序則為 89.4ns,整體讀寫效能較為普通。
存儲方面,GIGABYTE Gaming A14 CMH 內建 1TB 容量的 M.2 NVMe PCIe 4.0x4 SSD 固態硬碟,為 Kingston 金士頓製品。其在 CrystalDiskMark 的循序讀寫效能測試中獲得 4761.61 / 2045.49 MB/s,TxBench 循序 Max QD32 效能測試則獲得 4777.715 / 3420.861 MB/s 的硬碟讀寫速度,而 AS SSD Benchmark 的硬碟讀寫速度為 3981.69 / 3077.77 MB/s,平均讀寫時間為 0.091ms、0.032ms,效能分數則是 5841 分,整體也如同該機的定位屬於入門級的表現
JB 用了一週下來是覺得筆電在遊戲載入或硬碟寫入上,較近期測過的筆電明顯更慢...▓ 圖形效能測試:

如同上面提到的,這次測試的 GIGABYTE Gaming A16 CMH 是搭載 NVIDIA GeForce RTX 4060 筆電顯示卡,為前一世代 Ada Lovelace GPU 架構中最入門的產品,其搭配 6GB GDDR6 VRAM,並具備 2560 個 CUDA 核心、20 個第三代光線追蹤核心、80 個第四代 Tensor 核心,TMU 和 ROP 分別為 80 個和 32 個,理論效能為 9 TFLOPS。當然,NVIDIA DLSS 深度學習超高取樣技術則是上一代的 DLSS 3 版本,支援畫格生成、但無最新一代的 MFG 多畫格生成功能。
- Fire Strike

- Fire Strike Extreme

- Fire Strike Ultra

- Time Spy

- Time Spy Extreme

- Port Royal

進入到圖形效能測試環節,首先看到基於 DirectX 11 API 的 3DMark Fire Strike 三種測試模式,GIGABYTE Gaming A16 CMH 依序跑出 19584 / 9457 / 4656 分的效能表現,而在基於 DirectX 12 API 的 3DMark Time Spy 兩個測試模式中,則是取得 8333 分、3871 分的成績,驗證光線追蹤效能的 3DMark Port Royal 測試最終獲得了 4022 分。畢竟該機採用 RTX 4050 筆電顯示卡,不用跟 NVIDIA Blackwell (即 RTX 50 系列)比較,效能即便放在上一世代也是最入門的等級...只比內顯裝置好上一點點。

雖然搭載 NVIDIA GeForce RTX 4050 入門筆電顯示卡的本文主角,僅支援 DLSS 3 深度學習超高取樣、而非最新具備 MFG 多畫格生成的 DLSS 4,但在該功能啟閉下依然有著一定的效能差距,透過 NVIDIA DLSS feature test 測試模式(由於解析度沒有 FHD+ 可選,故以 QHD 做測試,搭配「平衡」升頻模式)可以看到,在未啟用 DLSS 前平均幀率為 18.49fps,啟用 DLSS 畫格生成後則是提升到 82.44fps,為原本的 4.458 倍,至於實際效果如何後面遊戲測試段落會再跟各位說明。

遊戲效能模擬測試看到的是《Final Fantasy XV Benchmark》,在接近原生的 1920 x 1080 解析度、搭配「高」圖形品質下,GIGABYTE Gaming A16 CMH 則是獲得了 7957 分和「高」的效能評級,說明這款多人線上遊戲是可以順利遊玩的。
▓ 實機遊戲效能測試:

各位最關心的遊戲效能測試就請參考上方長條圖,這次為 GIGABYTE Gaming A16 CMH 測了支援 DLSS 的作品在內的 9 款遊戲,長條圖示意的是 1920 x 1200 解析度與最高圖形品質下的效能,有光線追蹤都會開啟,其中效能最吃重的是《黑神話:悟空》(這邊我使用的圖形品質是最高、而非影視級),未啟用 DLSS 畫格生成之前平均幀率為 38fps,啟用後則會提升至較為流暢的 61fps。
再來是本月稍早推出的《毀滅戰士:黑暗時代》,DLSS 畫格生成啟閉前的平均幀率分別為 48.26fps、62.95fps,流暢度還行。至於 DLSS 啟閉前後差異最大的是 CD Projekt RED 的《電馭叛客2077》,未啟用 DLSS 前僅有 58.49fps,啟用後則飆到 135.15fps,為原本的 2.31 倍之多!至於沒有 DLSS 支援的《極地戰嚎6》和《古墓奇兵:暗影》測試結果都有 83fps 以上的表現。
- 《魔物獵人荒野》顯示設定

- 最高圖形品質無法運行

- 未啟用 DLSS 畫格生成

- 啟用 DLSS 畫格生成

接著看到今年討論度最高的遊戲《魔物獵人荒野》,由於切到「極高」圖形品質跳出 VRAM 不足、可能會出現異常的警告視窗,同時可發現 VRAM 用量來到 7.35GB/5.78GB,因此 JB 就使用中圖形品質來進行測試(其 VRAM 用量就降到 4.26GB),在未啟用 DLSS 畫格生成下 GIGABYTE Gaming A16 CMH 跑出 55.5fps 的平均幀率,此時的遊戲畫面能夠感受到些許的鋸齒感,品質離精細就有段明顯的距離了
接著啟用 DLSS 畫格生成,幀率則提升到 96.08fps,因此要順玩是沒問題的。
這邊把競技類型的 FPS 遊戲《虹彩六號:圍攻行動》獨立出來說明,GIGABYTE Gaming A16 CMH 在原生解析度與最高圖形設定下,最終跑出了 207fps 的平均幀率,即便是最低幀率有 159fps 的表現,顯示效能對這台入門電競筆電來說綽綽有餘的,從結算畫面可見,當運行基準效能測試時,CPU 負載為 49%,GPU 負載為 96%,VRAM 和 RAM 的負載分別是 51% 和 33%。
▓ 散熱效能測試:
- 待機時硬體溫度

- 待機時機身溫度

散熱效能測試方面,JB 同樣使用 CINEBENCH R20 和 FurMark 兩款燒機軟體進行測試,在待機時透過 HWMonitor 監控軟體觀察到 CPU 溫度為 39 度、最高為 50 度,功耗則是 10.05W,此時透過 FLIR 熱感應相機量測機身溫度,可以發現在待機的狀態下筆電平均溫度為 29.8 度,當下最熱處達到了 38.1 度,位置則是在方向鍵附近,對應筆電內部為 SSD 的位置,次高處則是空白鍵的左側,至於掌托處僅有 28.4 度。
- 測試時硬體溫度

- 測試時機身溫度

- 風扇運轉噪音

在同時運行 FurMark GPU 壓力測試與 CINEBENCH R20 的 CPU 渲染之下,GIGABYTE Gaming A16 CMH 的 CPU 溫度上升至 60 度、最高達 61 度,算是 JB 近期測試機種裡最低的一款,而 CINEBENCH R20 經過五輪測試後跑出 1906 分,相比正常測試時約有 55.3% 左右的降幅;而根據 FLIR 熱感應相機的圖像顯示,測試時筆電機身平均溫度為 32.4 度,最高溫的地方轉移至筆電尾端散熱孔,達到 45.7 度,待機時最高溫的方向鍵則是微微升到 38.6 度,從熱圖也可發現雙風扇正上方冰感操縱區明顯較低溫,以 WASD 鍵來說僅 31.9 度,掌托溫度則未有明顯變化。在燒機測試的同時透過分貝計測量「全速」風扇模式的運轉噪音得出 60dB,這部分或許需要降噪耳機來隔絕了。
▓ 續航力測試:
- 鋰電池容量

- PCMark 10 Office 生產力續航時間

- 充電時間

GIGABYTE Gaming A16 CMH 內建 76Wh 充電式鋰電池,其續航時間我同樣透過 PCMark 10 Modern Office 電池續航力測試來做驗證,將筆電切為平衡模式、關閉獨立顯示卡、鍵盤背光、藍牙傳輸與定位功能,僅保留 Wi-Fi 連線並將螢幕亮度調為 40%,結果自開始測試的 97% 電量到自動關閉的 3% 電量一共經過了 5 小時 54 分鐘,表現偏普通,畢竟第 13 代 Core 處理器相比現今主流的 Lunar Lake 並無省電的優勢,可惜了它輕薄便攜的機身。至於充電表現上,透過 150W AC 變壓器,從 15% 電量充至 100% 僅需 47 分鐘,跟我先前測試的 AERO X16 一樣都是非常出色的表現。
▌測試總結 ▌

技嘉在 2025 年新推出的 GIGABYTE Gaming A 系列入門電競筆電,與過往的 G6、G5 機種相比,在設計語彙上有明顯的進化,不再充滿模具感且整體風格更加俐落,輕薄機身、窄邊框螢幕及 180 度平開設計都能讓人感受到這款入門電競機種的用心,也讓它在同價位產品中具備一定的視覺競爭力。當然,為了把價格壓在三萬元以內,部分規格仍需取捨,像是螢幕色域偏低、僅配備 HD 720p 視訊鏡頭、缺乏 Windows Hello 臉部辨識登入,USB 2.0 也略顯時代感(?)。GIGABYTE Gaming A16 的 I/O 配置尚算完整,續航表現則有驚喜,在未關閉獨立顯示卡的情況下能撐近 6 小時,對比去年的 GIGABYTE G6 KF 2024 僅 2.5 小時,可說是進步顯著,也更貼近日常使用的需求。

效能方面,RTX 4050 筆電顯示卡在 FHD+ 解析度與高圖形品質下,遊戲普遍都能順跑,若搭配 DLSS 3 的畫格生成,表現更為穩定,筆電的散熱與噪音控制也在水準之上,正常使用下機身並無明顯熱感,風扇聲只要不是全速模式都不太有干擾,不過,色域偏低的面板依舊是這台入門電競筆電的最大短板了
另外,預載的 16GB 記憶體與 512GB SSD 固態硬碟,在遊戲啟動、場景載入或讀寫的速度上多少形成了影響,未來若有升級空間,建議優先擴充 SSD 或許就會有所改善。對於這種入門級的電競筆電,JB 一向建議盡可能選配擁有 100% sRGB 色域和 1TB SSD 固態硬碟的機型,整體使用體驗會更佳,不過若你手頭預算真的非常緊繃,又希望在價格和效能之間找到平衡,那麼本文分享的 GIGABYTE Gaming A16 CMH 依然是一台「省錢也能玩得動」的務實之選。
MD:Vivi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