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TA YuRuei wrote:
買車的人不是每個都會想親自改車換零件等,例如換排氣管、避震器等等,能定期換機油就偷笑了,或許以桌上型電腦與筆記型電腦兩者比較能看出比較明顯的變化,現在不能自行改裝的筆記型電腦所佔有的比率已經漸漸高於桌上型電腦,但能自行更換零件與升級的不是桌上型電腦嗎? 為何消費者會想購買不能升級的筆電?
有興趣或有時間搞東搞西的人佔很少數,但要求機器與身俱來就好相處直到機器壽終的佔大多數,機器能用最低成本保護與保養自己應該是最重要的課題,越方便越人性的產品,慢慢的就會越被多人接受,例如我的ACER筆電TM8104之前延長保固一年,在過保前換了六塊免費的主機板(CPU風扇掛了,順便悶壞主機板),雖然過程很不方便,我也都東西放了人就走了,但持續用到現在感覺還是會支持該廠筆電,服務真的很不錯,而我桌上型電腦遇到問題都是自己親自維修解決的。
回到主題,的確,照片中的臉部的亮部與脖子交接處,近距離約2公分左右就可以看到明顯的墨點了,但臉部膚色均勻的部分,由於HP列印技術可在1像素內重疊噴射淡色系的墨點,故色調相同之下看不出明顯墨點,要找明暗的交接處,且距離2-3公分才能看出該張照片是噴墨洗出來的。
不過有點我也好奇,既然1pl都可以做得出來,網路上網友有分享CANON甚至也有推出0.65pl的機種,但為何不普遍每一台CANON都搭載1pl墨點呢,物理極限或者其他因素考量?
且CANON目前各主流機種還是以2pl 為主,設計的拿捏上遇到什麼問題了嗎?廠商方面考慮到哪方面的顧慮?這點到是令人有點耐人尋味。
我想你的論點跟目前市場統計的走向有點不同,筆記型電腦所訴求的是行動機動性。
拿筆記型跟桌上型的來打比方似乎差太多了~
再者先從你所謂的筆記型電腦是否可擴充性來討論,這之前廠商的NB因記憶體不可擴充跟硬碟是焊死的,在這推出的同時,市場已經給他們教訓了。
問問各家廠商,有誰還敢出無法更換的記憶體模組?
不同的功能訴求,也能這樣做比較?我想應該是比較自組電腦跟套裝電腦的所佔比例吧!
這部分就看看台灣自組電腦跟套裝電腦的市場就知道了~
套裝電腦的市場,說實在話,去除公司避免麻煩跟爭取優良服務之外。套裝電腦幾乎都是不想再當好人的資訊人或電腦人撐出來的市場。
殊不見許多版友在對於不懂3C資訊產品的親朋好友,大多是介紹去購買品牌電腦為主。
能自己DIY的或是已經有基礎概念的,大多數還是自己動手來。
我真的搞不太懂為什麼是筆記型電腦跟套裝電腦做比較~
你說車子這種的比方我還能夠了解,畢竟這類產品跟印表機一樣。
在產品週期的狀態下,"零件"僅原廠生產。
針對大眾的市場這塊大餅,當然會有所謂的殺肉機跟替代零件甚至到副廠零件。
消費者不是不願意更換,而是"這些資源都掌握在原廠手中"。
你可以問問各地維修站跟經銷商,印表機的零件是否可以屯貨。非維修體系的個人維修站是否能自行叫貨。
說破了,都是"檯面下的事",不然就是認可維修站跟原廠叫貨。
汽車這種高單價,高利基的產品,只要車子熱賣、自然有副廠工廠自行開模製作。
不然說實在話,你有看過愛快的車子零組件在台灣有副廠生產嗎?
至於1PL跟2PL機種的問題則更簡單了,"消費族群需求"。
一台1PL機器普遍性價格都落在4000UP,消費單價高。
當然可以出另一種2PL製作成本較低的機種來供消費者使用,促使各價格區間都有產品可供選購。
不然資本市場就走向馬克茲主義啦~反正1000區間的機器也能買到1PL的機種,那賣4000塊的機種是賣給鬼嗎?還是賣給盤子?
其實照你這種說法,日商2PL、4PL機種都可以賣1000出頭,那為什麼5PL機種還要賣1500出頭、而且到一萬多塊的機種都還是5PL。日商其他機種都可以到1PL、3PL了,難不成5PL機種是"賺到翻"機種嗎?
還是反正廠商想法是5PL都可以賣得這麼好,所以沒必要一直推新技術?
我想,這種想法的廠商絕不是消費者之福…
這有點意味當年英特爾獨佔市場的感覺,從P2到P3整整經過1年多的周期…一顆P2比黃金還貴…
「樹多必有枯枝,人多必有白痴。樹不要皮,必死無疑﹔人不要臉,天下無敵」
不會唱情歌 wrote:
我想你的論點跟目前市...(恕刪)
以CANON PIXMA全系列產品規格表中可以看到,目前機器有1pl 墨點技術的只有 iP4500 ,售價$4400。
其他同級機種機種如iP1880、iP3500都是 2pl的墨點,售價比iP4500便宜可以理解,但A3系列機種如 iX4000、iX5000 與 Pro9000 等清一色都為 2pl且售價由$7490 到 $16800。
多功能事務機MX全系列與MP全系列,最貴售價為$7990,但墨點也都清一色都為 2pl,如果墨點真的是列印唯一重要元素,為何CANON不多多栽培1pl或更小墨點的機種,而將主力只放在2pl的技術呢,畢竟兩者價錢不會差太多。
所以嚴格說起來,墨點大小只是照片細緻度的感觸不同而已,也就是你多近的距離可以看到墨點,並不能替照片品質背書,我也看過1pl輸出照片的墨點,眼睛幾乎要貼在照片上面看即可看到相當細的墨點,很不錯但欣賞照片會近距離到兩三公分的人不多吧,所以照片要漂亮,原廠的墨水與ICC檔功不可沒,而為何會有墨點,最簡單的原因就是『墨水原色』數量不夠,才會讓你看到不搭的墨點,也就是證實其實六色分離或許還不太夠,而HP與CANON之前都有推出過八色甚至九色的列表機,目的是為了增加色階並減少墨點產生,相同的解析度下,相同的像素下能噴射幾顆墨滴比較重要,但為何目前式面上顯少見到墨點極細或者分色超過六色的機種,那就是市場接受度的問題了,會想一次買九種顏色的消費者應該屈指可數。
另外一種熱昇華的列印技術,根據廠商說法,熱昇華的400dpi約等同於噴墨的6400×6400dpi,墨點細到遠低於 1pl,當然這是色階技術不同所致,但為何會想洗相片的人不會去買熱昇華的機器呢? 又為何很少有A4熱昇華技術的列表機呢? 如果以熱昇華的相片列表機的角度來看列表機技術,那不就各大列表機廠牌都『賺到翻』,墨點越大賺越多囉? 這樣的比較方式似乎有所不妥。
以CPU時脈技術與墨點大小的技術來看,CPU的時脈就好比墨點大小,CPU廠商提升時脈到一個瓶頸後,都慢慢瞭解"時脈速度"不是唯一的追求目標,而改成多核心去方向去進行設計,好比為何現在多核心的CPU即使停留在3GHZ,甚至更低的時脈速度還是很多人購買?原因只在於整體"效能。
且買多核低時脈的人,並不會比買單核高時脈CPU的人虧的多,畢竟真實多核的CPU的電腦真的可以幫助多工系統更平順的處理複雜的工作,那何必買顆高熱、高耗電且高時脈的單核CPU。
換句話說,一台列表機如果在印相片、印文件、機器耐用度、整體功能、人性化設計...等等各部分如多核CPU 的屌腦可以面面俱到,那麼總平均分數一定不會太差,也就如同CPU所提倡的『效能』能廣被接受的原因,故除了產品技術的『深度』外,也需要注重『廣度』發展,例如代表相片品質最重要的技術"多色階技術",如HP PhotoREt Pro層疊色技術去改善相片關於『顏色』品質,讓照片從螢幕中看到的顏色能忠實的呈現在相紙上,因為"色階"才是相片整體關於色準重要的關鍵,朝向熱昇華技術的連續色階技術提昇,當然墨點也是重要關鍵之一,但技術上,墨水原色種類只要夠多,5pl還是能印出看不到墨點的相片,另外『廣度』除了色階技術外,就是機器本身的功能囉。
簽名長度為英文字母100個(中文50個字)以內
DELTA YuRuei wrote:
以CANON PIX...(恕刪)
小弟不太懂
您言下之意要強調色彩轉換技術可以抵過墨點大小對相片輸出品質的影響嗎?
個人認為要輸出一張品質好的照片
解析度高低、墨點大小、色彩轉換技術、色階多寡以及紙張的匹配
都有相當的影響
這些層面都應該面面俱到
對"相片印表機"總平均分數才不會太差
輸出墨點大就是美系噴墨印表機廠商現在比較弱的一點
何必繞著為何Canon只有部份機種是1pl其他是2pl這點講
對廠商而言,說穿了無非機器本身成本考量,與產品定位區隔是最大因素
何況Canon日本原廠還有很多高階機種沒引進來
在國內可以比較的機種本來就不多
若改天hp技術追上來了
發表了一個"hp史上第一台2pl最小墨點相片事務機"
您豈不大力鼓吹一番?
如果就如樓主需求主要就是印照片,有時會印文件
那麼大家推薦的就是以印照片效果最理想為主
把Canon,EPSON,hp三家輸出的照片擺在一起
就整體的輸出品質細膩度和色彩表現
我相信大多數消費者還是會選擇前兩者日系廠商吧
若樓主只在h和C兩家之間選擇
個人推iP4500
monsterchin wrote:
小弟不太懂您言下之意...(恕刪)
我的想法拉,如果HP真的哪天只是技術追到 2pl ,那我也覺得沒什麼好大肆宣揚或大力鼓吹的,畢竟各廠早已推出許久了不是嗎?
為何會看到墨點,因為轉換技術的問題與原色墨水數不足所造成的,因為照片中會看到墨點,通常都是落單的墨點,由於獨立,所以突兀,但色階數量一多或越連續,各墨點緊連在一起的時候就不會看到墨點了。
但如果HP果真推出更小墨滴的機種,且能跟SPT技術一樣有個 dramatic change,拉開與他廠相同分離式技術的門檻與創新,那才真有看頭,不然光光縮小墨點只能算是模仿而已,要有個門檻做技術上的區隔!
現在奈米技術都慢慢成熟了,HP那麼大廠沒道理作不到更小墨點的列印技術,我在想可能是廠商考量是某些因素大於墨點細緻與否的重要性,先從其他也會影響輸出品質或使用品質上的廣度思考先著墨,之後才回來細化墨點,畢竟細化墨點應該是各層面來說最簡單的任務,站在巨人肩榜上,可以看到更遠的效益吧。
就好比CPU廠的想法,先讓多核架構成熟,再是當時最佳技術去增強各個核心的速度,至少研發應該就不會停滯不前!
簽名長度為英文字母100個(中文50個字)以內



























































































