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個裝置,每個裝置每秒傳遞文字資料1-2次之無線網路解決方案


蝦米爸爸 wrote:
你還真會'意識'啊...(恕刪)



Cisco的AP沒很貴 也沒很好 價格跟UNIFIAP差不多 但規格大概只跟居易差不多

貴的是那台控制器


問題就在Cisco AP沒控制器沒辦法設定....

不像UnifiAP還有軟體控制器

貓老闆
kahnmao wrote:
Cisco的AP沒很貴 也沒很好 價格跟UNIFIAP差不多 但規格大概只跟居易差不多
貴的是那台控制器
問題就在Cisco AP沒控制器沒辦法設定....
不像UnifiAP還有軟體控制器

似乎有人認為東西貴就是坑啊

我同事找給客戶的UniFi解決方案
除了AP之外,也是有包含控制器在內

我自己個人在家裡用的UniFi AP
為了省錢,利用NAS安裝軟體控制器

沒有硬性規定要搭硬體控制器這一點來看
我覺得UniFi這方面倒是不錯
可以讓設備的總體持有成本再降低一些
各位好
我是樓主,感謝各位大哥的說明,也不要這麼火藥味。
我會問就是出事過,之前幫客戶裝九隻wifi監視器,用asus的wifi ap,常發現斷訊,計算頻寬是夠的,到板上問問才知道,原來頻寬只是一個因素,設備數量也會嚴重影響。
上次的狀況換了一台tplink有momi的現在很正常了。
這次專案我想我會問看看unifi的設備,畢竟大家這麼推薦,如果有合適的賣家也歡迎pm我
youyouyou wrote:
各位好我是樓主,感...(恕刪)


還有一種解決方案

你知道該台AP 乘載量 約10台設備
那就每台AP分配10台設備

再由前端 L3 SWITCH 切 VLAN出來

EX:
............ --- VLAN 10 AP1-連接十台
L3 SWITCH --- VLAN 20 AP2-連接十台
............ --- VLAN 30 AP3-連接十台

這樣 你WIFI 就不需要買太好的設備了
單台L3 SWITCH 直接藏在機房內即可 拉CAT6線過去AP


而且有切VLAN比較好管理
看IP就知道該設備是哪個位子或樓層的


UNIFU 其實價格 比 RUCKAS低...
RUCKAS單台 AP CLIENT連線數 最高可高達200還300台 穩跑...
其實 還是有差異...
大家都扯好遠,甚麼商用家用的用料和規格都可以戰起來,連 dead lock 都可以拿出來是哪回事...

基本上已廠商的立場來講,商用和家用的主要差別在於功能和價格,而用料或是硬體當然包括在價格裡面,但不會是絕對的。

一些 chip vendor 會把幾乎同樣規格的硬體分為家用和商用規格兩種,類似 Intel CPU 有 Core i 也有 Xeon 這樣。有些人也以為同樣的規格換上了 Xeon 就是效能會升天飛起來,可以打 10 個同規格的 Core i CPU,其實也是想太多了。比較可靠的推測是說在晶圓製造的 QC 把較優的標成 Xeon 比較普通的就當成 Core i,本質上幾乎是一樣的東西。

商用 AP 因為價位上訂比較高,所以通常用料也會比較好。但不代表所有的商用 AP 一定都是用料好的,畢竟又不是每個客戶都會把產品拆開來檢視他的內在來衡量它的價格。

比較大的差異比較像是功能上的差異,像是家用 AP 可能用不到 802.1X 可能用不到 802.11r 之類的,還有一些特殊的功能。當然功能也會影響到硬體,連帶影響到價格 (成本)。商用 AP 裡面的功能造成他需要比較多的資源,那當然硬體上配備的 RAM 或是 flash 就會比家用的多。反過來說,如果機器用不到這麼多 RAM 或是 flash 空間,當然可以節省下來這些成本讓價格更有競爭力,也沒甚麼不好的。


kahnmao wrote:
竟然有辦法讓一個連線基座的無線網路速度顯示"2M"
我想這點你應該清楚 無線網路非全雙工 是共享頻寬
一台300M的機器讓一個使用者系統顯示無線網路訊號是滿格但速度卻是2M
現場超過60台的設備...(恕刪)


其實顯示 2M 這沒甚麼好神奇的,你只要知道 Wi-Fi 裡面的 link speed 是怎麼得到的。Wi-Fi 除了我們一般知道的訊號強度 (RSSI) 之外,通常只要發生重新傳輸 (送出去的資料得不到回應) 就會伴隨著降低連線速度的機制。Wi-Fi 的連線速度和他們傳輸所用的編碼方式有關,降速是為了讓傳輸的資料裡面有更多可以計算和修正內容的資料。一般來說因為訊號差所以收到的資料可能不夠完整,所以需要用這些額外的資料去試圖得到正確的內容省下重新傳輸的時間,但是在多用戶的情況下 Wi-Fi 傳輸容易發生碰撞 (同時有不只一個 client 在傳輸),所以不斷的碰撞之下就容易讓 client 降低速度去傳輸。

家用 AP 為什麼觀察不到這種現象?有可能他們當初並沒有考慮有這麼多 client 的連線,所以真的發生的時候有些 client 的連線就已經被中斷了。但實際上這不是甚麼商用 AP 才會有的特異功能,他只是 802.11 機制的一部分。
chiouss wrote:
大家都扯好遠,甚麼商用家用的用料和規格都可以戰起來,連 dead lock 都可以拿出來是哪回事...

很多程式執行的沒效率、甚至當掉
原因之一就是dead lock這部份沒處理好

AP(或Router)的韌體,也是程式的一種
我相信廠商(開發人員)一定也會面臨處理dead lock的狀況

你可以看一下之所以要處理dead lock的背景
每一種資源都有一定的instances,像是可能有五個disk,不止一個的I/O devices,每一個
process 要利用資源都有以下三種階段
1.要求資源
2.使用資源
3.釋放資源

難道AP(或Router)不存在「要求資源、使用資源、釋放資源」的問題嗎?
很多人用的AP(或Router)要定時重新開機才會恢復速度或穩定性
原因之一就是韌體對"釋放資源"這一部分沒處理得很好
所以要藉著重新開機讓所有資源都回復乾淨狀態


WiFi的運行,本身也是要靠韌體(程式)
無線網卡(收訊發訊模組)也是資源的一種

如果有開發軟體/韌體經驗的人
就會知道以下三種處理方式要耗費的時間和心力是不一樣的
一般而言,我們可以處理死結問題(deadlock problem)使用下列三個方式其中之一
1.我們可以使用一個協議(protocol)去預防或是避免死結(deadlocks),確定系統永遠不會進入死結狀態(deadlocked state)。
2.我們可以允許系統進入死結狀態(deadlocked state),然後偵測它,恢復它。
3.我們可以完全無視這些問題,假裝這些問題從來不曾發生過。

你可以選擇「無視這些問題,假裝這些問題從來不曾發生過」
然後認為AP(或Router)的韌體不存在需要處理dead lock的問題
或認為每一家廠商對於處理dead lock所投入的時間和心力都是相等的
蝦米爸爸 wrote:
很多程式執行的沒效率、甚至當掉
原因之一就是dead lock這部份沒處理好


你講了很多理論,但是這些跟實際上 30 個裝置要傳輸這麼一點資料的問題關係應該不大,我相信跟是不是商用 AP 的關係也不大。

真正的問題或許是我說的,Wi-Fi 本身不允許超過一個裝置傳輸資料,所以有碰撞就會造成重新傳輸。用頻寬來說這麼一點資料一起傳也吃不了多少頻寬,但真正的問題就是在於他們沒辦法一起傳所以整體的效率反而差。

不了解 Wi-Fi 的人都以為不過就是沒有網路線的網路而已,但是 802.11 的傳輸其實比 Ethernet 多了很多不確定的東西,把他們當作是同樣的一回事就是最大的錯誤。
‍‍‍‍‍
chiouss wrote:
你講了很多理論,但...(恕刪)
不了解 Wi-Fi 的人都以為不過就是沒有網路線的網路而已,但是 802.11 的傳輸其實比 Ethernet 多了很多不確定的東西把他們當作是同樣的一回事就是最大的錯誤
人品是做人最好的底牌.
chiouss wrote:
你講了很多理論,但是這些跟實際上 30 個裝置要傳輸這麼一點資料的問題關係應該不大,我相信跟是不是商用 AP 的關係也不大。

真正的問題或許是我說的,Wi-Fi 本身不允許超過一個裝置傳輸資料,所以有碰撞就會造成重新傳輸。用頻寬來說這麼一點資料一起傳也吃不了多少頻寬,但真正的問題就是在於他們沒辦法一起傳所以整體的效率反而差。

不了解 Wi-Fi 的人都以為不過就是沒有網路線的網路而已,但是 802.11 的傳輸其實比 Ethernet 多了很多不確定的東西,把他們當作是同樣的一回事就是最大的錯誤。

樓主的case,需不需要用到商用AP,這可以留給樓主自己來試
我只是不同意「商用AP是一種行銷話術,實際上跟家用AP差不多」這種觀點
商用跟家用的產品,不光是硬體用料可能有差異
對於開發韌體所投入的人力時間和成本也可能有差異

我講的東西,是我自己從事軟體開發的經驗之談,而不單純只是理論
我過去的經驗,不少容易變頓或當掉的程式,抓出來的原因就跟dead lock有關
(當然也有些是程式語法或判斷邏輯之類所造成的錯誤,但這類的比較容易除錯
通常會在測試階段或上線初期就被抓出來)

dead lock不是什麼遙遠的理論,也許很多人對它覺得陌生
但是有系統運行的地方就需要處理dead lock的問題
它是一種對於「要求資源、使用資源、釋放資源」方面的探討
若處理的好,系統運行順暢
若處理的不好,系統效能變慢、奇怪狀況發生、甚至當機

WiFi的運行,本身也是要靠韌體(程式)
無線網卡(收訊發訊模組)也是資源的一種
CPU、RAM更不用講了,大家也都知道就是資源的一種

儘管WiFi和Ethernet的運作方式不一樣
但「要求資源、使用資源、釋放資源」這樣的事情卻是共通的
有越多裝置要連線,也意味AP有越多process需運行
「要求資源、使用資源、釋放資源」的安排要怎麼做到最好
不同人(不同廠商)寫的程式(韌體),也會是有差異的
「802.11 的傳輸其實比 Ethernet 多了很多不確定的東西」
這反而說明了有關WiFi傳輸的程式,設計時要考慮的東西更多、更複雜
程式對資源(包括無線網卡)的佔用釋放處理的好或不好,更影響效能和穩定度

另外,我哪邊有說802.11和Ethernet是同樣的一回事?
還是你認為依照802.11寫韌體程式時,不牽涉「要求資源、使用資源、釋放資源」?
既然無線網卡(收訊發訊模組)也是資源的一種
所以如果跟無線網卡有關的程式寫的不好時
就會造成無線網卡被某些process沒必要的佔用時間過多
(於是反應在處理WiFi的效率上比其它廠牌來的差)

這些process做什麼用的,包不包括用來處理碰撞和重新傳輸的process?
還是你認為"處理碰撞造成重新傳輸"這件事不需要靠程式來達成?

chiouss wrote:
你講了很多理論,但...(恕刪)


您說的是對的

802.11的理論的確很多人都不懂 包含我

這情況單純就是不可能因為要用WIFI所以去了解802.11的規範跟機制是什麼


所以僅能針對"產品"去做測試和使用


跟著時代走 今天市場出了什麼機種什麼新規格

身為資訊人員需要去會的 應該就只是了解這產品

了解了才能用對地方



至於不懂的使用者問為什麼 似乎也沒必要加以"正確"解釋

因為那太深了 講起來自己都懷疑自己的講法



就像
A說: 5G WIFI 超快 超厲害
於是B就聽A的去買了 然後各種爆怨

這不就是單純A只看到5G的好 卻不告訴B 5G的缺點跟環境要求呢



所以整件事情只是 單純 樓主提出需求

依他的需求 各自分享使用經驗

使用經驗就只是 市面上賣的ASUS等 高階AP不要嘗試在這場合

當然 如果樓主硬要上 對我也不是壞事

我還真希望樓主能分享 AC7200 等機種可以用於30+設備上網使用

那對我以後在場地規劃上就更活用了 A_A





貓老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